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
在校长的印象中,郭是那种内向、说话很慢的青年。
刚进校的时候,郭话头不多。一直到那天公开课时,含蓄的郭才将含辛茹苦、用功积攒了多年的文化功底试探着释放出来。
那天,是郭试讲的第一节课,郭选择了初一年级的孩子,教室后面连同学生老师黑压压坐着一大片。走上讲台后,郭自我介绍,但只介绍了名字的一半。“同学们,我姓郭,叫我郭老师好了。”郭紧张地在黑板上写下“有的人”三个大字,便开始介绍作者。郭是看着教案读的,边问边读。孩子们跟着听,也跟着稀里糊涂应答。看得出来,郭很紧张。后来,他开始范读课文,开始一小节一小节分析诗节,谈自己的体会。大概用了20分钟的时间,郭将课文全部分析完,串讲完。他认为该讲的都讲了,该解读的都解读了。然后,郭又返回来,抓住某一个点开始发散思维,作引申。后来,就稀里糊涂下课了。这次试讲,给大家的印象是,课堂的前半部分紧凑,后半部分松散,而且目的性不强,有重点不明之嫌。当然,才走上教学岗位第一天的郭,这样的演出已经很棒了。谁能保证自己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面对老师及领导的考量,会比郭强呢?
今天,校长第二次走进了郭执教的课堂。
当然,现在的郭神气多了,是四十位人马的总班主任。瞧,那身浅灰色西服,靓靓的,多精神啊,又衬托出几分斯文。谁也不敢保证,几年以后,或者说十几年以后的郭不是教育行道内的名流呢。校长还在一遍遍过着电影的时候,郭已进入了课堂。
还是那副记忆中的表情,笑中带有几分严谨和斯文。
宣布上课后,郭的导入直截了当:“好,我们本节继续学习第二课《雪地贺卡》,作者鲍尔吉·原野,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课文。第一个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个问题是……”校长才记完第一个问题,怎么也想不起第二个问题郭说了什么,孩子们能记清楚吗?校长想,这一点,是最要命处。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往往提问题是给自己提的,问题从自己嘴里出来后,速度太快,连珠炮似的倒完。可自己的主角孩子们并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倘若,将这两个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提前做好准备,再回放出来,自己省事,孩子们又看得清楚。这点点滴滴,虽然是小事,但能看得出来你是不是教育的行家,是不是入这门行道太浅。当然,郭还很稚嫩,还需要提醒,还需要成长的时间和机会埃“他已经进步不小呢,别强求他。”后来呢,孩子们自读课文。三分钟后,郭开始提问。一对一,点对点,有点慢条斯理,回答问题,也是蜻蜓点水。这一下,那一点,七零八散的,不是很热烈。最后,郭将大家的意见稍加整理。黑板上便有了清晰的板书字样。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这样做脉络很清楚。比较第一次听课,郭进步多了,校长想。
郭是一位新手,讲课时还缺乏抑扬顿挫,板书字、口头表达等方面还要好好深造。当然,是年轻人,虚心点,勤奋点,这些活儿,还会成拦路虎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苗子,校长想。当然,他希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郭能够成长得更快些。谁不希望自己的士兵个个战无不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