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15354900000043

第43章 疾病分类与诊断基础(6)

3.生物因素细菌尤其是Hp感染,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其机制是:①Hp呈螺旋形,具鞭毛结构,可在黏液层中自由活动,并与黏膜细胞紧密接触,直接侵袭胃黏膜;②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氨、过氧化物岐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等,可破坏胃黏膜;③细胞毒素(Cytotoxin)可致细胞空泡变性;④Hp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

(四)免疫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能检出壁细胞抗体(PCA),伴有恶心贫血者还能检出内因子抗体(IFA)。壁细胞抗原和PCA形成的免疫复体在补体参与下,破坏壁细胞。IFA与内因子结合后阻滞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导致恶性贫血。

(五)其他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营养不良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征患者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较多见。胃部其他疾病如胃液、胃息肉、胃溃疡等也常合并慢性萎缩胃炎。遗传因素也已受到重视。

【诊断】本病的诊断主要有赖于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一)胃镜检查

1.浅表性胃炎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且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

2.萎缩性胃炎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可呈淡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色泽深浅不一,皱襞变细、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树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黏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成的颗粒。萎缩的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可有糜烂灶。

3.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它常和消化性溃疡、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等伴发,亦可单独发生。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统分类中它属于特殊类型胃炎,内镜分型为隆起糜烂型胃炎和扁平糜烂型胃炎。

(二)实验室检查

1.胃酸测定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2.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B型胃炎含量一般正常,A型胃炎常升高,尤其恶性贫血者上升更加明显。

3.幽站螺杆菌检查可通过培养、涂片、尿素酶测定等方法检查。

(三)其他检查

萎缩性胃炎血甭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X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消化性溃疡

【概述】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病因学】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

【诊断】

(一)内镜检查

不论选用纤维胃镜或电子胃镜,均可作为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在内镜直视下,消化性溃疡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或线形,边缘锐利,基本光滑,为灰白色或灰黄色苔膜所覆盖,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略隆起。

(二)X线钡餐检查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X线下象是壁龛或龛影,指钡悬液填充溃疡的凹陷部分所造成。在正面观,龛影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因溃疡周围的炎性水肿而形成环形透亮区。

胃溃疡的龛影多见于胃小弯,且常在溃疡对侧见到痉挛性胃切迹。十二指肠溃疡的龛影常见于球部,通常比胃的龛影小。龛影是溃疡存在的直接征象。由于溃疡周围组织的炎症和局部痉挛等,X线钡餐检查时可发现局部压痛与激惹现象。溃疡愈合和瘢痕收缩,可使局部发生变形,尤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后者可呈三叶草形、花瓣样等变形。

(三)HP感染的检测

HP感染的检测方法大致分为4类:①直接从胃黏膜组织中检查HP,包括细菌培养、组织涂片或切片染色镜检细菌;②用尿素酶试验、呼吸试验、胃液尿素氮检测等方法测定胃内尿素酶的活性;③血清学检查抗HP抗体;④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HP-DNA。细菌培养是诊断HP感染最可靠的方法。

(四)胃液分析

正常男性和女性的基础酸排出量(BAO)平均分别为2.5mmol/h和1.3mmol/h,(0~6mmol/h),男性和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BAO平均分别为5.0和3.0mmol/h。当BAO>10mmol/h,常提示胃泌素瘤的可能。五肽胃泌素按6μg/kg注射后,最大酸排出量(MAO),十二指肠溃疡者常超过40mmol/h。由于各种胃病的胃液分析结果,胃酸幅度与正常人有重叠,对溃疡病的诊断仅作参考。

四、应激性溃疡

【概述】应激性溃疡是多发性外伤,严重全身性感染,大面积烧伤,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应激反应情况下发生的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之一。应激性溃疡的病灶有4大特点:①急性病变,在应激情况下产生;②多发性的;③病变散布在胃体及胃底含壁细胞的泌酸部位,胃窦部甚为少见,仅在病情发展或恶化时才偶而累及胃窦部;④不伴高胃酸分泌。

【诊断】

(一)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或休克、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或感染、器官衰竭(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肝功能衰竭)患者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首先要考虑应激性溃疡所致的可能。因病灶过浅钡餐X线检查没有诊断价值。纤维胃镜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出血病变,明确诊断。若出血量大,看不清楚,可以作选择性动脉造影。

(二)鉴别诊断

应激性溃疡与胃部其他的黏膜病变或溃疡有区别:

1)酒精、激素及非激素类抗炎制剂(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引起的急性黏膜病变不伴随严重感染、外伤等应激情况。病灶是多发性浅表糜烂,发生部位与应激性溃疡相似,但限于黏膜,不侵及肌层,愈合后不留疤痕。一般不引起大量出血,出血能自行停止,不需要外科治疗。

2)烧伤引起的curling溃疡也是急性溃疡,发生在烧伤恢复期,而烧伤引起的应激性溃疡则发生在烧伤后3~5d。Curling溃疡是单个的,位于十二指肠,较深,常穿透肠壁导致穿孔。

3)脑外伤、脑肿瘤或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引起的Cushing溃疡发生在食管、胃或十二指肠,能穿透胃肠壁。有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亢进(由于迷走神经过度刺激),血清胃泌素含量升高。而应激性溃疡并无胃酸或胃蛋白酶分泌亢进。

