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15354900000058

第58章 疾病分类与诊断基础(21)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慢性肾小球肾炎系指各种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临床起病隐匿,病程冗长,病情多发展缓慢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总称,故严格说来它不是一个独立性疾病。但由于临床上未能广泛开展肾活组织检查,这一组慢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对临床工作中制定治疗方案与预防病情进展和肾功能恶化有一定帮助,故仍保留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节。

【病因学】慢性肾炎是一组多病因的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小球疾病,但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与链球菌感染并无明确关系,据统计仅15%~20%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至,但由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亚临床型不易被诊断,故实际上百分比可能要高些。此外,大部分慢性肾炎患者无急性肾炎病史,故目前较多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急性肾炎之间无肯定的关联,它可能是由于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本病。

【诊断】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具有蛋白尿、血尿(显微镜检多见多形态改变的红细胞)、高血压、水肿、肾功能不全等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病程持续1年以上,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应考虑本病。

在鉴别诊断上需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和遗传性肾炎等相鉴别。

三、肾病综合征

【概述】肾病综合征(nepH值roticsyndrome,NS)它不是一独立性疾病,而是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每日>3.5g/1.73m2体表面积)、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伴或不伴有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应为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的特征,在肾血管疾病或肾小管间质疾病中出现如此大量的蛋白尿较为少见。由于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都是大量蛋白尿的后果,因此,认为诊断的标准应以大量蛋白尿为主。

【病因学】许多疾病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的损伤,导致肾病综合征。成人的2/3和大部分儿童的肾病综合征为原发性,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急进性肾炎等。按病理诊断主要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病,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膜增生性肾炎)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为:感染、药物(汞、有机金属、青霉胺和******等)、毒素及过敏、肿瘤(肺、胃、结肠、乳腺实体瘤和淋巴瘤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淀粉样变及糖尿病等。成人肾病综合征的1/3和儿童的10%可由继发性因素引起。

四、原发性IgA肾病

【概述】原发性IgA肾病(炎)是免疫病理的诊断名称,它以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肾组织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为特征。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胃肠炎、腹膜炎、骨髓炎等)1~3d后出现易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后可转为镜下血尿,可伴有腹痛、腰痛、肌肉痛或低热。部分患者在体检时发现尿异常,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镜下血尿,少数患者有持续性肉眼血尿和不同程度蛋白尿,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

(二)体检发现

大多数无异常体征,部分患者可有双肾区叩击痛,水肿和轻、中度血压升高。

(三)辅助检查

多为轻、中度蛋白尿(<3g/d),血尿呈多形性、多样性或混合性。部分患者血清IgA增高,尤其是血清IgA纤维连接蛋白聚合物(IgA-FN)增高更有意义。可有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增高。根据临床可初步诊断IgA肾病(炎),确诊必须做肾组织免疫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应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隐匿性肾炎相鉴别。重者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不易鉴别。

五、IgA肾炎

【概述】IgA肾炎是以反复发作性肉眼或镜下血尿、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伴广泛IgA沉积为特点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968年Berger首先描述本病,故又称Berger病。此外,又被称为IgA-IgG系膜沉积性肾炎和IgA系膜性肾炎等。

【发病机制】本病发病机制并未阐明。由于本病患者皮肤和肝脏中都能检测到IgA沉积,提示为系统性疾病。由于在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均可有颗粒状IgA和C3沉积,提示其免疫复合物性发病机制。现时的研究围绕着抗原通过黏膜的能力、黏膜屏障是否存在缺陷;IgA结构是否有缺陷和免疫调节功能是否有缺陷等方面展开。早年的研究曾提示本病所沉积的IgA可能是黏膜源性的。然而,近年的研究使用了高度专一性的技术,证实本病所沉积的是IgA1,主要是系统源性的,主要由骨髓和淋巴系统所产生;黏膜源性的IgA2则主要见于****性肾小球硬化症中的IgA沉积中。在本病患者循环中也可见到总IgA1和含IgA1的免疫复合物增高,骨髓中产生IgA1的浆细胞增多并形成多聚体为主。在本病的肾组织中可发现存在J链,故提示沉积的IgA是多聚体,而分泌块则十分罕见。尽管如此,现有资料尚不能最终确定本病的IgA沉积物的来源。

