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5189400000009

第9章 九 劳动同质性的假设是劳动价值论走不出困境的根

一元论,又回到了劳动同质性。

大卫·李嘉图确定了商品交换价值和其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这一规律,进而把不同种类的劳动间质的差别归结为量的差别,认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尽管会对劳动的比较带来困难,但“为了实际目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劳动的估价很快会在市场上得到十分准确的调整,……估价的尺度一经形成,就很少变化”。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包括劳动同质性在内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首先分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劳动产品“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就是商品的价值。这样,交换价值就由价值决定,价值量则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量———劳动时间决定。把劳动同质性继承下来。

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劳动同质性。一方面,他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不同质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平均化,把不同质劳动引入竞争,解决了劳动努力程度对价值创造的负面影响,将劳动的不同质的影响归于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将创造价值的劳动抽象为同质的一般简单劳动,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在劳动同质性假设下解释价值创造。

(二)劳动同质性假设是劳动价值论遇到挑战的根源

1.劳动价值论与国民经济增长的矛盾。劳动价值论与国民经济增长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劳动价值论是否能够对财富增长与价值增长的关系和一致性做出合理解释。虽然,马克思强调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但如果劳动价值论不能从全球范围对财富的巨大增长做出合理解释,只能在极小范围内适用,那它就不能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价值论的劳动同质性假设,正是劳动同质性假设将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作为劳动价值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才带来了这些问题,劳动价值论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实质是劳动同质性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2.劳动价值论与科技劳动的矛盾。科技劳动的伟大创造力,早在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就显现出来,也被人们所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科技劳动的伟大业绩进行了描述。然而,这种伟业却没有进入1867 年出版的《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的视野,只有在相关的理论论述中说了一句“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自乘或倍加”,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这只是斯密和李嘉图学说的简单继承。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相差 91年,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关系理论上竟没有实质的发展,甚至比《共产党宣言》稍有后退,不能不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在科学性和阶级性关系上过偏于阶级性。不能小看这“还原”二字,它暗含着简单劳动是主体,复杂劳动处于次要地位。但相隔100多年后的今天,一般的简单劳动的作用越来越小,各种科技含量很高的异质劳动越来越显得重要。据统计,在经济发达的美国,从事一般简单劳动的蓝领工人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不到10%,从事复杂异质劳动的白领工人的比重高达90%以上。如果依据劳动价值论,美国国民财富中价值总量的大幅度增长是由多数或由不到 10%的蓝领工人创造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同质性假设。如果突破劳动同质性假设就会发现,这些劳动虽然时间极短,但其是质量极高的劳动,是劳动者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才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3.劳动价值论与经营管理劳动的矛盾。经营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灵魂和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社会中对企业家,尤其是私营企业主存在多种偏见和误解,认为私营企业主也同资本家一样,纯粹是资本人格化的化身,是不参加任何劳动的,是凭生产资料所有权攫取剩余价值的,是剥削者,完全忽视了我国现在的私营企业主处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这样一个大环境。这些错误的认识除去一些偏见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同质性假设带来的。因为,劳动同质性假设将经营管理劳动抽象为一般劳动,将经营管理劳动的特殊作用平均化为一般生产劳动,不承认经营管理劳动是生产力中处于“组织力”位置上创造高价值的劳动。

(三)人力资本出现,劳动同质性假设被突破

现实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形式、内涵的变化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从本质上讲是对劳动同质性假设的挑战。劳动的异质性和层次性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异质性和层次性。人力资本就是专门用于全面体现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异质性和层次性以及异质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差别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知识、技术、信息与劳动力分离,成为独立的商品参加交换,且这种交换在市场交换中占主导条件下,由投资而形成的高级劳动力。

人力资本突破资本同质性假设和劳动同质性假设的表现是:

首先,人力资本出现以后,劳动力的层次性得到准确的表征。传统意义的劳动力一分为二:一部分仍然是劳动力,即从事通常意义的简单劳动的能力。它是人类拥有的最基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能力。另一部分就是人力资本。它可分为四个层次:(1)一般人力资本。指一般劳动者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简单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完成通用性工作的能力合成的人力资本。它与低级的复杂劳动相对应,比纯粹的体力劳动能力层次要高。(2)技能型人力资本。它指拥有某项技术的人力资本。拥有此类人力资本的人能够完成与其技能相对应或联系的劳动。(3)管理型人力资本。它指拥有管理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本。拥有此类人力资本的人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组织协调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配置。(4)创新型人力资本。它是人力资本的最高层次,与最高级的复杂劳动能力相对应。指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洞察市场机会的能力、建立和再造组织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进行判断性决策的能力等。

