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
1524100000014

第14章 敢于创新: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3)

但是,王晓东觉得放弃实在可惜,于是力劝领导千万不能放弃。领导看着他充满热情,突然说了一句话:“这个项目我没有把握做好。如果你看得准,可以由你带头来做,我可以为你提供帮助。”

王晓东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不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可以自行创业的绝好机会吗?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项目,然后信心百倍地干了起来。

王晓东从一个小点子和不断想办法解决难题中获得了益处,从此更加努力。如今,他不仅拥有当地最大的建筑队,还是内蒙古最大的草业经营者之一,每年有1万多户农民给他的企业提供玉米、草等饲料。

拥有了巨额财富的王晓东,在贫困的故乡建起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金霉素生产厂,其生产量占全球的1/4,许多父老乡亲跟着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王晓东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主动运用我们的大脑,让好点子如泉水般涌出,我们便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坐标。

杰出的点子就是最好的创意。

点子是一种商品,已经进入市场进行价值交换;思维是更高级的系统的点子,也会很快进入市场。这些智慧行业的开发,为知识分子带来了致富的福音。

所以,在一个人成大事的过程中,必须多创造一些“金点子”,自己也多吸收一些“金点子”,为自己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从旧模式到新模式的转换,意味着全然不同的新方式、用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原有的问题。要转换成为新的模式,就要改变以前对事情的看法。这就是“金点子”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力思考。

不要埋没了你的创意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经说:“一个人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

在现代企业里,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老板,只有重视创新,企业才会长久生存,否则必将被社会发展的潮流所掩埋。基于这种情况,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及富于创新意识和想象力的员工也就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有价值,成为企业和老板最迫切需要的员工。

如果一个人的创意仅存留在心里,既不付之行动,也不向你的老板说明,那么它将仅仅是个想法罢了,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然而,假如你能够说出你的创意,你可能被加薪;你继续沉默,让你的创意烂在心里,你一定不会被加薪。因此,有创意就请大胆说出来,不要再保持沉默了!

亨特是一家制伞厂的车间职员,一个阴雨天,亨特撑着伞到街上去办事,由于他把伞撑得非常低,挡住了视线,没有看到前面驶来的自行车,被着实地撞了一下,倒在地上弄得浑身是水。亨特一边叹息自己运气不好,一边想,要是把伞撑高点不就能看清前方了吗?可是一直保持把伞撑得很高手总会酸呀!要是伞是透明的不就好了吗?此时,亨特脑子一闪,一个创意出现了,亨特将自己的创意报告给了老板,获得了赞赏,但很多同事却认为那不是个好主意。几千年来,伞都是用布和油纸做的,就没听说用塑料做伞面的,面对同事的不理解,亨特并没有过多在意。他很快拿出了自己的设计,不但用上了透明塑料,而且还对伞的形状做了改变,使伞不再局限于圆形,也设计出了方形的雨伞,甚至为了迎合儿童的喜好,将卡通元素大量引入制伞工艺中,这些伞一投放市场,立即引起了轰动,亨特很快便得到了老板的加薪。

在日常工作中,企业缺乏的不是有创意的员工,而是有创意并敢于表达出来的员工,有创意,就大胆的说出来,为什么要掖着等它过时,等别人抢先获利?实际上,任何企业和员工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追求更多的收益,当你提出一个好的创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企业也必然会提高你的薪水。在一个公平的社会,不会因你属于基层员工就不会有创意,一个优秀的企业是不会对基层员工提出的好创意视而不见的。为了你的高薪着想,有创意就大胆地说出来吧!

