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〇三节 寂寂而照以惺惺惺惺而主以寂寂
无事时心易昏昧,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昏冥:迷茫,糊涂。
惺惺:清醒,机警。
寂寂:寂静。此指心绪平静。
不处理事务的时候,人的心里容易迷茫,这个时候应该在平静中保持一点清醒;处理事务的时候,人的心里容易激荡,这个时候则应该时刻警觉,提醒自己保持平静。
迷茫的滋味很难受,但清醒给人带来的感觉也并不是很幸福。然而,如果一味的迷茫而没有清醒,那么,最后很可能是连迷茫的痛苦都没有了。
清醒尽管并不好受,但清醒毕竟可以让我们看清问题,这就给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在事务比较少的时候,应该迷茫那么一小会儿,人毕竟是需要休息的,但不要长时间地保持迷茫的状态。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一旦进入了迷茫状态,往往就难以自拔,我们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激醒自己,把自己的心力拉回到正经事情上来。
另一方面,在事务繁忙的时候,人的情绪往往容易激动和焦躁。应该注意保持平静,经常提醒自己要克制。
第一百〇四节 忙里要偷闲闹中要取静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里立个根基。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把柄:借口,理由。
靡:散乱;浪费。
若想在繁忙的时候也能保持一点悠闲的心态,那就得在不忙的时候对所忙的事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若要在喧闹的时候保持一个平静的心境,那就得在安静的时候对喧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然,没有不因受环境和事务的影响而阵脚大乱、无法自控的。
忙碌的时候若想让自己有一个悠闲的心态,那就得在实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有心理的准备,也有行动的准备,以及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因为,忙里能偷闲,说到底是需要客观条件的。如果,什么也没个准备,心里乱糟糟的、事情乱糟糟的……那怎么能保持一个休闲的心态?
闹中能取静,所要求的也与忙里能偷闲差不了多少。总归都是先做好准备,心里有了准谱,到时候人家怎么闹,你也能有所遵循,而不会轻易地被外界条件所左右。
孔子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给。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所以,不论做什么,都要事先有所准备。出言要有准备,否则就会乱讲;行事要有准备,否则就会胡来;做人更要有准备,否则就难以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第一百〇五节 纵欲之病可医执理之病难治
纵欲之病可医,而执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纵欲:不加节制地放任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执理:持有某种道理和信念。
因放纵欲望而得的毛病好治,而自以为是而得的毛病不好治;物的障碍容易清除,而思想上的障碍就难以排除。
话说白了,放纵欲望而得了脏病,比如梅毒之类的,或者过分贪玩而得了腰肌劳损等等,这个病都比较好治。可是,有与你坚持错误的观点而形成的思想上的“疾病”,就不大好治了。比如,你就认为汪精卫不是汉奸,而且能找出许多理由。这种病根本没法治。只有一个办法——人死病除。
“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这个说的与前者意思差不多。说的都是思想重于行为,内容重于形式。东西挡路,搬开就是了,可思想里的错误观点作怪,就难以搬开,从哪里搬起呢?
因此,凡事都应该先检点自己的思想,思想与观点对了,行为才能少出错误。
第一百〇六节 好利之害显而浅好名之害隐而深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好利:贪图钱财和世俗利益。
逸出:超出。
窜:此指隐藏。
贪图钱财的人,总是超出了道义允许的范围,但它的害处明显而轻微;喜好德名的人,总是混迹于道德仁义之中沽名钓誉,其害处隐秘而深重。
伪君子对社会的危害,远不是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所能比拟的。后者行恶不过为了吃喝穿戴,其损害也都是可以用经济价值进行衡量的;而前者行恶则是为了满足更深刻的需求,他们不但要吃喝穿戴,也要美女豪宅,更要万众敬仰。如此,他们就总是不断地欺世盗名,在纯洁、正义的外表下干着肮脏、邪恶的勾当。
前些年国企刚开始改革的时候,有大量的国企领导都弄了个“优秀企业家”的称号,更多的还都通过特殊渠道弄到了本科或硕士文凭。他们把自己装点得又风光又体面,可到了最后呢?他们所管理的企业一个接一个地倒闭。那些相信他们,服从他们,敬仰他们的职工则大量地下岗、失业、衣食无着。这些“优秀企业家”,在美名下面做尽了坑人的勾当。他们的无能与胡来自不必说,关键是其中还不乏大批贪污偷盗之徒。国家的资产与职工的血汗都给他们吸榨一空!