应激性溃疡如果不引起大出血可以没有临床症状,或者即使有症状也被应激情况的症状所掩盖而不被诊断。加以应激性溃疡比较浅表,钡餐造影常不能发现,所以往往只能在大出血后经手术探查或死亡后经尸体解剖才能发现,很容易漏诊。过去报告的发病率并不高,自从有了纤维内窥镜后临床发病率虽较前提高,由于并非所有应激情况患者都常规作内窥镜检查,统计的发病率可能比实际数字仍低得多。

烧伤引起应激性溃疡者其烧伤面积一般均大于35%。面积小于50%若不并发脓毒血症仅2%发生应激性溃疡,若并发脓毒血症则发生率升高至19%。外伤、手术后并发严重感染者易发生应激性溃疡。胸腹联合伤比单纯胸部、软组织或肢体伤引起应激性溃疡的可能性大。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引起休克后也常发生应激性溃疡。

五、卓-艾氏综合征

【概述】由胃窦G细胞增生或分泌胃泌素的肿瘤引起,其特点是高胃泌素血症伴大量胃酸分泌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多发性/难治性消化性溃疡。

【诊断】

(一)病史提问

消化性溃疡症状最常见,对治疗溃疡药物反应差,按溃疡行胃大部切除后,很快出现吻合口溃疡、出血和穿孔。腹泻,排水样便或脂腹泻,常与腹痛相伴。有多发性内分泌瘤综合征表现,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二)体查发现

有腹部压痛、乏力、内分泌瘤体征。

(三)辅助检查

胃液、胃酸测定:夜间12小时胃液总量>;1000mL,约66%~90%患者基础胃酸每小时>;15mmoL/h,50~67%患者BAO/MAO>;60%。

血清胃泌素测定:1/3患者常达1000pg/mL以上,约2/3患者在100~1000pg/L。

促胰液素或钙激发试验:如为实验前1~2倍或绝对值>;500pg/mL则提示为胃泌素瘤。

胃镜、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溃疡、黏膜皱壁肥大、胃液多等。

肿瘤定位:可采用B超、CT、MRI、血管造影等。

(四)鉴别诊断:

须与十二指肠溃疡、恶性贫血、非胃泌素性致溃疡胰岛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六、胃癌

【概述】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胃恶性肿瘤的95%。胃癌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全国胃癌平均死亡率高达20/10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3∶1。发病年龄高峰为50岁~60岁。世界胃癌的年发病率为17.6/10万,日本、丹麦等国发病率高,而美国及澳洲则较低,在我国以山东、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区为高发区。

【病因学】目前认为下列因素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一)环境因素

不同国家与地区发病率的明显差别说明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

食盐可能是外源性胃癌诱发因素之一,居民摄入食盐多的国家胃癌发病率也高。亚硝胺类化合物已成功地在动物体内诱发胃癌。熏制的鱼肉含有较多的3,4—苯并芘(benzopyrene);发霉的食物含有较多的真菌毒素;大米加工后外面覆有滑石粉,其化学性质与结构都与石棉纤维相似,上述物质均被认为有致癌作用。

(二)遗传因素

某些家庭中胃癌发病率较高。一些资料表明胃癌发生于A血型的人较O血型者为多。

(三)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高,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障碍,对癌症的免疫监督作用下降,在胃癌发生中有一定意义。

(四)癌前期变化

所谓癌前期变化是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这种病变如不予以处理,有可能发展为胃癌。癌前期变化包括癌前期状态(precancerousconditions)与癌前期病变(precancerouslesions)。

【诊断】

(一)症状

早期表现为上腹不适,约为80%患者有此表现,将近50%胃癌患者有明显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晚期可出现乏力,腰背疼及梗阻后出现恶心、呕吐、进食困难。肿瘤表面溃疡时出现呕血、黑便。

(二)体征

早期无特殊体征,晚期可见上腹肿块,直肠指诊可及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贫血、消瘦、腹水等恶液质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早期可疑胃癌,游离胃酸低度或缺,如红血球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下降,大便潜血(+)。血红蛋白总数低,白/球倒置等。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化验异常。

(四)X线表现

气钡双重造影可清楚显示胃轮廓、蠕动情况、黏膜形态、排空时间,有无充盈缺损、龛影等。检查准确率近80%。

(五)纤维内窥镜检查

是诊断胃癌最直接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

(六)脱落细胞学检查

有的学者主张临床和X线检查可疑胃癌时行此检查。

(七)B超

可了解周围实质性脏器有无转移。

(八)CT检查

了解胃肿瘤侵犯情况,与周围脏器关系,有无切除可能。

(九)免疫学

CEA、FSA、GCA、YM球蛋白等检查。

(十)鉴别诊断

胃癌须与胃溃疡、胃内单纯性息肉、良性肿瘤、肉瘤、胃内慢性炎症相鉴别。有时尚需与胃皱襞肥厚、巨大皱襞症、胃黏膜脱垂症、幽门肌肥厚和严重胃底静脉曲张等相鉴别。鉴别诊断主要依靠X线钡餐造影、胃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

七、胃肠道功能紊乱

【概述】胃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而在病理解剖方面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也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在胃肠道涉及进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当常见,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发病率的精确统计。在各种脏器的神经官能症中,胃肠道的发病数最高,多见于青壮年。

【病因学】本症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无统一的认识。精神因素在本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脑—肠轴的紊乱,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暗示和自我暗示是主要的发病因素,患者常有胃肠肌电活动和动力的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