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3
15447000000140

第140章 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这个成语的基本意思是,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手法杀死自己想杀的人。但《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所包含的内容,是指借用第三者的力量;这里的“杀人”,乃是打击、消灭对方,而不只是杀死某一个具体的人的简单行为。此计说:“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这里的“敌”、“友”、“自”是一个内容宽泛的概念,是对战争态势下一般都会出现的三种力量关系的表述。因此,此计适用于战略、战役、战术指挥等不同层次。

杀人可以分成愚笨与高明两类。愚笨者杀人,自己亲自出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虽然自己感到痛快,却难逃报复的魔掌和法律的制裁。高明者杀人,自己并不出面,而是假手于人,这样不仅达到了杀人的目的,而且转移了视线,落得个两手干净。“杀人莫见血,见血非英雄”,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自己却不抛头露面,这种间接杀人的计谋,就叫“借刀杀人”。

借刀,既有明借和暗借之分,又有诱借和强借之别。可见,要讲究借刀的方法和艺术,不能露出任何蛛丝马迹。所借之刀一定要锋利,否则杀人不成就会殃及自身。

使用这一计谋时,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自己不动手,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打败敌人,也就是“借他人之物谋自己私利”;二是利用敌人打败敌人,这可以说是借刀杀人的精髓。

借刀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借人力;借财物;借条件;借谋略;借媒介;借舆论;借势力。

借刀杀人属阴谋而非阳谋。平常之时,不可不防;非常之时,不可不用。

股票市场中也有巧妙运用这一计谋的高手,香港首富李嘉诚就是其中一位。所不同的是,他不是借用别人的刀去杀死战争中的敌手,而是借用别人的金钱去战胜股市上的竞争对手。

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华人富豪李嘉诚得到一个秘密情报:由英资财团怡和洋行控制的九龙仓地皮,由于紧靠繁华商业区,已成了寸土千金的宝地。另一方面,九龙仓在最近几年来合并了许多同行业的公司,又将尖沙咀的地皮用来兴建酒店、商场和写字楼,但是由于全部都出租给别人,所以现金回流比较慢,赢利增长也就不快,加之又大量发行债券集资,这一切就使得九龙仓股票的价格长期未动,低得可怜,每股仅十三四元,但其资产净值却是每股十八九元。与此同时,怡和洋行只占有九龙仓全部股票的20%,霸主地位并不牢固。

于是,李嘉诚决定暗中收购九龙仓股票,谋取该公司的控股权。他从1978年年初起,便悄悄地用一些分散的账户分别吸进九龙仓的股票,到9月份已掌握了18%的股权。这时,怡和洋行已估计到有人吸股,但自恃财力雄厚,因而并不在意。不过,这时候李嘉诚也感到力不从心,想找一个实力更雄厚的华人富豪来代替自己向英资控制的怡和洋行挑战。他找来找去,选中了船王包玉刚。

1978年9月的一天,在香港中环文华阁的高级隔间内,李嘉诚同包玉刚进行了20分钟短暂而神秘的会晤。当时包玉刚已拥有一支价值逾10亿美元的庞大船队,运输量逾千万吨,但他看出世界轮船运输业即将趋向低潮,正准备弃舟登陆,因而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将李嘉诚手中价值20亿港元的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转账交易方式转入包氏家族,并由包玉刚负责在三个月内再吸入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

到了该年年底,包玉刚已持有九龙仓30%的股份,初步掌握了该公司的控制权。1979年年初,九龙仓股票的价格已涨到每股50港元。此时,包玉刚家族的环球集团已在暗中向汇丰银行和证券公司贷到21亿港元的现金,于是就到电视上公开宣布向社会大众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怡和洋行被打得措手不及,九龙仓就此成为包氏家族的一个成员,重新回到了中国人手里。至此,李嘉诚借他人力量的策略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在股市上还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和灵活运用借刀杀人这一计谋。借刀杀人计的原意是自己不动手而让别人去用刀杀人,但笔者认为,假如借来别人的刀由自己动手杀人,也应该算是借刀杀人的一种方式。在股市上,就是借用别人的钱来为自己谋利——或者是赚更多的钱,或者是战胜经营业务中的竞争对手,或者是吞并他人的企业。

比如说,在前述例子中,包玉刚借来银行与证券公司的钱(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也会采用发行新股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然后由自己出面去收购九龙仓股票,也是一种借刀杀人的方法。后来包玉刚在通过九龙仓收购英资洋行会德丰的过程中,又再次使用了这一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