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眉寿堂方案选存
15255800000005

第5章

桂枝 草果 杏仁 白芍 枯芩 桔梗疟由四末,必犯中焦,胃独受其侮克,故烦渴脘痞不饥。今日舌绛便溏,阴气先伤,阳邪未尽,宜芩、芍和里,益以泻木邪,救胃阴。

黄芩 丹皮 白蔻仁 白芍 青蒿 乌梅肉经月疟后,易生嗔怒。春令内应肝胆,其用太过,其体尤虚,所以自觉馁怯。考仲景,疟来痊期,血气凝结胁中,必有瘕聚,名曰疟母。母者,疟邪病根也,鳖甲煎丸主之,使气血通行,留邪无可容矣。

服露姜饮颇逸,第寒热仍来,知邪伏于阴,不得透解;大便不通,又经旬日,议从厥阴搜逐三阳皆通,邪无容足之地矣。

疟久邪入络,络主血,邪结血分,则为疟母。仲景鳖甲煎丸专以升降宣瘀治肝,谓寒热少阳,久必入肝,肝主血,左胁为肝膜俞也,攻病固当如是。但欠有遗精,食少不化,诸恙病非一端,此攻邪温补,未能动病,莫若养正,气旺邪自除,古有诸矣。

午服妙香散,晚服阿魏丸。

久疟针挑,汗出乃止,经脉邪去,络脉留邪,胁下遂结疟母,按之坚,形高突。四年带病,仍然能食便通,其结聚不在肠胃,药下咽入胃入肠不效,盖络脉附于脏腑之外廓耳。

生鳖甲(青色刮去衣,四两) 穿山甲(炙,二两) 五灵脂(烧至烟尽为度,二两) 麝香(忌火,另研,五钱) 辰砂(忌火,另研水飞,五钱)上药各研,净末分两加入阿魏一钱,同捣丸,饥时服二钱。

三疟已久,自述烦劳必心胸痞胀。凡劳则伤阳,议温养营分托邪一法。

人参 桂枝 炙甘草 南枣 茯苓 蜀漆 当归身 生姜疟三日乃发,是邪伏在阴,经年虽止,正伤难复。卫阳外泄,汗出神疲,宜甘温益气之属。五旬向衰,必节劳保养,不徒恃药。

养营法,用煨姜三两、南枣四两,煮汁泛丸。

三日疟是邪伏阴分而发,非和解可效。久发不止,补剂必以升阳,引伏邪至阳分乃愈,守补药则非。

鹿茸 人参 熟附子 炒黑杞子 鹿角霜 当归 茯苓 炒沙苑稚年三日疟,太阴脾伤为多,饮食忌用腥膻,劫邪继以升阳。

常山 白术 浓朴 草果 陈皮 姜汁诊左现小数,右缓濡溺。食已烦倦,是脾阳渐衰,古人谓疟、痢都因脾弱也。况便溏足色夺形瘦,若不急补后天,以崇母气,区区疲药,元气消惫矣。用《局方》加味四兽饮。

人参 熟术 草果仁 广皮 茯苓 炙草 乌梅肉此劳伤阳气之疟,循环不已,脉络久空,当升补阳气。

生 炙草 生姜 鹿角 当归 南枣露姜饮止疟,是益中气以驱邪,虚人治法皆然。脾胃未醒,忌进腥浊。

人参 炙草 半夏 益智仁 橘红 姜汁阴泄阳冒频遗,鼽衄寒热消渴,气上撞心,欲寐惊惕,饮多呕逆,两足如坠,茎中凝窒。《金匮》谓阴气先伤,阳乃独发。见疟厥阴经疟,与上焦治异。

鲜生地 知母 生甘草梢 元参 川斛 竹叶热病时疟,不厘清理在气在血,以发散消导,劫伤胃汁,遂不饥不食。突遭惊骇,肝阳,复令倏热倏凉,两足皆冷,腹胀不和。胁中有形触痛,由久病入络。阴阳不通,二便窒闭,先与更衣丸二钱,俟半日后,大便得通。次日用药,当以两和厥阴、阳明方法。

生牡蛎 柏子仁 生白芍 川楝肉 小黑豆皮 细根生地疟热伤阴,阴液不得上承,舌心扪之如板。目瞑面肿,惊惕,肝阳化风内震;胃气愈逆痞,欲人抚摩。热气聚膈,蒸迫膻中,必至神昏闭塞,老年凶危俄顷,然非形质之结清寒攻荡可效,况已泻利在前,邪陷阴伤显然。夫阴伤属下,热聚居上,救阴之剂未遑透膈以滋下。芩、连、凉膈,苦辛燥气再伤阴,究非至当。展转筹划,法宜分理,议于今晚先进清心牛黄丸一服,匀三次温开水与服,取其芳香清燥以开其结。明日再诊议方。

冒暑远行,热气由口鼻入,犯上犯中,分布营卫,故为寒热疟疾。当淡薄食物,清肃胃投药以凉解芳香,或甘寒生津,皆可疗此。奈何发散以去寒,不知口鼻受热,与皮肤受寒迥,治之不效,肆行滋补,参、术、 、地,粘腻中宫,肺气壅闭,胃中滞凝,肿胀每上至下,一身气机不通,张戴人所谓邪得补而势盛,如养寇殃良之比。但病久形消,矫其非而再为攻逐,又虑正气之垂寂,故改汤为丸。丸者缓也,使中焦得疏,渐渐转运,升降得宣,六腑有再通之理,腑通,经脉之气无有不通者矣。每日进丹溪保和丸。