众多的抗原,包括多种病毒和多种食物的抗原可在本病患者的系膜区中被检出,并常常伴有IgA1沉积。这些抗原的抗体也属IgA1。由于这些抗体也可存在于正常人的循环中,上述抗原并无专一性或特征性。

有证据提示本病存在免疫调节异常。本病的含IgA1循环免疫复合物中,发现有多聚的IgA1类风湿因子;抗α重链Fab片断的IgG抗体增多而IgM抗体减少。有趣的是,HIV感染者也存在类似的抗免疫球蛋白模式,却不发生肾脏IgA沉积。这证明单单这些循环的自身抗体存在,并不是系膜IgA沉积的原因。此外,目前还发现了两种抗内皮细胞的自身抗体(属IgG)。本病肾组织中常有C3沉积,提示激活了补体旁路途径。然而IgA本身无激活补体的能力,IgA免疫复合物虽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但它结合补体和C3b的能力很弱。通常认为在肾脏发生补体激活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须有IgG-IgA复合物,但是本病肾组织中有IgA和C3沉积而没有IgG或IgM沉积却很常见。因此,本病补体激活的机制尚不清楚。细胞免疫也参与了发病机制。已发现本病可有T辅助细胞(CD4)增加和T抑制细胞(CD8)减少;具有转换IgM合成为IgA合成的Ta4细胞增加,与之有关的Sa1等位基因的频度也增加;引起IgA同型转换的TGFβ、促进产生IgA的B淋巴细胞分化的IL-5和介导IgA产生的IL-4形成均有增加。虽然T细胞和B细胞均参与了增加IgA合成的过程,但IgA合成增多并不是系膜区IgA沉积的原因,因为在IgA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罕见有组织IgA沉积。因此,结构-免疫学/理化异常才可能是系膜IgA沉积的原因。

本病患者血清和系膜中可检出抗牛血清白蛋白多克隆基因型抗体,其滴度与血尿相关。最近,有人用从患者肾皮质和肾小球中获得的IgA得到了5种单克隆抗基因抗体,它们与患者血清或浆细胞反应差,而与其肾脏组织有很高的反应率,提示肾脏的沉积是与这些多克隆IgA抗体的异常性质有关。此外,在本病患者中发现有β1,3-半乳糖转移酶缺陷,改变了IgA1或含IgA1的复合物清除率,导致IgA1在系膜区沉积。

综上所述,抗原的沉积,伴或不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IgA复合物形成速度和具有IgAFc受体的系膜细胞或嗜中性粒细胞的清除效率参与了整个发病机制,而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则主要参与了系膜增生和硬化的机制。

【诊断】本病须经肾活检证实方可诊断。但在肾小球系膜区中有较明显的IgA沉积的疾病很多,应注意鉴别。最常见应列入鉴别的有:过敏性紫癜和紫癜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性肾小球硬化症等。此外还有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和感染后关节炎等胶原病;谷蛋白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局限性肠炎等肠道疾病;疱疹样皮炎和银屑病等皮肤病;肺癌、喉癌、黏液腺癌、IgA丙球病、蕈样真菌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等肿瘤病;周期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以及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结节病、后腹膜纤维化、淀粉样变性、重症肌无力、麻风、HIV感染和薄基底膜肾病等也应列入鉴别。

【辅助检查】镜下血尿者,尿红细胞以畸形者为主。约50%患者血清IgA增高,但与病情活动无关。血清IgA中λ轻链浓度增高。尿免疫球蛋白测定无特殊意义。血补体成分大多正常。某些补体成分或因子可能减少,主要见于有家族高发倾向患者中,但不具有诊断价值。约半数患者IgA-纤维连接蛋白聚集物测定值可有一过性增高,虽然有助于与其他肾病鉴别,但其与本病活动无关,故并无诊断价值。10%~15%患者可有IgA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32%患者有IgA类风湿因子水平增高。多项免疫学指标,包括病毒和食物抗原、抗体、T细胞亚群、HLA位点抗原等测定结果可有改变,但均无诊断价值。50%患者前臂掌侧皮肤活检中可见毛细血管内有IgA和C3等沉积。