第一百〇七节 寡义刻薄宜切戒之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虽隐不疑:尽管不清除但却也深信不疑。
尤:过分。
受人恩惠虽然深重,但却不予报答,而一点怨恨却一定报复;听到别人的坏处,尽管没经过查证也深信不疑,而对别人的好处,无论多明显都不愿意相信。这种寡义刻薄到了极点的品性,应当彻底戒绝。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这是典型的小人。
“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这是典型的蠢人。
我们或许不是这样的人,但在某些时候、某些事情上、对于特定的人,我们也难免有类似的做法。仔细想想,我们真的没有想报复人的时候吗?真的没有利用某种机会说别人的坏话吗?真的没有仅凭别人的只言片语就误解过人吗?肯定是有的。
我们尽管不完全是这样的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因此,我们还是应该用点心思,检点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我们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如果你发现他是个有恩不报而有怨不饶的人,如果你看出他是个善忌多疑刻薄寡恩的人,那么,最好是要小心他点好。
第一百〇八节 圆融立业执拗失机
建功立业者,多圆融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圆融:周到、随和,善于变通。
偾事:败事。偾:毁坏;败坏。
执拗:坚持己见,固执任性。
能建功立业的人,大都是做事周到、随和、善于变通的人;错失良机、一事无成的人,必然是任性固执、不能随机应变的人。
其实,未必只有“执拗之人”才会“偾事失机”。在生活中,错失良机、一事无成的原因很多,而任性固执只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问题的关键不是任性不任性、固执不固执,而是在什么时候任性、在什么事情上固执。这需要有很强的把握情势和辨别利害的能力,并不是简单的不任性、不固执就能解决问题的。
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凡任性的人,无知者居多;而固执的人则往往都是见识不多,灵魂胆怯的人。
第一百〇九节 做事不必令人喜处世不必与俗同
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可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俗:此指世俗的规则。
憎:恨;讨厌。
做人不必刻意去遵循世俗的规则,但也不要刻意去标新立异;做事不必讨人们的欢喜,但也不要让人们厌恶。
“处世不必与俗同”,从小处说,使自己不要过分地标新立异;从大处说,就是不要总想着要超越时代。弄些当代人都无法接受的事情,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自取其辱。
“亦不可与俗异”,说的是不要标新立异,但也不要墨守成规。应该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因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妥当地把事物引领到原来没有的境界。这样我们自己才能够有所提高。
“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做事不必刻意为了讨谁的欢喜。曲意迎人,不管结果如何,自己就已经先丧失了几分尊严。若非为了大义大利,完全没有必要如此。但重要的是“不可令人憎”。不为人喜,倒也没有大碍,可是如果令人憎恶,那可就麻烦了。
若想不为人所憎恶,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可惜只是原则性的,那就是——凡事不讨厌。做事要时刻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利益。所有令人憎恶的事情,都是因为损害了别人的精神利益或物质利益。
第一百一十节 善读书者不落筌蹄善观物者不泥迹象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手舞足蹈:形容因高兴而忘形。
筌蹄:喻指成见、成理的羁绊和禁锢。筌:渔漂;蹄:捕兔器具(“筌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语出《庄子·外物》)。
不泥:不拘泥。
会读书的人,应该读到全神贯注、尽悉精妙而臻手舞足蹈的地步,这样才摆脱了精神与成理的禁锢;会观察和欣赏事物的人,应该把身心与事物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实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外表与形式所拘泥。
我们或许没有带着镣铐生活,但我们肯定带着枷锁思考。这个枷锁,就是思想上原有的成见,也可以说是原来的知识与理念综合而成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帮助我们接受新的知识、处理新的知识,同时,它也在时刻排斥着新的知识,让我们无法了解事物的真相。
学习和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既是一个使用思想的过程,更是一个改造和重组思想的过程。当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思想,进入了一片原来没有见过的意识天地的时候,总会有要手舞足蹈的冲动。这个冲动就来源于我们冲破了原来的束缚,探得了真知,自己的眼光和思想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百一十一节 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禅宗: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宗派。
诗旨:作诗的秘诀、宗旨。
禅宗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而作诗的秘诀是:“把眼前景物的神韵,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描述出来。”所以,高深的哲理往往寓于平凡的事物之中;看来很难的事情,往往用简单的方法就能做成;刻意而为反倒会远离目的,自然处之则更容易得到结果。
