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一)果实病害
梨黑星病
症状:本病从落花期到果实近成熟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鳞片、叶片、叶柄、叶痕、新梢、花器、果实等梨树地上部所有绿色幼嫩组织。
叶片染病,开始在叶片正面产生多角形或近圆形的褪绿色黄斑,叶片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随后病部出现黑色霉层。严重时,许多病斑相连,致整个叶片背面长满黑色霉层,造成叶片大量早落。叶柄、叶片中脉、小叶脉上病斑呈长条形或长椭圆形凹陷,湿度大时也有明显的黑色霉层产生。
花序染病,花萼、花梗基部产生黑色霉斑。叶簇基部染病,致花序、叶簇萎蔫枯死。
新梢染病,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淡黄色,病斑逐渐凹陷,并长出黑色霉层,后期病部皮层开裂呈疮痂状,严重时枝条枯死。
梨黑星病为害叶片受梨黑星病为害的叶片幼果染病,果面上开始出现黄色小点,扩大后为圆形凹陷病斑,并长出黑色霉层,病斑变硬,龟裂,最后病部木质化致果实畸形或早落。
大果染病,初生淡黄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后,病部木栓化,稍凹陷,形成多个疮痂状凹斑,常发生龟裂,上生黑色霉层,有些病斑呈放射状黑色星点或长成青疔。后期病部常被其他腐生菌感染,可致果实腐烂。采收前受害,果面出现淡黄色病斑,边缘不整齐,若遇短期高温多雨,也能产生黑色霉层。
受梨黑星病为害的小叶脉受梨黑星病为害的叶主脉及小叶脉的叶梨黑星病为害幼果梨黑星病为害近成熟果实梨黑星病在树上发病状病 原:由同一属的两种真菌引起。一种为Ventur ia nashicola Tanaka etYamamoto,称纳雪黑星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中国梨和日本梨等;另一种为Venturia pirina Aderh,称梨黑星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为害西洋梨,两种在形态和致病性方面均有差异。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病叶、病果和枝条上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团及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春季残存和新生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即可侵染树体各部位。感病品种的新梢先发病,作为重要的再侵染中心扩及叶片、花序基部。梨花期以后,嫩叶、病梢及果实即发病,直至梨果采收。病害的潜育期随侵染时期的不同有所变化,春季一般为20~25天,夏季为14~20天。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0℃,最佳温度为22~23℃,入侵的最低日平均温度为8~10℃,适宜流行的温度为11~20℃。孢子入侵要有一次5毫米左右的降水或连续5小时以上的阴雨天。
黑星病的发病时期较长,其中6~8月为发病盛期。春雨早且偏多、夏季多雨,早期病害就重;中、后期连续大雾、多露、连续阴雨有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1)选择抗黑星病的优良品种。在重病地区或多雨地区,可选用早酥梨、黄金梨或红梨等抗性较强的品种种植。
(2)清园:仔细清除果园落叶并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生长季节及时清除树下杂草,降低果园湿度。提倡使用有机肥,适当使用化肥,多施磷、钾、钙肥,控制氮肥。行间忌种高秆作物或其他根系发达易与梨树争夺养分的作物;合理修剪,利于果园通风透光,减少果园湿度。
(4)药剂防治。休眠期喷铲除剂。药剂种类有:3~5波美度石硫合剂,45%代森铵水剂500~1 000倍液。
生长期药剂防治。于幼果期开始,视当地降雨情况,一般间隔1 0~1 5天喷药1次,直到8月中下旬。药剂可选用16%氟硅唑水乳剂2 000~3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12。5%烯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250克/升己唑醇悬浮剂5 000~8 000倍液,12。5%腈菌唑水乳剂2 000~3 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 000~7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并提倡不同类型的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
梨轮纹病
梨轮纹病又称粗皮病。
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
枝干染病,通常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扁椭圆形突起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为近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隆起呈瘤状,质地坚硬,常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以后,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缝,周围逐渐翘起,若多个病斑相连导致树皮十分粗糙,称为粗皮病。梨轮纹病为害枝干后在树皮上产生病瘤梨轮纹病枝干病瘤后期塌陷,边缘开裂梨轮纹病塌陷病瘤内部开裂梨轮纹病病瘤上布满黑色小点果实染病,多在近成熟和贮藏期发病,初期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浅褐色至红褐色圆形病斑,有的具有明显轮纹,扩大后病部组织软腐,但果形不变,无苦味,病果几天可全部腐烂,并溢出茶褐色黏液,最后烂果干缩成黑色僵果。
梨轮纹病果实发病后产生浅褐色轮纹病斑梨轮纹病有时病斑色深病原:有性阶段为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f。sp。piricola (Nose)Kogonezawa et Sukuma称贝氏葡萄座腔菌梨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异名: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称梨生囊孢壳菌。无性阶段为Macrophoma kawatsukai Hara。称轮纹大茎点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枝干上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越冬,翌年春季至秋末从分生孢子器顶端溢出丝状分生孢子角,内含大量分生孢子。病菌也可以从子囊壳中释放子囊孢子作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传播,从皮孔侵入。被侵染果实不立即发病,而是待果实近成熟期、成熟期或贮运期发病。发病后病斑扩展速度很快,几天内可造成全果腐烂。梨树轮纹病菌分生孢子释放期长,病菌侵染时期也长,果实发病时期也很长,为该病的特点。
病害发生、流行与气候关系最为密切,多雨、多雾、多露等温暖、高湿地区发病重,气候干燥、冷凉地区发病轻。
防治方法:
(1)新建梨园注意从无病区选购苗木。
(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梨园土肥水管理,提倡多施有机肥,降低化肥用量,特别注意不要偏施氮肥。合理修剪,疏花、疏果。
