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5148700000058

第58章 宋词篇(14)

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1],人如飞絮[2],泪珠阁定空相觑[3]。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释】

[1]游丝:空中飘浮的细细的丝。[2]飞絮:春天的杨花柳絮。[3]阁定:长时间地存在。相觑:相互注视。

【鉴赏】

此篇是一首别情词,上阕写分手时的难以割舍,下阕写分手后的愁情无限。

开篇从情入手,直接以两个比喻写别离时的情态:“情似游丝,人如飞絮”,并以“飞絮”点出季节。“游丝”既写出情感缠绵的特征,又以其轻细极言两人承受的离情已到极点,人物心中的离愁深重由此可见一斑。“飞絮”形容人飘泊不定的行踪,也暗示人生的聚散不定。如果两句比喻是概括地融情入景,“泪珠阁定”句则是别离情态的特写定格,写景由动到静。泪珠盈满眼眶,两人默默无声,空白相对。“定”有长久停留的意思,说明悲哀深重。“空”写出两情依依不忍离别,但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境。下句紧扣“空”字又将镜头推远,写“一溪烟柳万丝垂”的空明澄澈之景。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词人想借万条垂拂的柳丝将远去的兰舟拴住。这想象不乏天真,然而即景生情中却包含着无尽的失望和惆怅。

下阕写游子远去之后送行者的凄凉情怀。先写所见:“雁过斜阳,草迷烟渚”。“斜阳”写出特定的时间,暗示游子离去后,送行者驻足岸边的时间很长。昏黄的夕阳里大雁鸣叫着远去,不知究竟去到什么地方;苍茫的暮色里青草的凄迷使江上洲渚一片黯淡,不知雁落何方。这担忧其实是对游子今夜在哪里的牵挂。景色由“烟柳万丝”的开阔明朗一变而为凄楚苍凉,情景交融地衬托出送别者不堪离愁的心境。同时这寓情于景的一笔使后面“如今已是愁无数”的直接抒情来得更自然、真切、深沉。送行者被苍茫的愁思所困,愁情难遣已极,所以明天的事只能暂且不管,今晚漫漫长夜如何捱过已够让人烦心的了。

全词结构精妙。不仅写景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而且寓情于景,情与景在上下阕中也各有不同的错综安排,先由情到景,再由景到情。过渡时由景来连接,收尾时侧重抒情,由写愁“无数”的广到写愁“无法”的深,变化多端,妙不可言。

赵佶(1082-1135)北宋著名的昏君(宋徽宗),崇尚奢华,重用奸臣蔡京、童贯等人,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修建华丽宫院。1125年禅位于太子赵桓,号钦宗,他自封为太上皇。因徽宗崇信道教,钦宗尊其为教主道明皇帝。1127年(靖康二年)同钦宗一起为金兵所虏,囚死于五国城(今吉林宁安县附近,一说黑龙江依兰县内),史称“靖康耻”。宋徽宗虽然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书画和诗词方面却有过人之处,造诣很深。《全宋词》收其词十二首。《疆村丛书》辑有《徽宗词》一卷。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1],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2]。新样靓妆[3],艳溢香融[4],羞杀蕊珠宫女[5]。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6],者双燕[7],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8],和梦也新来不做[9]。

【注释】

[1]冰绡:洁白的丝绸。绡,生丝织成的绸子。唐人王勃《七夕赋》有“引鸳杼兮割冰绡”句。[2]著:涂抹。匀注:均匀点染。[3]靓妆:粉黛妆饰,即艳丽的妆饰。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有“靓妆刻饰”句。[4]艳溢香融:光艳四射,香气散发。[5]蕊珠宫:道家传说中的“天上宫阙”,在上清宫中,为得道仙人住所。[6]凭寄:这里有烦请传寄之意。凭,靠什么。[7]者:同“这”。[8]无据:没有依靠。[9]和:连。