很多高深的道理,其实就蕴藏在极其平凡的事情之中。质朴的思维习惯总能产生让自己终生受益的思想。因此,要成为一个睿智的人,当然要博览群书,精研典籍,但同时也不要忘了,要时刻留心身旁的小事与俗情。真正让你洞悉世事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所给你带来的启发。
凡事都要顺应规律,不要逆规律而动。强扭的瓜不甜,我们只要辛勤地浇水施肥,悉心培育,然后等着瓜熟蒂落就行了。
第一百一十二节 为人应多智不能只识丁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偈:即佛经中的唱颂词。
禅:佛教语,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
玄机:佛家、道家称深刻的道理。
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人,说出话来却充满诗意,这是具备了诗人素养;一个从来都不念佛经的人,说起话来却充满禅机,这种人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禅宗深奥的机理。
据说老舍在成名之后,参加过一次高中语文考试,结果是不及格。一个高中语文不及格的人,却能成为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会有很多种回答,但其中一种回答,则肯定是——尽管老舍不是个合格的学生,但他通晓世事,并深谙文字之妙。
所以,我们做学问也应该注重素养的锤炼。“丁”当然要认识,但更重要的还是“丁”与万物的玄妙关系。
第一百一十三节 热闹中着一冷眼冷落处存一热心
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热闹:人多;事乱。
冷落:冷清,凋敝(“门前冷落鞍马稀”——唐·白居易《琵琶行》)。此指人不得志时。
人多事繁的时候能保持冷静与超脱,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烦恼;穷困潦倒的时候能保持乐观与斗志,就会体味到很多乐趣。
所谓冷眼,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能够冷静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只有做到了这些,才不会被形势所困惑,也会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人什么时候才会被冷落?当然是命运不济的时候,是功未成而名未就的时候。在被世人冷落的时候,最应该注意的就是不要颓唐,自己先颓唐了,不但不能改善遭受冷落的境遇,而且还会给自己雪上加霜。
第一百一十四节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粗无以求精;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未能免俗。
道:此指道理。
黄金是从矿山采掘出来的,美玉是从石头中挑拣、打磨出来的,可见不经过粗鄙的过程就得不到精致的东西;道理可以从大醉迷离之中悟出,仙子可以在鲜花曼妙的地方遇到,可见高雅的事物总是离不开世俗的基础。
美好的事物总是与丑陋粗鄙相伴并存,若要获得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必须剔出它身边的丑陋与粗鄙。就是在我们的剔出行动之中也难免有丑陋、粗鄙的成分。理性地看待美好事物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们的生活。
脱俗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但脱俗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完全地与俗务隔绝,而是凌驾于俗务之上,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对待俗务。就像鲜果虽然长在树上,离地很远,而成就其鲜美的养分却来自于下面的土地。
第一百一十五节 莫由放纵而猖狂勿为敛束而死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白氏:唐代诗人白居易。
晁氏:晁补之,北宋文学家。
白居易有诗云:“凡事不如都放心大胆去做,至于成功失败一切听凭天意。”晁补之也诗云:“凡事不如小心谨慎去做,以期望能达到坚定不移的境界。”可见,狂放使人流于猖狂,而敛束则使人流于死寂。只有善于把握自己身心的人,才能根据规律而收放自如。
白居易所说,以及晁补之所言,尽管观点迥异,但说的都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之一。
对于同样的事物人们总是容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这丝毫也不奇怪。面对这些见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内在条件和所处的外在环境,妥当地加以取舍而已。不要因为是某某人的话,就盲目地遵从。正如洪应明教导的那样:“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第一百一十六节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物本一物何待于齐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释氏:释迦牟尼。
观心:自我省察。
庄生:庄子、庄周。
齐物:与物相融。
心里若没有额外的心思,又何必去花功夫自省呢?释迦牟尼所说的“自我省察”,实际上是增加了不必要的障碍;万物本为一体,又何必刻意去化为一体呢?庄子所说的“齐物”,实际上是把本来一体的东西给割裂开了。
洪应明说:“心里若没有额外的心思,又何必去花工夫自省呢?”进而得出结论:释迦牟尼所说的“自我省察”,实际上是增加了不必要的障碍。
我认为洪应明的思想不单是缺乏系统,有的时候还会现出混乱的迹象。心里若没有额外的心思,那当然就不用自省,但事实上哪里存在没有额外之思的人心呢?究竟什么样的心思才算额外呢?若不时常自省又如何保持心里没有额外的心思呢?
