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信息革命
15359000000025

第25章 网络时代(18)

《纽约时报》把2008年美国大选定义为“Web2.0时代的美国大选”,把******称为“Web2.0总统”。******在竞选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网络工具,视频、播客(视频分享)、博客、网页广告等多管齐下,尤其重视搜索引擎、网络视频、博客等网络新营销工具的价值,最大力度地争取到了网民的支持。善于利用网络的******在胜选后仍然重视网络的作用。在当选总统后不到24小时,******的团队就推出了网站www.change.gov。******开始直接通过互联网向公众传递信息。2008年11月15日,美国当选总统******发表例行广播讲话,呼吁国会议员们尽快通过新经济营救计划,而讲话内容同时也出现在YouTube、www.change.gov上。

2007年2月2日北京时间18时,人民网、俄罗斯新闻网联合邀请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做客强国论坛,就“中俄关系”回答网民问题。该新闻预告后,中俄两国网友通过论坛、新闻跟帖、邮件等各种形式向梅德韦杰夫先生提出了上千个问题。人民网预告点击量近20万次,跟帖上千个,提问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教育、军事、科技等诸多领域,其中两国的经贸合作和中俄关系的未来最受网民关注。

(3)互联网带来传统文化变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文化也发生着全新的变革。互联网作为开放的全球文化共享和舆论传播平台,打破了传统的文化模式,正在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互联网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产生和传播方式,改变了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互联网正逐渐演化为重要的文化作品创造平台、文化产品生产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传播与管理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发明,使网络文化应运而生,文化内容总量激增、文化样式更加丰富,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感受和体验。网络文化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创作传播方式,它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形式,以及文化知识传承、思想道德教育、人际沟通交流、休闲娱乐和审美等活动在互联网上的延伸;也包括依托互联网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如网络媒体、网络出版、网络教育、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动漫游戏等。

互联网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站发布思想文化信息,通过网上论坛和新闻跟帖来发表意见、交流思想,通过即时通信、聊天室进行个人对个人或个人对群体的在线讨论,通过博客和播客发布和管理个人信息。网络的海量信息,使文化产品的内容极大丰富;网民的自主性,使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者间的界限大大淡化;网络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突破时空界限;网络的交互性与群体性,使文化传播模式由点到多点的单向传播走向多方多向互动;网络的多媒体化,大大丰富了文化创造的形式。

互联网是一个多媒体兼容的综合媒体,它以图文、声情、影像、动画并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请您“亲临现场”观看或亲身感受、体验产品或服务,可以请你在线参与文化创作,还可以邀请你参加网上文化活动。互联网联通着工作、生活、娱乐和公共场所,联通着世界各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们,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将个人文化创作上传到网上,或自我欣赏,或与网友共同欣赏,也可以在网上与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创作文化产品。互联网催生了众多新的文化形态和样式,从网络动漫到网络游戏,从网络影视到网络文学,网络文化的生产、制作、传播和储存都采用网上来、网上去的数字化方式,内容上普遍存在一种大众化、通俗化和娱乐化的倾向,网络视频、网络音乐正逐渐成为世界娱乐消费的重要方式,网络游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新的娱乐方式。互联网上一个完整的视频发布系统已然成形,从最初的预告片播放、剧情预测、剧情点评,到后来专门成立论坛,为剧集进行个人创作。歌手和唱片公司靠唱片的销量挣钱,电影靠卖电影票挣钱,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却在改变甚至颠覆了娱乐业传统的赢利模式。

作为互联网革命的产物——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主宰80后一代青年人的主流文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8年年底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18~30岁的青年是中国网民的主体,网络已成为中国青年参与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报告显示,中国国民网上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互联网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8年的有关报告表明:中国国民传统介质阅读率持续6年下降的同时,网络阅读率6年来则上升了6.5倍。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也显示,网络阅读已达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已经接近了48.8%的图书阅读率。青年网民这个群体已不仅仅是活跃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力量,而且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他们用特有的网络语言和各种网络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关注热点问题,创造网络文化。

在中国十大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网络应用,使用率达到84.5%,用户量高达2.14亿人。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1.5%,排名第二位。网络游戏使用率为58.3%,排名第七位。中国网络游戏网民中玩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比例为53%,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7815万人。

从人类文化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一场文化方面的革命。自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技术再次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一次文化方面的革命。1997年,网络文学在中国正式登场,从1999年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风行的10多年里,网络文学发展迅猛,网络创作模式已经突破和颠覆了传统的文学道路,使中国进入了一个作家大众化的时代。

(4)互联网引起知识传播和学习形式的革命

从古至今,人类知识的传播史已经经历了五次重大革命。第一次传播革命,人类发展出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第二次传播革命,人类发明了文字,约在公元前3500年;第三次传播革命是中国人在唐朝初期发明了印刷术;第四次传播革命始于1844年,人类迎来了电讯传播时代;第五次传播革命,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开端,以互联网的诞生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信息化浪潮为特征。每一次知识传播革命,都对人类的知识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人类带进新的境界、新的时代。

