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3
15447000000153

第153章 先下手为强

人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得罪他人之处,如果被你得罪的人是“小人”之辈,你不得不防他在上司面前进你的“谗言”。

一般而言,那些散布流言蜚语告“黑状”的人,为了使自己编造的“小报告”发挥陷害人的功效,总是要研究人们的心理。这些人在陷害人的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到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总体来说,人们往往对第一印象来得深刻,一经形成,常常会积淀为一种思维上的定式。比如说,某人对张三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既没有好感,也没有恶感。如果在这时,有人对他说张三其人是如何品行不轨、道德败坏等,那么,他即使是对于该人的话并不言听计从,可是在内心深处却着实地对张三的人品如何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心理上也对其呈现出恶感的苗头。及至张三自己或者另外的人再为之辩白,说那些攻击张三品行的话语纯系无中生有,颠倒黑白,这时已经太晚了。因为这些观点同前面形成的第一印象发生了冲突,所以很难入脑。除非这个后来的印象特别强烈,或是不断地进行多次重复,才有可能改变或是冲淡先前的第一印象。这就好比是一张白纸,第一笔画上去总是清清楚楚,若要在画过的纸上另画一幅,那么所耗的力气则不知要大多少倍,而且原先纸上已形成的影像也很难完全彻底地消除。

那些善于制造“小报告”的人正是抓住人们的思维和心理上的这一特点,想方设法地做到捷足先登,先发制人。而被“暗箭”伤害的人往往由于疏于防范,棋输后手,所以大多处于不利地位,有些人甚至连辩解的机会都不可得,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

我们知道,先发制人的厉害在于告黑状的人抢了先手。但是,如果是有可能被诬陷的人事先采取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或者是一闻风吹草动就积极行动起来,自己抢夺了先手,局势岂不完全改观了吗?所以,对于防范和反击“小报告”的每个人来说,要做到克敌制胜,就不能总是“棋行后手”。

汉景帝时,晁错为内史,很受景帝信用,提出过许多革新的建议。丞相申屠嘉因为晁错的建议触犯了他的利益,一直在伺机构陷。晁错的府第在老皇帝太庙外空地上的短墙里,出入很是不便,于是晁错在矮墙南面开了两个门,申屠嘉借此大做文章,状告晁错擅凿庙墙为门,奏请杀头。晁错听到申屠嘉的图谋后,赶到申屠嘉之前,将真实情况报告了景帝。所以待到申屠嘉告状时,汉景帝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是高墙,是庙外空地上的短墙”,便否决了申屠嘉的小报告。申屠嘉回家后大发脾气,说:“我应当赶在他的前面,他赶前了,我反而被他卖了。”晁错的机警使他躲过了一次谗言的灾祸。

因此,我们要积极地行动起来,在那些打“小报告”的恶人告“黑状”之前,抢夺先机,从而击败流言蜚语对自己的造谣和诬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