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企业创新
15332000000030

第30章 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企业文化创新是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适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经济的需要。不同类型经济必须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创新与之相适应。企业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经营性文化、管理性文化、体制性文化,也涉及品牌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开放型文化、可持续发展文化,还涉及商业文化、科技文化、素质文化、智力文化、营销文化、审美文化、形象文化、沟通文化、信誉文化等,必须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创新,使企业文化创新适应时代要求。

一、企业文化创新的意义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挑战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全球化来输出它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以求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甚至政治全球化,这使主权国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安全的威胁,甚至国家主权也受到威胁。西方有些人总有一种文化优越感,认为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应该是全世界的标准,所以千方百计通过经济全球化来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进而达到政治全球化的目的。形势是严峻的,在这一形势下,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在内的中国文化建设就应放在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对待。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和碰撞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就业便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论企业创新第十章企业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是表现为知识工作者价值和地位的提高,作为生产第三要素的“劳动力”的情况将发生深刻变化,蓝领和白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知识工作者的决策和创新能力和地位也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要发挥每位知识工作者的作用和创造性、积极性,就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建立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企业文化,使强有力的高度认同、高度协调、和谐的企业文化,使知识工作者的创新和决策都服从于企业整体目标和利益。二是知识经济的发展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一个跨国公司会在全球许多地方建立企业,并通过网络和通讯缩短时空距离。这就必须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建立统一的企业价值观、统一的企业精神来实现跨时空管理并实现统一的企业战略和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

(三)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

当前,国企改革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即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第二层次是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即股权多元化;第三层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四层次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关键,要把提高竞争力的方向和目标放在发展先进生产力上。

(1)致力于创新,把企业创新瞄准发展先进生产力,使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创新、产品创新等都以发展先进生产力为中心予以集成、整合。

(2)创世界品牌以整合创新能力。世界级品牌靠核心能力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支撑。创世界品牌战略意义深远,要靠科技创新集聚核心能力,靠科技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创建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世界级品牌。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但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围绕创世界级品牌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与执著追求。

(四)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并形成有企业个性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新世纪企业文化创新的战略意义在于,企业文化创新已成为先进文化的新的、主要的生长点,成为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结合点,成为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结合点和着力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使现代人本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将在企业文化创新中首先确定、深化和优化整合,整合后的现代企业精神将进一步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向而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无疑将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向和原则

(一)新世纪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向

(1)企业战略与战略目标地位更加突出。企业更注重长远发展目标,看中企业的长远价值和利益,不仅是关注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还把它建立在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这就要求企业关心环境、关心生态平衡、关心周围社区,特别是关心消费者、关心中间商、经销商、供方等的利益。企业利益是社会、环境、供方、中间商、顾客、职工和企业等七方面利益的有机整合,是现代企业价值观与经营观优化的综合体现和最大特色。这就是企业应树立的创新的文化理念。

(2)以人为本、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与培育员工成为创新工作者、知识工作者。创新不仅仅是个人、个别人的聪明才智所能奏效的,要靠团队精神,发挥组织内的群体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支持、相互作用,实现量的积聚到质的飞跃,以实现创新的突破。人本主义、人格主义、智力资本被放在空前突出的地位。

(3)实施和谐管理。企业是和谐、团结、合作的组织。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实施和谐、人性、人情管理是大势所趋。

(4)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坚持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统一,坚持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广大人民利益的统一。要从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去加强企业文化创新和建设,使先进的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成为新中国文化新的生长点,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方向去创新与建设。

(二)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观点和原则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生长点。以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创新,能培育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企业精神。

(2)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主要通过企业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次规范企业的行为,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服务。

(3)企业文化创新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激发人的潜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创造力。

(4)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现代化与创新能力、创新水平。

(5)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引导员工树立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

(6)坚持以人为本,讲究经营之道和职业道德,培育创新的企业精神,树立创新企业形象。

(7)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创建学习型企业,致力于创新。

(8)企业文化理论渊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植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与创新实践。

(9)要善于借鉴西方企业文化,博采众长、融合提炼、突出特色、自成一家。

(10)要特别发挥企业知识分子的作用,发挥新观念的生产者、新产品的开发者、新技术的创新者、新生产力的代表者等的作用,做好引才、育才、用才、重才的工作。把企业文化创新建立在人才的基础上。

