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15354900000035

第35章 药物化学基础(6)

氯霉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

(二)性质及应用

1.旋光性

本品结构中含两个手性碳原子,有四个光学异构体,其中仅1R,2R(-)型或D-(-)苏阿糖型有抗菌活性,其无水乙醇溶液,测其旋光度,应为右旋;另取本品的醋酸乙酯溶液,测其旋光度,应为左旋。比旋度为-18.5°至-21.5°(5%的无水乙醇溶液,25℃),为临床所使用。

2.性质稳定,能耐热,煮沸5h对抗菌活性无影响。但在强碱性(pH值为9以上)或强酸性(pH值为2以下)溶液中,可引起水解。

3.还原可经氯化钙和锌粉还原成羟胺衍生物,与苯甲酰氯进行苯甲酰化,生成物可与高铁离子形成紫红色的配位化合物。

4.鉴别反应与乙醇制氢氧化钾试液共热热,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三)用途

本品为抗生素类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对前者的效力强于后者。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其他如对百日咳、沙眼、细菌性痢疾和尿道感染等也有疗效。

(四)储存

本品应密封保存。

第五节四环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类广谱抗生素,其结构均为菲烷的基本骨架。该类抗生素已淘汰,本章不作详细介绍。

第六节其他类抗生素

抗生素种类繁多,结构类型也比较复杂,现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抗生素。

(一)多黏菌素

多黏菌素是多黏杆菌所产生的有多种氨基酸和脂肪酸结合而成的碱性多肽类抗生素的总称。多黏菌素有A、B1、B2、C、D、E1、E2、M等,都是环状多肽和一种脂肪酸结合而成的碱性物质。临床使用的是多黏菌素B(B1和B2的混合物)或多黏菌素E(E1和E2的混合物)的硫酸盐。二者结构的区别在于环状多肽中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多黏菌素B中为D-苯丙氨酸,而多黏菌素E中为D-亮氨酸。

多黏菌素B的化学结构式为:

本品为抗生素类药。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绿脓杆菌有较好的效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尿道、灼伤感染或假单孢菌所致的全身性感染。

(二)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又名洁霉素,是由链霉菌4—1024所产生的一种抗生素。克林霉素则是将林可霉素的7位羟基用氯原子取代得到的半合成抗生素,又名氯洁霉素。

以上两个药物均为抗生素类药。由于对组织渗透力强,因此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等所引起的各种感染(败血症、呼吸道感染、五官感染等)疗效良好,尤对慢性骨髓炎的疗效较为突出。克林霉素的抗菌作用约为林可霉素的4倍,口服吸收快,血药浓度高,胃肠道反应小。

抗菌药及抗病毒药

抗菌药是一大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自发现磺胺类抗菌药以来,发展很快,品种繁多。具体分类有:①喹诺酮类抗菌药;②磺胺类药物;③抗结核病药;④异喹啉类及硝基呋喃类抗菌药物;⑤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⑥消毒防腐药;⑦抗生素。

本章重点介绍喹诺酮类抗菌药、磺胺类药物及其抗菌增效剂、抗结核病药,对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作简单介绍。

喹诺酮类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喹诺酮类抗菌药和其他抗菌药的作用点不同,它们以细菌的DNA为靶。

一、药物分类

根据母核结构特征可分为4类:①萘啶羧酸类:萘啶酸、依诺沙星、妥氟沙星等;②噌啉羧酸类(苯并达嗪类):如西诺沙星、妥氟沙星等;③吡啶并嘧啶羧酸类:吡哌酸、吡咯酸;④喹啉羧酸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等。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

基本结构为:

构效关系:

1)A环是抗菌作用的基本结构,变化小;B环可作较大的改变,可以是苯环、吡啶环、嘧啶环等。

2)3位COOH和4位O为必需基团。

3)1位取代基应为乙基或乙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

4)5位被氨基取代可使抗菌活性显著增强。

5)6、7、8位的取代基范围较大。6位或8位分别或同时引入F可增效;7位引入5元或六元杂环,抗菌活性增加,以哌嗪基为好。

三、药物介绍

诺氟沙星

(三)性质及应用

1)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遇光色渐变深,略溶于二甲基甲酰胺,微溶于水或乙醇,易溶于乙酸、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本品在室温下相对稳定,但在光照下会发生分解,可检出如下分解产物:

3)结构中3位为COOH、4位为C=O,极易和金属离子如钙,镁、铁等形成螯合物,不仅降低了药物的抗菌活性,而且也使体内的金属离子流失,因此不宜和含钙、铁等药品和食品同时服用。

(四)用途

本品为最早用于临床的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与抗生素及同类物之间无明显交叉耐药性。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尿道、胃肠道、胆管、耳鼻喉、皮肤等感染。

环丙沙星

(一)结构

化学名为l-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盐酸盐一水合物。

(二)性质及应用

1)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味苦,溶于水,微溶于甲醇,极微溶解于乙醇,几乎不溶于****,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2)稳定性好,室温保存5年未见异常。

3)在0.05mol/L盐酸中,90℃加热或长时间光照后,可检出以下分解产物:

(三)用途

本品抗菌谱和诺氟沙星相似,作用优于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广泛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皮肤、软组织、耳鼻喉等部位的感染。

氧氟沙星

(一)结构

(二)性质及应用

1)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有苦味。微溶于水,乙醇,****、甲醇,极易溶于冰乙酸中。

2)本品结构中含有手性碳原子,临床用其外消旋体。

本品的左旋体称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是右旋异构体的8~128倍。左氧氟沙星的水溶性是外消旋体的8倍,更易制成注射剂;而且毒副作用是以上市的同类药物中最小的。

(三)用途

本品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感染。

第二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磺胺类药物是从偶氮染料发展而来的。1932年杜马克发现一种偶氮染料百浪多息对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治疗了第一例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磺胺类药物的发现,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到了控制,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抗生素的发展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出现虽使磺胺类药物在化学治疗中所占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磺胺类药物独特的优点在化疗药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一、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构效关系

1)对氨基苯磺酰胺基是必需的基本结构,即苯环上的氨基与磺酰胺基必须处于对位,而邻位或间位异构体无抑菌活性。

2)芳伯氨基上的取代基对抑菌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多数磺胺药没有取代基,如有取代基者,必须在体内易被酶分解或还原为游离的氨基才有效,如RCONH—,R—N=N—,NO2—等,否则无效。

3)磺酰胺基N—单取代可使抑菌作用增强,以杂环取代时抑菌作用明显增强,而芳伯氨基和磺酰胺基上的N,N—双取代化合物一般丧失活性。

4)苯环被其他芳环取代或在苯环上引入其他基团,抑菌活性降低或丧失。

二、抗菌增效剂

所谓抗菌增效剂是一类与某类抗菌药物配伍使用时,以特定的机制增强该类抗菌药物活性的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菌增效剂不多,增效原理亦各不相同,一般是一种抗菌增效剂只能对某类特定的抗菌药物增效,而不能广泛地对其他各类抗菌药物起增效作用。

甲氧苄啶对磺胺类药物有增效作用,原因是磺胺类药物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断二氢叶酸的合成,而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断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合用时可使细菌体内的四氢叶酸合成受到双重阻断,产生协同抗菌作用,作用可增强数倍至数十倍,故TMP称为磺胺增效剂。

其他抗菌增效剂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ClavulanicAcid)等,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合用,可以显著增强抗菌作用,详见抗生素一章。丙磺舒抗菌增效机制为抑制有机酸的排泄,从而提高有机酸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与青霉素合用时,可以降低青霉素的排泄速度,提高其在血液中的浓度,从而增强青霉素的抗菌作用。

三、药物介绍

磺胺嘧啶

(一)结构

化学名为4-氨基-N-2-嘧啶基苯磺酰胺,简称SD。

(二)性质及应用

1)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无臭,无味,遇光色渐变暗。mp.255~256℃。微溶于乙醇或****,不溶于****和****。本品为两性化合物,在稀盐酸及氢氧化钠或氨溶液中溶解。