(3)清除越冬菌源。
(4)病斑刮治:发芽前彻底刮除梨树或临近梨园苹果枝干上的轮纹病斑,然后涂抹铲除剂,5%菌毒清水剂50倍液、35%丙环多悬浮剂400~600倍液等。
(5)生长季节继续刮除病瘤。刮后可用5%菌毒清水剂5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或35%丙环多悬浮剂400~600倍液涂抹病部。
(6)剪除枯死枝。
(7)果实套袋:疏果后先喷一次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倍液的混合液,待药液干后套袋。
(8)药剂防治。
发芽前喷铲除剂。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若先刮老皮和病斑后再喷药较好。
生长期喷药保护,从幼果期开始至果实近成熟期前,每间隔10~15天喷药1次,一般采收前半个月结束。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4 000~6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等,喷药后遇雨视降雨情况及时补喷药剂。
(9)低温贮藏。准备贮运的果品,要严格剔除病果、次果、伤果后,置0~5℃低温下贮存。
梨炭疽病
梨炭疽病又称苦腐病。
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为害枝条。
果实染病,多在生长中后期发病。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呈水渍状浅褐色小斑,逐渐扩大后病斑下陷,颜色稍微加深。后期病部表皮下产生许多隆起的小粒点,为病菌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有时排列成轮纹状,在温暖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涌出粉红色黏质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团。剖果观察,病斑呈漏斗状深入果心。果肉味苦,最后整个果实腐烂或干缩为黑色僵果。
枝梢染病,多在枯枝或生长衰弱的枝条上,初为小型深褐色圆斑,后扩展为长条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部凹陷或干缩,导致皮层、木质部变为深褐色或枯死。
病原:有性阶段为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称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在病果、果台、僵果及枝条上越冬。翌年早春遇雨,则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萌发后产生芽管直接穿过表皮或通过皮孔、伤口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再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通过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发病期主要在果实近成熟、成熟期以及采收以后。病害具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条件、树势及品种有关。高温、高湿,特别是雨后梨炭疽病病果高温利于病害流行,所以降雨多而早的地区和年份发病重。冷凉、干燥地区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病情严重地区,栽植抗病品种。
(2)铲除病源:去除病僵果、病果台,剪除干枯枝、病虫枝,刮除病皮,摘除未形成分生孢子盘的初发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
(3)加强栽培管理: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强树势,雨季及时排水,合理修剪,及时中耕除草。
(4)药剂防治:
梨树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4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以铲除菌源。
落花后,每隔半月喷药1次,药剂可选用25%咪鲜胺乳油800~1 000倍液、25%溴菌腈乳油400~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4%嘧啶核苷酸类抗生素水剂400倍液等。
(5)果实套袋。
(6)加强贮藏期管理。注意控制库内温度,0~5℃低温贮藏可抑制病害发生。
梨黑斑病
症状:梨黑斑病主要侵染果实,并造成裂果;也可侵染叶片和新梢,严重发生时会导致早期落叶。
叶片染病,幼嫩的叶片上最早发病,开始时产生针头状黑褐色小斑,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中央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黑褐色,有时微显紫褐色轮纹,潮湿时产生黑霉。许多病斑愈合成不规则的大斑,导致叶片枯焦、畸形、早落。
幼果染病,最初斑点与幼叶相似,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椭圆形小黑斑,略凹陷,表面也遍生黑霉,果实膨大时,果面龟裂,可深达果心,裂缝内也生很多黑霉,病果往往早落。
大果染病,前期症状与幼果相似,但病斑较大,后期果实腐烂脱落。在重病果上常有数个病斑合并成大病斑,乃至全果变成黑色,表面密生黑霉, 病果味苦。
梨黑斑病病果梨黑斑病病果剖面新梢染病,早期病斑椭圆形,黑色,稍凹陷。以后扩大为长椭圆形,凹陷加深,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缝。
病原: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称菊池链格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被害枝梢、病芽、病果梗及落于地面的病叶、病果上越冬。翌年早春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经气孔、皮孔侵入引起初侵染或直接侵入。30天以上叶龄的老叶不再侵染。病菌孢子也可通过伤口侵染成熟果实,再从病斑上多次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北方梨区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8月盛发。
病害潜育期的长短受叶龄影响,一般嫩叶在湿度适合的条件下接种后一天即出现病斑,在成熟叶片上的潜育期较长;一般展叶1个月以上的老熟叶片不受感染。
病害发生、流行与气候、树势、品种、栽培条件有关。一般24~28℃,连续阴雨有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气温30℃以上并连续晴天则病害停止蔓延。树势强弱、树龄大小与发病关系也很密切,如二十世纪品种,树龄在10年以内、树势健壮的发病较轻;而树龄在10年以上,树势衰弱的发病较严重。
品种间发病程度有显著差异。一般日本梨系统的品种易感病,中国梨系统品种较抗病。砂梨、雪花梨易感病,引起早期落叶。十世纪品种王冠、博多青、黄金、金水酥。
此外,果园肥料不足,缺少有机质或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修剪整枝不合理,植株过密,通风透光差,结果量过大,虫害重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