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师爱:教育可以如此智慧
15193400000035

第35章 挠人的月饼

9月25日

小时候盼中秋节的味儿,至今仍牢牢地存在心海中,依然感到淡淡的甜……

依稀记得,十来岁那阵子,每天数星星般盼着月圆的脚步徐徐走来。快到节日了,街坊邻居们合在一起,宰上一只羊,大伙儿你二斤,我三斤。放到自家灶头上烧火加柴,煮熟后,人多,肉又没吃饱,大伙儿喝上两碗羊汤,那便是格外的清爽舒坦了。

去秋这个时候,是个周六的日子。孩子们四散回家休息,只有初三毕业班的师生在补习功课。校长那天也到学校给家长讲课,随后,回家休息。不料周一,也就是节后的第二天,校长遇到了毕业班把关的玲子老师。她笑着说,那天,你来,我看见了,以为给我们送月饼来了。玲子撂下的一句话,校长才省悟:自己这个校长,少做了点什么,又欠了老师一份情意。时逢节日,孩子们在上课,老师又在加班,给大伙儿送一二斤月饼,学校还是有这个财力的。只可惜,校长并没有将中秋节、月饼同上课的老师联系起来。这件事,如一道淡淡的伤痕,烙在校长的心坎上,又加深了对中秋节的印象。

今年的中秋节依然淡淡地来了,不着痕迹。前几天,校长打发后勤处的霞去超市调研。没过多久,霞来电话说,校长,超市里的月饼一斤都要三四十元呢,你看订不订?校长没加寻思,便将买月饼的事情否定。安排给大家每人订发十斤鸡蛋。不是校长抠门,小气,而是校长自小生在农村,知道居家过日子的细数。花四五十元弄四五块月饼划算,还是买七八十个鸡蛋更合算呢?答案自然是后者了。

今天的节日,就在这样的准备和期盼中来了。

到了学校,还未出操。校长上楼,孩子们书声琅琅,校园里一片氲氤祥和。老师们也有到的早点的,或检查作业,或盯背课文。到了三楼,西头便是三二班。校长进室,孩子们大致到了过半,有的读书,有的无精打采抚弄着作业本。突然,坐在前面第一排的短发女生开口说话:

“校长,你咋不给我们送月饼?”

一句话,打在校长心上。

“校长没那么多钱啊,等到校长有钱了,给咱们学校每个孩子送一块月饼。”校长一边答道。

不料,那边事起。“发月饼了,发月饼了。”门外突然跑进一位男生。听到喊声,大伙儿纷纷围将上去。校长纳闷,打听外围的孩子。

“是王老师给我们的。她不教我们了,今天派代表给我们送来了月饼。”

校长恍然大悟,原来,那女生盼着校长送月饼,也是有理由的。

这个兰啊,教孩子们两年,同娃儿们一起识字、说话,想必总会是有感情的。前几天,这个班的孩子们路头路尾盼着将兰换回去。兰呢,也没有忘记这些过去相识相印的影子。中秋节到了,她将一点点小心意献给了孩子们。

这份情意,只有身处其中的兰和孩子们才能体会到的。校长是个过客,只不过看到这份情境而已。然而,校长还是将兰和孩子们的感情见证牢牢地定格,封存在记忆深处。

月饼,圆圆的,那圈圈涟漪,似淡淡的印痕,或浅、或深,悠悠扬扬,萦绕在校长、老师和孩子们的心上……

上操的铃声响了,孩子们纷纷走出教室,向操场跑去。

今年的中秋节就这样静静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