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风水密码
1536000000001

第1章 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风水学(1)

风水学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自然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主旨是构建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中国的风水学其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归根结底是为了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1.从“金陵王气黯然收”说起

王溶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七律名篇《西塞山怀古》,咏叹的是晋军灭吴的重大事件。其中,“金陵王气黯然收”一句,正是从风水的角度来谈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认识到古人心中大风水的意义。小环境再好,如果在大风水的意义上是不利的局面,也很难产生应有的好结果。

金陵是南京的旧称,为什么叫做金陵呢?据说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诸侯争霸战争中,楚威王灭掉了邻近的越国,其后便在如今南京近旁的紫金山和幕府山中埋下了金子,目的是“以镇王气”。看来,那个时候的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南京这个地方是有着“王气”的,楚威王埋金,是要把这里的王气被镇压住。于是这座城市自此和黄金结了缘,便有了后来的金陵之称。

楚威王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一个对策呢?这与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关。根据《河图》、《洛书》及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图》记载:古南京所在的扬州地处南方,与荆州在五行属性上都属“火”,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火克金”,楚威王有意将古南京的地气属性调整为“金”,利用扬州的火的属性克制金陵的属性,削弱古南京的地气。

从楚威王的做法我们可以得知,人力可以改变环境,也就是说,人力可以影响风水:好的风水格局,人力是可以破坏的。

楚国虽然暂时镇住了金陵的王气,但在一百多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23年,楚国的国运还是走到了尽头,最终被秦国灭掉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却被有关“金陵王气”的传说搞得心烦意乱。据说有一天秦始皇在遥远的咸阳就看见了东南方向飘忽的天子气。秦始皇坐不住了,马上召集各方玄学术士叩问吉凶。于是有通晓掌故的术士将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楚威王埋金的故事告诉了他。秦始皇哪里容得国都之外还另有王气如云蒸霞蔚的城市?于是派人凿通方山、断方垄,引淮水人长江,目的是破掉金陵的王气。此后,金陵便有了秣陵之称,“秣”即“抹”,暗示着此地曾经的王气被一抹而除。

秦始皇这一“抹”,影响至今,引淮水入长江的举动引出了一条秦淮河,它成为中国古往今来著名的风景之一,也引出历代文人骚客的咏叹,如现代文学家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把秦淮河的清雅、美丽描写得淋漓尽致。

对于金陵的地理评价,最为人熟知的是诸葛武侯的那句“钟山龙磐,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金陵山环水绕,北有长江之险,南有苏杭之富,确有一番帝王之相。只是不知为何,定都金陵的王朝总不那么长久,故有后人“六朝旧事随流水”的感慨,毕竟,风水的影响力只是有限的,把风水的作用绝对化是那些不负责任的风水师们津津乐道的事情。

风水的意义在于使个人与环境达到和谐。人生的成与败、显达与平庸,在风水师的眼里都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二者之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能脱离对方单独起作用。

在历史上,也还有两个试图改变“王气”的故事。传说李自成起义之后,在势力衰微的时候,崇祯皇帝派人去陕西米脂把李自成的祖坟刨了。

据说,祖坟被刨开之后,出来一条与众不同的小白蛇。主持刨坟的官员认为这是李自成的元神所在,现在是小蛇,马上就要成龙了。于是立时斩杀此蛇,认为李自成至此劫数已尽。但北京终于还是被李自成攻了下来。

第二个故事,是金朝强盛时,蒙古首领臣服于金。当时蒙古境内有一小山,一天,金朝负责观天象的官员发现那座山有帝王之气,就奏请皇帝把这座山运到金中都,以铲除蒙古人的王气,并派遣兵卒掘凿此山,运至中都,堆在琼华岛上(就是现在北京的白塔山)。然而,这一劳民伤财举措并没有阻挡住蒙古人的壮大,反而加速了蒙古人的南下中原。

因而,风水学上的一些准则,绝不可以生搬硬套,更不可以胡乱解释出什么前因后果。毕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风水与气的关系

“风”和“水”均为自然要素,但“风水”作为一个专用词,已有独特的概念。自晋人郭璞至今,有过种种定义和表述。

魏晋郭璞所传古本《葬经》中的风水定义是:“气乘风则散,界(遇)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气”是生命的元气,存在于天地之间而感应于人。“气”是中国风水学的核心。是中国风水学中反复提到的。人们应用风水学,终极目的就是要做到使生气聚而不散,生生不息。在国外,美国罗系巴哈1987年所著的畅销书《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中也曾精辟论述“气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时断言:“认识气,便懂得风水的全部。”

那么“气”为何物?风水讲“气”,中医讲气,道家讲玄,讲元气,讲道,儒家讲浩然之气,气功也讲气。气的本质当然有待进一步探究。就现代科学来解释,气是在各种物理场中广泛存在的具有波粒二重性的微波和超微粒子。

