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世间纷扰,把自己放在隐蔽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些古训都是劝诫人们不要太露锋芒。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目是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先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对手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拔腿就来夺车。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厚望,在进攻许圉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向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这场争斗最后以瑕叔盈胜出为终结。如果以谁出任先行官为标准,公孙子都显然是一个失败者,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公孙子都太过傲气,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处处争先,却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而颖考叔虽然年纪大了,却不知道收敛,虽然他在比赛中获胜(凭借的是他的经验,老谋深算),最终却落得被射个“透心凉”的结局,命丧黄泉,这也是争强好胜的后果。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嫉恨,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露才过甚,为智者所不屑,应该是无言胜有言,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处之。巧妙的掩饰是赢得赞扬的最好途径,因为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露你所有的本领,慢慢来,逐次增多。赢得一次辉煌的成功后再进行下一次,获得热烈的掌声后再期待更大的成功。
锋芒尽敛是做人的智慧
树大招风。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更要善于“藏巧”,切莫锋芒太露,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另一种典型是在旧时为人臣者功高震主,如果不懂得收敛,也将招来杀身之祸。“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一代名将韩信被害前无奈的感叹。
韩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不懂得收敛,到最后因为他的锋芒而招来杀身之祸。而萧何却是另外一种命运。
韩信死后,萧何被封为相国,加赐五千户,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卫做相国的护卫。
百官都向萧何祝贺,只有陈平表示担心,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由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朝政。您没有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增加您的俸禄和护卫,这并非表示宠信。如今淮阴侯(韩信)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有怀疑您的心理。我劝您辞掉封赏,拿出所有家产去辅助作战,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依计而行,变卖家产犒军,高祖果然高兴,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此间派遣使者数次打听萧何的情况。回报说:“正如上次那样,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产辅助军队征战呢。”
这时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而心安的。”
萧何认为有理,又依此计行事。
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萧何也因此安然无恙。
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有所收获,归根结底要靠做事去争取,最终要把自己的才能真真实实呈现出来。但是,呈现才能要讲时机,有时候,为了迷惑对手,首先要表现得没有才能,以便在关键时刻给予对手有力的一击。
南宋时,岳飞的部将董先奉命去迎击南侵的金兵。金兵有上万人,而岳家军则只有几千人。怎样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呢?董先想出一条妙计。
他首先纵兵深入,但一与金兵交锋便全身而退,一日退百里,连退三日,手下的兵士越退越少。有些部将极不满意,说与其现在接连退却,还不如先前战死疆场。一直到第三天,董先眼见大家的愤慨之情都已被激发起来,这才告诉大家到了拼死作战的时候了。于是,全军上下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打反击,压迫敌人步步后退。
当溃不成军的金兵退到唐州的牛蹄、白石二地的时候,正想放下兵器吃饭,谁知董先两天前纵兵深入时埋伏在此地的军队猛地掩杀出来,大败金军。
毛主席有过一句名言: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董先是依靠隐藏而取得胜利的,但如果没有最后的反击,他的隐藏有什么意义呢?
可见,隐藏自己并不等于埋没自己,不是与世无争,更不是逆来顺受任人宰割。大清朝与西方列强相比,绝对称得上是谦谦君子,也绝对锋芒内敛宽宏大量,但人家可不领这个情,不吃这一套。先是鸦片后是炮舰,大清皇帝也不再顾虑丧权辱国有失面子,割地赔款签条约,直把大好河山弄了个支离破碎,民不聊生。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隐藏也是如此,关键在一个“动”字上。它不是单纯地为了藏而藏,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为了取得更大的成绩、获取更大的成功而藏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隐藏,作为提升生命境界的技能和手段,所追求的是和这个生命境界相应的辉煌。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知道藏什么,更需要知道为了实现我们的目的怎么去藏。隐藏也不是目的,把隐藏当做追求的人,最终只能是弄巧成拙,自讨苦吃。
当然,在现代社会,不存在一个如同古代的君王那样位高权重的人可以完全决定你的生死命运,那么,你是否也就可以任意地锋芒毕露了呢?人之于社会,仍然是很渺小的,个人的力量也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一般不会有一个人可以时刻决定你的命运,但我们的命运在某个时刻也经常掌握在别人手中,比如你的上司、你的老师,很可能他们的一个意见就决定你是否可以升职,或者你是否可以被录用、录取。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这样的决定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如果没有适度的收敛,遭致他们的反感,后果也是致命的。
陈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具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他在学校读书时,已是锋芒毕露,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
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
做人要锋芒尽敛,因为锋芒太露容易招来祸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缩手缩脚,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要懂得藏巧之功。
深谋远虑,善于藏巧
树大招风,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要善于“藏巧”,切莫锋芒太露,妄自尊大,引火烧身。藏,即是隐藏自己的一些真实情况,使之不被对手察觉,这样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示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
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先进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恋恋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做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怀疑我有二心吗?”