左胁下宿积有形,今疟疟反复,左胁又结疟母,胸脘痞闷,大便艰难,乃疟症余邪与气结,六腑亦因之不宣,宜攻以通其瘀滞,先进鳖甲煎丸三钱。早上、午时、暮时各用七粒,开水送下。

疟邪未尽,堵截气窒,致腹满足肿,气逆欲喘。水湿内蕴,治当分利。

杏仁 牡蛎 猪苓 浓朴 泽泻 茯苓疟止太早,邪热未尽,脘痞不饥,口渴自利,防有滞下。

川连 黄芩 半夏 枳实 白芍 橘白同议上下合邪,泄厥阴以安阳明,仍佐整肃暑湿方法。

桂枝木 川连 人参 生牡蛎 乌梅 白芍痰哮由外邪而发,坐不得卧,肾病为多。以风寒必客太阳,体弱内侵少阴耳。若夫暑湿,触自口鼻,背部疡疖,乃鼻窍应肺,是手经受邪,辛凉气轻之剂可解,以肺欲受辛,其象上悬,气味沉重,药力下走而肺邪不解。然夏病入冬,气候迭更,热邪久而深入,气血日被损伤,滋清如胶、地,搜逐如鳖甲煎丸,无如不独阴亏,八脉气衰,如寒为热,病形渐延损怯,喉痛,火升上热,缓必下热,此刚药难投,柔温之养,佐通奇脉定议。

生鹿角霜(三钱) 炒黑枸杞(钱半) 茯苓(钱半) 沙黑归身(钱半) 熟地炭(三钱) 生沙苑(一钱)瘕泄下冷热升,议通摄任、督之散越。

鹿角霜(三钱) 熟地炭(五钱) 补骨脂(盐水先煎百沸,八分) 败龟板(刮光炙脱研,三钱) 云茯苓(钱半) 石壳建莲(连壳勿研,十粒)经先期三日,热多寒少,脉左弦大。血分偏热,治厥阴疟邪窒在血。

生鳖甲 冬桑叶 青蒿梗 炒桃仁 炒丹皮 川贝母疟乃暑湿客邪,血证逢时便从。已是阴亏体质,治邪须顾本元,议与竹叶地黄汤。

竹叶 知母 川贝母 鲜生地 薄荷寒热后,诊脉小弱,舌白,渴不欲饮,痰多气闷。疟未尽而正已虚,不可过攻,防其衰生术 半夏 草果仁 广皮 茯苓 浓朴疮家湿疟,忌用表散。

苍术白虎加草果仁。

伏邪成疟,寒热间日作,汗多欲呕,中脘痞闷不饥,进泻心汤法。

川连 黄芩 杏仁 枳实 姜汁 半夏 浓朴 草果脉无力,寒热夜作,烦渴恶心,舌黄中痞。虽是伏暑为疟,然平素烦劳,即属内伤,未可泥于发散消食,先进泻心汤以泄蕴热。

川连 淡黄芩 花粉 枳实 姜汁 炒半夏 豆蔻 橘红寒热后津伤,舌上黑胎,口干不知味,食不易饥,大便不爽,宜进滋养阴液法。

麦冬 知母 橘红 人参 川石斛 乌梅肉产后未满百日,下焦精血未旺,遂患三疟,缘真气内怯,邪不肯外出。医药清散攻下,仅治三阴之疟,遂致魄汗淋漓,乃阳气脱散败坏之象矣。

人参 补骨脂 炒黑茴香 茯苓 归身湿盛寒战,不解成疟。湿主关节为痛,邪在里为烦,总以湿热里疟,治宜用苦辛。

川连 黄芩 杏仁 姜汁 半夏 浓朴脉大,寒热渴饮,舌渐黄。气分热胜,血弱已久,恐邪漫劫津,清气热即以和阳,议用张氏玉女煎。

石膏 竹叶心 鲜生地 知母 生甘草 生白芍伏邪留于少阴、厥阴之间,为三日疟。百日不愈,邪伤真阴,梦遗盗汗。津液日枯,肠难。养阴药虽为有益,但深沉疟邪,何以得追拔扫除?议以仲景鳖甲丸三十粒,早上开水送下,午后进养阴通阳药。

复脉汤,去人参、生姜、加牡蛎、鹿角霜。

邪与气血胶凝则为疟。女病在络。自左胁渐归于中焦,木乘土位。东垣谓疟久必伤脾胃既成形象,宜通恶守,佐芳香乃能入络。凡食物肥腻呆滞,尤在禁例。所虑延及中满。

人参 草果 陈皮 木香 茯苓 浓朴 青皮 郁金汁。

深秋曾诊,拟议此病为暑湿食瓜,辛甘寒分利,奈何脾阳又受辛寒之累,致浊阴聚形,食复,阳属受戕。凡身中脾阳宜动,动则运;肾阳宜藏,藏则固,斯为命根。《局方》大建脾丸、仲淳资生丸,多以补虚通滞,芳香合用,取其气通浊泄,人参辅正之力得矣。

人参 陈皮 浓朴 益智仁 茯苓 木香间日寒战,发热渴饮,此为疟。饮水结聚,而心中痛胀,乃病上加病。不敢用涌吐之药,暂与开肺气壅遏一方。

生石膏 大杏仁 生甘草 ****炒麻黄脉如平人,但热不寒,烦渴,身疼时呕,此温疟也。仲景有桂枝白虎汤一法,一剂知,二剂已也。

桂枝白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