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不仅能够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学习到待客礼仪方面的知识;相反,如果家长不欢迎甚至禁止孩子交朋友,就等于在无形中将孩子孤立起来,那么,他们的交往合作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等男孩长大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他们就会变得孤立无援,束手无策。
经研究发现,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最怕失去的就是小伙伴,害怕受到孤立。由此可见,鼓励孩子交朋友,同时鼓励孩子将朋友请到家里,既可以替孩子把关,又可以满足孩子当前的心理需求,还能为孩子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人际关系基础。
向儿子承认:学习确实很累
作为家长,不仅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操心,还常常要为孩子们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智慧超群,就将孩子的未来寄托在教育上,希望孩子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将来考取名牌大学。
在这种期盼之下,学习成绩成了很多父母判断孩子能力和水平的标准,但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既要承受家庭、学校的过重压力,又要实现父母的期望,一旦这种压力长期超负荷地存在,又无处释放,孩子就会关闭同家长交流的阀门。
妈妈下班刚到家,外套和皮包还没来得及放好,12岁的儿子就从卧室里跑出来向妈妈抱怨老师留的作业太多了。
儿子说:“妈妈,我要累死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就是一直写也写不完呀,我哪还有时间背诵古诗呢?再说上周布置的作文我还没交呢,老师今天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我,我想老师一定不喜欢我了。”
劳累一天的妈妈立即失去了冷静,朝着儿子大喊道:“你学习再累,还能比我上班更辛苦吗?你从来不按时完成作业,难怪老师不喜欢你,你就是太懒惰。以后不许再向我抱怨了,你有时间抱怨怎么没时间做作业呢?”
儿子本想得到妈妈的安慰,却遭到一顿批评,怒气冲冲的他立即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然后将门牢牢地锁上。晚饭时间到了,任爸爸怎么叫,他都不应声,也不出来吃饭,这让家里每个人都感到烦躁,气氛也很压抑。
当孩子向家长抱怨学习很累时,那么他此时的心情一定处于沮丧、无望、烦恼中,既恐惧老师的批评,又无法集中精神完成作业。此时,家长与其无头无尾地抱怨或者批评孩子,不如换一种方式应对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或烦恼,适时地调节孩子的情绪,缓解孩子的压力,然后引导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上寻找学习的乐趣。
儿子:“妈妈,您几点回家呀?”
妈妈:“今天可能会晚点,怎么了儿子,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呀?”
儿子:“没有,我只是心情不好而已。”
妈妈:“那你爸爸呢?”
儿子:“爸爸公司临时有事,做完晚饭他就走了。”
妈妈:“你是不是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了?”
儿子:“没有,妈妈。”
妈妈:“那是不是老师批评你了?”
儿子:“也不是,妈妈,我不想说了,再见。”
妈妈从儿子的语气中意识到了孩子的反常,因为平时儿子都很懂事,回家吃过饭就回房间写作业,但今天却一反常态,妈妈有些担心地去加班了。
因为加班晚,妈妈到家已经10点了。平时,这个时间孩子应该在写作业,但此时儿子房间的灯已经关闭了。
妈妈还是决定看一眼孩子,于是,她轻轻地推开了儿子的房门,月光静静地倾泻在孩子的床上,闹钟依然在床头滴滴答答地走动。
妈妈很心疼读初二的儿子,看着儿子紧闭的双眼,妈妈正欲转身离开,床上突然传来孩子的声音:“妈妈,我还没睡呢!”
于是妈妈坐到儿子的床前,温和地问道:“你是不是有话要和妈妈说呀?”
儿子坐起来说:“也没什么,我就是对学习感到很绝望,作业多得好似永远也写不完,刚才我写着写着就很想哭,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
妈妈也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学习压力太大上。儿子就读于一所市重点初中,为了考入省重点高中,他每天早晨6点就要起床读书、背单词,晚上7点多回家急忙吃过饭之后,就要回房间做作业,通常10点半才能睡觉,即使是周末也没有时间休息,因为星期六要上一天的补习课,星期日的上午还有半天的家教。妈妈明白孩子学习很辛苦,也曾提出让孩子多休息半天,但是孩子比较好强,从不向父母抱怨什么。
妈妈对于儿子的情绪感同身受,此时妈妈轻轻地抱着儿子的肩膀,她明显能够感觉儿子的身体柔软无力,完全没有平时生龙活虎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儿子搂着她的手轻轻地松开了。
妈妈关切地问道:“儿子,感觉好点了吗?”