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刍。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而伏藏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另一种,也是更高明的——“藏巧”。这可能是许多人不会想到的,因为许多人一旦有得意之处,就巴不得立即炫耀。
一个人拥有很好的天赋,比别人聪明,能胜任更多的事,解决别人所不能的事,这固然是件好事。这种人一般也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然而,总是表现得很聪明,却不是一个有大智慧人所为,而只能说是小聪明;偶尔故意露出一些缺陷,可能更为明智。藏巧,显示出大智慧。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适当保留,只能让你加倍地完善。适时救助比全力以赴更珍贵。深谋远虑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
不显喜怒,藏而不露
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社会阅历,便多多少少练就察言观色的能力,他们会根据你的喜怒哀乐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你的喜怒哀乐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所以,我们要学会把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别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这样对手就难以钻空子了,否则就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
唐代奸相李林甫就是一个惯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城府极深的人。
一天,李林甫召见安禄山。安禄山到李宅之后,长揖拜见,端坐在客位上,显露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李林甫也不动声色,只是用两只小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安禄山见李林甫目光深邃,咄咄逼人,感到有些不自然,盛气顿时减了一半。这时,李林甫转身告诉下人,有事去宣召王珙大夫进见。王珙进屋之后,刷刷刷地迈着小碎步走上前,规规矩矩地向李林甫大礼参拜,十分谨慎小心,诚惶诚恐,好像很怕说错一个字、迈错一条腿似的。当时王珙在朝廷中的实际地位是仅次于李林甫的第二号人物,从来都和安禄山平起平坐。安禄山见王珙对李林甫如此敬重畏惧,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窘迫,虽然没去补拜大礼,也立刻恭谨起来,不敢出大气。
王珙走后,李林甫才和安禄山说话。他把安禄山所作所为的意图和心理活动都说得十分透辟,全说到安禄山的心里去了。安禄山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心灵深处的隐私也让李林甫含而不露地点出来,立时汗流浃背,坐立不安。这时,李林甫脱下自己的袍子给安禄山披上,用好话安慰他一番。从此,安禄山虽然经常侮辱别的朝廷大臣,却非常惧怕李林甫。
李林甫晚年与杨国忠争权,杨国忠背后有杨贵妃撑腰略占上风。当时李林甫年老病重已成风中之烛。听说李林甫已经生命垂危,杨国忠心中暗喜。为了探听虚实,就亲自去李林甫家中问候。李林甫虽然病容憔悴,但目光还是那么尖锐,杨国忠不由自主地腿就软了,“扑通”一声跪倒在病床前。
李林甫见状,流下两颗泪珠,说:“林甫就要死了,我死后你必当宰相,以后我的家事就要托累你了。”杨国忠早领教过李林甫的厉害,深知此人狡猾奸伪,惧怕李林甫设计诈骗,所以非常紧张,满头大汗,竟半天不敢说话。李林甫城府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这世界上应该没有这种人——心如止水,没有喜怒哀乐吧!如果有的话,只能是“植物人”。但聪明人一般都不随便表现这些情绪,以免被人看破弱点,予人以可乘之机。越是精于权术的人,城府越深。
如果你不想被小人算计,你就应学会把喜怒哀乐由情绪中抽离,理性、冷静地看待它,思索它对你的意义,并进而训练自己对喜怒哀乐的控制,做到该喜则喜,不该喜则绝不喜。
以超然之心,笑看人生起伏
知足者常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讲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说的也是知足常乐的道理。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百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
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
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我们不妨抱一种“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
“你具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说。
“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一袋黄金作为补偿。”智者又说。
“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
欲望无止境,如果任其膨胀下去,必将后患无穷。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
宦海沉浮 , 急流勇退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等于实现了自身价值。
名誉与权势,皆为身外之物,也是水流花谢之物,万万不可一味地去追求。如果为了争名夺利不择手段,那就无异于害人害己了,这样的人生有何乐趣?何况,争名夺利不但不会使你流芳千古,甚至,可能会让你身败名裂。