三、企业文化创新的特点与要求

(一)创新促进企业文化创新形成新特点

(1)企业文化的多种性大于文化的单一性。社会生产力的多元性决定着经济结构的多重性;经济结构的多元性必然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多元性。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使企业文化具有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知识文化交叉并存的局面,完成企业文化向现代信息文化、网络文化、知识文化过渡是新世纪中国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任务。

(2)企业文化创新性大于文化的继承性。

(3)企业文化的融合性大于文化的净化性。市场经济、技术创新、对外开放带来大量的外来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使新世纪企业文化博采众长、融合提炼,有中国特色。

(4)企业文化市场性大于计划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创新必须有商业价值,使企业文化具有市场经济特色而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

(5)企业文化的辩证发展性大于稳定性。创新的持续发展性要求企业文化也持续动态创新以适应变化的、前进的社会。

(二)创新要求重塑企业文化

(1)适应多样化需要,树立持续创新和创新多元化观念。而面对企业发展的梯级差距拉大,消费结构多元化和市场需求多元化,要善于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持续动态创新观念和创新多元化观念,开发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形成企业核心能力。

(2)适应创新性需要,加快人才的战略性培养。人才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企业文化创新应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企业文化要充分体现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特性。

(3)适应融合性需要,企业文化创新要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进、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共同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现代文明与传统优秀文化相融合优化上展现出特殊的优势和潜力。

(4)适应市场性需要,企业文化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等多方需要方面下工夫,致力于符合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创新。

(5)适应辩证发展的需要,树立持续动态创新观念。

(三)管理文化创新

(1)社会责任意识。新形势下,加强理念建设,培育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是企业文化中管理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社会责任感包括对自我、对家庭、对他人、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等六个层面的内容,六个层面责任感的统一是社会责任感的优化体现和要求。对自我负责是将自我融入到企业和社会中发挥出自我潜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是将一滴水汇入大海中形成波澜壮阔的人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家庭负责是检验责任感的试金石,只有对家庭负责的人,才会对企业、对社区、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指对同事、朋友、企业员工、社会各界人士的负责,其责任感体现在关心、支持、理解、帮助、共事、协调、配合等方面;对企业的责任感是敬业精神、事业感、团队精神、向心力的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感包括对社区、对公众、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社会进步负责;对国家的责任感指对国家文明、繁荣、富强和民族的振兴的崇高意识和责任。人生的价值存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之中,社会责任感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这是管理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

(2)管理文化创新要善于建立良性循环的运作路径。表现为:理念(社会责任感、持续动态创新)→目标(建立现代企业集团的目标,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思路(经营的指导思想理念与方针)→方法(持续创新、管理现代化、网络化、知识化,建立学习型企业及开展虚拟经营)→氛围(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组织、机制、制度公平公正和宽松环境、和谐、协调的团队精神等)。

(3)充分发挥知识工作者和先进英雄模范人物的作用。

(4)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和典礼、仪式。

(四)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道德建设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重视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职业道德。道德建设依靠社会成员的良知,依靠人们的价值判断,依靠社会舆论,依靠传统的优良习惯约束人。道德约束是一种软约束,又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道德建设越重要,既要以法治企,更要以德兴企。要注意培育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着重解决诚实、守信问题。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意义非常深远。包含着对外的合同关系、契约关系、公共关系、营销往来,对内的劳动关系、劳动态度、团队精神、同事关系。网络经济的基础是信用,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加入WTO企业经营的成败。当务之急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用符合客观规律的方法去做思想工作,以影响人们的良知,影响舆论,影响人的价值观念与判断。这些事情做得符合规律,既要发扬优秀的道德文化的传统,更要建立符合时代的行为规范和新型的关系,避免道德失衡,建立符合21世纪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道德判断和社会道德氛围。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以德兴企”解决得好,就可为以德治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德兴企”是对儒家“道之以德”思想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要讲究诚实、守信、和谐原则,讲究义利并举,重视对职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重视对职工正确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管理权力,以体现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性质,贯彻社会主义民主原则,通过“德治”,调整企业发展目标和个人奋斗目标的关系,使职工在企业发展目标的激励下,加深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感情,使“以德兴企”落到实处,使“德治”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四、知识经济企业文化创新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变革与文化创新的影响

