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犯法,罪加一等。夏侯婴因涉嫌作伪证,两人被同时收监,关押了一年多时间,受尽皮肉之苦,却都始终不招。最后,因为证据不足,也可能还有萧何、曹参等人从中斡旋,两人终于无罪释放,而且官复原职。这段掌故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有明确记载。
仅仅只不过是与朋友戏耍一下,却引来了一场官司麻烦,还害得朋友跟着下狱受苦!刘邦心中的愧疚和郁闷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只得打落门牙和血吞——生在太平盛世,法律如此,不如此还能怎样?
闲来无事,刘邦就砍来新竹,将竹皮削成细篾,用以编织帽冠打发时间。一连编织了好多个,但都歪斜粗糙,十分难看。有人告诉他,说附近薛县有个篾匠手艺精湛,可以找他编几个试试。于是,刘邦就打发亭里的“求盗”到薛县去找那位篾匠,按照他自己设计的式样编织。冠帽编好之后,刘邦一看,果然精致,欢喜非常,就时常戴在头上。后来,刘邦当上皇帝,曾下令将这种式样的竹冠赐名为“刘氏冠”,并规定“爵非公乘以上不得戴刘氏冠”,这事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四百多年后,三国时期的刘备,在苦闷无聊之际,也曾亲自为新聘请的军师诸葛亮编织过一顶竹帽。如此看来,编织篾器或许真的是英雄豪杰在不得志之时,用来解闷的一个好法子。
经过这场官司之后,刘邦的心境顿然改变了很多。这期间,曹女、吕雉两个妻妾已先后生下几个儿女,一大把年纪且已身为人父的刘邦,渐渐开始对家有了一些依恋。公务不繁忙时,也常告假还家,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往日胸中的那些冲天之志,在寻常而琐碎的日子中,已消磨得日渐飘渺。
四、在心田播下高贵的种子
正当刘邦苦闷异常、无所事事之际,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悄悄发生在他身上,这就是《史记》所说的“高祖徭咸阳”。
从以后事情的发展来看,“徭咸阳”可以视为刘邦人生中的重大契机。它对刘邦精神层面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仿佛黑夜中的一盏指路明灯,重新在刘邦心中燃起了希望和光明。
捞到“徭咸阳”的美差
话说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做了几件前无古人的大事:创建中央集权制度、制定法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等等。此外,他还大兴土木,进行修长城、建皇陵、修驰道(国道)、筑阿房宫等诸多伟大工程。
由于工期时间紧迫,工程浩大,除动用了近百万刑徒服役之外,秦政府还从全国各地征调大量的民夫去服徭役。沛县首次押送民夫赴国都咸阳的差事,就落在了泗水亭长刘邦身上。
《史记》对刘邦最初几次押送民夫赴咸阳之事,只用了“高祖常徭咸阳”六个字做概括。据笔者所考,秦帝国创建之初,人们对服徭役并没有太多抵触情绪,而负责押送的官吏还能从中或多或少地挣些“外快”。在这种情况下,押送民夫去国都咸阳,其实是件美差。因此,沛县的一些小吏都趋之若鹜,争相“徭咸阳”。笔者推测,刘邦之所以能够争取到这份美差,同样有赖于萧何、曹参等人从中斡旋。当然,刘邦能够成行,与他个人的自身素质以及在沛县地界的群众威信也不无关系。