再则,洪应明说“物本一物,何待于齐?”这就更滑稽。事物都具有共同的属性——物质。但要想认识事物,就必须区别对待。否则,就无法说清楚任何事情。庄子的“齐物”意在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果没有承认物有不同的前提,那又哪里来的相处?倘若真如洪应明所说的那样,“物本一物”,那么,这个世界就什么没有了,那洪应明所喋喋而论的“尘世”、“世外”、“浓艳”、“淡泊”、“君子”、“小人”等等又指的是什么呢?
第一百一十七节 及时放弃赚大钱适时罢手获心安
笙歌正沸时,便自拂然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笙歌:奏乐唱歌。指歌舞欢宴。
达人;睿智,乐观,豁达的人;行事不为世俗所拘束的人;显达的人;成功者。此指睿智的人。
漏:砂漏。古代计时的仪器。
歌舞欢宴、意兴正酣的时候,能拂袖而去,这种在混乱时刻能及时惊醒、并毫不犹豫地马上回头的智者风范,真是让人羡慕;夜静更深的时候,依旧奔走市朝,这些世俗之人为了生计利禄而身陷苦海,真是可笑。
人生一世,百十年而已,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转眼之间都成云烟。通达的人能在关键时刻把握住内心,不过分贪恋,从而使自己免于坠入痛苦的深渊。相反,贪恋财利的人,深更半夜仍然忙着应酬,总是要弄到更多的好处,这种人鼠目寸光,说来实在可笑。前人有这样一副对联:“后世若如我,留钱做甚么?后世不如我,留钱做甚么?”其见地豁达而精神。
因此,我们做人,凡事都应有点超脱的情怀,不要过分贪恋。得到了,也许是好事;但主动放弃了,则肯定会轻松。世人都知道犹太人最好利、也最富有,但却不知道犹太人做人、做生意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及时放弃赚大钱!
第一百一十八节 嗜欲莫非天机尘境即是理境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境即是理境矣。
风月花柳:此泛指自然景物。
造化:运气;大自然。
转物:支配事物。
若没有风月花柳,世界也就不成其为世界;若没有七情六欲,人也就不是真正的人。假如我们能支配万物而不能被万物所奴役,那么,我们的七情六欲不过就是上天所赐的合理需求,而尘世也就成了有理有序的世界了。
空洞地谈控制欲望,不如现实地承认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满足人的各种欲望。
“以我转物”就是要求人应当不断修养自己,不要成为物欲的奴隶,要用自己的意志来调节、控制物欲,通过道德自律来使外物为我服务。
洪应明的思想总是充满矛盾,比如他有大量的言论是反对欲望的,认为欲望不符合人的本性;可也有不少的观点认为人的欲望是天赐的、合理的。
因此,我们在读《菜根谭》的时候,应该各论各的,把每一则都当做一个独立的观点来与实践相对照,只把我们认为有道理的接受下来就可以了。
第一百一十九节 不可不抱身心之虑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人生在世,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虑,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别念:其他的、不该有的念头。
窃生:偷着产生,不知不觉中产生。
真性:真实的、本来的心性。
耽:沉溺;迷恋;深爱。
人生在世,无事可做就容易产生非分违理的念头,事务缠身就容易迷失本性。所以,君子不可不为事业操劳,但也不能没有点风花雪月的雅趣。
记得小的时候,听到一个农民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都是废话!”当时觉得他很愚昧,真理怎么能是废话呢?可是后来长大了,才慢慢明白了,那个农民说的一点都没错——真理真的都是废话。“太闲则别念窃生”和“太忙则真性不现”其实都是人所共知的大道理、大真理,都是说了也白说的废话。没事干,当然就要胡思乱想了;忙得要死,当然就忘了自己是谁了,这还用说?