【鉴赏】

此词一题为“北行见杏花”,当为徽宗父子为金人所掳途中,作者触景生情,感时伤怀所写。作品凄婉哀怨,充分传达出抒情主人公作为一国之君不幸沦为囚徒的痛苦。前人多将此词与南唐后主李煜的那些幽恨凄绝的作品相较而论。作品中“天遥地远”和“和梦也新来不做”的句子所抒发的愁绪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慨一脉相承,堪称绝唱。

上阕即景生情,抒写杏花的盛开和凋零。第一句以两个恰当的譬喻状写杏花冷艳的色彩质感。“冰绡”、“胭脂”与“轻叠”、“淡著”搭配,传神生动地叙述出杏花的不凡之美。第二句以拟人手法,写出杏花的美艳程度:

“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杏花的神韵、气质生动凸现。通常喻人美貌,曰“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此处以“羞杀蕊珠宫女”状写杏花之美,别致奇绝。作品构思的奇艳之处在接下来的两个句子得以实现。第三句,作者情绪突转,从对杏花的赞叹一变而为对杏花命运的哀叹:本身已极易凋零,再加上“无情风雨”的击打与摧残。自然而然地,作者融情于景,达到物我无间的抒情境界:愁苦、凄凉,既为杏花更为词人自己。上阕最后句既是对杏花感情的升华,也是下阕抒发去国之痛的铺垫与过渡。

下阕层层深入抒写离愁别恨。词人不幸离开故国,无数愁怨,却无法寄托和传达。燕虽南飞,很难懂得人心。身陷囹圄,故国故宫连同过去美好的一切离自己越来越遥远——“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直如后主词句所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只剩下梦中思念与怀想,甚至渺茫得“梦也新来不做”,痛得麻木了,这是何等凄绝哀伤!

廖世美生平事迹不详,约北宋末南宋初人。黄昇《花庵词选》录他的词两首。

烛影摇红

廖世美

题安陆浮云楼[1]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2],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栏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楚[3]。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4]。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释】

[1]安陆:今湖北安陆县。[2]紫薇:这里指作者杜牧。他曾为中书舍人,唐代中书省又称紫薇省。[3]平楚:登高望远,大树林处树梢齐平,称平楚。也可代指平坦的原野。[4]晚霁波声带雨三句:化用韦应物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鉴赏】这首词通过春日晚景的叙述,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上阕写春日登楼的所见所感。开头二句是环境描写:

春天时节,薄雾茫茫中,华丽的浮云楼高耸入云。这里,“云渚”是指云端的意思。三四两句写作者登高怀远,往事历历在目,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想当年杜牧曾将此楼登临,面对眼前的景物,大发感慨,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篇。下面几句紧承上句,隐括杜牧诗句中的用语,诸如:朱栏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等,但词情熨帖,不着痕迹。日暮时分,眼前的景象令人相思惆怅,记得那时与朋友依栏共叙,多么惬意。现在朋友一去无消息,望断天涯也难有音讯。别愁之情,就像那无穷的岸柳、纷纷飘扬的柳絮一样纷乱,萦绕在心头。这几句,情与境相融,过去与现在交织,极力渲染出离愁别绪的心绪。

下阕写眼前景色。开头二句将上阕的回忆收回到眼前,节气催绕着时光流逝。往日楼下的河水,现在不知流向什么地方才会停留?喻过去的好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断肠何必更残阳”二句精彩地叙述出暮春时节、黄昏时分,极目远眺的凄迷景色。夕阳西下已令人断肠消魂,而看见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更让人极其的伤心,衬托无限怅惘的心情,将前面时过境迁、岁月匆匆的感叹更进一层。“晚霁波声带雨”三句化用韦应物诗“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意,是说晚来天气初晴,水波声中似乎还带着雨声。江上静悄无声息,只有一条小船,在野外的渡口处静静地停放着。这句话突出地给人以一种孤独、愁闷的感觉。最后三句“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以景抒情,叙述出一幅凄清、旷远的意境:江边远处山峰静立,绿洲延伸到很远,烟雾笼罩着参差的柳树。