刘邦揽上“徭咸阳”的美差之后,消息一经传开,他的朋友哥们在祝贺的同时,都忙着凑份子给他“送奉钱”。前文曾对大家讲过,沛县名流们曾为沛令的“重客”吕公送贺钱,此间刘邦出差,大伙也忙着为他“送奉钱”。可能会有读者感到不解:秦时社会怎么净是这种风气啊?这里大略给读者说说当年“送奉钱”的相关背景。
秦朝时期,官吏的俸禄收入并不很高,出差也没有津贴补助。据《汉简所见俸例》记载:西汉时期,令史、亭长、书佐这种级别的基层官吏,每月俸钱为一百钱至六百钱之间。秦朝与西汉的标准大体接近,象萧何、曹参这种主吏级别的官员,每月俸钱约在五百钱左右,而亭长最多不过三百钱。
笔者曾为大家换算过秦时钱币的价值概念,按当时谷物每钟二百钱、酒每瓮二百钱、猪每头八百钱这个标准来计算,刘邦每月的俸钱只够买回一大瓮酒或三分之一头猪,换算成咱们今天的人民币,差不多也就只有八九百元。这点收入甭说养家糊口,连刘亭长个人的酒食钱都不够开销!不惟刘邦,其他官吏的情形也大抵如此。俸钱太少,而一家老小又要吃喝,怎么办?于是乎“送贺钱”、“送俸钱”等等,各种名目的灰色收入也就应用而生。
刘邦押送民夫“徭咸阳”,行程数千里,往返几个月,路上少不了要多带些盘缠银子,单靠他的那点俸禄显然不够,同事亲友们心知肚明,于是,大家就按照习俗给他“送奉钱”。《吏记·萧相国世家》如是记载:“高祖以吏徭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即一般同事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拿出了五百钱!所谓渴时一滴如甘露,“何独以五”的人情,让刘邦足足惦念了一辈子。
首次出差,一路顺利,刘邦圆满完成任务,沛令、萧何等县府官吏都很满意。老马识途,此后,凡有押送民夫去咸阳的差事,便都顺理成章地落在了刘邦身上。对刘邦而言,能经常有机会去国都出差,除了能多挣一些“外快”来花,个中还含有另外一层难以言传的含义。
“徭咸阳”带来的思想冲击
沛县距咸阳数千里之遥,刘邦押着民夫队伍溯黄河而上,他们穿过广袤的中原大地,翻越磅礴巍峨的秦岭山脉,最后进入关中。这时,大秦帝国的心脏——咸阳,便触手可及。
可以想象,刘邦这一路所见,或是盔甲鲜亮、戈戟生辉的军队,或是万众云集、战天斗地的工地。每当此时,刘邦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呢?他一定激动万分!随着视野的开阔,早年由崇拜信陵君魏无忌而萌生的那种朦胧志向,终于在现实中找到了注脚,变得清晰明朗起来,英雄的概念从此在刘邦的大脑中有了新的突破。
此间,刘邦心目中的英雄角色,已不知不觉由信陵君转换成了秦始皇。信陵君魏无忌这位逝去多年的英雄,他毕竟只是一个模糊的精神概念,飘渺且遥远。而眼前这位令大地震颤、令山河换颜的千古一帝,才是现实中活生生的英雄!更令刘邦感慨的是,这位秦始皇才比他刘邦仅仅年长三岁——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多么巨大啊!
思想的触动和心灵的震撼是刘邦“徭咸阳”的真正收获!每次踏上这条已经不再陌生的驰道,刘邦的心情都十分复杂:他可能时而把自己所带领的这支民夫队伍幻想成一支军队,并因想象自己就是指挥这支军队的统帅而亢奋激动;时而又被无情的现实打回原形,为自己仅仅只不过是那位“千古一帝”治下的一介小吏而万分沮丧!
