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15193800000056

第56章

“四皓”闻言,主动上前各自报出名号。刘邦更是惊诧:“朕求公等数年,公等皆避而不至,如今,公等为何竟伴随太子左右?”

“四皓”说:“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所以逃亡隐匿。今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之人都愿誓死为太子效命,故投于太子门下。”

刘邦听完几位老者的这番表白,口中说道:“那就劳驾公等悉心辅佐太子!”此刻,皇帝心中真是五味俱全:一方面,连自己都请不动的四大高人,竟然自愿前来效命太子,这说明太子并非自己原先所想象的那般不堪,为父者当然感到欣慰,并且,既然太子如此贤能,若强行废黜,则势必会令天下震动;另一方面,若不易储,太子有那么一位刚毅心狠的母亲,待自己百年之后,戚姬母子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见皇帝心事重重,“四皓”敬酒完毕,便匆匆向皇帝告辞,太子也随即告退。太子一行走出门后,刘邦立即叫出内室中的戚姬,指着“四皓”的背影对她说:“朕本来打算就此换掉太子,可他现在有这四人辅佐,羽翼已丰,实难再动。看来,吕后是真命女主啊!”

戚姬闻言,顿时泪流满面,刘邦心中亦十分难受,便对戚姬说:“爱姬,朕想唱首楚歌,你为朕伴舞吧。”戚姬遂在席前翩翩起舞,刘邦则放声高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矢缴,尚安所施!”

皇帝一连吟唱数遍,歌声悲怆,尽情倾述心中的愁闷和无奈,戚姬闻歌动情,愈发“嘘唏流涕”。

可能有读者会感到疑惑:刘邦处心积虑数年的易储之心,奈何仅因“四皓”的一次出场就瞬间土崩瓦解?这“四皓”究竟何方高人?竟有如此能量!

按照《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所谓“四皓”,是名号曰“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的四位老者,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因隐居商山,故有“商山四皓”之称。

其实,从史料记载来看,“四皓”除了这次陪太子刘盈匆匆见过皇帝刘邦一面,并随口夸奖了太子几句之外,在历史上再也不曾弄出半点儿声响。为此,包括宋代司马光在内的许多历史学家,对此四人的存在多取怀疑态度。

笔者更是认为,所谓“商山四皓”,乃是张良根据江湖上的原有传闻,在非常时刻找来几个形貌特征与之相像的老者,冒名顶替表演的一出把戏。读者想想看,“四皓”既然是连皇帝的账都不买的世外高人,为何仅凭太子的一诏之唤,就风尘仆仆赶到京城?来到京城后不直接进入东宫辅佐太子,却甘愿屈尊躲进建成侯家的密室?这种自轻自贱之举,对比其当初“不赴帝诏”的行为,反差也未免太大了点吧!

留侯张良,素乃狡诈之人,其言之凿凿的曾见“沧海君”、曾得“圮上老人”授《太公兵法》以及曾从“赤松子”游等等,这些鬼气飘忽的人和事,即使在当世,也无人曾亲眼所见,全凭他自己的一张嘴去说!根据此人的这些前科,我们当然有理由来怀疑这帮衣冠楚楚、来去匆匆的所谓“商山四皓”,不过又是出自于他张良的杜撰和策划而已。

然而,不管怎样,历时三年、一波数折的易储之争,至此总算以刘盈保住太子之位而尘埃落定。

三、寿终长乐宫

汉高帝十二年五月,英雄一世的刘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卧病御榻的时光里,刘邦最为牵挂的就是自己百年之后刘氏江山的归属,以及后宫诸子尤其是戚姬母子的安危。为了避免自己的担忧成为现实,垂死的老皇帝依然挣扎着做最后的谋划。

病榻上的谋划

刘邦废立太子之举失败,心情从此陷入郁闷之中,加之卢绾谋反这一重大的精神打击,其病情及箭伤很快加重。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一面诏令分散在各地的刘氏诸侯王速回长安侍疾;一面筹划对刘氏江山作最后的,也是最稳妥的安排,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马之盟”。

这个所谓“白马之盟”,说穿了就是一个江湖仪式:皇帝率太子及皇室作为一方,功臣将相作为另一方,双方在庙堂之上同饮加入白马之血的血酒,共同盟约发誓,誓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此前,刘邦经过对臧荼、韩信、张敖、彭越、黥布、卢绾等异姓诸侯王的艰难废黜,好不容易才有了“诸王皆刘”的局面。此次通过盟约的形式,将其制度化,这种办法十分贴切刘邦及那班老臣的江湖出身特征,比纯粹性的诏令更有效果。

分析起来,白马之盟的实质内容有两点:其一,“非刘氏不得王”乃是从信义的角度,提前设限,防范日后吕氏称王或刘氏江山改姓。其二,“非有功不得侯”,意在把功臣与皇室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皇室与功臣共享天下,让功臣将相有个盼头,心中踏实。

通过白马之盟的举措,刘邦对群臣中可能会发生叛乱的担忧稍稍减轻,不过,对于皇室家务,尤其是戚姬母子的安危,始终放心不下。于是,他专门给皇位继承人太子刘盈立下一篇遗嘱,来表达自己的遗愿。这篇遗嘱内容大体如下:

