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
1523800000025

第25章 困境中,你该怎样决策(1)

--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博弈经济学

6.1双赢才是真正的胜利--零和与正和、负和博弈

翻开厚厚的历史书,我们发现,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毁灭与文明的积淀,交替而行,我们在一次次的战火中毁灭文明,又从一次次的毁灭中重建文明。所幸,历史的积累让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战争的危害性,也让人们越来越不愿轻易发动战争。

大家都非常清楚,战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看到,合作和双赢,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首选,人类发展的主旋律。人们常说,人生既像一个战场,也象一个游戏场,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博弈。那么,在你面对生活中的冲突时,你的选择是什么?是对抗、合作、还是相互毁灭?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除非你活在自己虚构的不现实的空间中,但这是不可能的。一个面对现实的人,是一个勇敢的人,他随时都在准备解决出现的问题。然而如果遇到问题,只是简单的对抗或坚持,而不是着眼于解决问题,那就算不上是勇敢,而只能称其为野蛮了。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博弈论的知识。

根据博弈最后的结果,博弈又可以分为零和博弈、正和博弈和负和博弈。

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

在零和博弈中,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赌博是一种最明显的零和博弈,举个例子:飞飞和程程两个人打一个赌,明天下不下雪,都拿出10块钱,如是下雪了,飞飞赢,程程的10块钱归他,而如果不下雪,程程赢,飞飞的10块钱归她。在这个例子中,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两个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为零。下棋、玩扑克牌在内的各种智力游戏都有这样的特点,即参与游戏的各方之间存在着输赢。在游戏进行之中,一方赢得的就恰好等于另一方输掉的。

零和博弈如果只是应用于游戏中并无大碍,但如果就用于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则会使人做出损人利已的事情。

有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一个出资金,一个跑关系拉业务。通过两人的共同努力,生意越做越火。但后来,拉业务的人想独吞生意。于是,便向出资者提出还他资金,让他退出生意。出资人当然不愿意,最后这事闹到法院。出资人没有想到的那个拉业务的人在两人开始做生意时,便已经下了套,在登记注册时,只注册拉业务人一个人的名字。出资人因此输了官司,只能眼睁睁让对方独吞了生意而没有办法。

这就是生活中的零和博弈。零和博弈中的策略就是“吃掉”对方,因为一方的所得就是更一方的所失,如果不赢就会输。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当然有,这就是正和博弈。

正和博弈其实就是一种合作的模式双方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有一对夫妻,妻子半身瘫痪,勉强可以拄着拐走路,丈夫是个聋哑人,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非常不幸,但他们一起的生活,却因为配合默契而变得很幸福,譬如他们要到买东西,这个聋哑丈夫一定会用轮椅推着妻子到要买东西的地方,妻子谈价钱购货物,丈夫则安静的拿着货物,推着妻子。他们虽然都有残疾,但却能默契配合,所以他们生活得倒也十分快乐。他们互相补充缺陷:妻子走路不方便,丈夫却有强健的身体;丈夫不会说话,妻子却有很好的口才。由于他们能取长补短,所以他们在一起仍生活得十分幸福,甚至比许多健全的人还要和睦。

这便是一种“正和博弈”。生物界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海葵虾和红海葵合作得很好。海葵虾的两只大螯各自夹着一只红海葵,整天东游西荡。一旦遇到危险,海葵虾立即提起红海葵,红海葵便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这样,海葵虾可以到处觅食,不必为安全担忧;而红海葵只要收集海葵虾吃剩的食物就足可以饱腹了。

鳄鱼和千鸟的互惠互利更为有趣。千鸟不但在凶猛的鳄鱼身上寻找小虫吃,还进入鳄鱼的口腔中,啄食残留的鱼、蚌、蛙的肉屑和寄生在里面的水蛀,帮助鳄鱼清洁口腔。有时鳄鱼把大口一闭,千鸟就被关在里边。然而你不必为千鸟担心,只要千鸟轻轻用喙击打鳄鱼的上下颚,鳄鱼就会张开大嘴,让千鸟飞出来。

如果说,零和博弈是“损人利已”,正和博弈是“既利已又不损人”,那负和博弈就可以称得上是“即损人又不利已”了。

所谓负和博弈,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结果的总和为负数,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结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比如在小孩子之间相互争东西,其结果就很容易形成这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

一对小姐妹,爸爸给她们俩人卖了两条围巾,一条是蓝色的,颜色象洗过的天空一样纯净、另一条是草绿色的。姐妹俩人同时都喜欢上了那条蓝色的围巾,而都讨厌那个草绿色的围巾,她们一致认为,草绿色的那条围巾太土了,一点也不好看,戴上它其它小朋友都会笑话的,所以,她们两个人都想拥有那条蓝色的围巾,于是矛盾便出现了,姐姐想要这个蓝色的围巾,妹妹偏不让,妹妹也想独占,姐姐偏不同意,于是,在争抢当中,把围巾扯坏了,最后两个人都没有得到那条漂亮的蓝色围巾。

上面所举的例子,姐妹俩互不让步,东西抢坏了,谁也没有得到,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其中一方的心理不能得到满足,另一方的感情也有疙瘩,可以说,对双方而言都受到损失;双方的愿望都没有实现,剩下的也只能是姐妹关系的不和或冷战,从而对姐妹间的感情造成不良的影响。最后,两人都没有得到好处,反而都受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这便是负和博弈给我们显现的结果。

由上可以看出,“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是一种对抗性博弈,或者称之为不合作博弈;而“正和博弈”是一种非对抗性博弈,或者称为合作性博弈。在处理问题时,一般不应采取对抗性博弈,而应该制造非对抗性博弈。损人利已不可取,既损人又不利已就更不可取了,能够做到既利已又不损人,才是皆大欢喜的最好结果。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双赢。

