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借人才来发展
目前,许多单位重金聘请高级人才是司空见惯的事,一掷千金,少则月薪成千上万,多则月薪几十万。
有句名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一个单位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单位如果有一些能征善战、忠心效力的人才,不愁效益上不去。对单位领导者而言,人才就是利润,人才就是效益。这样,一掷千金聘请高才的事情就不难理解了。
为求英才而不惜代价的事例也有很多,比如在美国,资产雄厚的约翰逊已拥有了一批如旅馆、实验机构、自动洗衣店、电影院等不同类型的企业,但他仍然热衷于兼并其他企业。
约翰逊决心跻身于杂志出版界,并计划发展一套在美国有影响的杂志丛刊,但问题是他自己对杂志业务一点也不熟悉,这就需要物色一个懂行的人才帮助他主理这项工作。但这种人才到什么地方才能找得到呢?找到这样的一个人才,自然是他跻身出版界的前提条件,也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不久,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名叫罗宾逊的杂志发行人。
罗宾逊多年以来,一直从事编辑、发行工作,其内容涉及某项日趋发展的领域,但所致力发行的这份杂志未能得到畅销。
尽管杂志销量不大,但罗宾逊的知识很全面,在专业出版界里,是公认的优秀人才,办这份杂志,他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加上成本低廉,所以,他的日子还算过得比较宽裕。
这样,一些大的出版商曾多次找过罗宾逊,想把罗宾逊和他的杂志拉过去,但没有一位出版商达到目的。
约翰逊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认为罗宾逊确实是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他接连两次找上罗宾逊的家门,可惜的是,他也和别人一样吃了“闭门羹”。
约翰逊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他打定了主意不管花多大力气也要获得罗宾逊的这份杂志,还要以罗宾逊为核心,办起一套更具影响的专业丛刊。尽管在罗宾逊面前碰了两次钉子,但他仔细分析认为是自己对罗宾逊的心路还不明确,对他缺乏必要的了解。他认为,一个实业家物色自己需要的人才,就要用超乎寻常的耐心去等待、去争取。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观察,约翰逊发现罗宾逊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罗宾逊最瞧不起那些大出版商,他说那些大出版商是制造低级杂物的“工厂”。
此外,约翰逊还了解到,独立经营者所具有的那种高度冒险的乐趣,已渐渐失去对罗宾逊的吸引力。而且,罗宾逊不相信局外人,尤其是那些与他的创造性领域不相干的“生意人”,特别是那些毫无创造性目的的出版商。
约翰逊掌握了这些情况以后,第三次找到罗宾逊谈话。一开始,约翰逊就坦率地承认,他对办杂志、出版业务不熟悉,但他需要一个行家里手主持开辟专业出版的新领域,并指出罗宾逊正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人才。
接着,约翰逊掏出一张3万美元的支票,说:“自然,在股票和长期利益方面,我们还会赚到更多的钱。但是,我觉得,任何一项协议,就像我希望和你达成的这项协议,都应当有直接的、看得见的好处。”然后,约翰逊停顿了片刻,用期待的目光盯着罗宾逊。见罗宾逊还是没有反应。约翰逊又用强调的口气,向罗宾逊介绍了他的一些同事,特别是他的业务经理,指出这些人完全听从罗宾逊的调遣,并承担罗宾逊所希望摆脱的一切杂务。
听完这些,罗宾逊固执的脑子终于开始松动。于是,他们之问进一步商谈。但他们强调的重点互不相同,罗宾逊坚持做一笔直接的、干净的现款结算交易,不接受带有附加条件的上级公司股票,但约翰逊强调长期保障。他指出,上级公司的股票正在增值,而且股票的利息与他们的利益紧密相关。另外,约翰逊还进一步指出,他需要罗宾逊所具备的充沛的创造力,所以不能让别的工作或别的任何事情削弱他的这种创造力。这不仅是为了他自己公司的需要,更是让罗宾逊充分发挥才华的需要。
罗宾逊最后终于同意了把自己的杂志转让给约翰逊,为期5年,在此期限内,他为约翰逊服务。他得到的现款支付为4万美元,其余部分则为5年内不能转让的股票。
罗宾逊之所以会答应,是因为约翰逊满足了他的主要条件,又可以摆脱那些乏味的工作,以全身心投入他的创造工作,另外他有了足够的资金,也摆脱了苦恼。
约翰逊也因此得到了另一种值钱的资产——一个难得的人才,而付出的代价还在他愿意付出的数额之内,这真是两全其美。
杭州万向节总厂厂长鲁冠球从7人小厂起家,迅猛发展为集农、工、贸于一体,年赢利逾千万元的集团企业,并于1990年成为乡镇企业中独占鳌头的国家一级企业。鲁冠球也因此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农民企业家”、第二届“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并荣获首届“中国经济改革人才金杯奖”。