范蠡追随勾践二十多年,军国大计多出其手,为灭吴复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封上将军。作为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和对人生社会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凭借他多年从政的经验深深懂得功高盖主的后果。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他看到群臣皆乐,独勾践郁郁寡欢,立即猜到勾践的想法。勾践在谋取天下之时爱惜群臣性命,而今天下已定,他就再也不想功劳归于臣下了。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范蠡认为自己名声太显赫,不可在越国久留,何况他也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以共患难,而难以同安乐。
于是,范蠡毅然决定急流勇退。他给勾践写了一封辞职信,信中说:“我听说主上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忧;主上受侮辱臣子就该死难。从前,君主在会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已报仇雪耻,我请求追究使君王受会稽之辱的罪过。”
越王对范蠡恋恋不舍,他流着泪说:“你一走,叫我倚重谁?你若留下,我将与你共分越国,否则,你将身败名裂,君子被戮。”
范蠡对宦海沉浮,洞若观火。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他不辞而别,驾一叶扁舟,入三江,泛五湖,人们不知其所往。果不出他所料,在他走后,越王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之案石,比拟他仍同自己在朝议政。人走了,留下的只是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钓誉。但对还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践则是另一种态度了。范蠡泛舟江湖,逃出了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二十多年的文种。他给文种修书一封,写道:“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接到范蠡的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为时已晚。不久,就有人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尽管文种反复解释,也无济于事。勾践赐文种一柄剑,说:“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将吴国灭掉,还有四条深藏先生心中,请去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再看所赐之剑,乃吴王当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剑,这真是历史的莫大嘲弄。文种一腔孤愤,仰天长叹:“我始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囚,后世忠臣,一定要以我为借鉴!”引剑自刎而亡。
范蠡和文种对待名禄的态度不同,自然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对个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对社会而言,各有各的贡献。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他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可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有许多人不但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甚至把它看成是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
现在,人们尤其是家长们最热衷谈论的话题全是高考分数、考大学、出国深造、做官、成专家之类,其结果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生命价值的深度和广度,怎么能与成名、成家、做官、赚钱等画上等号呢?人们如此看重功利名望,一旦争名夺利失败,便一蹶不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热情,从此人生变得暗淡无光,这实在是当代人的悲剧。
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对名誉和权力的追求应该注意节制。不然,把名誉和权力看得过重,不惜一切代价地想把它们追求到手,岂不是将人生过得过于功利和枯燥了?自己那美好的人生岂不是要大打折扣了?
无可否认,进入了权力中心的人,自有许多政治的、物质的、名誉的利益,不但能有权,还可以有享受。正因为有利益,有诱惑,才会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地去追求。为官当政,有权有势,能够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机会左右一个城市、一个乡镇、一个单位的历史,所以有一种干大事的感觉,因此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想方设法做官的人,可以说是摩肩接踵。尽管当上官很得意、很快乐,可是权力也伴随着许多的烦恼和风险,有权在手所受约束也大。所以说人生诸多烦恼,多由贪婪权势引起;人间诸多祸患,也多由贪婪权势所致。因此追求名誉和权力的时候,更应该铭记的是“君子爱财、爱名、爱权,取之有道”。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们总是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幸福或满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那就是甘愿做个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饭,布衣短褐,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这样,就能品味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