儿子:“嗯,好多了。”
妈妈:“你感到绝望是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
儿子:“嗯,是的。”
妈妈:“从现在起到明年中考之前,你可能一直会处于高压之中,学习的压力会逐渐增大,可能到明年下半学期时,你连半天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了,对此我想你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妈妈相信身为男子汉的你会处理好这些压力的,即使面对再困难的事情,妈妈都会和你一起挺过去。为了不被压力压倒,你的心里只能存储更多的能力,要知道,压力越大,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越大,只有这样才能抵抗住来自外界的压力。所以,你要在心里不断地告诫自己——我可以做到越压越有力。”
儿子睁着大眼睛,认真地听妈妈讲话,并不停地朝她点头。
妈妈:“像今天晚上的情况,可能你以后会经常遇到,但是不要怕,妈妈会和你在一起的。你如果想哭就大声哭出来,如果在学校里出现这种情绪也不要紧,你可以在空旷的操场上大喊几声,这也是减压、释压的好办法,总之就是不要忍着,要及时发泄掉这些不良情绪。”
听完妈妈的话,儿子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妈妈摸了摸他的头,并对孩子说:“今晚你就安心地睡觉吧,明天还要早起呢。”
对于饱受压力的人来说,同情、认可以及感同身受才是安抚的最佳方式。
当孩子面对此类事情时,家长千万不能简单地说:“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了呢!学生学习、做作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再说你是男孩子,怎么能随便哭呢?收起你的眼泪,快睡觉吧,也许明天就会好了。”
如此草率地处理孩子向你伸出的求助之手,无异于从此关闭了与孩子沟通的阀门,即使孩子以后有什么委屈、困惑,也不愿意再向家长透露,因为你无法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事实证明,家长若是能够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孩子迎接新的压力和更大的挑战是有利的。
把儿子看成夫妻感情的润滑剂
孩子是家庭的润滑剂,他会让父母感到自己的责任,从而调节家庭气氛,清除夫妻间的矛盾,即使夫妻之间偶尔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摩擦,有孩子点缀的生活也是幸福无比的。
场景之一
妻子和丈夫最近总是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停。一天,夫妻俩又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两人谁也不肯少说一句话。此时一直在房间看书的儿子走出来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然后打开冰箱拿出一个红红的苹果,自己去厨房清洗。
夫妻的争吵依然在进行,两人只顾各自表明观点,谁也没注意儿子在做什么。一会儿,儿子拿着红红的苹果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吃一口苹果消消气吧!”此时,妈妈高兴地想:“还是儿子最疼我,可能猜出我口渴了吧。”于是炫耀似的咬了一大口。
谁知妈妈刚吃过,儿子就说:“爸爸,你也吃一口吧!”此时,丈夫也毫不示弱,使劲咬了一口。
夫妻俩诧异地相互对望,儿子高兴地说:“爸爸,妈妈,你们都共吃一个苹果了,说明你们已经和好了,不会再争吵了,现在你们就拉拉手和好吧!”听了儿子的指挥,丈夫将妻子的手放在自己的手中,三人都开心地笑了。
场景之二
深夜丈夫刚喝得醉醺醺地回来,妻子气得和儿子一张床睡觉,决定让丈夫面壁思过。
清晨醒来后,妻子想联合儿子搞统一战线,好打击一下丈夫。
妈妈说:“儿子,你爸爸昨天12点才回来。我们别理他行不行?”
儿子干脆地说:“不行。妈妈,爸爸不是说开完会就回来吗?”
“那是他在骗我们呢,他又和朋友出去喝酒了,直到很晚才回来,既然爸爸这么坏,我们就不要理他了,好吗?”妈妈继续说道。
“妈妈,有我陪着你不就行了吗?爸爸挺不容易的,我们还是理爸爸吧!”儿子很认真地说。
“你这孩子。”妈妈一急,只听“嘭”的一声就把头撞到床靠背上了。
儿子连忙转过身子说:“妈妈,你碰到哪儿了,痛不痛呀?”一边扶着妈妈的头,一边用小手抚摸着受撞击的部位,此刻,妈妈感觉心里暖暖的。
“没关系的,儿子你说爸爸到底哪里好?”妈妈故意逗着儿子。
“第一,爸爸在家可以帮助我们打坏蛋;第二,爸爸骑自行车可以把我们两个一起带回家;第三,你不在家的时候,爸爸也会帮我洗衣服;第四,爸爸休息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陪我们的,只是偶尔会出去;还有……”儿子一本正经地向妈妈证明爸爸的好。
看到儿子积极地说着爸爸的种种好处,原本心中很不服气的妈妈也忍不住笑了,但是她依旧逗儿子:“可是你不在家的时候,妈妈总是受爸爸的欺负。”
“我不在家的时候,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生活的呀!”
