中国革命有几个圣地那是一定要去瞻仰、参观的:井冈山、古田、遵义、延安、西柏坡。我以前去过井冈山、遵义和延安,这次又参观了西柏坡和古田会议会址,正好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领导长达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夺取了全国政权,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古田到西柏坡,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研究战争,研究军事,指挥作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理论。毛泽东的军事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最具光彩的篇章之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杰出贡献。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甄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是七十多年前,36岁的毛泽东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写下的诗篇。从那时起,龙岩上杭古田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廖家祠堂,成为亿万中国人无限敬仰的革命圣地。19年后,在太行山麓、滹沱河畔的西柏坡,在那几间纯朴、简陋的农房里,55岁的毛泽东在全世界最小的作战指挥室里,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一举打败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天才,在那个小小的作战指挥室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毛泽东是中国几千年、世界几百年才出现一位的伟人,他是集战略家、军事理论家和统帅于一身的战争艺术大师,也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经历冲突类型最多而又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统帅。他一生直接或间接指挥了四百多个堪称经典的战役和战斗,留下了五百多万字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文电,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民战争为主体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五次反围剿”到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我军的发展历史表明,无论是军队建设还是打仗,离开了毛泽东就停滞不前,有了毛泽东就有声有色,这是我军将帅们通过事实比较作出的选择。事实证明,毛泽东指挥小部队游刃有余,指挥百万大军亦得心应手。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菲利普?戴维逊在其著作《毛泽东的战略》一书中,开篇就发出惊叹:“图书馆的书架被那些称颂毛泽东为卓越的游击战权威的书本压弯了。但是,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位伟大的战略家。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辉煌的游击作战中,把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府弄得痛苦不堪。10年后,他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40年代后期,他在一系列得心应手的运动战中征服了中国。最后,他的部队在朝鲜的阵地战中顶住了美国。哪个领袖能象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沿着毛泽东的足迹,从韶山、井冈山、古田、遵义、延安、西柏坡到北京城,古田和西柏坡是两个举足轻重的阶段。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确立了建党建军的一系列重大原则,是我党我军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是一个杜绝军阀主义、保证人民军队性质和完成党的任务的根本原则。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我们的人民军队才能够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在西柏坡,毛泽东用兵如神,运筹帷幄,书写了其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
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和统帅,毛泽东指挥战争与其它同时代的统帅有很大不同。斯大林指挥战争,主要是通过大本营总参谋部实施,其本人进行战略决策,从不参与战役指挥。而毛泽东除了进行战略决策,还对每一个战役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甚至连电报也自己起草——这在二战的统帅中你肯定找不到第二个!同时他还非常尊重战场指挥员的意见,每封电报最后都有“熟筹见复”、“视情况且酌定”等,给战场指挥员以当机立断的余地。从辽沈战役策划过程中,毛泽东和林彪之间往返多达百余封的电报中就可看出,毛泽东深思熟虑却又事无巨细,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甚至不惜等待,一定要战场指挥员从根本上理解自己的战略构想。在西柏坡,那气势恢宏的电报长廊,无不闪烁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火花,无不展现着毛泽东军事指挥的艺术。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曾令当时的苏联军队统帅们不能理解:发个命令就得了嘛,讨论什么啊?斯大林从来不这样。五十年代,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报告赫鲁晓夫,苏联军方出版了一批俄文版的毛泽东军事著作。赫鲁晓夫极为反感,说:“咱在大兵团机械化作战的时候,毛还在玩红缨枪呢!替他吹呼什么?”遂停止发行。抗美援朝期间,苏联顾问就曾对代总长聂荣臻说:“这叫命令吗?”聂荣臻回答:“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领导我们打胜仗得天下的,你们不懂!”行伍出身的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贺龙、林彪、粟裕、陈赓等战将对毛泽东从心悦臣服、衷心拥戴直到顶礼膜拜,首先是缘于对其战争指导艺术的认识和倾倒,缘于其“用兵如神”。
翻开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名军事文章,通篇表现出其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思维。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游击战、运动战、消耗战、歼灭战;首战必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等等,这些都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典范。毛泽东用兵如神,不在于他背过或看过多少兵书,而在于他能根据环境和条件,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曾说过,任何一个指挥员,不能离开客观条件,成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而应该成为勇敢、明智的将军。不但要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要首先使自己不沉没,要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
纵观毛泽东一生的军事理论和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出神入化。当一般的政治家仅把注意力放在政治斗争舞台上时,毛泽东能够冷眼观世,从政治舞台跳到战场上去,“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利用军事打击去为政治斗争开劈道路,提供后盾,从而常常得到一般的政治家不敢企望的收获;当人们把注意焦点集中于战场时,他又能够跳出战场,“党指挥枪”,高瞻远瞩地看到更高层次的政治斗争,将许多看不见刀光血影的斗争方式信手拈来,出奇制胜。超越军事的政治指导,善于用军事方式去解决政治问题,用政治方式去加速军事斗争的进程,或许就是他一生在军事领域里能获得比一般统帅更大成就的关键。
从古田会议到西柏坡,从“党指挥枪”到“两个务必”,毛泽东为我们的党、为我们的军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我们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2005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