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春是一件多么痛的礼物
15127200000009

第9章 让自己变得更重要:舍得青春换长青(2)

又要还债,又要存钱,还得擦亮眼睛找项目,对于一个大学毕业没多久的人,过程有多难,完全可以想象。

“靠打工赚钱多慢呀!我那时候没办法,兼了两三个职,偶尔还跟我老婆一起出去摆地摊。就这样用了好几年才存了几万块钱。那几年我们连孩子都不敢要。”他老婆是大学同学,难得多年不离不弃,也曾是业内广泛流传的一段佳话。

“后来嘛,觉得现在这个行业好,有机会蓬勃发展,就开了家小公司慢慢做。中间确实有不少贵人帮忙,但总的来说,雪中送炭的几乎没有,锦上添花的倒还不少。”

我点点头,明白这就是现实。

“小丫头,你仔细想想,你能做到现在这个位置,是别人帮的多,还是你自己努力的多?”尽管我已经年近三十,但在大佬眼里,还是一个不够成熟的小丫头。

我第一份本行业的工作在北京,熟人介绍,这个行业对专业要求较高,几乎不招新人,我能进入公司是贵人相助,但贵人介绍之后,能不能在公司干下去可就全看自己了。才入行那几个月,压力非常大,买了一千多块钱的专业书籍(以目前中国图书市场的定价来说,一千多块钱的书,不算少了),每天晚上下班看书做笔记。一个月用完了一本两百多页的笔记本。专业知识的方方面面都得补,一点儿都不敢落下。自己买的书看完了,就借书看,三个月的时间,基本上把市面上能找到的专业书都看了一遍。为了看这些书,通常需要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而七点多就得起床洗漱,赶将近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到公司上班。

白天在公司怎么过呢?公司有免费的咖啡,上午一杯、下午一杯,不放糖,不放牛奶,就这样喝下去,只为保持一整天的神采奕奕。那时候在一个总监手下做事情,平时上班总监很忙,很多问题没来得及问,就趁着跟他一起出差的时候问。每两周出差一次,火车上单程七小时,我起码能问五个小时的问题,总监基本上没办法睡觉。总监是个脾气很好的人,到最后都受不了了,跟我说:“每次跟你一起出差,都是一种折磨,问题又多又古怪,恨不得让我把这几年的工作全部再温习一遍。以前每次出差不觉得累,现在出一次差,回去得睡上十五个小时,整个人跟虚脱了一样。”

三个月过试用期,我的工资直接翻倍。之后虽然没有之前那么拼,但好像一直都很努力,从未松懈。

那么,我的成长,虽然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但好像我自己把握住机会才占更大的比例呀!

看《还珠格格》的时候,年龄好像还很小。赵薇一夜红遍大江南北,很多人都说她机会很好,赵薇自己说,机会是给准备好的人。她因为积累了很多年,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一把抓住并一炮而红。我是别人先给了机会,然后为了能牢牢抓住机会,恨不得拼了老命努力。

这几年,因为职位渐高,在自己所在的公司,也带过不少新人,也介绍过一些新人到我认为能学到东西的公司。我逐渐从一个需要贵人相助的人,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贵人。但说到底,我和那位大佬一样,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个贵人。

“你有没有发现,有能力的人,无论在哪个行业,无论做任何事情,无论跌倒了多少次,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都能找到机会崛起。而无能力的人,再多的贵人相助,再多的机会摆在眼前,都有本事把事情搞砸?”大佬问。

我赞同地点头。嗯,这其实也是我自己的感悟。我很高兴大佬也这样想。

“其实,每个人人生的机会是差不多的。比如说我,有机会上好的大学,却在第一次创业中失去了机会。之后每次机会来临的时候都想尽办法抓住,而不是任由机会白白溜走。这是不是说明,我才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贵人呢?”大佬总结说。

是的,大佬说得很对,一个人在年轻需要人帮助的时候,有很多贵人相助,这是一种福气。一个都没有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做自己人生的贵人。

在自己认为重要的领域,积累足够的话语权

小时候爱看香港电影,看到小弟惹了祸摆不平,到处遭人追杀,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便寻求自己老大的帮助。老大去找对方的老大谈判,对方不同意,说一定要让小弟付出点代价才行。老大带着小弟去找退隐江湖很多年的老者,老者根本不需要出面,一个电话打过去,对方立即收手。我觉得很有意思,别看老大呼风唤雨,似乎无所不能,但一遇到事情,还得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老者出马。而老者,隐藏在背后,一般情况下不说话,一旦把话说出来,分量却很重。