“朕生长于乱世,一向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当秦朝焚书禁学时,一度十分高兴,及至即位皇帝,才明白以前的认识有误。读书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作者所讲的道理,十分必要。

尧、舜把天下传于他人,不是因为舍得天下,而是他们自己的儿子不堪扶立——人有好马好牛尚且爱惜,何况天下?因为你是长子的缘故,所以,朕早有扶立你的意愿。尤其你的朋友“四皓”,群臣称颂,朕求之而不得,他们竟然愿意为你效力,可见你能够担当大事。因此,朕正式确立你继承皇位。

朕原本不习书法,但后来通过读书和向人请教,也略懂一些,虽不高明,但足以自慰。而今,你的书法尚不如朕,应多加练习,每次上书,宜自己动笔,勿让人代劳。

萧、曹、张、陈这些公侯,他们与朕同辈,年龄大你一倍,要尊敬他们,并将这些话转告你的其他兄弟。

朕的病情已十分严重,其他儿子都可以自立,朕把如意母子托付给你——因为朕怜悯如意还是个小孩子啊!”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刘邦在这篇遗嘱中,倾注的是一片为人父者的殷殷深情。其实,刘邦除了觉得太子刘盈生性仁弱、怕他难以担负国家重任之外,自始至终对他都没有其他偏见。说白了,刘邦警惕的仅仅是刘盈之母吕雉乃至吕氏家族。

而吕后呢,尽管她对刘邦的易储之举耿耿于怀,但看在皇帝最终还是放弃易储的份上,这个女人对病榻上的老公还是尽了一些主妇之道,专门派人为刘邦求医问药。

不久,皇帝的病情日益恶化,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但在对待生死问题上,刘邦却有别于秦始皇,表现得十分达观务实。

某日,吕后携一良医来到刘邦榻前,一番把脉诊断之后,良医虚言安慰——“疾或可治”。刘邦闻言骂道:“朕以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岂非天命?朕命在天,天令朕死,即使扁鹊重生,又能何为?”于是传令左右,赐金五十斤将良医打发,并嘱咐吕后及左右:再不准医生入宫。吕后无奈,只得怏怏退去。

又有一日,吕后再来探望,看着病入膏肓的皇帝,吕后大胆询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若死,谁可继任?”

刘邦道:“曹参可也。”吕后又问:“曹参之后,谁可继任?”刘邦思索了一下说:“王陵可用,但他有些憨直,可令陈平辅助。陈平智术有余,但仁厚不足,难独当重任。周勃生性朴实,不好诗文,他日安刘者必勃,可用作太尉。”

吕后令御史将皇帝之言一一记录,再问道:“那么,他们以后呢?”

刘邦不耐烦道:“再以后的事情,也不是你所知道的了!”

以笔者之见,吕后之所以如此刨根问底,其实还隐含有另外一层深意,即她希望能从皇帝口中说出樊哙的名字。大家知道,樊哙是吕雉的妹夫,而且也是刘邦的老哥们儿,他追随刘邦起兵于沛丰,立下赫赫战功;大汉建国之后,曾多次以相国名义出征北方。并且,前文曾有论述,樊哙极富政治才能,其政治素养和急智口才应当不在萧何之下。从这些条件来看,樊哙完全有资格进入未来大汉相国的候选人名单。

然而,这也正是刘邦心中的大忌。易储失败本已使刘邦心中十分担忧刘汉帝国的未来,试想,若再以樊哙为相国,那将是怎样一种局面?皇帝刘盈仁孝柔弱,太后吕雉刚毅强硬,相国樊哙乃吕氏女婿,另外,吕泽、吕产、吕种、吕禄等诸吕外戚皆是带兵打仗的开国功臣……如此一来,皇权势必旁落,大汉江山能否继续姓刘,殊难预料!精明一生的刘邦,岂能不对此保持警觉?

吕后此举,非但没有达成心愿,反而因此差点断送了自家妹夫的性命。吕后走后,刘邦身边的一位侍臣,察言观色揣摸到皇帝的心思,趁机进言参奏了樊哙一本,大意是说,樊哙乃吕后同党,待陛下一旦驾崩,樊哙即会引兵尽诛戚姬及赵王等人云云。

刘邦听了大怒,骂道:“他樊哙见朕生病,就希望朕早些去死啊!”于是立即召来陈平问计,陈平如此这般地对皇帝谈了自己对当前形势的主张。刘邦听后,当即召来周勃和灌婴等人,在病榻上下达一道旨在对付吕氏的诏令:任命陈平为钦差,前往北疆樊哙军中,执行“立斩”樊哙首级的任务;樊哙伏诛后,由周勃接掌兵权,继续执行攻打卢绾的任务;由灌婴先率十万大军屯驻天下战略要塞荥阳,待陈平完成诛杀樊哙的任务之后,再到荥阳与灌婴共同指挥这支军队,以形成对京城的威慑之势。

三位元勋受命之后,灌婴引兵直接去荥阳,陈平则与周勃一同共赴北疆。走在路上,陈平左思右想,觉得自己草率之中与皇帝共同谋划的这个立斩樊哙的计策,于己有诸多不利之处,一旦实施,将会给自己造成难以挽回的可怕后果。所幸当时,现场除个别内侍之外,并无他人,周勃、灌婴等人均不知情。于是,陈平便与周勃商量:“樊哙是陛下的老哥们,功勋卓著,而且还是吕后妹妹吕媭之夫,既贵且亲。如今陛下大概受人挑唆,盛怒之下要杀樊哙,事毕恐怕他会后悔。我看不如先将樊哙拘捕回来,再由陛下亲自处置,你看如何?