全词写景融情,古今叠映,工巧自然,意境幽美,词雅情深。特别是这首词化炼前人诗意,熨帖自然,不见痕迹,巧妙恰当,使作品增色不少。

李清照(1084-?)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她出生于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李格非,自幼受到熏陶,培养了她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青年时代,词人与丈夫赵明诚过着宁静闲适的书斋生活,其词作多限于离情别绪、闺中生活、写景咏物,风格清丽俊朗。靖康之难后,词人夫妇南下、不久赵明诚染疾病逝。从此,李清照漂泊在杭州、金华一带,在落寞中度过了悲苦孤独的晚年。国破家亡,丧夫寡居,强烈的身世感使词人的创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写出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风格沉郁凄凉。李清照是宋代知名的女作家,她兼擅诗、词、文,而词的成就最大,在词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著有《漱玉词》。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1],起来慵整纤纤手[2]。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3]。和羞走[4],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1]蹴(cù):踩,踏。[2]慵(yōng)整:懒得动。

[3]袜划(chǎn):穿着袜子走路。溜:溜走,滑落。[4]和:含。走:跑,快走。

【鉴赏】

此篇为李清照的早年作品,描写少女第一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

上阕描写少女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作者一开始并未写少女荡秋千时的矫健身影和欢乐心情,而是撷取其“蹴罢秋千”以后那一瞬间的镜头。此刻少女的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她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在半空中飞来飞去。次句“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当,令人想到她下秋千时已经极度疲劳,两手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纤纤手”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暗示出人物的年华和身份。第三句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里。第四句说由于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出了晶莹的汗珠。三四两句在写景的同时也衬托了少女娇美的风貌。在花园娇而瘦的花枝上含有颗颗露珠,不正是象征着花季少女“薄汗轻衣透”的形象吗?整个上阕写了少女的“静”态。

下阕描写少女初次来见客的动作姿态,妙在曲折多变。第一句遂来一转折: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她感到惊诧。二三两句说少女来不及穿上脱在地上的鞋,急忙含羞跑开。脚上仅仅穿着袜子,头上的头发散乱,连金钗也滑落到了地上。这便传神地描绘出了少女匆忙遑遽,来不及整理衣服,急忙回避的情态。作者并未正面描述这位“不速之客”是谁,但从少女的反应中可以印证,这是一位举止不凡、风度潇洒的翩翩少年。刚才还荡完秋千,懒得动弹,蓦地来了客,她却弃履掉钗,逃得飞快。她哪来的力气?只因羞于给他瞧见自己松松散散的样子,只因她但愿在他心目中永远端庄大方。“和羞走”一句,把少女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当的叙述。然而更妙的是结尾两句,作者以极其精湛的笔墨描绘出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放胆去见的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最后,她还是利用还没有走进屋内的机会,伏在门框上以“嗅青梅”的假动作来掩饰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上那少年几眼。“倚门”已是有所准备和期待,“回首嗅青梅”则描尽了矫饰之态,鼻子在“嗅”眼睛却在“看”。整个下阕都是写“动”,与上阕正好形成对比。由此可见,上阕的“静”不仅静中见动,同时也是为了衬托下阕的“动”。而下阕的“动”所写的几个动作则层次分明,分别将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多情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四十一字便描绘出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初恋少女的姣美形象。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1],星河欲转千帆舞[2]。仿佛梦魂归帝所[3]。闻天语[4],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5],学诗谩有惊人句[6]。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7]!

【注释】

[1]云涛:如云层翻滚般的波涛。[2]星河:指北斗七星和银河。帆:本指船帆,这里以帆代船。[3]帝所:

指天帝或玉皇大帝的住所。[4]天:天帝,抑或指玉皇大帝。[5]报:回报、回答。[6]谩:无、没、莫。[7]蓬舟:轻如蓬草的小船。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鉴赏】

此篇是一首梦景词。被称为婉约之宗的李清照,在本词中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全词皆写梦境。但梦境也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折射。高宗南渡以后,李清照在飘泊中与流民为伍,曾追随高宗的行踪,从海路到温州,再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历尽风涛之险。词中涉及的大海、蓬舟、天帝及作者本人,都与她的这段真实生活获得的亲身体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