那时候特别羡慕老者,羡慕他们德高望重的地位,羡慕他们一言九鼎的分量,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如此。长大之后才明白,能做到那种程度,绝非易事,背后有我们看不见的血雨腥风,倒下了无数人,才成就了他们的上位。

当我自己工作很多年之后,真正看过这世间的不易,才明白他们之所以说句话别人就肯听,唯一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

老者那种呼风唤雨的能力,平常人自然很难做到。能否在一个小圈子里拥有话语权,就要看各自的本事了。记得刚入行的时候,特别羡慕我们的总监。每次跟客户开会,客户几乎不看我们,只对着他一个人问问题。而每个问题,他都能回答得很好。他说出来的话,客户也特别信服。那时候,我和我的同事是执行层,按道理应该是第一时间跟客户沟通的人,但客户从来不搭理我们,在工作上只认他,即使我们的工作出了问题,也直接给他打电话。

我问他,怎样才能做到他这个样子。他告诉我,在工作场合,客户要么认领导,要么认最专业的人。认领导的时候,如果这个领导不够专业,无法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迟早有一天,客户会不再信任他,进而不再信任他所在的公司。认专业这个最靠谱,因为专业这种东西,一旦掌握了,不会随着环境而改变。在公司也一样,一个不专业的领导,只会让员工口服心不服。大家真正佩服的、愿意跟随的领导,一定是在专业领域拔尖的、能给予员工帮助的、让员工成长的领导。这就是所谓的话语权,通过专业所掌握的话语权。

虽然到后来,我自己做了部门主管之后再回想,认为像我曾经的总监那样将所有的客户和资源都抓在自己手里、宁可搞个人崇拜也不放权的领导并不可取,对公司来说并不是最合适的职业经理人。但在当时,真的非常佩服他,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也可以做通过专业掌握话语权的人。

当然,后来我完全做到了。做到之后回头再看,专业这种东西,一点儿都不复杂,它不过是一项技能,熟能生巧罢了。如果你不够专业,说明练得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再练。只要用心,一年做不到专业拔尖没关系,两年、三年、四年,慢慢积累总能在专业领域内拔尖。

这也就是为什么公司招聘的时候,越高的职位,对工作年限要求越长的原因。实习生的职位可以不要经验,因为不太重要,而总经理,至少得有同行业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能力特别强的职业经理人和一毕业就做老板的人不在此范围内)。

专业的话语权做到之后,我发现,一个人想要在固定的圈子里取得话语权,专业其实只占其中一部分,还需要很多,比如说个人魅力、人品、专业之外解决事情的能力、处事沟通能力以及足够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招聘总经理,除了工作经验,通常还要求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上,因为足够的年龄代表了足够的阅历。阅历这种事情,是眼睛看过、心里走过,不是靠专业知识的积累就可以做到,非经验不可得。

因此,很多时候,话语权并不是一朝一夕可求,非得积累够了才能达到。

记得年初的时候,有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帮我申请了一个QQ群,上面加的几乎都是我的“粉丝”。有一次,我加了一个在心理学专业特别厉害的朋友进去,因为某一个问题,我和他有了不同的意见。奇迹发生了,整个群里的人纷纷站在我这一边,恨不得对他群起而攻之。而实际上,在心理学方面,我并不见得就比他专业,有问题,两个人也只是在讨论罢了。群里的人,只是因为更加信赖我,便愿意相信我说的,便一起把矛头指向了我的朋友,这让我受宠若惊,惊远大于宠。

这种话语权是粉丝效应,因为有信任和盲目的热情在里面,有时候自然不会很客观。但换个角度去想,如果在某个很重要的圈子,比如说工作圈,让自己足够重要,让所有人不自觉地跟随你的观点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话语权?