“不可不抱身心之虑,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不过是告诉人们应该居安思危、应该劳逸结合,也是废话。
然而,就是这些谁都知道、谁都明白的废话,恰恰就是谁都难以做到的真理。
第一百二十节 天之寒暑不易避世之炎凉亦难除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和气,随地有春风矣。
天运:指大自然时序。
炎凉:指人情之冷暖变化。
冰炭:指人心里的是非。
大自然的寒冬酷暑容易躲避,人情中的冷暖亲疏却难以消除;人情中的冷暖亲疏却难以消除,可淤积我们内心的是非恩怨却不易化解。只有化解了心中的是非恩怨,才能满腔和气,也就到处春风和煦了。
我不同意洪应明的这一观点。大自然的寒冬酷暑真容易躲避吗?我们内心的是非恩怨真的比人情中的冷暖亲疏更难化解吗?
我想实事正好相反。
人情的冷暖无常、亲疏难断这是一定的、永恒的,只要有人存在,那么世态炎凉就永远如此,所以做人要时刻小心;大自然的寒暑并不容易躲避,给你来个冰川时代谁躲得过?因此要爱护环境。至于心里的是非恩怨,面对大自然的寒暑和世态人情,那简直就不值得一提。微利当前,什么恩怨也都烟消云散了,这种事情见多了。
第一百二十一节 炎凉尽可嗔喜浓淡随意品尝
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
嗔:责怪;埋怨。
窠臼:现成格式;俗套;老套子。
世态炎凉,我不为之而喜怒;人世生活的滋味有浓有淡,我也不为之而好恶。丝毫都拘泥于世间的俗套,这就是出世入世的法门了。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很难,对一般人来说,甚至是不可能的。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世态的炎凉,生趣的浓淡既无喜怒,也无好恶的情绪体验,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说,“嗔喜”还是要有的,而“欣恶”也不必刻意去压抑和避免。只要不过分就行了。对于世态炎凉的反应和对世味浓淡感受,只要不影响我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生活,不因炎凉和浓淡而轻动自己的品性,那就没有什么好克制的。毕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出世与入世都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对于那些奇人伟士、豪杰精英来说,若为极度失意,他们根本也不会出世。
我说,炎凉尽可嗔喜,浓淡随意品尝。活着不要太累,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
第一百二十二节 盘根错节识利器贯石饮羽明精诚
非盘根错节,何以别攻木之利器;非贯石饮羽,何以明射虎之精诚;非颠沛横逆,何以验操守之坚定。
颠沛:到处流浪;受挫折、磨难。
贯石饮羽:箭矢穿透石头,箭羽没入石头。
如果不是树木盘根错节,怎么能看出伐木工具的锐利呢?若非箭矢穿透石头而箭羽没入石头,又怎么能知道李广射虎时的专注呢?假如没有经过颠沛流离、困厄穷逆的考验,那又如何检验一个人的操守是否坚定呢?
“非盘根错节,何以别攻木之利器”,看来,是不是利器还应该在“盘根错节”的条件下检验一番才能有个定论。检验器具是这样,那么,对人品和能力的检验也是如此。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因此,我们看人也好、用人也好,都要在实践中检验一下。不能单凭他天花乱坠地那么一说,而你迷迷糊糊地这么一听就委以重任了,那是要倒霉的。
汉朝李广夜见卧石,以为是老虎,就玩命射了一箭,结果,箭头射入石头。如果,当时他不是一心要射死老虎,也不会有那么大的神力。可见,人的精神意志对其行为效果的影响之大。同时,也可以得出这样的道理:看一个人做事的心地是否诚恳,看看结果就知道了。
“非颠沛横逆,何以验操守之坚定”,这就要说到苏武了。如果没有塞外的苦寒岁月,苏武的忠义节操恐怕永远也不会表现出来了。然而,如果苏武没有那样的节操,那么塞外的苦寒也许就把一个体面的官员变成了奴颜卑膝的变节者了。
因此,人是否真的具备高尚的节操,还真的经历点什么才能表现出来。
第一百二十三节 美味美色皆美物不贪不乱就是福
恣口体,极耳目,与物镢铄,人谓乐而苦莫大焉;隳形骸,泯心智,不与物伍,人谓苦而乐莫大焉。是以乐苦者苦日深,苦乐者乐日化。
恣:放纵,听任,任凭。
镢铄:消毁,消损。
隳:毁坏。
形骸:生命体的躯壳。
泯:灭,尽。
恣意享用美味、放纵****,听尽好言妙曲、阅尽人间美色,沉迷于物质享受,人都说这样快乐,而实质上却是一种巨大的痛苦;消隐自己的躯体与颜貌,收去自己的心机与欲念,人都说这样痛苦,而实质上却是一种莫大的快乐。所以,虽乐却苦者,其苦将越来越深,而虽苦而乐者,其乐将越来越浓。
这是典型的佛家观点。有些道理,但不足以尽取。
“恣口体,极耳目,与物镢铄”,诚然会导致痛苦的结局,但“隳形骸,泯心智,不与物伍”,也不见得就快乐。如果世人都这样做,那才叫苦呢。
所以,美味还是要享用,****还是要释放,好言妙曲依然要听,人间美色还是要欣赏,只是不要过分,不丧德、不违法就行。洪应明不是也说“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嘛!