六、肾小管性酸中毒

【概述】由先天遗传缺陷和各种继发因素导致近端肾小管回吸收碳酸氢钠或/(和)远端肾小管排酸功能障碍的一种代谢性酸中毒。按不同临床表现分为4型,根据其程度不同分为完全性和不完性。以较常见的完全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完全性Ⅰ型肾小管酸中毒)为代表。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1)20~40岁女性较多见,部分患者可有慢性肾盂肾炎,长期服用镇痛剂、抗生素、棉子油病史;有的患肝脏弥漫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先天性或后天性肾脏疾病。

2)多数有多饮多尿,夜尿增多,消瘦,体重减轻症状。

3)绝大部分骨骼肌无力,尤以双下肢为重,有的呈周期性麻痹样,甚至呼吸肌麻痹。

4)常有关节、骨骼疼痛,周身酸痛。

5)少数患者伴耳聋、突发性骨折、肾绞痛伴血尿、牙齿松动。

6)可存在原发病症状。

(二)体检发现

1)多较消瘦,皮肤粗、干燥。青少年生长发育障碍。

2)有的双下肢畸形,肌肉萎缩,功能障碍,骨折处或骨盆挤压痛,牙齿松动。

3)生理腱反射减弱、消失,肌力明显减退。

4)可有原发病体征。

(三)辅助检查

1)不同程度低钾、低钠、低钙、高氯血症,低碳酸氢根血症,血pH值较低,尿pH值多大于5.5。

2)酸负荷试验(氯化铵负荷试验、尿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硫酸钠负荷试验等),尿pH值大于5.5为阳性结果。

3)尿常规多轻微改变或正常。有原发病或肾脏有其他病变时可出现改变。

4)血BUN和Cr多正常或轻度增高。

5)B型超声检查依病变不同而异,有的呈肾结石、钙化灶,有的无异常。

6)血气分析主要呈代谢性酸中毒,可伴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

7)X线骨骼检查:骨质疏松、软化明显,以下肢和骨盆为重。有的呈现骨折。核素骨骼扫描可见核素吸收稀疏、不均匀。

(四)鉴别诊断

应与周期性麻痹、尿崩症、糖尿病、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相鉴别。

七、间质性肾炎

【概述】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以肾小管-间质慢性炎症过程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

【病因学】

1)梗阻性肾病:肾****部位以下尿路梗阻是半数以上间质性肾炎的原发性病因。

2)镇痛剂引起的肾脏损害。

3)慢性(非梗阻性)肾盂肾炎在无梗阻或其他肾脏病的原发病因时,肾脏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肾盂肾炎是慢性肾衰较少见的原因。

4)免疫性间质性肾病:间质及其有关结构的免疫性损伤,可以是一些慢性肾脏病的重要促发因素。

5)巴尔干肾病本病是一慢性进行性间质性疾病,发病隐袭,病因不明,病例局限于多瑙河流域。

6)特发性间质性肾炎:约10%有间质性肾炎的患者查不到致病原因。

八、肾盂肾炎

【概述】肾盂肾炎是指肾脏盂的炎症,大都由细菌感染引起,一般伴下泌尿道炎症,临床上不易严格区分。根据临床病程及疾病,肾盂肾炎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期;慢性肾盂肾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

【病理改变】急性肾盂肾炎病变可为单侧或双侧,局限或广泛,可轻可重,轻者仅累及肾盂黏膜。重者肾脏肿大,切面可见黏膜充血溃疡,小脓肿形成。如伴梗阻,则肾盏增宽,少数严重患者,其肾****及锥体部可见坏死,坏死组织随尿液排出称坏死性****炎,镜下可见肾间质水肿、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慢性肾盂肾炎肾盂及肾盏有慢性炎症表现。肾盂扩大、畸形,肾皮质及****部有瘢痕形成,肾脏较正常缩小,两侧病变常不对称,肾髓质变形,肾盂肾盏黏膜及输尿管管壁增厚,严重者肾实质广泛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