而事实上,在许多现代企业之中,老板都会鼓励员工在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也会对那些卓有成效者进行提拔和奖励,即使你的工作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老板多半也不会责怪你。因为,一个勇于创新的人,要比那些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员工更能获得老板的重视。因此,每一名员工在工作中都应打破方法的桎梏,别让传统的观念封住自己的心门,尝试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大胆地提出来,这样,才有加薪的可能。

总之,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身处这样的时代,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每一名员工都要培养自己创新的精神,在工作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破旧的思维及行为模式,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走一条创新之路。这样,你才能赶上迅速前行的时代列车,使自己的薪水越来越高。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创新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让你拥有无数的梦想,让你渴望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同,鼓励你去尝试做一些事情,从而把一切变得更美妙、更有效、更方便。

无论是产品创新的李彦宏、技术创新的邓中翰,还是模式创新的江南春,营销创新的黄光裕,如今最有“人气”的企业家都离不开两个字--创新,他们所介绍的经验和发表的感慨也都浓缩其中。

在成功企业家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即创新引领他们走向了成功。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创造仍是陌生而神秘的,似乎它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熊彼得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曾经责怪爱因斯坦创造了天才的物理学理论,却没有给后人留下他如何思考问题的方法,因而使后人很难向他学习。

其实,创造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各不相同。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创造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已经是人人都可以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人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都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为了使目前已近饱和的牙膏销售量能够再加速增长,某世界著名的牙膏公司的总裁不惜重金悬赏,只要能提出足以令销售量增长的具体方案,该名员工一定会获得高达10万美元的奖金。

业务部全体员工正在绞尽脑汁,在会议桌上提出各式各样的点子,诸如加强广告、更改包装、铺设更多销售网点,甚至于攻击对手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用的地步。而这些陆续提上来的方案,最终都不被总裁所欣赏和采纳。

一天,一位刚进入公司不久的女秘书,在给总裁倒茶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对总裁说:“我想,每个人在清晨赶着上班时,匆忙挤出的牙膏,长度早已固定成为习惯。所以,只要我们将牙膏管的出口加大一点,大约比原口径多40%,挤出来的牙膏重量就多了一倍。这样,原来每个月用一条牙膏的家庭,是不是可能会多用一条呢?”总裁一听,大喜,立刻采用了她的建议。没过多久,公司的销售量就增长了。

由此可见,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个人都有某种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的叠加,普通人与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发展的。它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而许多员工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一味地墨守成规,害怕改变,不愿意尝试用新的方法做事。还有的员工认为创新是老板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要做好分内的工作,对得起那份薪水就可以了。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充其量只能作为“垫底”的,让老板放心,但绝不会令老板欣赏。因为在这个以新求胜、以新求发展的世界,员工创新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高低。

谁要抓住创新思想,谁就会成为职场上的赢家;谁要拒绝创新的习惯,谁就会永远沦为打工一族。

四川有位豆子大王,他的生意非常红火,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做豆子生意吧!

每当豆子滞销时,他分三种办法处理:

【1】让豆子沤成豆瓣,卖豆瓣。如果豆瓣卖不动,腌了,卖豆豉;如果豆豉还卖不动,加水发酵,改卖酱油。

【2】将豆子做成豆腐,卖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了,改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动,放几天,改卖臭豆腐;如果还卖不动,让它长毛彻底发酵后,改卖腐乳。

【3】让豆子发芽,改卖豆芽。如果豆芽还滞销,再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豆苗还卖不动,再让它长大点,干脆当盆栽卖,命名为“豆蔻年华”,到城市里的各大中小学门口摆摊和到白领公寓区开产品发布会,记住这次卖的是文化而非食品。

如果还卖不动,建议拿到适当的闹市区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创作,题目是“豆蔻年华的枯萎”,另外,最好还以旁观者身份给各个报社写几篇文章,说不定同时还可以拿点稿费呢!

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稿费也拿不到,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种下去,灌溉施肥,几个月后,收成豆子,再拿去卖。

豆子大王经过若干次循环,即使没赚到钱,但也不赔钱,反正几个月后,想卖豆子就卖豆子,想做豆腐就做豆腐!

“豆子大王”真的无愧于此称号。创新无止境,让我们大家在工作中都加入创新的队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