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大国隐士
15351200000319

第319章 乱国之道

文祥一出惠亲王府,小手便冲到面前,要他引着去找肃顺。

文祥知道他要找肃顺报仇,道:“你随我回石头城吧,先将你师父安葬了,再议其他。”

“师父为我报过家仇,还救过我的命,他的大恩大德未报,我不能离开京城。文大人,求您成全小手,把我带进肃顺府里,您放心,我杀了仇人后,若能跑出来便远走高飞,若跑不出来也绝不会卖了您。”

天门对丁鹿鸣也有救命之恩,可是他枉读十年圣贤书,连一个懵懂少年都不如。文祥感叹着,道:“小手,你刚才不是要扶灵出城了吗?是见到我后才决定为师父报仇吗?”

“我本就没打算出城,我是要把师父送到城门口,告个别便返回来,不想遇见文大人,于是临时改变了主意。”

文祥想了想道:“你师父虽然不在了,还有师娘在,报仇的事要经你师娘同意才行,走吧,随我回家。”

“哼,少拿花言巧语诳我,我才不上你的当呢,不帮忙就算了,我自有进肃顺府里的法子。”

小手说完一拧身,紧跑几步便消失在巷子里。

文祥不便去追,只得搁下小手,回家换了行装,快马赶往石头城。

肃顺奉旨捕拿天门未果,向咸丰复旨,听闻天门的死讯,咸丰呆了半晌,若有所失,道:“天门是算到了自己的灾咎,因此以死来保全名节。你们说,朕要不要成全他呢?”

肃顺的目的是拿天门大做文章,威慑懿贵妃和恭亲王一伙,咸丰却动了恻隐之心,欲要以“天门已死,往罪不咎。”来了结这桩“谋逆”大案,他当然不能同意。

肃顺道:“奴才听了皇上的话,顿如醍醐灌顶。奴才想起来啦,惠亲王早就在府里备好了棺材,奴才一到惠王爷府上,邵天门便立时死在奴才面前。原来邵天门在以死表达不满,像这等奸诈之徒,人虽死,其罪亦不可赦!否则倒叫他的同党们得意!”

咸丰已阅过穆荫和肃顺分别上的奏折,肃顺上的是密折,其中附有密查卷宗和丁鹿鸣的证供。

从密查得出的结论看,惠亲王已对咸丰失去信心,有意扶持恭亲王。为达目的,惠亲王对邵天门待以僭越之礼,以利用邵天门的妖术。

恭亲王一直觊觎皇位,咸丰心知肚明,且早有提防,因此恭亲王并不足为虑,真正令他感到震惊和恐惧的是惠亲王。

惠亲王在朝中的威望,甚至高过他咸丰皇帝,若是惠亲王要帮奕訢篡权,后果简直不可设想。

但是正因为惠亲王的威望,咸丰要动他,不免投鼠忌器,咸丰担心万一激怒他,会被他公开逼自己退位,那时该如何是好?

咸丰的计划是,既然惠亲王和恭亲王全倚仗精于算计的邵天门,如今邵天门已死,他们失去谋士,必不敢轻举妄动,何不佯装对他们的阴谋毫不知情,不去动他们,只要肃顺暗中监视,等到时机成熟,再收拾他们。

目前的局势,这个法子最稳妥。

不过总得做些什么,对惠亲王等人加以警告,让他们再不敢动不臣之心。

咸丰问肃顺:“难不成还要灭邵天门的九族吗?”

“请皇上圣裁。”

肃顺希望灭了邵家九族,如此便可令天下懔然,彻底震住恭亲王一党。

穆****:“皇上,依大清律,臣子谋逆,轻则凌迟处死,抄没家产,全家流放三千里;重则灭九族。邵天门欺君罔上,以妖术蛊惑人心,意图谋反篡权,其罪重矣,依律当处以极刑……”

怡亲王载垣冷峻地瞥了穆荫一眼,接口道:“皇上,邵天门虽有僭越之举,但也在平叛中立有军功,且他曾襄助曾国藩组建湘军……,既然他已经自死,臣以为将他的罪行昭告天下即可,不必再去牵连他的家人。”

载垣的话外音众人都听懂了,邵天门和曾国藩交情匪浅,在天门这件案子上若处理不当,恐会引起曾国藩的满,曾国藩可是手握重兵的统帅。

咸丰没了主意,把目光投向端华。

端华道:“皇上,臣以为怡亲王的话不无道理,但国法也不可废,邵天门之罪,在于上乱朝纲,下祸臣民,若人死罪灭,恐正中某些叵测之徒下怀。”

见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意见,咸丰问:“别绕弯子,你便直说,如何给邵天门定谳?”

