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比赛尔人根本就没有方向感,也不懂得利用北极星来寻找方向,所以每次他们试图走出沙漠时都是无功而返。
接下来,肯莱温按照自己的方式,带领阿古吉尔成功走出了沙漠。当地人为了感谢肯莱温,同时也为了纪念这个开拓者,就在当地城镇中心塑造了一座他的铜像,上面刻有这样一句话——你的人生是从你确定的方向开始的!
可见,创造辉煌一定要有目标导向,任何人的真正人生道路都是从他为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开始的。
要盖一座大厦第一步要干什么?我们谁见过哪一座楼不经过设计蓝图就去盖的?所以任何事情都需要设计,包括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学习。
在陈斌的《李鸿章:甲午之殇》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段话。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开始以开放性的眼光看向整个世界,急于“求知识于世界”,以脱亚入欧。
1871年12月23日,日本本着“派遣才智卓越精通外语且通晓我国内事务者,前往欧洲诸国及美国调查交际实况,条约缔结及诸税务所规则”的目的,派出了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等为副使的规模庞大的政府代表团,先后访问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等15个国家,历时一年零十个月,耗资达100万日元。岩仓使节团的出访,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关于这一点,在《派遣特命全权大使事由书》中,有很清楚的说明:
第一,“借政体更新”,向各国政府“修聘问之礼”;
第二,为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希望”,以便“依据万国公法”、“修改过去条约,制定独立不羁之体制”;
第三,“视察欧亚各洲最开化昌盛之国体与各种法律规章等是否合于实际事务之处理,探求公法中适应学良法、调查施之于我国国民之方略”。
经过耗资巨大的考察后,日本政府的一个最大收获是找到了日本学习的蓝图。自此,一个闭关锁国已久的东方小国开始了它的腾飞之路。
国家学习,需要蓝图;企业学习,需要蓝图;团队的学习,同样需要蓝图的指引。
蓝图是什么?蓝图可以告诉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心中所渴望达成的目标,进而可帮助我们指引方向。对于团队学习,从大处来讲,它可以为企业实现战略,进行人才队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员工角度来看,它能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
学习蓝图能清晰地告诉员工,在能力发展的每个阶段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努力的目标是什么。
某企业一位高管对其员工说:“在你们的职业生涯中,知识正变成一盒牛奶,它的保质期就印在上面。大学学位的保质期不到两年,所以如果你们每隔三年不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那么你们的职业生涯就会像牛奶一样变质。”
而企业树立团队学习蓝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牛奶”不变质,促进员工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成长,以保证“每天挤出新鲜的奶来”。有了学习蓝图,员工能够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制定出自己在团队、组织中职业发展的途径和学习的途径。
在构建团队学习力蓝图时,我们应该首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员工个人学习蓝图亦然)。
团队的处境令人满意吗?
是什么令我对团队当前的处境满意?
是什么令我对团队当前的处境不满意?
如何才能改变团队当前的处境?
团队处于一种理想的运作状态吗?
我真的想改变团队吗?
我真的敢于直面当前的团队现状吗?
我真的敢为了团队学习而自己挑战吗?
弄清了上述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着手进行团队学习力蓝图规划了。一个好的学习力蓝图,应该具有五个特性:具体性,可以量化;能衡量,可检查与修正;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合理并且平衡;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要想改变员工的状态,改变团队的面貌,我们就要聚焦团队的学习力蓝图,不能像比赛尔人那样没有方向,并且要将蓝图写下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它们。
这里有个故事需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美国,有一个名叫科琳娜的家庭妇女,她一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一次,她在一堂培训课上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想象力×形象化=现实。
这个公式给了科琳娜很大的启发,她也学着建立了自己的梦想档案,并分别在档案中放了六张照片:第一张是婚纱照,第二张是一朵鲜花,第三张是某个漂亮岛屿,第四张是一个女学生大学毕业的照片,第五张是一个公司女总裁的照片,第六张是一个头戴硕士帽的女士照片。后来,这名女士一一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心想事成,只有先去想了,才有可能实现。对于团队的学习蓝图,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应该写下自己对于团队的梦想档案。在实施时,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究竟要团队达到什么学习目标。
第二,把它们按“从易到难”的顺序依次排列。
第三,需要为此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第四,将视觉化的名单放在梦想档案里。
第五,通过不折不扣的执行,相信神奇总有一天会到来。
把学习当成一种信仰
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神极度相信和尊敬而产生敬畏与崇拜的思想感情,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能给人带来强大的精神支撑。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在很多情况下,人都是需要具备一种精神力量的,这种精神是一个人生存处世的生命支柱和力量源泉。
而要想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没有信仰的力量做支撑是不行的,任何事情都不例外,学习也一样。
全国最大的职业教育集团之一尚德机构有一句经典口号:“学习,是一种信仰!”