有一个有钱人,每天早上经过一个豆腐坊时,都能听到屋里传出愉快的歌声。这天,他忍不住走进豆腐坊,看到一对小夫妻正在辛勤劳作。富人恻隐之心大发,说:“你们这样辛苦,只能唱歌消烦,我愿意帮助你们,让你们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说完,放下了一大笔钱,送给小夫妻。这天夜里,富人躺在床上想:“这对小夫妻不用再辛辛苦苦做豆腐了,他们的歌声会更响亮的。”
第二天一早,富人又经过豆腐坊,却没有听到小夫妻俩的歌声。他想,他们可能激动得一夜没睡好,今天要睡懒觉了。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没有歌声。富人好奇怪。就在这时,那做豆腐的男人出来了,拿着那些钱,一见富人便急忙说道:“先生,我正要去找你,还你的钱。”富人问:“为什么?”年轻的豆腐师傅说:“没有这些钱时,我们每天做豆腐卖,虽然辛苦,但心里非常踏实。自从拿了这一大笔钱,我和妻子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我们还要做豆腐吗?不做豆腐,那我们的快乐在哪里呢?如果还做豆腐,我们就能养活自己,要这么多钱做什么呢?放在屋里,又怕它丢了;做大买卖,我们又没有那个能力和兴趣。所以,还是还给你吧!”富人非常不理解,但还是收回了钱。第二天,当他再次经过豆腐坊时,听到里边又传出了小夫妻俩的歌声。
也许这个故事并不合现代的人生观。他们会说,钱多还不好吗?但事实是,钱多的确会“咬你的手”。
拥有更多的财富,是今日许许多多人的奋斗目标。财富的多寡,也成为衡量一个人才干和价值的尺度。当一个人被列入世界财富榜时,会引起多少人的艳羡。但对于个人来说,过多的财富是没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为了社会在创造财富,并把多余的财富贡献给了社会。细究我们苦恼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在现代的“嗜欲场”上,“肝肠”不是太“冷”,而是太“热”——太热衷于金钱、财富、地位、名声这些所谓“成功”的标准。达不到,就苦恼。什么程度算达到?自己也搞不清,因此只有永远苦恼下去……
对这类苦恼,要想摆脱它,就要把名利、把世俗眼中所谓的“成功”看淡一些,就像屠隆讲的:“肝肠欲冷。”爱因斯坦说:“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
所以,学会以淡泊之心看待权力地位,乃是免遭厄运和痛苦的良方,也是超然于世外的智慧。
笑看人生起伏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得与失里,有得就有失,就如有因就有果。人生是无常的,一切的名与利是没有永远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把得与失的心态调整好。当我们得到时,要好好珍惜,而失去时,要学习看破及放下,其实当我们失去时,往往也能从当中吸取经验及得到启示,让我们更好成长,所谓“经一事,长一智”。
从前,有一位老人上街去赶集,不小心丢失了一匹马,邻居们都替他惋惜。老人却说:“我虽然丢了一匹马,但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众人听了,都感到老人很可怜。过了几天,丢失的马跑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了一匹骡子。众人见了纷纷羡慕不已。可是,老人却忧心忡忡地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情呢?”
大家都以为老人一定是让好事给乐疯了,以至于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几天后,老人的儿子骑着骡子在院子里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断了。
邻居们都过来劝老人不要伤心难过。不料,老人笑着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大伙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无不奇怪地悻悻离去。
事隔不久,战争爆发了。凡是身体健康的年轻人都被拉去当了兵,大多数人都战死沙场,没能再回来。而老人的儿子因为腿瘸没有应招当兵,待在家里平安无事。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成语典故。
当人们得到他们所要的名和利时,总是很开心,但他们更害怕失去一切。每当失去时,他们就会显得很失落,提不起精神,甚至不能接受事实,最后还怨天尤人。
最近听到一首歌如此唱道:“不管得与失,值得去庆祝,因为心中易满足”,所以只要我们学会放下及知足,自然就会活得自在。
人生无常,只知奋斗不知享受生活的人其实很可怜,而为了一些身外之物弄得连命都丢了的人则更可悲。佛家劝人安于平淡,其实隐藏了极深的人生处世智慧。
对一个明白佛理的人来说,能放下他人所不能放下的一切,是免去人生诸多烦恼的第一步。一个人要能快乐地生活,心中就需要多一份坦然。笑对人生的人比起在曲折面前悲悲戚戚的人,始终坚信前景美好的人较之心头常常密布阴云的人,更能得到成功的垂青。
拿破仑?希尔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密苏里州西北部一间荒废的老屋的阁楼上玩。当他从阁楼爬下来的时候,先在窗栏上站了一会儿,然后往下跳。他左手的食指上戴着一个戒指。当他跳下去的时候,那个戒指挂住了一根钉子,把他整个手指拉脱了下来。
希尔尖声地叫着,他吓坏了,还以为自己死定了,可是在他的手好了之后,他就再也没有为这个烦恼过。烦恼又有什么用呢?他接受了这个现实。
有一年,拿破仑?希尔碰到一个在纽约市中心一家办公大楼里开电梯的人。希尔注意到他的左手被砍断了。
希尔问他少了那只手会不会觉得难过,那个人说:“噢,不会,我根本就不去想它。只有在要穿针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件事情来。”
也许我们这些有着正常、健康躯体的人很难体会残疾人的痛苦,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在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这些人都会很快地接受,或者让自己适应新的情况,或者干脆忘了它。
一条谚语说:“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实现了自我。”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老教堂,在这个教堂的墙上有一行字:“事情既然如此,就不会另有他样。”生活充满苦乐、顺逆、穷通、得失,在起伏不定的生活里,我们必须适应它!