穆荫看出端华为难,替他回道:“臣听着郑王爷的意思,治国当以严刑峻法,邵天门犯的既然是灭九族的罪,便不可徇情枉法……”

载垣听得心头火起,冷笑道:“穆大人,郑王爷在跟前呢,要你去揣摩他的意思吗?”

肃顺站出来维护穆荫,“皇上,臣认为穆大人所言极是,安稳年景里,对刑犯或可以法外开恩,但眼下内忧外患,绝不可心慈手软!”

肃顺说完挑衅似地看着载垣。

载垣从肃顺的眼里看到了一股杀气,脸色顿时变得极为难看,但他并不怕肃顺,冷冷地说:“肃六,你看本王做什么?我在皇上面前说的每句话,全凭一颗忠心,不像有些人,明里一套背地一套……”

“怡亲王,您这是说谁明里一套背地一套呢?”肃顺冷笑道。

咸丰看看这个,瞧瞧那个,气得浑身发抖,喝道:“你们,你们口口声声要严刑峻法,你们如此目无君主,该治什么罪!”

三人吓出一身冷汗,忙跪在地下磕头止,连呼:“臣等罪该万死。”

经过一番商讨,君臣四人终于就邵天门谋逆案议出一策,邵天门原本犯的是灭九族的重罪,念及在平叛中曾有军功,从轻议罪,着革去一应职衔,抄没家产,全家流放宁古塔。

养心殿执事太监褚长升对邵天门私入禁宫知情不举,处以杖毙。

懿贵妃因皇子年幼,其身负教育之责,不予治罪,交由皇后加以训诫。

惠亲王离京赴天津大沽口检视海防,不得上谕召回不得擅自回京。

另有受到牵连的大小官员计七十余人,包括曾国藩,郭嵩焘等人。当然因为时局的原故,为防止引起举国震动,并未公开惩处他们,有的降职,有的罚俸,有的由皇上亲自下旨申饬。

唯有杜翰,在此次风波中,不仅毫发无损,反倒受到重用。

杜翰随怡亲王前往惠亲王府传旨。搁在以往,咸丰有差事交办惠亲王,必会亲自诏见,甜言蜜语,以显天恩浩荡。

惠亲王接过冷冰冰的圣旨,不禁老泪纵横,他没想到,忠心耿耿辅佐皇上多年,到头来竟不敌小人凭空捏造的几句谗言。

“天门的案子没有其他人受到牵连吧?”惠亲王问怡亲王。

怡亲王王顾左右,吞吞吐吐,不敢将天门一家被抄家流放的事告诉他,只挑了几个和惠亲王无任何瓜葛的人说了说。

“五王爷,你说奇不奇,养心殿的太监褚长升被杖毙时,高声诵读出一段极为忤逆的话,因为这段话,内务府的许多官员又吃了板子。”

“什么忤逆的话?”惠亲王好奇地问道。

怡亲王扫了杜翰一眼,说:“反正不是什么好话,不过,奇就奇在这段话竟无人知道出处。”

“一个太监,能读过多少书,还能是天书不成?”

“谁知道呢,我不怕领罪,大不了陪五王爷去海边逛一逛。”载垣赌气地说:“我就念给您听听,您若也不知出处,那就更没人知道了。”

载垣诵道:“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惠亲王听完,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不敢相信,一个普通的执事太监,竟能说出如此有见地的话。

“以乱国之道治国,必然是小治小乱,大治大乱。”虽然有道理,可是出自太监之口,可不就是忤逆嘛!

这是暗讽咸丰无能,所以天下大乱啊。

惠亲王心里说,天下乱,宫里乱,人心也乱了,连太监们都开始妄议朝政,评判君主了,这可绝非好苗头啊!

看来天门也是该当有此一劫,偏在此时搅合到后宫里去。

“五王爷,您可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载垣问。

惠亲王摇摇头:“大概是那个太监乱说的吧。”

杜翰听道:“下官知道,却不敢说。”

“你知道?知道就说,这个话题由本王引出来的,本王都不怕,你怕什么!”载垣道。

“是,这句话并非忤逆,而是出自《商君书》,是教皇帝如何治理国家的。”

《商君书》惠亲王和载垣都知道。听完杜翰的解释,二人顿时恍然大悟,不错,杜翰的父亲杜受田是当今皇上的老师,当然读过《商君书》。杜翰近水楼台,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并不奇怪。

可是一个太监,怎么会有《商君书》这本书呢?

宫中究竟乱成了一副什么样子呢?妃嫔干政,太监违禁,如此无法无天,是该整治了呀!

忽然之间,惠亲王和怡亲王都有些理解了肃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