其次,人力资本出现以后,劳动的异质性得到充分体现。人力资本对劳动同质性假设的突破主要体现于对劳动在价值创造方面同一性的突破。具体而言,劳动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纯粹体力劳动。它是以传统意义的劳动力为基础的劳动,是每一个正常、健康的人都能够从事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各种劳动的基础,也是最初的、最低层次的劳动形式。随经济发展,它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并将逐步退出价值创造领域。(2)一般劳动。它是以一般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劳动。从事这种劳动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体力,更主要的需要拥有一般人力资本。这种劳动是社会中最广泛的劳动形式,也是从业人数最多的劳动。它曾经在农业社会价值创造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社会发展,它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将逐步减小,但不会退出价值创造领域。(3)技能劳动。它是以技能型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劳动。我们通常所讲的“蓝领工人”从事的就是这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体力劳动占有一定成分,但比重较小,主要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使用。它曾经是工业社会价值创造的主体,但在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它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趋于减弱,价值创造的主体地位逐步让位于管理劳动和创新劳动。(4)管理劳动。它是以管理型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劳动。我们通常所讲的“白领工人”主要从事这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体力劳动已经基本消失,技能型人力资本占一定比重,主要是管理型人力资本的使用。它是生产力中的组织力,是工业社会后期、后工业化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主体力量之一。(5)创新性劳动。它是以创新型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劳动,是最高层次的劳动。从事这种劳动的人是“社会精英”,包括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人员等,他们处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漩涡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科技的发明者和创造者,是生产力发展的先知者,是第一生产力的代表。这种劳动的具体形态包括,企业家的经营管理、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性劳动等。这种劳动的特点是,耗费的劳动时间短,但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创造出巨额价值。它是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主体力量之一和主导力量。

最后,人力资本赋予劳动以资本的属性,不同质劳动创造价值的差别得到体现。人力资本在传统资本与劳动之间架构了沟通的桥梁,劳动不再像传统劳动价值论中那样只能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而是具有和物质资本一样的地位,具有了增殖性。这种增殖性实质就是价值创造功能,只不过劳动创造价值的功能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被资本所掩盖,人力资本的提出重现了劳动的这种功能。劳动具有增殖性之后,其增殖能力大小就表示不同质劳动创造价值的差别。这样,不同质劳动创造价值的抽象的差别就通过资本的增殖能力现实地得到体现,劳动的异质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

劳动同质性假设被突破后,劳动价值论就要做出一定的修正,这个修正不是要否定劳动价值论,而是要发展劳动价值论,使其对现实的解释力更强,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关于价值的内涵。由于劳动的异质性主要通过价值量的不同体现。因此,我们仍然采用传统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概念。

传统劳动价值论劳动同质性假设的问题主要出在对价值量的衡量上。马克思采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商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只有劳动时间可以作为衡量劳动的指标。但劳动时间有限,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商品价值,可以在劳动时间约束下,劳动者能力提高表现为商品价值下降,而不是提高来解释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同质性假设被突破后,价值量的衡量就不能采用劳动时间了,因为价值创造是无限的,劳动时间是有限的,以劳动时间衡量商品价值事实上对商品价值量无形中设置了一个上限。但又一时找不到比劳动时间更合适的指标衡量劳动。

劳动同质性假设被突破后,我们进入价值创造过程,具体看拥有不同人力资本劳动者的劳动是怎样创造价值的,这涉及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构。将由于劳动者人力资本层次不同导致的抽象劳动的不同质加入价值创造过程,修正后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表述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力资本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以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具体劳动生产不同质和量的使用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力资本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不同层次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不同量的商品价值。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同比例,也可以不同比例增长,这取决于对劳动产品的需求。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赵凌云-

(一)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特性:革命性、科学性、体系性与发展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首先必须掌握劳动价值论本身的体系结构及其理论特征。劳动价值论是一个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予以坚持;同时,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开放性的、具有发展性的理论体系,必须而且可以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深化对它的认识并加以发展。

第一,劳动价值论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理论体系,必须予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地吸收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说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灭亡,无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说明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价值是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和资本都是劳动创造的,无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合理的。可见,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乃至马克思主义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同时,劳动价值论是具有科学性的理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科学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并且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家在价值理论上的矛盾,使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