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外国历史故事
15319700000037

第37章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苏联的参战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进程,为打击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一过程确实是艰苦异常的。

斯大林格勒,现在叫做伏尔加格勒,既是苏联南方重要的工业中心,又是交通枢纽,位于苏联南部伏尔加河西岸,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次大战中,希特勒妄图一举占领斯大林格勒,以便占领巴库的油田、顿巴斯的煤炭、库班的小麦,切断南方对莫斯科粮食和燃料的供应的线路。然后以此为据点可以北伐莫斯科,南出波斯进而侵犯西伯利亚。

苏德双方在这里共投入200万以上的兵力,进行了一场持续160天的惊心动魄的大血战。

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岸发动攻击,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了。

德军以鲍卢斯将军率领的第6军团和霍特将军的第4坦克集团军为先锋,凭借优势的兵力和精良的武器装备迅速突破苏军的防线。8月23日,顿河630公里长的防线和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工程浩大的防御工事也被德军突破。9月13日,德军顺利兵临城下,开始了斯大林格勒的争夺。斯大林格勒能否守住,全世界人民为之捏了一把汗。

德军在进攻市区之前,又从高加索等地调来9个师、1个旅的援军集中力量强攻。每天派出成千架次飞机疯狂轰炸,数以万计的居民惨遭杀害,工厂、学校、医院、文物古迹均遭严重炸毁。希特勒歇斯底里地狂叫:要让斯大林格勒从地图上永远消失!

然而苏联军民却没有退缩,他们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战斗。

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沉着稳健地领导着这次战役,他对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的军民发出了“决不后退一步”的号召。斯大林格勒城防委员会要求市民做到“一切能使用武器的人,都起来和敌人决一死战,保卫故乡城市,保卫自己的家园!”斯大林格勒市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短短几天内就有7.5万居民投入战斗,英雄的、伟大的斯大林格勒军民,决心献出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保卫每一寸土地,纷纷立下“为祖国而战,决不后退一步”的誓言。他们在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都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坦克手雅弗昆等3人,单车冲进敌人的坦克群,前后共击毁敌人7辆坦克,在自己的坦克中弹起火的危急时刻,他们拒绝逃命,继续开车冲向敌人阵地,杀伤了大批敌人,最后全部英勇阵亡。近卫军中士巴甫洛夫率领一个战斗小组,奇迹般地死守“一月九日”广场上的一座大楼达2个月之久。在敌机的轰炸、坦克的袭击、步兵的射击下,他们没有退缩,楼虽然倒了,但阵地还在他们手里,他们为第13近卫军的防御作战做出了伟大贡献,战后重建的这座大楼,人们把它叫做巴甫洛夫大楼,以纪念这些英雄们。守卫一个高地的11名少数民族战士,阻击了300多名敌人的进攻,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后来这个高地被命名为东方民族十一英雄高地。斯大林格勒的居民没日没夜地构筑工事和救护伤员。在200天的时间里,铁路工人就向苏军运送了30万节车皮的军用物资,充分保证了苏军的战斗给养。

在近两个月的激战中,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使德军攻战全城的目标无法实现。

战争进行到11月中旬,天气逐渐变冷。狂妄的希特勒以为他的闪电战一向速战速决,攻下斯大林格勒不会太久,绝没想到拖到了冬季。形势对德国人更不利了,德军进退两难。而苏军却赢得了时间,作好了反攻准备。苏军积极的防御战术,使大批军队避免伤亡,德军受到重创,伤亡惨重。进入冬季后,苏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都要比敌人好。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进行大反攻。

1942年11月19日拂晓,苏联2000门大炮同时齐鸣,以坦克为前导,兵分两路:一路攻击德军的后方,一路南下攻击德军集聚点卡拉奇,两路人马构成铁钳攻势。23日傍晚,德军主力鲍卢斯率领的第6集团军被会师于卡拉奇的苏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希特勒命令冯·曼施泰之师去增援,也被埋伏在距斯大林格勒40公里的梅什科瓦河畔的苏军伏击,两军无法会师。

弹尽粮绝,鲍卢斯请求希特勒允许投降,没有得到同意。希特勒为了鼓舞士气,于1月30日下令晋升鲍卢斯元帅军衔,给第6军团117名军官每人擢升一级,还给士兵送去28万个铁十字架。但为时已晚,他封官许愿的一系列措施,已经无法挽回德军的败局。

到1943年2月2日,被围困的德军33万被歼灭,包括鲍卢斯元帅和24名将军在内的9万人被生俘。

斯大林格勒战役给德军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在这次战役****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1.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德国的精锐部队几乎消耗殆尽。从此,希特勒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和退却。这次战役还有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它坚定了苏军彻底消灭法西斯的信念,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也因此而蓬勃发展。这次战役使希特勒在法西斯集团国家中的威信直线下降。德国的仆从国开始觉察到了危机,从此它们开始为摆脱战争而自寻出路。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