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人生全集
15216300000010

第10章 寻找捷径走向成功(5)

人对于成功的追求就像一棵成长的树对于阳光和雨露的渴望。这个世界上的阳光原本就是有限的,因此能够立根地下、树梢顶天,自由地在天地之间呼吸的树,本就在少数。然而你应该怎么样,才既不会因为树叶枝条的繁茂夺去了往上挺拔的根基,又不会因为缺少绿叶的扶持而成为没有动力、没有生机的树呢?

有一个11岁的孩子谢玉洁,曾经在刊物上发表了这样一则故事:

台风中,校园里的两棵树被刮倒。一棵树倒在地上,树叶和枝条都完好无损;另一棵树,叶子都被刮光了,枝条被折断不少,真是惨不忍睹。

台风过去了,老师叫来园林工人问怎么办。园林工人说,把两棵树的树枝都锯掉。对那棵完好的树,老师不忍心。园林工人没办法,只好锯了那棵光杆树的树枝,把它栽好;把没有锯枝的树用绳子拉起来,也栽好。

过了几天,锯掉树枝的那棵树长出了新芽;没锯掉树枝的那棵树,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树叶耷拉着,打不起精神来,不久后树叶就干枯了,奄奄一息。

我在这所小学读了两年之后,那棵长了新芽的树已经高过学校的围墙了,看起来枝叶茂盛,生机勃勃。那棵没有被锯枝的树,早没影子了,不知被谁当柴火烧了。

一场台风给那两棵树造成了不同的命运。我问爸爸这是为什么?爸爸反问我为什么。我告诉爸爸,因为挪动了树,树根受到影响,必须为它减轻负担,它才能一心一意地生根成长。没有锯枝的那棵树,负担太重了,就被压垮了。我是一棵从乡下挪来的树,请你不要给我太多的负担。

在我们寻找成功的路程中,有很多东西可能成为你的负担,其中最平常但也最持久的一种,就是开头提到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候是可见的,但是有时候却是无形的。外在的压力简单就可以去除,然而内心的压力却非短时间可以平复。

那棵树的压力来自于哪里?受伤的根是表面的,而真正致命的是满树繁盛的叶子。它使得受伤的树无法集中精力恢复生气,根部制造的养分都用在疯狂生长的叶子上了。人也一样,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跟自己过不去的心情压力上,那么成功是与他无缘的了。

问题的关键是,心理的压力要自我认识、自我解放。

吕布与俾斯麦

在《三国演义》里,吕布无疑是猛将之一。想当年与刘、关、张大战,三百回合还胜负未分。然而他却一生飘忽,一时投董卓,一时拜王允,最后还没有好下场。有人评价他反复无常,朝秦暮楚,没有坚定的立场;也有人说他有勇无谋,是一介匹夫。现在想想,当时天下混战,吕布之所以未能建功立业、青史垂名,不是与自己一向无主见有关吗?大凡为臣,如果没有经天纬地之才,那便侍奉明君,博取功名;若为君,则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抑或揽天下之才为我所用。而吕布非但没有这种想法,反而只以个人富贵为念,缺乏明确的发展路径。如此短浅无知之人,安能有所成就?

看到吕布,就想起德国历史上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在振兴了普鲁士的军队和国家后侵入了奥地利。部队在是否进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问题上,出现了激烈的分歧。不少人主张进入维也纳,但是俾斯麦竭力反对。最终军队没有进入奥地利首都,普鲁士和奥地利签订了和平条约。正如俾斯麦所说的:“我们不能排除现在的敌人再次成为我们朋友的可能性!”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俾斯麦的英明。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了这个故事: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作家批评。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想听下文。这一问立刻唤起了学生的无比激情,他灵感喷发,马上回答:“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到达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小说一定勾魂摄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这样想,于是更兴奋、更激动了、更富于创作激情了。他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电话是找作家的,急事。作家就匆匆准备出门。

“那么,没有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作家莞尔一笑:“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则止,看来,你还没有能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

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绵延逶迤,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恐不是当作家的料。

不久以后,这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速,思维如此敏捷,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加以正确运用,作品一定脱颖而出。”

两位作家的看法,并无所谓的对错之分。每个人都基于不同的侧面,给出不同的评价。“偏听则暗”,年轻人不能因为只听一面之词,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在向成功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也可能面临与年轻人类似的情形。旁人总是根据个人的经验、背景和判断,提出自己意见的。每个人的结论甚至可能相左。然而当局者必须注意用自己的主见说话和行动。无论是力排众议、我行我素,还是采纳良言、兼收并蓄,都应该能像孔明一样,羽扇纶巾,笑与众人道:“吾自有主张!”

终级关怀

尽管解释终极关怀对于成功的意义极为复杂,但运用这个人类精神和思想的永恒主题去描述人类的整体处境并讨论所谓“成功”的人类学价值总是一件有着高度总结性和概括性的工作。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并不是一个作为数量的存在,而是一个作为类别的存在。终极关怀关涉人类长远发展的问题,因此也是人类作为一个类别能够在这个星球获得最终成功的永久性问题。

本章前面所有篇幅所写的成功,实际上并未摆脱利益的计算,而且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承认和倡导的成功。但是,正如在第一篇里说出的那样,对于成功的理解从来没有唯一的标准,现代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的多元化更是能允许你的多样性选择。而在我看来,真正站得高的人,应该能够站到世间一切成功的上方俯视成功本身。像周国平在一篇散文里说的那样:对于个人而言,心灵深处的成功感,永远只植根于精神上的富有。只要精神上是充裕的,那么不管你在做什么,你就能以一种方式收获自己的果实。成功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直接面对上帝、面对灵魂和自己的人;对于成功总是有着别样的、与众不同的体会的。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或者说社会评价意义上的成功,多是彰显一个人被社会接纳的修养、素质和精神状态。然而,只要你拥有属于自己的内在的丰富,拥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你就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

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就是个人成功的真谛,如此感受的喜悦和成功才是不掺杂功利考虑的纯粹的成功。当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地长大,一个诗人写出了一首自己喜欢的诗,一个学者费尽心血完成了自己的论文,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就是纯粹的成功的喜悦。即使这类成功已经不在社会评价的框架之内,同时也超出了本章的讨论范围,但是这种成功也是每一个平凡的人能够追求到的,能够享受到的,极平凡也是极美好的。

从更深远和更广阔的意义说开去,人类总体的成功将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人类对于自身作为一个物种的完全、深刻的认同;人类作为世界一部分的准确、清晰的定位。前者是解决人类社会本身的问题,后者则是解决人类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最终又将或通过在自然和社会科学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哲学反思来完成,或通过宗教信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统一来完成。所有这一切,又远远超出现在人类的能力范围。

但是,人类以及其中的每一个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中。想起多年以前在一家寺庙前看到的一副对联,我想它足可以表明在我心中终极关怀的本质,也足以概括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做的一切努力。这副对联是:济众生登彼觉岸,揽清风入我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