做一盏“不省油的灯”

一直以来,形容一个人“不是省油的灯”,通常都暗含贬义。暗指某人工于心计、奸狡圆滑、老谋深算、不好对付、不甘寂寞、从不吃亏、惯于损人利己等。而实际上,这句话的本意是,古时候没有电,只能用油灯。一盏灯如果很费油,用下来就很不划算。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公司用人。在一个公司里,如果预算有限,同样一个职位,要钱多的当然不如要钱少的那个划算。如果两个人能力一样的话,从用人成本考虑,任何一家公司都会选择更划算的那个。无奈的是,这个世界上物美价廉的东西不少,物美价廉的人却很少。一般来说,能力越强的人,用他的成本就越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时候,能力这种东西,需要靠经验支撑,而经验,是需要时间和阅历做支撑的。时间和阅历都是成本,任何一个人,把自己出售给公司的时候,都会考虑到成本问题。综合累加,能力越强的人,自然越贵。

当然,这世上不排除天才这一说法。也有一部分人不需要靠经验,仍然能做得很好,这样的人就更加稀缺了,他们会更贵。

而公司用人,什么样的人用在什么岗位上。一个前台,不会花掉总经理的钱,而一个总经理,他的开销可能超过几十个前台。在一个公司,能力一般的人,算月薪;能力超强的人,通常就会算年薪了。对于公司来说,等级越高的人越“不省油”,等级低的人,才是省油的灯。

记得刚入行的时候,找工作广投简历,大部分都石沉大海。好不容易经过熟人介绍,获得一个面试机会,屁颠儿屁颠儿跑去,却因为才从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路不熟,迟到了两分钟。人事部的小姑娘色厉内荏地跟我说:“我们公司最反感的就是员工迟到了,你下次注意点。”我心里一阵惶恐,而总监只问了我两句,知道是新人,说了句:“我们这个行业,很少有公司招新人,因为培训成本高。你给我的感觉还不错,才把你留下来,好好干。”说完,人就走了,前后不到十分钟,那语气和表情,更让我的心里一阵忐忑。三年后,积累了些经验和人际关系圈子,此时已经不需要自己投多少简历了,自然有同行的朋友介绍。到新公司面试的时候,没有经过人事,直接和总监谈,之后是分管这一部门的副总复试。而公司用人的态度,要慎重得多。又过了几年,在那家公司做到经理,已经不需要自己投简历了,开始有猎头挖,面试的地点也改到咖啡馆,跟总监喝着东西聊着天,就算面试了。一次面试,因为堵车迟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总监笑眯眯地说:“没关系,不堵车不叫魔都。”复试经过了两轮,分别是分管的总经理和公司的总经理面试,从态度看,他们非常重视,待人亦非常有礼。

等我做到总监的时候,平均每周都会接到一个猎头的电话。打算跳槽,接到面试通知,明明答应了下来,去面试的当天却因为一些私事去不了,打电话给人事问能否改期。人事说:“总经理今天本来是要出去的,为了等你面试专门空了半天出来。你稍等,我去问一下。”问完跟我说:“总经理说可以改期,只是你一定要来啊,别再放鸽子了。”

当我还是个新人的时候,迟到两分钟,都有可能得不到这份工作,因为公司不愿意为我浪费两分钟时间。当我是一个总监的时候,总经理却愿意为我浪费半天的时间,这是态度问题,也是个人的时间成本问题——公司愿意为了一个总监浪费掉一个总经理的时间成本。而总经理为此浪费掉的时间,自然会计算在用一个总监的成本上。

我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说,职位越高的人越可以迟到或者毁约。迟到和毁约在哪里都是不对的,但如果一个人,在别人心里的分量越重、越“不省油”,他就越容易得到尊重和谅解。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国家。比如说,唐朝的时候,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带着名贵的礼物,而到了清朝,跑中国来的,不是打劫就是来收保护费的。

据说,我一个朋友的公司,为了招聘一个合适的总经理,已经等待半年了。公司甚至发出了悬赏公告,只要有人能介绍一个总经理,且通过了第二轮面试,即使最终没有录取,这个介绍人都可以从公司领取两万元奖金。

这两万元,其实都算在用一个总经理的成本里面。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公司最不省油的其实是总经理。

虽然职位不能代表能力,但很多时候,职位却是能力的写照。我的职位逐渐升高,与我交谈的对象不同,重视程度自然不同。而薪水,自然也是节节攀升。可以说,这些年,我已经由一个给公司“省油的灯”变成了“不省油的灯”。这是完全能看见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