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3
15447000000052

第52章 做事不要做得里外不是人

怪罪人是我们受情绪支配下的一个意识习惯,当有人做了错事、失误、对不起我们,或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到等,我们就爱怪罪他们,抢白他们,结果于事无补,却人我两气。仔细考察一下,怪罪人大概有这样一些两面不讨好的地方。

第一,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更改,无法追回,不是发下脾气就能改变的。相反,责备人、怪罪人,不仅让他人继续感觉不好,也让我们气胀胸怀。大家纠缠在相互埋怨之中(他人也有自己的理由),把其它应该做的事情耽搁了。

做错事的人已经知错了,如小孩打碎了一个碗(属于失误,他无意犯错),他心里本来就不好过,甚至很害怕。这时你完全没有必要再训他,道理他也明白了。可是你下意识地大发脾气,吼他,骂他,甚至打他,这会让他更委屈,更惶恐,甚或产生逆反心理。其实不就是一只碗吗?而且已经破了,吼骂不能让它复原,不如不加责怪,只是叫他以后小心,这样容易扎坏手脚。这样处理事情孩子不会有惶恐感,心中还会感激家长不施责罚。体谅他人的过失,会给他人一种温暖感,他人更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因为你宽容他们的过失而放纵起来,要相信孩子已经能够辨明是非对错,并有向善的天性。

某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他是故意做的错事,但木已成舟,如楚汉战争时,韩信和刘邦的一段故事。一次刘邦被围,危在旦夕。韩信却运气很好,在齐地打了胜仗,要求被封为齐王。这使刘邦非常恼火,破口大骂韩信,可是在谋士的暗示下,刘邦立即反应过来,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出于做作,要求封自己为假王,刘邦给他封了个真王。

因为此时刘邦已经明白,训斥韩信不仅无益,反而僵化了关系,为渊驱鱼(楚汉战争中,韩信统领的力量倒向楚,楚胜,倒向汉,汉赢,刘邦必须抓住韩信),不如佯装无谓,心中却有数,下次有所警戒。发脾气,正是让对方知道了你心中的底。不动声色,甚或雍容大度地无所谓,反会给对方施放了烟幕弹,让他们摸不着底细。这样既能缓解矛盾,又于自己长远有益。

第二,别人没有做到应该做的事。这可能有多种原因。也许是他们能力有限,也许是他们机遇不好,也许有更复杂、人算不了的理由。不管因为什么,人家在给我们做事,不管做好没做好,做到没做到,他们都在为我们出力,我们都应该在感情上体谅他们,不能把事情的结果当做唯一的衡量尺度。这样,他们下次可能把事情做得好一些。

怪罪人会让人干脆放弃他们的责任,甚至走到我们的对立面。这样我们亏得更多了,可能全部亏了。三国时袁绍委托张郃攻打曹操,久攻不下,曹操又偷袭了乌巢(袁军粮草要地),张郃担心袁绍责备(袁绍爱责骂人),于是横下一条心,在正面战场上投降了曹操,使曹操更轻易地赢得了官渡之战。

如此来看,喜欢怪罪人确实不好。事情已经发生了,不会因为你的怪罪而再度变好。不怪罪人,人情还在;怪罪人,连人情也不在了,事情仍然是先前那样,甚至比先前更糟。这是一种双重吃亏。你能不能尝试着这样做,当有人做错了什么或对不起你时,你可以体谅他,不责怪他,不追究他,告诉他,这没有什么,一点小事。在那种情况下,我也可能出错,我也做不到。这也是人之常情,人非圣贤,谁没有一点私心呢?只要对你有益,我认了。这样,不是显得更大气一些,更高深莫测一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