“啊,你不知道,爸爸总是打妈妈,妈妈才这么瘦的。”
“妈妈乱讲爸爸的坏话,是你自己减肥不吃东西才这么瘦的。何况人是打不瘦的,真好笑。”儿子看出妈妈的伎俩,一点面子也没给妈妈留。
“臭儿子,你是不是被爸爸收买了,只剩下妈妈一个人没人理,好了,从现在开始你和爸爸好吧。”妈妈故意装出生气的样子。
儿子大声地说:“妈妈不要生气,爸爸妈妈都好才行。”
望着儿子要急哭的样子,妈妈忙说:“好的,宝贝,我知道了,你真是懂事的孩子。”
儿子这才又露出可爱的笑脸。
抚摸着儿子嫩滑的小脸,此时妈妈想到儿子已经长大了,知道一家人应该和睦相处了。
老公刚从睡梦中醒来,听着妻子和儿子有说有笑地聊天,倍感寂寞的他,就和儿子打闹起来。望着儿子和丈夫嬉闹的场面,妻子心中的不满顿时烟消云散。
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相互之间多体谅,多理解,多尊重,这才是其乐无穷的生活!
家长从小就要让孩子懂得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家庭意识,引导孩子做父母沟通的润滑剂。家长要重视孩子在增进夫妻感情中起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修正过高的期望值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多数父母都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和过于美好的憧憬,如果家长当初没有考上某知名大学,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该学校的一员;如果家长是搞音乐出身的,就希望孩子成为另一个肖邦。
也就是说,家长如果在某方面表现得弱势,就希望孩子能够弥补自己的缺失;如果家长在某方面表现得强势,就希望孩子延续自己的辉煌。
由此,家长往往会让孩子整日忙于学弹琴、学书法、学绘画、学戏剧等,不仅如此,家长还会在孩子耳边施加压力,告诉孩子不可以落后于其他孩子。
即使自己的孩子因先天条件所限不可能实现家长的愿望,家长依旧不会修正过高且不切合实际的期望。
被重重压力包围的孩子,整日生活在无休止的要求之中,不堪重负的他们甚至会走极端。
有个女孩天生拥有一双美丽的手,看见过女孩双手的人都说她日后定能成为一位知名的钢琴家。她的父母是搞艺术的,所以同样期待女孩日后能够成为钢琴家。
于是,从女孩5岁起,父母就想尽办法让她学琴,先是拜名师,然后是一对一地请家教。
孩子天性中都有贪玩的一面,所以,父母怕女儿学琴不认真,就去陪读,即使女儿累了想休息一会儿,父母也会逼着她先将当天的训练内容完成再休息。
为了将女孩培养成钢琴家,父母可谓大费苦心,将很多心血、精力以及金钱都花在女儿学琴上,周围的朋友、亲戚、邻居都对他们的教子有方赞不绝口,但他们从来就没问过女儿是否愿意学琴。
其实,女孩对弹琴根本不感兴趣,她比较喜欢跳芭蕾舞,但是父母认为跳舞只能吃青春饭,不能成为主业,就不允许她学习。女孩将课余时间全部投入到练琴、学琴之中。
渐渐地,她开始厌倦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她总是羡慕地望着花园中自由奔跑的同龄人,那些相互追逐、嬉戏的场面是她梦寐以求的,但是父母很少允许她外出游玩。令女孩不解的是:为什么同龄人拥有的权利,而我偏偏没有?最后,她将所有的罪过都归结于自己的双手:正是因为拥有这双会弹琴的手,她才失去了游戏的时间,她开始厌恶、痛恨这双手,而且这种从内心深处萌生的想法越来越强烈。终于有一天,她趁家中无人,抓起菜刀,毅然挥向自己美丽的手……
期望过高,要求必然会过严;要求过严,期望就会化为失望,爱心的种子就会演化成苦果。很多家长通常会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孩子只是普通人,而不是神童。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大幸福,莫过于让他自然、和谐地发展。
“包裹”在厚望之下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过度的心理压力,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甚至“破罐子破摔”。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越容易给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