气也就是微波,有能量,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不可见的无形物质。

气与形,又是什么关系呢?在明末清初学者宋应星的不朽之作《天工开物》的“论气,气形”篇中说:“盈天地皆气也。”指出动物、植物、矿物都是“同其气类”,都是“由气而化形,形返于气”,并说:“有形必有气。”

气弥漫于宇宙时空里,天、地、人也都感应而广泛存在。气在天则为风水所寻求的天气,在地也为风水所寻求的地气(寻龙捉穴),在人体则存在人的生命赖以存在的人体场。

人的生物场有周期性波动,这与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有关。人体还存在一个与思维过程有关的场,并名为“思维场”。

环视各国对人体科学研究进程和动态,就当前已知,可以得出下述研究结论:人体也存在场,即人体场;人生存于一个万有能场的宇宙中,并从宇宙地场中吸取能量,也向宇宙场发射能量。

所谓“宇宙地场”,即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或活动的场所,及至办公、出行的所在。

风水最讲的是就是人气、地气。地气有好坏差别之分,人气也有好坏悬殊之别。常听说谁与谁“不投缘”,谁与谁“投缘”,其实,“投缘”,即“同气相求”,用五行的话说叫“相生”。“不投缘”是“道不同不相与谋”,五行叫“相克”。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好的“气场”。因此,人们才须借着风水改善环境以广纳福气,防止秽气,这便是风水与气的主要功能。

3.风水与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它正是风水家最早使用的罗盘,也就是说,是风水家发明了罗盘,发现了“磁偏角”。宋代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里的“方家”在宋代泛指从事方术、数术之人,包括风水先生。

英国著名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称中国风水是“准科学”,是“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在论及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时,蕴涵着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溢美之辞:“我初从中国回到欧洲,我最强烈的印象之一是与天气失去密切接触的感觉。木格子窗糊以纸张,单薄的抹灰墙壁,每一层间外的空阔走廊,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内的淅沥之声,使个人温暖的皮袍和炭火--在令人觉得自然的心境,雨呀、雪呀、日光呀等,在欧洲的房屋中,人完全被孤立在这种境界之外。相反,中国的建筑规划则不能失落它们的风景性质。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

李约瑟对中国风水的景观特色作过评价:风水“一般都偏爱蜿蜒的道路,迂曲的墙壁与波折多姿的建筑物。盖求其适合山水景色,而不是支配它们,他们避免了直线与几何性布局”。因此,“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有益的”。最后,李约瑟也肯定了中国风水对科学的贡献,他说:“毋庸置疑,罗盘的发明应归因于风水,它最初为堪舆家的卜具,即所谓‘械’。”

4.东西方学者论风科学性与实用性

日本学者郭中瑞在《中国人街》一书中说:“风水术相对于环境景观设计而言,还是一种宇宙论的解释,也就是说,它并不单纯是关于环境景观的学问。”“风水是古代中国环境规划的理论,它对自然的地质、地貌,景观特征,风、雨、云的形态,四季气候的变化,以及水的环境等,都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所以说风水也是一种科学。”“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的运动直接与人相关。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的‘生态学’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是一致的。”“风水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相平衡、相协调,保护自然,使建筑物和自然相融合。”

尹弘基是出生于韩国,并在美国地理界最著名的柏光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文地理学者。他是世界著名的人文地理大师教授的最后一位博士生。他也曾师从过柏光力大学地理系的教授和民俗社会学系的教授。尹弘基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了《韩国堪舆的研究》博士论文,而且在国际知名的地理杂志发表风水论文多篇。尹弘基认为:“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这种独特的选择地点的中国系统,具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

美国生态建筑学家托德夫妇在1984年出版的《生态学设计基础》一书中,专门对“风水世界观”作了探讨。他们引述1982年《纽约太阳村会议》上孙保罗的报告说:“风水世界观源于对天地的仰观俯察,也包含着深奥的精神感应。它是一种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方法,以便使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集聚处拥有平实的生活。风水明确指出,居宅、建筑、园林乃至墓地,都要进行墓址选择,使墓址与地形地貌、风和水的运作相联系。”托德夫妇在书中还详细讨论了风水与现代太阳能建筑、覆土建筑及地下建筑等生态学建筑形式的种种相同性,然后结论说:“风水确实含有深邃的智慧,使之完全成了对自然谦卑、恭顺行为的指南。风水作为一种世界观,对一个稳定的文化提供并指示了一个普遍原则的解释。”

中国风水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原则,强调人的自然性,指出了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正确位置,使人与自然保持平等和谐,以至与新兴的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的思想极为合拍,所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注意。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开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传统的环境哲学,指出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他号召“教授们组织起来,予以研究推论”,并指出“专家们正在向这方面谋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