朋友,也许你是一个大忙人,为着要获得更多的财富,你不得不劳碌奔波,苦心经营,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纵然你财运亨通,但你也已精疲力尽,耗费了许多精神。
朋友,也许你喜欢争强斗胜,爱面子,事事不肯让人。为了博得声誉,你必须使出浑身解数,纵然你本领高强,成了天下第一,但也必结下不少江湖恩怨;虽然你名声响亮,然而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从此你也失去了安宁。
天道无私,有一得必有一失,有顺境也有困境,所以奉劝大家,莫说人生得失,何必计较太多,倘若不认为得失事关至大,又何必去认真计较,何不笑看人生起伏?
匍匐前进,避免为人所伤
蓄势趁机 ,剪除异己
如果你感觉到下属已经威胁到了你,有取而代之的可能,你应该怎么办呢?
历史上的皇帝为了提防宰相图谋不轨,有以下清侧方法:一是设多位宰相,不使一人独揽大权;二是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三是给予宰相之权,不居宰相之名。这样,必使宰相在名义与实权之间,有所牵制。你可以依样画葫芦,照样子去做你的防范。
清朝雍正皇帝即位后,因感戴大将军年羹尧拥立之功,召其自青海班师而还,雍正亲自郊迎,但见军容壮盛,旌旗蔽日,内心已生警惕。其时正逢盛夏,雍正为表示体恤,传旨命士兵卸甲休息,年羹尧的部将竟置若罔闻。后来年羹尧知道了,谢恩过后,从怀中取出一面令旗,晃动几下,顿时欢声雷动。雍正心中即想,圣旨不及军令,如果年羹尧此时有谋篡之心,自己的性命必然不保。从那一刻起,雍正就决心要杀年羹尧。后来年羹尧一夜连降十八级,甚至被抄家灭门,都是因为功劳太大的缘故。
英明之主,有猜忌左右之心,这是必然的现象,处理的手法,一方面固要不着痕迹,一方面也需要蓄势趁机,才能水到渠成。试想雍正从想杀年羹尧的一刻起,到能够杀他为止,经过了两年的时间,设计了多少陷阱、绞尽多少脑汁,才能达到目的。可见要剪除悍将骄兵是如何的困难,可是此患不去,雄主不能一日得安。
处理的方法,大可引用古代皇帝防范宰相图谋不轨的方法,或削其权,或夺其名。二者之选择,须视你需要他的程度而定,只要你守得住分寸,持智不持力,就能防患于未然。
实实虚虚 , 避敌锋芒
打麻将有“方城之战”的代称,形容它是和战争一样,需要运用机智和战略来取胜别人。所以,打麻将的时候,一旦被对方看穿你的底牌,就稳输无疑。
有些人打麻将,使用诱敌之策,引诱对方打出自己想要的牌,这种战术十分高明,可是一旦被人识破意图,就不能收到效果。这种实实虚虚的玩法,就构成麻将对于人们莫大的吸引力。
从前,有位穷苦出身的军长,虽然作战勇敢,又会用计谋,可是却一字不识,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军部来往公文,他就让秘书念给他听:文件上需要他签字,他就用一支毛笔在公文上点上一个黑点了事。
时间久了,秘书感到有机可乘,点个黑点谁不会,于是,秘书就伪造了一张领条,领条上也用毛笔点了一个黑点。于是,领来的军饷全部装进了秘书自己的腰包。
后来,军需处发现秘书领的这笔军饷没有发给士兵,就追查起来。这一查就查到了秘书身上。
“这笔军饷是经过军长签字的。”秘书理直气壮地说。
众人一齐去问军长,军长说:
“把我签字的条子拿来看!”
众人将条子拿来交给军长,军长拿过条子对着亮光一瞧,斩钉截铁地说:
“这张条子不是我签的字!”
秘书辩解道:“军长!这条子上的黑点不是您点的吗?”
军长一声冷笑:“把我的笔拿来!”
