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吴先生会告诉学生墙上挂的是孔子行教图,并要求学生给孔子行礼,但还没有像今天这样饶有兴趣的把孔子的情况比较详细的告诉学生,个中的原因可能是麦有金主动问询的缘故吧!总之,吴先生的兴趣大增。
“孔子六十二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没有得到诸侯国的任用,而且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他仍然乐观向上,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说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他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春秋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中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的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说孔子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常常说话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孔子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怀着与人为善的理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做人的准则。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孔子所谓的‘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的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既要少说‘利’,但并不是不要‘利’。
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
《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自己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农民。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认为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他创办了私学,并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就是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他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今天的这堂课吴先生算是恰如其分的运用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麦有金的询问使得吴先生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吴先生很少有机会用这一教学方法。
‘孔子还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就是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具体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注重身教,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节课吴先生畅快淋漓的讲述了孔子,让初入学的麦妃二麦有金听得津津有味,这也是他主动的询问得到的知识,这比《三字经》和《百家姓》要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