鲁冠球在选才上不仅心“狠”,而且心“硬”。为了得到人才,他不惜花重金,用他的话说就叫“舍财换才是效益最好的投资”。
1984年春天,国务委员张劲夫来厂视察,问鲁冠球有什么困难。当时困难确实不少,原料紧缺、资金不足,但他告诉张劲夫自己最缺的是人才,如果上级支持,他可以出钱“买几个大学生”进厂。张劲夫听后对他的长远目光表示赞同,说“这是个好主意”。
于是,鲁冠球抓住这个契机,向省里打了个正式报告。省委副书记陈发文亲自出面,从全省仅有的分配到乡镇企业的8个指标中,给万向节厂4名大学生。按照协定,鲁冠球支付了2.4万元培养费。
4名大学生来厂后,鲁冠球立即给行政科长打招呼,安排了两间房。每个大学生给配了一辆高档自行车,还把省广播电台奖给他的一台彩电搬到他们宿舍。拳拳之心见之于行动。
大学生们果然不负众望,很快成为厂里的骨干。24岁的南京航空学院毕业生周建群,进厂3年,就完成了8项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两个事例都表明了一个成功的创富者,一定要善于借助人才的力量,通过重视人才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充分借用顾客的人气
在商场,顾客就是上帝,要想创造财富,就要充分借助于顾客的人气,明白他们需要什么,然后满足这些需要。
近一个世纪来,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一直代表着英国的骄傲,它象征着成功、财富、权力与地位,它被视为英国的“国宝”。
出身于英国平民家庭的亨利·罗伊斯因为设计了利物浦第一街道的照明系统而小有名气。此后,凭借自己的电气、机械知识,他又制造出各方面都优于福特汽车的汽车,他的成功震动了具有贵族血统的驾驶员兼飞行员罗尔斯。富有的罗尔斯欣赏罗伊斯的才华,他们一个出资金,一个出技术,就这样,1906年成立了罗尔斯一罗伊斯汽车公司。
1907年,罗尔斯一罗伊斯公司制造出第一批汽车命名为“银色幽灵”。“幽灵”,顾名思义是没有声音,没有动静,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形容这种车子的噪音之小、振动之微。
近一个世纪以来,罗尔斯一罗伊斯公司相继推出3种汽车品牌,即“银灵”、“银羽”和“银影”。“银灵”为黑蓝等深颜色,通常卖给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要员、王室成员以及英国有爵位的贵族人士。“银羽”则为中性颜色,一般卖给绅士名流。“银影”为白灰等浅色调,大多卖给公司集团和富豪。只有这些人才买得起外表雍容、性能超群、工艺精湛、价格昂贵的“轿车王”。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生产如此“极品”汽车的罗尔斯一罗伊斯公司的制造车间看起来竟像是一个非常原始的手工作坊。那里的工人用锤子、火烙铁和缝纫机等工具干活。对此,罗尔斯一罗伊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解释说,罗尔斯一罗伊斯不大批量生产汽车,月产只有60多辆车。从1906年建厂到现在,总共制造出的轿车只有14万多辆。在这种情况下,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除了增加成本之外,并不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好处。
更重要的是,在罗尔斯一罗伊斯,手工劳动保证了设计和生产的灵活性,公司可根据市场变化和顾客的要求不断改变设计,并随时投入生产。即使是今天,有许多零部件仍是以手工制作的,手工劳动是罗尔斯一罗伊斯保持个性化的主要方式,这里生产的每一个部件都具有个性色彩并刻上了工人的名字。
手工生产最重要的是保证质量。近年来,在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厂内的报告板上,出现了两个汉字“改善”。现在这一极具东方特色的“改善”概念已成为这个工厂经营管理者的口头禅。事实上,“改善”的管理方法跟亚洲人的管理方法非常相似,它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和群体合作性。根据这个新管理方法,他们把工人划分成17个独立核算的实体,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的管理层,实体人员的经济利益与产品质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在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厂的车间里,到处可以看到公司创始人亨利·罗伊斯的名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条分别是:“把最好的东西拿来,并在你手上把它变得更好。”另一条是:“微小的事物可以创造完美,但完美从来就不是小事。”