笔拿来后,军长接过笔在纸上点了一下,说道:“你们将两个黑点到亮处去比比看。”
众人将两个黑点到亮光处一比,这才发现军长刚才点的那个黑点中间有个小洞。众人感到奇怪,将军将毛笔头弄开一看,发现里面安了一根针。
众人不由暗中叹服:别看军长目不识丁,可他真是粗中有细啊!
有人说,做事犹如打麻将,因为打麻将的秘诀在于尽量伪装自己,使对方不能猜出自己手上的牌。所以,愈是高手,愈能伪装自己,同时也愈能识破对方的伪装。
有一年香港政府财政拮据,便想出了一个对策:把中环海边康乐大厦所在的那块土地进行拍卖。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纷纷赶来参加投标。不过,真正打这块地皮主意的,在香港只有英国的渣达银行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而香港政府为了不让港外人士购地,采取了暗中投标的方式,让这两家中的一个获胜。
李嘉诚内心有自己的打算,他考虑到,这块地皮虽好,但也需要个底限,否则买回来也是亏本。李嘉诚经过充分考虑,报上了28亿港元。
在几次竞标都败于李嘉诚的渣达银行,这次为了挽回面子,于是豁了老本,报出了42亿港元的价格。
他们原本认为李嘉诚为争这一地皮必定会拼命抬价。结果当然是渣达银行获胜。正当银行上下举杯欢庆时,打听消息回来的人说,李嘉诚的报价比他们少了14亿。
在场的渣达银行人员一个个脸色顿时变得死灰,总裁的酒杯也吓得掉在了地上,大呼上当。
李嘉诚精打细算,忍住了黄金地段的巨大诱惑,了解渣达银行势必与己一分高下,果断地抽身而退,避免了对手的锋芒。如果忍不住,把老本压上,则可能会落个失败,又有何价值。
高手相搏,如果对方实力比较强大,就不要忘记保留实力的策略。躲避敌人的锋芒,不逞一时之勇,最终会避免两败俱伤。
《孙子兵法》说:“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意思就是说:当与敌人力量相当时,要迎击敌人;当力量弱于敌人时,要能躲避敌人,要善于退却。在力量弱小的情况下,勉强应战,就会被强敌活捉。为保存实力,就必须懂得后退的道理。
真聪明的人会在“不露”与“露”之间适时出手,从而给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在商场上,如你遭到对方新产品上市攻击时,如果对方较强,问题不能正面解决时,可以先退一步,避敌锋芒,再寻求解决之法,最终击败你的对手。一家经营妥当并且业务量直线上升的企业,在面临无法预知的未来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退为进,避敌锋芒,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厚积薄发,转守为攻。如果整个市场形势不景气,对未来也没有很好的预见,就要紧密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注意稳扎稳打,暂且收敛激进的锐气。
假如你是个弱者,想与强者对抗,在挑起竞争前,第一步要考虑的是你的退路。要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退求生。
如果你是一个不善于隐藏自己的人,干脆亮出自己的底细,使对方由于放心而解除对你的警戒心理,那么你就可以借着这个机会,窥探出你想知道的内幕情形。
台湾广告界有位能手D先生,使得与他初次见面的人对他口服心服的诀窍,就在于他对任何人都能坦诚相向,使得每一个和他谈过话的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谈起话来也就推心置腹,不加隐瞒了。
碰到气愤填膺、前来质询的访客时,D先生往往先发制人,先将自己种种不顺利的情形告诉对方,使得来人逐渐消除敌意而产生同情的心理。听说,他利用这种方法把冤家变成朋友的例子,还为数不少呢!
吃吃眼前亏又何妨
中国人历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常言道:牛不低头饮不着水。须悟一悟牛低头饮水的道理。
张良是一位善于“低头”而成大事的人。
张良原本是一个落魄贵族,后来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运筹帷幄之中,辅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高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一起共为汉初“三杰”。
张良年少时因谋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老翁故意把鞋摔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碍于长者之故,不忍心下手,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给穿上。心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没想到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遂约其五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仍然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五天早点儿来。”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老人这才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飘然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由此可见,“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是为了生存和实现更高远的目标。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把命都丢了,哪还谈得上未来和理想?
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甚至为了所谓的“正义”与“公理”,而与对方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有些人虽然获得“惨胜”,却元气大伤!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
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样的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斗狠,只能算作是无谓的牺牲。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你和别人开车相撞,对方的车只是“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伤,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理论一番,可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怒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荒僻,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手。请问,你要不要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
你当然可以不吃,如果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