6.2搭便车现象合理吗--智猪博弈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看待问题,总是抱着一颗单纯的心和简单的想法。认为世界上的事情非黑即白,只要是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接受。殊不知这处世界上的关系的错综复杂,看待事物的视角也有多方多面。一些你看起来不公平的事情,能够存在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在小范围内看起来不公的事情,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再来看,往往就变得合理了。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智猪博弈的故事,一个笼里的两头猪,为什么大猪总是在忙着获取食物,小猪却从来不劳动,等着吃大猪劳动换来的食物,而且这还是最好的选择。看懂这个故事,或许能让你明白,某些制度下的不平等,是一种必然。

博弈论里面有个十分卡通化的博弈模型,叫做“智猪博弈”。整个故事是这样的:

笼子里面有两只猪,一大,一小。笼子很长,一头有一个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如果定量地来看,踩一下踏板,将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流进食槽,但是踩完踏板之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如果两只猪同时踩踏板,再一起跑到食槽吃,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减去劳动耗费各自2个单位,大猪净得益5个单位,小猪净得益1个单位。如果大猪踩踏板,小猪等着先吃,大猪再赶过去吃,大猪吃到6个单位,去掉劳动耗费2个单位净得4个单位,小猪也吃到4个单位。如果小猪踩踏板,大猪等着先吃,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吃到1个单位,再减去劳动耗费,小猪是净亏损1个单位。如果大家都等待,结果是谁都吃不到。可以得出结论,唯一解是大猪踩踏板,小猪等待。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智猪博弈”的结论似乎是,在一个双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竞争环境中,有时占优势的一方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有悖于他的初始理性。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比如,某种新产品刚上市,其性能和功用还不为人所熟识的情况下,如果生产的不仅是一家小企业,还有其他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更强的企业。那么,小企业完全没有必要作出头鸟,自己去投入大量广告做产品宣传,只要采用跟随战略即可。

“智猪博弈”告诉我们,谁先去踩这个踏板,就会造福全体,但多劳却并不一定多得。“大猪”知道“小猪”一直是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小猪”也知道“大猪”总是碍于面子或责任心使然,不会坐而待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争着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猪。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有一些人会成为不劳而获的“小猪”,而又有另一些人充当了费力不讨好的“大猪”。

某大学公开招聘两名教授,一个是教会计学的,一个是教经济学的。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宁刚和苏鹏两位教授被录取。

但接下来问题出现了,会计学教授的工资是5000元/月,而经济学教授的工资是3500元/月。由于招聘的时候,没有说明谁教会计学,谁教经济学,所以两位入选的教授都想教会计学。两位教授具有相同的学历背景--会计学硕士,同时又都有经济学和会计学的教学经验,而且宁刚教授的会计学教学经验还更丰富一些。依一般人的想法,宁刚教授理所当然地会获得会计学教授职位。

但最后的结果却并非如此。因为苏鹏教授知道市场行情,且知道目前不可能有新的竞争者加入。因此,在与教务主任谈判时,极力否认有经济学的教学经验,甚至说如让他去讲授经济学会误人子弟,与其这样,自己宁可不要这份工作。而宁刚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一开始就和盘托出,自已在会计学和经济学上都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事情到此为止,我想每个人都看出了门道,学校不可能重新招聘,而两个教授也都不可能随便丢掉到手的美差。最终的结果就是苏鹏教授获得了高薪的会计学教授职位,而宁刚教授只好退而求其次,教授经济学。

在上例中,苏鹏就采取了小猪的策略,假装自己完全无法胜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这样校方只能让他去教会计学。而宁刚在故事中则扮演了大猪的角色,给校方留下非常能干的印象,既能教会计学,又能教经济学,由于苏鹏成功的扮演了能力弱小的“小猪”,所以校方也只有委屈宁刚这头“大猪”了。

“大猪忙、小猪歇”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大猪忙、小猪歇”的景象吗?

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也相当高。

方案三:移位但不改变食物投放量。由于食槽与踏板之间的距离缩短,去踩踏板的劳动量减少,大猪小猪都会争着去踩踏板。如果把踩踏板的次数增加,吃到的食物会更多,对食物的不懈追求,将驱动合作机制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变,但收获最大。

方案四:移位并减少食物投放量。食物只有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食槽与踏板之间的距离缩短。这种情况下,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虽然这种方案看起来比上一种,还要节省成本,但对猪们来说,就辛苦多了,踩一次吃得也不多,如果可以选择,猪们一定会跳槽到实行方案三的猪圈去。

“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集体而言,搭便车不能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会出现,不劳而获,多劳而不多得的局面。公司的老板就也不能容许公司员工象小猪一样,拿了工资不出力,天天“搭便车”。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公司的激励机制设置是否合适了。

所以,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但是如果奖励力度很小,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型员工也不会有动力那么卖力了。最好的激励机制应该是不改变资金的投放量,但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6.3囚徒困境的破解--重复博弈

经济学中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二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半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第一眼看起来,两人都坦白,各判半年,对两个人都是最好的。但两个囚徒互相不信任,担心对方如果先坦白,自己抵赖的话,就得判十年这个结果出现。在没有诚信的前提下,显然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二年反而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既然如此,难道“囚徒困境”是无解的吗?既然“囚徒困境”广泛存在,那如何来理解人类之间同样广泛存在的合作呢?

原来,“囚徒困境”产生于一次性博弈。在一次性博弈中,人们通常对对方无甚信任感和责任感。如果重复博弈,人们就有了合作的可能,“囚徒困境”便不攻自破。

我们知道,在单个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双方采取对抗的策略可使个人收益最大化。让我们再看看,相似的案例放到重复博弈的模型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