2003年,当全球SARS病毒暴发时,国际旅行被禁止,世界卫生组织(WHO)利用互联网联系来自14个国家的科学家,实时分享共享数据和测试结果,终于在一个月内成功发现病毒。维基百科、百度知道等集合了彼此不相识的人们共同协力创作的成功范例,预示着互联网带来了人类知识的再一次革命。

利用共享开放的互联网,创造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网络百科全书,一直是维基百科(Wikipedia)的理想。维基百科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知识积累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知识的聚合方式。一直以来,我们对自上而下用教科书式的传播知识的方式已经习以为常,但以维基百科所代表的新的知识传播方式,似乎要改变这一切。从2001年至今,维基百科已拥有超过128种语言版本,200多万个词条,内容以每天约1000篇文章的数量增加。

Wiki的原理在于开放编辑和自由协作,用户可以修改系统中所有的知识信息并添加意见,Wiki系统能够记录下所有的用户行为和修订的版本历史。通过集体协作,知识更多的是来自于众人的智慧结晶,大量匿名的知识奉献者只记录下了他们的行为,不要求记录更多的相关信息,这种自下而上的知识积累和传播方式与传统完全不同,这就是Wiki所倡导的一种网络精神——开放、多元、平民化和非权威主义。知识是客观的,不会改变,当技术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知识构建从而替代少数精英的分析时,知识就更能够回避主观带来的偏差。在维基百科,任何人的身份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权威”,甚至连“主编”都没有,人人可以编写词条,人人可以修改,人人可以免费分享,维基百科对传统权威发起了挑战。

将全世界的知识收集于一个屋檐下,供人查阅,这个理想最早要追溯到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里的70万卷羊皮书。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个理想似乎要由“维基百科”来完成——“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如今,维基百科已经大大超越《不列颠百科全书》。

根据维基百科媒体基金会的统计,维基百科有30多万注册用户,核心编写成员3800名,另外还有18000名常客。LordEmsworth是维基百科的常客,从英国贵族制度的起源写到美国国会的历史,文笔相当老练、规范,不少文章还被评为维基百科当天的特色条目,但他只是一位16岁的美国少年。与普林尼相比,这个16岁的少年当然微不足道,但维基百科的算法是,500个LordEmsworth大于或等于一个普林尼,而网络上可以有无数个LordEmsworth。正是这些“乌合之众”在抗衡《不列颠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里那些德高望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学校长、知名学者和艺术家。

维基全面开放的空间不仅成为互联网上交流的平台,而且给每个参与的维基人提供了话语权。曾有人预言,在传统道德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维基百科将打破人们熟知的文化交流常态,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识分享方式。中文维基百科是维基百科协作计划的中文版本,繁简同站,大部分内容由世界各地的华人一起合作完成。中文维基百科希望能为丰富汉语互联网络做贡献,中文维基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就是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共用,第一位中文维基人Mountain曾经整理过一段数据:中文维基的使用者,中国大陆占46%、北美占22%、中国台湾地区占12%、中国香港地区占9%、日本占3%、欧洲占3%、东南亚占2%,其他未知来源占3%,全世界的华文使用者共同在中文维基书写词条,部分人还建立了闽南语维基和粤语维基。在中国,维基百科方式不断得到发展和延展,出现了Yahoo中国“知识堂”、天涯“问答”、腾讯“问问”、奇虎“问答”、新浪“爱问”等大量的中文维基模式。

也许有人会担忧,让一群无组织的人在网上编写百科全书,如何保证编写内容正确性与高质量。但事实上,在维基百科幕后有一个管理科学的团队在照料和检查编写质量。维基百科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更多的眼睛可以看见更多的错误”,即便破坏和错误发生了,也能很快被纠正。“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最近更改’的页面,他们坚持不懈地修改和补充彼此的文章。当不应该的修改和删除发生后,你还可以恢复到以前的版本。”比如,一篇在中文维基百科上发布的新闻稿显示,在英文原稿发表之前,有37名志愿者修改了259次,并被翻译成18种语言。中文翻译稿则由4名志愿者修改了59次。观点的中立和修正也是维基百科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由于参与者拥有不同的背景,来自世界不同地区,想要使每个人的每篇文章客观、公正不是一件容易事,这就要求任何人在写任何一篇文章时,不能以自己认为是客观和没有偏见的观点来表述,而是必须公平地呈现一个议题所有的观点,即使你认为这种观点是错的。

互联网正在引发人类历史上一场知识传播和学习的革命。网络化的学习和教育方式逐渐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互联网成为了没有围墙的学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和班级中的每个学生进行交流,网络学习却改变了这一切。在互联网上,学习者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师的作业、讲义和其他相关的资料,而且可以向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教师提问,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范围和深度。而互联网一方面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

互联网在不断制造着传奇,当互联网把全世界的电脑连接在一起,也就把电脑前的人连接在了一起,互联网将单个的人有机地组织了起来,形成了众多“团体”,这种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不分语言文化,都有人奉献自己所知,来成全这个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知识库。互联网正以一种广义的、宽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形式,以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人们的思想或知识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