(1)知识所有者在企业权利关系中的地位提高,知识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企业。知识所有者将在企业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将决定企业文化的主脉和方向。

(2)企业战略的重点转向培育核心能力,企业文化转向注重创新和核心技术、核心能力的保护、使用与创新;注重培育有利于形成核心能力的企业文化。

(3)企业资源配置冲破国别限制转向区域化和全球化。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必须适应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及无国籍公司的新形势,还要在东西文化交流加速化过程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

(4)网络革命正在逐渐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方式,开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适应网络经济,建立网络文化是刻不容缓的文化创新所在。

(5)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微软提出“不断淘汰自己的产品”,柯达提出“站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开发技术方案,人力资源观受到空前重视,文化创新必须以人力资源、人格资源为核心。

(6)企业的竞争模式和赢利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从竞争到合作,由“单赢”走向“双赢”、“多赢”,使企业经营理念发生深刻变化。

(二)企业文化转型,突出主流文化

1.创新与变革文化

“不创新即倒退,不创新即死亡”已成为企业经营的第一定律。创新与变革文化是企业危机意识、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风格表现为:敢于挑战自我,视今天为落后,超越自我,永创辉煌,使企业永远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不怕冒险,甘当风险并在风险中迎接挑战、寻找更好的经营机遇;宽容失败,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善于行动。

2.人本与能本文化

人本价值观不仅强调充分重视人、尊重人,吸收员工参与管理与决策,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能力本位”即“能本”。“能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人的创造能力是发挥先进生产力的基石。

3.学习与超越文化

未来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要具备五种技能: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在共同的远景下,有着崇高的信念与使命,充分发挥生命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功。在超越文化的导向下,通过学习提高素质与智能,提高适应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超越自我,超越平庸,创造辉煌。

4.虚拟与借力文化

虚拟企业与虚拟经营的本质是借用外力,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利用高新科技和信息,对经营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企业只保留核心能力,其他环节则通过国际分工体系完成,从而突破企业自身能力的极限,实现快速增长。虚拟与借力文化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更注重培育品牌,开发无形资产价值,树立大市场观、大资源观,利用自身信誉优势,从全球的视野去捕捉市场信息与机会,组合资源,寻找合作伙伴,提高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的素质与能力。

5.速度与效率文化

企业的本质在于能够创造比其他形式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未来的企业只有更重视速度与效率,才能适应全球性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立速度与效率文化,是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

6.协作与共享文化

未来企业文化中协作是主旋律。对内,通过协作创造整合力量和放大效应,实现企业与员工价值共享;对外,通过协作与合作创造最大的效益,实现企业与社会价值共享。协作与共享文化真正使企业融入社会,在谋求自身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与投资者、竞争者、供应商、经销商、顾客、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有关社会成员和谐共处,与自然环境和谐,崇尚绿色文化,在和谐中实现价值的共同增长。

五、网络时代的企业文化

网络时代,企业的最大变化是企业组织的网络化,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网络上的应用。网络化的目的是使一个组织内、甚至不同公司间的相关工作者能分享信息,共同合作。

(一)网络技术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网络对企业文化的根本影响,是基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即网络信息传播快使得时空变小了,而且信息是互动与虚拟的。一是网络使时间与空间变小。网络打破了组织工作的时间序列和固定空间,使绝对化、静止化的传统时空观念变得相对化,组织可以将管理对象定格于一个全新的时空范围:网络空间和网络时间态。二是相互连接双方的互动性。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形式都能通过数字技术在网络上传播,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瞬时就能完成,为双方沟通或多方沟通的互动提供了多种可行性;网络使得每一个网民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选择,同时信息发布者也变得简单;通过网络,成员之间不但能实现一对一的沟通,同时还能实现多对多的沟通。三是活动的虚拟性,互联网为企业创造了无穷的虚拟生产、虚拟经营、虚拟管理、虚拟教育、虚拟科研和虚拟办公的“网上空间”,活动的虚拟性,催生了虚拟组织。

(二)网络时代的企业变革

1.人际关系的四点变化

一是员工之间具体工作上的交流频率、热情程度和诚实程度都发生了变化。二是员工在网上交流层次的扩大和机会的增加,能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来思考问题,并使决策质量提高,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三是不同专业知识的员工会自发地、积极地组成各种形式的工作小组,正式组织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大大降低。四是权威由人们的创造性和专长决定,而非由职务和资历决定。