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从整体到细节充分体现了罗伊斯崇尚完美的精神。罗尔斯一罗伊斯公司把每一部车辆的制造都当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来对待,精心制作每一个零部件,以致连一枚螺丝钉也要反复修正。广告大师戴维·奥格威为其所做的广告通过19个方面详细记录了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的与众不同,也真实地使人们看到罗尔斯一罗伊斯的精益求精。
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内的木制仪表板、餐桌等都是选用上等的桃木、橡木和红木制造而成的,其中有一种桃木是公司特地每年派人到美国选购的。它的代价是一整棵树,而这棵“遥远”的“进口”的树却只有一段是符合要求的。
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的喷漆过程也极为严格。首先要在车体上涂上一层含锌材料用来防腐蚀,然后再用磷酸盐材料、底填充膜处理。上完漆后再加上密封剂和蜡,这样,车身可以长期保持鲜明的颜色,路面上溅起的硬物也很难损伤喷漆。在车子出厂之前,每块玻璃都要用擦光学镜头的浮石粉精心擦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在车前盖上方装着的美丽的小天使,它的选料极其考究,制作极其精良。
罗尔斯一罗伊斯的发动机要在专门的仪器上进行反复测试,完全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而不像有些厂家的发动机造好就直接上流水线。
通常,一辆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的生产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其中最为严格的是路试,竟长达两个星期之久,每一辆车必须经过5000英里的测试,否则就不能交给顾主。
几十年来严格的技师管理、坚持将先进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精益求精的制作技艺和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使得罗尔斯一罗伊斯享有品质超群、经久耐用的美名。尽管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价格不菲,但它卓越的品质却使众多富豪忘记了价钱。
罗尔斯一罗伊斯有这样一句有名的箴言:“永远不要问我们现在有什么,而要问我们还能为顾客做些什么。”正是这样的信条,使罗尔斯一罗伊斯对顾客有求必应,总是尽最大努力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客户的需要。
在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满足客户在标准设计之外的特殊要求。他们总是想尽办法满足顾客的各种要求,无论是什么,他们都是有求必应。
借助顾客的要求,同时也借助顾客这庞大的人气,使得罗尔斯一罗伊斯公司发展得如此的迅速,使公司的品牌永远留在了顾客的心中。
借助名人谋发展
名人历来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是制造新闻的优质原材料。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商品一旦被名人青睐或与名人相关联,便会身价倍增。成功的经商者都会利用名人的名气好好宣传自己的品牌。比如班尼路,这个休闲服饰就请来了刘德华为他们公司作品牌代言人,借助于刘德华这位名人的人气来宣传和运作,让喜欢刘德华的人也喜欢这款休闲服饰,以达到班尼路的商业目的。
1990年5月的一天傍晚,上海新锦江大酒店来了一群特殊客人——阿联酋总统扎耶德及95名随从。
夜间,当总统换上睡衣,侍从为他揭开床罩时,总统恍若置身梦境:明明是在中国上海出访,可床上摆设为何酷似家里?这里的摆设、布置,尤其是三只并排放在床头的小枕头几乎与家里的一模一样。
总统所不知道的是,他步入总统套房20分钟前,新锦江大酒店捕捉到一条信息:扎耶德就寝时习惯使用小枕头。
扎耶德总统在应酬、品茶时,新锦江大酒店制服间的3台缝纫机一齐转了起来。20分钟,终于完成了以假乱真的杰作。
扎耶德枕着小枕头,很快进入了梦乡。
扎耶德在以后几天的访问、考察、应酬中,多次提到新锦江大酒店细致、周到的服务。每每讲到这里,总统都是感情真挚、激情满怀。
上海有一家名人书店,规模很小,名气却很大。该书店员工大多是名人,30多平方米的书店内,摆放着各大种类的图书。20多名员工当中,有一半是知名作家、教授和学者,有许多书都是这些名人亲自撰写的。作者在店内做店员,销售自己写的书,购书者都觉得十分亲切,有什么疑问,比如著书的一系列问题等,都可以向这些名人询问,还能得到名人的签名。因此,名人书店经常顾客盈门、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