被誉为“俄罗斯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的罗蒙诺索夫说:“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这是一种何等的境界,学习对于他,确实已经成为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成为终生不懈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成为一种信仰。
只有把学习作为一种信仰,才能让人对学习产生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和敬仰,增添对学习的向往和渴望。
在信仰力量的驱使下,我们看到了:能背诵《史记》的史学大师钱穆;能背诵《左传》《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的张恨水;将《儒林外史》读了一百多遍、《红楼梦》读了七十多遍的文史学者曹聚仁;能够全书背诵《红楼梦》、在狱中靠背诵来批注《红楼梦》几乎一字不差的胡风先生。
毫无疑问,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确实是将学习当作了自己的信仰。当然,也只有将学习当作一种信仰的人,才能够取得事业的大成。
在青岛港,有一名普通的桥吊司机叫许振超,在参加工作的三十多年中,他一直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学习,以提高专业素养。
许振超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在工作中勤学苦练,先后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一系列拿手绝活,并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用人名命名的具有很大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在工作中,他带领下属根据“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精益求精,大力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精度的世界纪录,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振超效率”“振超精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振超的“无声响操作”,这是青岛港的一绝。有一次,港口运来了一批准备出境的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品特别怕碰撞,稍有不慎就可能就会引发恶性事故。当时许多船主、货主都赶到了码头,为了确保安全,码头上甚至还增派了武警和消防员。正在大家担心之时,许振超亮出了自己的绝活,片刻工夫,他就将40个集装箱悄然无声地从船上卸下,又一声不响地装上火车。面对这行云流水般的作业,紧张了许久的船主、货主们发出了长久的掌声、欢呼声。
在许振超的思维里,学习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信仰。他每天在工作中琢磨的都是如何才能将工作做得更精、更细,凭借苦学、苦练,成就了一身绝活儿,成为数万人港口的技术权威,成为专家级别的员工。
人们常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绝活在身”,但绝活不会凭空而来,它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努力的结晶。
松下幸之助说:“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0000人时,我只要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加到5万至10万人时,仅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带领他们。”
其实,松下幸之助是在借助一种信仰和精神的力量来领导员工。同样,在打造学习型团队的过程中,你要想达到同样的高度,也需要为团队注入精神力量,让团队成员将学习当做一种信仰。
学习,细微之处见分晓
将学习视为一种信仰,并不是每日将信仰的口号喊出来,真正的伟大体现在细微之处。
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学习表现在何处呢?
第一,当别人休息时,你在加班,你在学习,或参加各种培训班。
第二,当别人用闲聊说笑来打发时间时,你在闷头苦干。
第三,当别人想着如何找工作时,你在想如何将手头的工作做得更好。
第四,当别人抱怨工作难做时,你在思考解决之道。
第五,当别人在幻想着如何能让收入变得更高时,你在寻求专业突破。
第六,当别人看电视时,你在坚持读书、充电。
将学习视为一种享受
学习,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苦差事。这只能说明他们还没有体会到学习的真谛,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是一种享受。一位教育家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享受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的人。”
要让学习变成一种享受,我们要先对学习产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把学习变成一种快乐享受呢?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的动力,无目的地学习无效率,也无快乐可言。
其次,有计划地学习。无计划就会陷入苦恼纠结之中,有计划就会有收获的快乐。
再次,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解决问题就会带来最大的快乐。
最后,在比较中学习。我们可以把自己现在的学习情况与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自己进步了,就会感到快乐。
将心注入,终身学习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任何行业都不例外:莫扎特6岁作曲,到20岁才创作世界级作品;甲壳虫乐队1964年风靡全球前已演出1200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1968年接触计算机,创业前已编程7年。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美国有一个总统叫伍德罗·威尔逊,他说:“世界上什么东西也代替不了持之以恒,才华不能够,因为没有什么比不成功的才子更司空见惯;天赋也不能够,因为这个世界上到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乞丐。唯有决心和持之以恒是万能的。”
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要想拥有极高的成就,唯有将心注入,持之以恒,别无他法。
营造开放式的团队氛围
在一次以“强化团队学习力”为内容的课堂上,我以“如何才能在团队内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为话题,让大家展开了讨论。
一名销售经理说:“我认为,强有力的团队学习氛围,应建立在开放式的管理之上,这样才能把大家积极的团队精神激发开来,并且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一位从事研发工作的学员说:“我希望团队中大家能够平等、友好相处,在这种宽松友好的氛围下,大家才能够真诚合作并且互相帮助。我比较喜欢在‘头脑激荡’会上和大家分享创意,因为有了不同的主意和见解,才可以把工作完成得更加完美。这样,每个人都会深受鼓舞,同时也会热情高涨地提出更多建议,激发出更多创意。”
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学员则说:“我们公司总部在香港,这里从事人事工作的同事较少,所以大家都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工作,包括人事总监。平日里,大家并没有明显的上下级之分,相互交流起来也比较随便,对于不太重要的工作,都是通过口头通知或者提醒的。同事之间关系都很和睦,在这种环境中,大家都乐于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工作做好。”
这些学员的观点都涉及了一个主题——开放式管理,并以此来营造开放式的团队氛围,这样,员工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去工作。
这些身处管理一线的学员的看法是没错的,创建学习型组织、团队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学习,搭建一个供团队成员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宽松平台,让大家的思想在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如果员工们所处的团队或组织是一个严肃、呆板、处处受到掣肘的场所,那么他们也就谈不上学习的激情,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