2.工作方式的三点变化

一是由“等工作做”变为在网络组织的“工作等着做”,员工由被动转为主动。二是网络组织能培养员工平等、参与的文化价值观。三是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公平、公正、自由的企业文化氛围。

3.企业组织的两点变化

一是变形虫组织。网络组织没有单一的组织模式,而是动态、可塑性高、适应性强、易于调整结构及吸收外部资源、适应外部环境的组织。二是网络组织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核心动能和优势,有自己的信息库,并不断与企业其他组织交往。因此,组织的每一部分都成为自我组织、自我协调的要素,积极参与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与创造,使企业成为一个自发的、能动的、运作着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灵魂是独立而又不断与他人合作着的个人。

(三)企业组织的发展趋势

1.分权化的趋势

分权程度增大,基层小组和成员拥有较大的计划与决策权。一是网络的应用形成了以工作小组、团队为基本单元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使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层次、职能、流程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二是扁平式企业组织结构中,基层不再代表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具有部门功能的专家型工作小组和团队。这样,更多的权力和利益转移给基层,基层员工直接对绩效的改进负有责任,从而使进取、信任和宽容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价值。

2.一体化的趋势

网络化增强了单位之间彼此的依赖性,加强了相互协作。一是组织分化与一体化的统一。在网络组织中,企业内部各单元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以求企业内有限资源在企业内部合理流动,体现了企业组织体系的分化和一体化统一的趋势。二是组织无边界化。网络的应用,使组织各层次、各部门、各单元及组织与外部之间的界限相对比,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往往要跨越一个或多个“界限”。因此,各部门、各单元之间更具渗透性和灵活性。三是组织之间利用网络建立起合作关系的企业联合体。使组织在可以保留自身的主体动能的同时,将其他功能虚拟化,即外包给其他组织,从而达到集中利用自身资源,取得更大优势的目的。四是组织规模趋向小型化。

(四)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1.形成以企业文化为中心的管理机制

网络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自组织、自协调能力,而这种协同性能力正是来源于企业的文化。组织目标、价值原则等无形的文化因子,构成一个无形的“电磁场”,成为组织中一种无形的组织和协调力量,从而使各组织成员个别的行动能围绕组织目标有序进行。

2.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

网络组织中,管理的重心从群体转移到以电子信箱形式存在于网络上的个体身上;领导的任务相应地变成了协助每个员工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教练、导师及资源协调人;管理的境界在于创造一种促进员工不断学习的组织氛围,形成组织不断创新的核心能力。因此,员工创造性和个性的发挥也成了新企业生存和竞争的核心动力。

3.形成一种弱化规章制度的企业文化

在网络取代了规章条例、决策、权力控制的情况下,管理者以分散化管理来保障组织的有机性和灵活性,放松了组织的集中控制,这就必然依靠企业文化来维护组织的运作,将员工的个别行动整合到企业目标中去。每个组织都需要有自己的组织文化,由于其强度不同会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强劲的企业文化,能够使组织成员清楚知道“在这儿事情应该怎么办”。网络使抽象的企业文化趋于具体,通过网络的策划,企业将有明确的标识、口号;通过频繁的网络沟通,成员之间分享企业价值观,也共创企业价值观;通过网络宣传,使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具有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在成员心中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4.网络化对企业文化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在人、机、技术、知识、信息构成的系统中,人的态度、价值观对系统效能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管理中要根据网络化组织的特点,创建有利于员工积极性发挥、有利于资源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与网络化组织和管理相适应的价值观。网络化组织的形式各式各样,但一致认同的价值观有:快速的行动能力;高超的管理和执行能力;跨地域、跨文化的团体合作与协调意识;强烈的创新冲动和持续的变革意识;乐于竞争与和谐发展相统一的战略意识。

5.网络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

如组织太依赖网络,无法提供面对面的协商、争辩、集体决策,出现问题时难以直接协商解决;部门间互不了解而导致合作失调,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层次的减少使得主管责任加重、压力增加,与下级成员面对面的沟通减少,主管对下属的特长和能力不很了解和信任,易陷入孤军奋战及“为自己”的思想中,合作机会相应减少,等等。

