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编脾胃病常用方剂,是为了临证时便于查阅。
一、解表剂
1.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
2.仓廪散《普济方》
【组成】人参、茯苓、前胡、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枳壳、柴胡、陈仓米、甘草。
【功用】益气解表,祛湿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外感风寒湿邪。
二、泻下剂
(一)寒下
1.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2.小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3.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4.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期,湿热瘀滞证。
(二)温下
1.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2.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三)润下
1.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枳实、厚朴、白芍、杏仁,大黄、白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
2.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组成】桃仁、杏仁、松子仁、郁李仁、柏子仁、陈皮。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津枯肠燥证。
3.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老年肾虚,大便秘结。
(四)攻补兼施
1.黄龙汤《伤寒六书》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甘草。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2.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组成】生地黄、人参、大黄、芒硝、玄参、麦冬、当归、海参、姜汁、生甘草。
【功用】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
2.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大枣、枳实、大黄。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3.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黄芩、竹茹、半夏、茯苓、枳壳、陈皮、碧玉散。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胆胃不和。
(二)调和肝脾
1.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肝脾气郁证,阳郁厥逆证。
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
【组成】柴胡、芍药、枳壳、香附、川芎、陈皮、甘草。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气郁血滞证。
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芍药、白术、当归、茯苓、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脾虚肝郁血虚证。
4.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组成】白术、芍药、陈皮、防风。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腹痛泄泻。
(三)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2.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生姜、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主治】水热互结之痞证。
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
【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主治】胃气虚弱之痞证。
4.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半夏、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功用】寒热平调,和胃降逆。
【主治】上热下寒证。
四、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1.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2.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生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竹叶、粳米、甘草。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二)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
2.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竹叶、黄芩、甘草。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
(三)清脏腑热
1.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车前子、甘草。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2.左金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连、吴茱萸。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3.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
【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证。
4.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连(与吴茱萸共炒后去吴茱萸)、木香。
【功用】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
5.清胃散《脾胃论》
【组成】生地黄、当归、牡丹皮、黄连、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6.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藿香叶、栀子、石膏、防风、甘草。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
7.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石膏、知母、熟地、麦冬、牛膝。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
8.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协热下利。
9.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大黄、黄芩、肉桂、甘草。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
10.黄芩汤《伤寒论》
【组成】黄芩、芍药、大枣、甘草。
【功用】清热止痢,和中止痛。
【主治】邪热入里,腹痛下利。
11.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
五、祛暑剂
1.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暑令感寒夹湿证。
2.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滑石、甘草。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
六、温里剂
1.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小儿慢惊。
2.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证。
3.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
4.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饴糖、甘草。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饴糖、甘草。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
6.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蜀椒、干姜、人参。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
7.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七、补益剂
(一)补气
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3.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4.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理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扁豆、莲子肉、山药、砂仁、薏苡仁、桔梗、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6.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藿香叶、葛根、木香、甘草。
【功用】健脾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兼寒湿中阻证。
7.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
8.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半夏、人参、白术、独活、羌活、防风、白芍、陈皮、茯苓、柴胡、泽泻、黄连、甘草。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郁化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