长途旅行的无聊和单调,使刘邦有了梳理思想的特定环境,他学会了重新审视自己,其思想境界也随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刘邦“徭咸阳”的收获无疑是巨大的,然而,更令他心灵震撼的却是观瞻秦始皇事件。《史记》没有明确指出这件事情具体是发生在哪一次的“徭咸阳”之中,只是记载了刘邦观瞻秦始皇时的真实场景:“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纵观,是允许看的意思。秦始皇车驾出行,一般情况下,都须事前清道,禁止百姓观瞻。但在皇帝心情好时,偶尔也会破例,允许人们在路旁观瞻,以此来显示皇恩浩荡。刘邦运气好,他恰好就赶上了这么一次机会。
秦朝皇帝出行,车驾仪式大有讲究——有大驾、法驾、小驾之分。除了皇帝及随行后宫眷属所乘坐的金根车和副车之外,大驾有属车八十一乘;法驾有属车三十六乘;小驾有属车九乘。一般来说,皇帝出关巡行时乘用大驾,平素在京城出行则乘用法驾或小驾。此次他恩准“纵观”,个中也有欲在京城百姓面前显示威仪之意,因而所乘用的应当是不大不小的法驾。不过,就算是三十六乘属车的法驾,加上金根车、副车和卫队,这个场面也是颇为壮观的。
秦始皇的车队开过来了,但见:走在车队前面开道的是高车,每辆高车驾四匹清一色的高头大马,车上站立着的武士手执戈戟,盔明甲亮,目光直视,威风凛凛;紧跟其后的是副车,也叫安车,每辆副车也是驾四匹清一色的高头大马,车盖是椭圆形的,车厢分前后两室,前室坐着车夫,后室坐着御驾官;副车之后才是皇帝的御驾,名曰“金根车”,这金根车由六匹清一色的高头大马驾辕,马嚼、马鞍、车辐、车轴等凡有使用金属的地方皆用黄金饰之,描龙画凤,壮丽豪华;跟在皇帝车驾后面的又是副车、属车和兵车……总之,秦始皇的车队旌旗蔽日,浩浩荡荡,其威仪自不待言。
当秦始皇的车驾从面前经过时,低头跪在警戒线之外的百姓,全都屏住呼吸,四周一片静寂,现场大概只能听见阵阵沉重的马蹄声和清脆的金属铃铛撞击声。直到皇帝的车驾走过、警戒解除之后,人群才又重新沸腾起来,现场嘘唏阵阵,感叹连连。
刘邦夹杂在人群中间,他伸长脖子呆呆地望着远去的皇帝车队,如坠梦境。在描述这个场景时,司马迁用他的传神之笔,一语道出刘邦心中的感受——“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的这番感慨,无疑是情不自禁地有感而发。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垂涎羡慕成分,但更多的则是对秦始皇的无限敬仰。这符合刘邦此时的身份及其个性特征:一方面,他素怀大志,潜意识里总是情不自禁的把自己也幻想成一名像秦始皇那样建功立业的英雄主角;另一方面,刘邦心里其实十分清楚:在雄才伟略的秦始皇的治下,自己那些建功立业的志向,永远不过只是一个荒诞的白日梦而已!
没有机遇走进风云际会的历史大舞台,刘邦只能自怨命运不济。对于刚刚从眼前经过的这位秦始皇,他心中决不会有丝毫迁怒。不但不会迁怒,刘邦心中还充满了对这位“千古一帝”的由衷感激之情:正是因为秦始皇扫灭六国,天下才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诸侯混战,百姓不再遭受兵祸,而自己也由农民身份变成了政府的官吏。故尔,刘邦此间的感慨,与项羽初见秦始皇时所发出的“彼可取而代也”的感慨不同,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后人受史书及民间传说误导,往往认为秦始皇生来就是一位暴君,实则不然。客观地说,秦朝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下令修驰道、筑长城,这些其实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即使修阿房宫、修皇陵这类背负千古骂名的皇家工程,放在远古的封建时代去看,也都是无可厚非的。试看,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给自己大修陵墓的皇帝还少吗?
秦帝国建立之初,秦始皇下诏,将全国人民“更名民曰黔首,大酾。”黔首即百姓,大酾即有肉吃。意思是说,过去被六国贵族奴役的奴隶从此有了百姓(公民)身份,黔首们可以有酒有肉地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秦始皇曾经是怀着一种多么真诚和良好的愿望,来为他的国家和人民谋划未来啊!
刘邦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结束七国混战、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郡县制的设立有利于天下百姓,他自己更是国家统一的既得利益者。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怎能不对秦始皇产生由衷的敬仰和感激?至于后来,秦国徭役日益繁重,各级官吏层层加码,民夫死难无数,大秦变成了“暴秦”,百姓在忍无可忍之际,揭竿而起,并最终导致大秦帝国迅速覆灭。这一切,是秦始皇所始料不及的。秦始皇自己都没有想到帝国会如此迅速地覆灭,刘邦自然更是不会想到。
几番“徭咸阳”之后,在别人看来,刘季还是原来的刘季,充其量不过是比以前多见了些世面而已,而实际上,这时的刘邦已在思想境界上发生了质的转变。他曾经朦胧的梦想也因此变成一粒实实在在的种子,落在他的心田并蛰伏起来。一旦风云际会,具备了阳光和水分,它就会生根、发芽,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直至撑破秦王朝坚固的帝国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