(五)网络核心能力出现并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

1.网络核心能力提出的背景

一是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市场交易费用大大降低;合作代替竞争;企业竞争由数量、质量的竞争转为速度的竞争。二是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核心能力存在缺陷:培植核心能力费时费资源费精力,培育新的核心能力却不一定能拥有全部资源而存在战略缺口;核心能力进入壁垒高;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要退出需花费高昂的成本而存在退出壁垒。网络核心能力应运而生。

2.网络核心能力的概念

是指市场竞争中,相关企业通过产权纽带、策略联盟、虚拟经营等一系列契约方式,将各自的核心能力进行整合,所形成的网络组织的核心能力,它不是网络中各企业的核心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由于协同效应产生的1+1>2的结果;是一种以重复交易为前提,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诚信合作、相互沟通、彼此信任、共担风险、合理划分收益的特殊合作关系。网络内部资源也以一种介于强组织和纯市场之间的交易方式——网络化交易方式进行。

3.网络核心能力的优势

一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实现整合。可选用不同公司的资源和核心能力,把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整合为通过电子手段联系、合作的网络实体,合作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合作有效性;企业边界被突破,资源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二是网络核心能力能够快速响应急剧变化的市场。网络核心能力由于着眼诸多企业现有核心能力的优化重组和整合,这将大大缩短适应市场需求的过程,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网络组织以战略为中心,通盘考虑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网络竞争能力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动态演化以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三是网络核心的转换成本较低。它可以在自身核心能力不作变动或稍作变动的情况下,通过寻找新的网络伙伴并用新的方式构建新的网络核心能力,由于市场交易费用大大降低而使网络核心能力的转换成本低下。四是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以极低的成本进入壁垒,中小企业可以凭自身的相对优势参与网络核心能力的构建,并与其他网络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

4.网络核心能力理论是对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补充

它存在的前提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企业局域网、万维网的普及,强大的数字处理能力将使得网络核心能力成为现实,也使企业网络核心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企业文化的新亮点之一:核心能力网络化,出现网络文化。

六、知识文化时代

(一)知识文化时代的特征

任何一个社会均由政治、经济、文化三大要素构成,人们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三者所处中心地位而划分为政治时代、经济时代和文化时代。这个文化时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特征是:

(1)文化知识处于社会中心地位,并渗透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2)文化知识制约并决定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和水平。

(3)文化知识消费处于主导地位,求知、求新、求奇、求美成了主要的寻求目标。

(4)文化知识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

(5)人们主要按照消费群体的经济和文化需求去划分和发展产业。人们把文化知识时代新兴的产业叫文化知识产业,日本把它分为教育产业、交际产业、美容产业、纪念日产业、长寿产业、恋人产业、家庭服务产业等。

(二)知识文化时代对企业的新挑战

(1)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同时满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需要。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愈是具备独特文化,愈是具有交流性、世界性,价值也愈高。

(2)硬、软管理结合,逐步向软管理过渡。硬管理侧重于机构、组织、计划、控制等日常技术性、经济性管理。软管理指培育员工的整体价值观,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地位感、责任感,以达到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超越。

(3)企业领导必须掌握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文化与知识、技能。

(4)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与产品结构,如知识文化产业与产品。

(5)领导角色从管理者、控制者、审判者、监督者向诱导者、教导者、协作者和知心者等转变。

(6)向文化职能转变,核心是培育既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又富有时代和社会主义特色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7)重借“外脑”。聘管理、科技、经济、市场营销、文化、社会、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当顾问。

(8)文化也是经济,是企业生产性投资。

(三)企业对策

为了适应知识文化时代的挑战,企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1)商品文化化。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统一体,更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个性文化特色。

(2)管理文化化。把人的智慧、素质、能力和自尊心作为企业重要资产,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士气和创新意识。

(3)分配文化化。要鼓励先进、提倡创造,重视按贡献与业绩分配。

(4)营销文化化。营销过程能体现文化与美的享受、陶冶,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产权文化化。关心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的形成、保护与开拓。

(6)组织制度文化化。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独立性、开拓性。

(7)科技教育文化化。重视及时教育、终身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技术和充电。

(8)企业形象文化化。21世纪是文化世纪,也是企业整体营销的世纪。整体是指企业理念识别、活动识别、视觉识别的有机整合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形象。企业整体形象是否具有独特的文化性,是企业形象营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