至于,“隳形骸,泯心智,不与物伍”等项,说说而已。消隐自己的躯体与颜貌,收去自己的心机与欲念,几个人能做到?若都能做到,那么这个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
第一百二十四节 能耐能耐能忍耐舍得舍得舍是得
拖泥带水之累,病根在一“恋”字;随方逐圆之妙,便宜在一“耐”字。
恋:主观上难以舍弃。
拖泥带水:牵挂多,不清爽。指世俗贪念不绝。
随方逐圆: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指事事随缘应势。
耐:善于忍受,经得起打击。
麻烦不断、俗务缠身,原因就是因为主观上难以舍弃对尘俗的贪恋;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凡事顺遂,少有牵碍,其秘诀就是善于忍耐。
“耐”字厉害!一个“耐”成就了多少丰功伟业、一个“耐”字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夫差“耐”以复国,而刘邦“耐”以立汉。
有一个对联这样写道:破釜沉舟,八百秦川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下联说的就是吴王夫差的“耐”的行为与“耐”的结果。
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我们没有复国的重任,但我们有漫长的一生要过,有一个个美好的理想或梦想要实现。所以,“耐”对于我们的意义仍旧是非凡的。我们要耐得住暂时的寂寞;要耐得住暂时的贫蹙;要耐得住不公、耐得住屈辱……总之,我们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能耐!
能耐能耐,能忍耐;舍得舍得,舍是得。
第一百二十五节 舍举世共趋之辙遵时豪耻问之途
师古不师今,舍举世共趋之辙;依法不依人,遵时豪耻问之途。
师古:以古之圣贤为师。
辙:车轮碾过的痕迹。指途径;门路;路数。
时豪:当时的显贵或成功者。
以古之圣贤为师,舍弃当代时髦的为人之道;依照道义做人行事,只走时下志得意满之士不愿问津的路途。
“师古不师今,舍举世共趋之辙”,这一方面是维持自己高雅的风范,另一方面这也是高明的出世之道。蝇集鼠聚之地哪里来的洁净东西?大家都趋之若鹜的地方哪里还有便宜轮到你来讨?所以,做事为人,牟利也好,建功也罢,还是应该另辟蹊径为好。
第一百二十六节 求见知于人世易求真知于自己难
求见知于人世易,求真知于自己难;求粉饰于耳目易,求无愧于隐微难。
见知:约定俗成、人所共知的。
粉饰:粉刷,修饰。
隐微:此指自己的内心。
从外界学习一些大家都知道的知识容易,但要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独立而深刻的见解则很难;做到言行体面很容易,但要想凡事做到内心无愧则很难。
“求见知于人世易”,的确如此,上学去、买书来,都可以得到知识,但若要通过学习和观察而使自己具有独立的思想可就难了。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腰掖文凭,腹藏诗书,但行为庸碌而见解平平的人。
“求粉饰于耳目易,求无愧于隐微难”,无论是在言行上,还是在衣帽服饰上,把自己打扮得体体面面的,这总是可以办到的。但若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自己的一切都问心无愧,那就不容易了。
第一百二十七节 可恶劝人不劝己可敬竞处复竞时
口里圣贤,心中戈剑,劝人而不劝己,名为挂榜修行;独慎衾影,阴惜分寸,竞处而复竞时,才是有根学问。
独慎:个人闲居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不可有越礼非分的念头。
衾影:黑暗中的被褥。衾:被褥。指在私生活。
阴惜:珍惜时光。
嘴里说的是圣贤之道,心里却算计着如何害人,劝人向善而不劝己弃恶,这是名义上的修行;在心里、在没人的时候能时刻检点自己的心思与行为,珍惜分寸光阴,何时何地都不松懈,这才是扎扎实实的治学品格。