2)本品钠盐水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析出磺胺嘧啶沉淀。

3)本品具重氮化偶合反应。

4)本品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则生成磺胺嘧啶银白色沉淀。另外,可与铜盐反应为黄绿色沉淀,放置后变为紫色。与碘-碘化钾试液,产生棕褐色沉淀。

磺胺嘧啶银

(三)用途

本品抗菌作用和疗效均较好,对绿脓杆菌也有抑制作用。在血中浓度较高,血清蛋白结合率低,易于进入脑脊髓液中,为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脑炎的首选药物。

磺胺甲恶唑

(一)结构

化学名为4-氨基-N-(5-甲基-3-异恶唑基)苯磺酰胺,又名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SMZ)。

(二)性质及应用

1)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几乎不溶于水、****和****,略溶于乙醇,易溶于****。本品为两性化合物,在稀盐酸、氢氧化钠和氨试液中易溶。

2)本品具有芳伯氨基,具有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橙红色沉淀。

3)本品含有磺酰胺基,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银盐沉淀,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草绿色沉淀。

白色银盐

(三)用途

本品抗菌谱与磺胺嘧啶相似,口服易吸收,体内分布广,排泄较慢,一次给药有效浓度可维持12h。临床主要用于泌尿道、呼吸道和软组织感染等。

甲氧苄啶

(一)结构

化学名为5-[(3,4,5-三甲氧****)-甲基]-2,4-嘧啶二胺,又名甲氧苄氨嘧啶,TMP。

(二)性质及应用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略溶于****,微溶于乙醇或****,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冰醋酸及无机酸。

(三)用途

本品常与SMZ或磺胺嘧啶合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甚至有杀菌作用。与SMZ合用时,组成复方新诺明,临床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和败血症等。也可以和长效磺胺合用,用于耐药恶性疟的防治。

第三节抗结核病药

抗结核病药是一类能抑制结核分支杆菌,并用于治疗结核病和防止结核病传播的药物。按化学结构该类药物可分为抗生素类及合成类抗结核病药两类。

一、抗生素类抗结核病药

抗生素类抗结核病药主要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利福霉素、紫霉素、卷曲霉素等。临床上使用的利福霉素类药物主要是其半合成衍生物,有利福平、利福定和利福喷丁。利福平是当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结核病药物之一,其抗结核活性比利福霉素强32倍,缺点是细菌对其耐药性出现较快。利福定的抗菌谱与利福平相似,对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口服吸收好,毒性低。利福喷丁的抗菌谱也与利福平相似,但抗结核杆菌作用比利福平强2~10倍。

二、药物介绍

利福平

(二)性质

1)本品为鲜红或暗红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mp.240℃(分解),易溶于****,也溶于甲醇,几乎不溶于水。

2)本品遇光氧化变质。在碱性条件下,分子中1,4-萘二酚易氧化成醌型化合物;在强酸中,醛缩氨基哌嗪水解,所以本品只在pH值4~6.5范围内稳定。

3)本品的盐酸溶液加亚硝酸钠,即由橙色变为暗红色,这是由于它易被亚硝酸氧化成醌型化合物。

(三)吸收、代谢

本品在肠道中被迅速吸收,由于食物会干扰这种吸收,因此应空腹服用。利福平的体内代谢物是C-25的酯键水解后生成的脱****基利福平,其活性只为原药的1/8~1/10。由于本品的代谢物具有显色基团,因此,尿液、粪便、唾液、泪液、痰液及汗液常呈橘红色。

(四)应用

为了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本品常与异烟肼、乙胺丁醇合用。

利福喷丁

结构

本品抗菌谱与利福平相同,抗结核杆菌的作用比利福平强2~10倍,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

对氨基水杨酸钠

(一)结构

化学名为4-氨基-2-羟基******钠二水合物,又名PAS-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