周勃与樊哙同为沛丰故人,关系极其友善,对于陈平的这个提议,他自然求之不得,连连称善。当时樊哙驻军蓟南,二人到达北疆以后,并未直接前往樊哙军中,而是在附近停下,就地筑坛,然后令人持节将樊哙召来。陈平于坛上宣诏,将樊哙反剪双手捆绑后载于囚车之中,押送长安,留下周勃接替樊哙,继续执行平定燕国的任务。

皇帝驾崩引起的一个未遂阴谋

刘邦由于担心刘汉江山易主,弥留之际采纳陈平所献“以周勃代樊哙,以灌婴据荥阳威慑京师”之计。这个计策在刘邦驾崩之后曾发挥出惊人的效果,吕雉因此不得不放弃诛杀功臣诸将的企图。从以后事态的发展来看,这对功臣诸将,皇后诸吕,乃至大汉江山,都是一件幸事。

当刘邦将陈平、周勃派走之后,他感到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可是,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汉高帝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即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驾崩于长乐宫中,享年六十二岁。自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封为汉王算起,刘邦共计在位十二年。

因为皇帝临终前曾诏令诛杀樊哙,令周勃接替樊哙任北疆军事长官,令灌婴、陈平陈兵荥阳,这一系列的安排,都令吕后感到莫名恐慌。故当皇帝咽气之后,她本能的反应就是将消息封锁起来,然后与兄长吕释之、亲信审食其等人密谋对策。

吕后提出一个方案:先秘不发丧,以皇帝名义召大臣诸将入内宫,趁机悉数斩杀。这个方案遭到审食其等人的否决,因为当时,除了居于京城长安的功臣之外,尚有曹参、周昌、周勃、灌婴、陈平等许多重量级功臣元勋,领兵在外或外放于诸侯国,因此,这个办法不但难以将功臣一网打尽,而且还将引火烧身。

一连三日,苦无良策。时值初夏,天气渐热,皇帝的遗体已经开始散发出臭味,并且,这些天来,由于皇后下诏禁止外人进入后宫,前来探病的大臣诸将皆被阻于宫外,加之审食其、吕释之等人频繁出入内宫,形神异常。种种不正常的迹象引起人们猜测,很快,皇帝驾崩、吕后欲尽诛老臣的流言便四下传播开来。吕后闻报,进退维谷,寝食难安。

在这紧要关头,曲周侯郦商为平息这场政治风波立下了大功。郦商乃“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堂弟,出身行武,此间,他乃留居京城的军阶最高、最有威望的一位老帅。国家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许多大臣都悄然来到他家讨问应对之策。郦商之子郦寄与吕释之的儿子吕禄关系友善,他从吕家得到皇帝确已驾崩的消息,回家之后便马上汇报给父亲。郦商一听,觉得形势严峻,遂决定亲往审食其府上走一趟。

见到审食其,郦商单刀直入地说:“外界皆传言陛下已驾崩四日,而宫门封闭,密不发丧,吕后欲借机诛杀诸将,若真有此事,则天下危矣!今灌婴、陈平以十万大军驻守荥阳;周勃接替樊哙,以二十万大军镇守燕、代,此皆佐命之臣,若闻朝内诛杀诸将,其必将引兵攻打关中。试问,朝臣内叛,诸将外攻,皇后太子,不亡何待?天下皆知足下为吕后心腹,诸将必疑足下参与同谋,届时,恐足下及家族都难以保全!”

审食其闻言,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声称自己并不知情,然后立即进宫,将郦商之言一一向吕后禀报。吕雉听后,大惊失色,想想一时也不会有更好的办法,只好下诏为皇帝举丧。

群臣吊唁完毕,刘邦落葬于长安北郊四十里处的长陵。由于自西周以来,按照《礼记·士冠礼》的记载,凡君王、王公大臣及社会名流,死后皆有“葬而谥”的传统——即由国家授予死者一个称号。故在刘邦的葬礼完毕之后,皇太子率群臣按礼制来到太上皇庙开会,商议刘邦的“谥号”问题。群臣商议之后,达成的共识是:先皇起自细微,拨乱反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宜谥号“高”,太子赞同。于是,刘邦的谥号为“高”,这就是刘邦被后世称做“汉高帝”或“汉高祖”的来由。

刘邦落葬三天后,即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五月二十日,太子刘盈登基继承皇位,时年约十七岁,因其死后谥号为“惠”,故史上称其为汉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