“口里圣贤,心中戈剑,劝人而不劝己”,这样的人很多,找不到不要紧,打开电视,讲台上那些振振有词的,基本都是此类宵小。
“独慎衾影,阴惜分寸,竞处而复竞时”,这一点,我们不要去讨论别人,注意自己就好了。
第一百二十八节 莫认偶尔之效勿拘暂时之拙
铅刀只有一割能,莫认偶尔之效,辄寄调鼎之责;干将不便如锥用,勿以暂时之拙,全没倚天之才。
铅刀:铅制成的刀。铅不耐磨。
辄寄:轻易托付。
调鼎:调和鼎鼐,在鼎里调和食物。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干将:干将,春秋时吴国人,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为楚王铸成两把宝剑,一名“干将”、一名“莫邪”。
倚天:依靠上天而得天纵。
铅做的刀尽管可用,但只能割一下刃就平了。所以,不要因为偶尔显示出来的才能,就轻易把重任托付给人;有的时候,宝剑可能没有锥子好用,所以,不要因为一时一事所显露出来的无能,就埋没了一个天纵英才。
假如你是个领导,或者将来要领导一项事业,那么,洪应明的这些话,可一定要牢牢记住,并经常拿出来思考。
第一百二十九节 艳艾遗金情不乱眉睫萧墙心要宁
遇艳艾于密室,见遗金于旷郊,甚于两块试金石;受眉睫之横逆,闻萧墙之谗诟,即是他山攻玉砂。
艳艾:美女。
眉睫:眉毛和睫毛。比喻近在眼前。
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比喻内部。
谗诟:诬陷、辱骂。
攻玉:加工玉石。
在密室中有美女陪着,在荒郊野外看到别人遗落的黄金,这两种情形对于人品的考察,比试金石还灵验;遭遇迫在眉睫的磨难,听到自己人的诬陷与咒骂,这对磨炼和考验一个人的心性和能力来说,就像磨玉的金刚砂一样管用。
常言道:“白酒红人面,财色动人心。”现实中真能过了“金钱关”接着又过“美人关”的好汉还真的不多。我自知哪一关都够呛,所以,对没有过了这两关的人,也就不特别的蔑视。
“遇艳艾于密室”而不动心,“见遗金于旷郊”也不动心,那纯粹是胡扯,关键是动了心之后,你怎么做。是随性而乱,还是装出个柳下惠;是藏金于囊,还是扮个雷锋,这就是你的人品的分水岭。
突发于眼前的祸事,来自于自己人的攻击,这些的确都是最考验人,也是最能锻炼人的。这个时候,人最需要的就是镇定和忍耐。无论是真镇定还是假镇定,你都得镇定,也许第一次的镇定其实是发呆,但下次你一定会是真的镇定。自己人的攻击往往都是剜心要命之举,如果你不能忍耐,那么就很难把矛盾弄清楚,也就无法有效地平息事态。
第一百三十节 长袖善舞多钱能贾漫衒附魂之伎俩
长袖善舞,多钱能贾,漫衒附魂之伎俩;孤槎济川,只骑解围,才是出格之奇伟。
长袖善舞:穿着长袖子的衣服才好翩翩起舞。比喻有所凭借,事情就容易成功。也用以形容有权有钱有手腕的人什么都好办。
多钱能贾:因为钱多而能做生意。
漫衒:没用、不真实的的炫耀、显露。漫:徒然;衒:炫耀。
附魂:表面的本事。附,依附,表皮;魂,支配和决定形式的精神内容。
伎俩:手段;花招。
孤槎:用竹木编成的筏。
济川:助人渡河。
出格:与众不同;超出一般。
奇伟:奇特雄伟。
因为袖子长大才能跳舞,因为钱多才能做生意,这都是没用的表面功夫;能够守一叶孤舟日野渡人过河,能够凭单枪匹马救人解围,这才是超凡绝伦的真品奇才。
孙子说:“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意思是能把毫毛举起来不算有劲,能看见太阳和月亮不算眼睛明亮,听到打雷的声音也不算耳朵好使……这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轻而易举的事情并不能检验人的品格与才能的道理。
人只有能做出“孤槎济川,只骑解围”的壮举,才能体现他的人格的奇伟。
估计我们不用去“孤槎济川”,也不用“只骑解围”,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同性质的环境和条件,总会通过另一种我们察觉不出来的方式把我们包围起来。那个时候,考验我们的时刻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