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着力大锻造
好作品是改出来的,精品也是锤炼出来的。老艺术家是“面壁十年磨一戏”,比如经典剧目《十五贯》、《胭脂》、《五女拜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字都不能改,编、导、演,还有音乐、舞美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千锤百炼。好作品是靠打磨出来的,靠多改、多演,千锤百炼才会成功。
我觉得大锻造主要抓两个方面:一个是抓代表作。一个曲目、一个剧种、一个舞蹈、一个歌曲,都一样,一定要抓代表作,人们也只会记住代表作。《天仙配》,就是黄梅戏的代表作,“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全国人民都会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越剧的代表作,“我家有个小九妹”,全国人民都会唱。包括名角名家,也不见得每一个节目都很擅长,总是有一些拿手的绝活绝招,“一招鲜吃遍天”,一鸣天下。多少歌手一首歌唱红了也就出名了,也就成名成家了。那一年的“春晚”,推出了“千手观音”,全国人民都叫好,这个舞蹈节目,不仅给人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而且给人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周总理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就是因为推出了一个《十五贯》,拯救了一个剧种。中国昆曲还上了“人类非遗代表作”,成为世界级的非遗项目,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们要推出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保留剧目,推出有个性、能出彩的代表作,推出一些精品力作,推出一批传世之作。
第二,我觉得应该抓一些大题材。我们不能满足于小打小闹,要有雄心壮志,下决心推出一批有分量、有重量、有深度的作品。希望我们的每个门类,都能推出一两个甚至多个有一定高度、有一定厚度、有一定市场热度的作品,能够推出一批反映重大题材的作品,推出一批与我们这个时代相称,与我们文化大省软实力相称的,与我们非遗工作在全国所处的地位相称的精品力作,这应该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所系。
(四)搭建大舞台
非遗展示推出精品,需要载体,需要平台。社会事业领域,各有抓手。我概括为:教育靠考试、卫生靠检查,科技靠咨询,体育靠比赛,新闻靠评奖,文化靠活动,还有计划生育靠“罚款”。这一概括不一定对,但有一定道理。活动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推出精品,要搭建舞台,要有一个活动的平台。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是非遗展示的平台,全省上下甚至全国上下,形成一个体系,是一个集中展示很好的机会,普及非遗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抢救保护意识,凝聚社会共识。像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我省整体性全方位地展示展演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形成一个系列,形成一个气候。另外,要通过像杭州的“风雅颂”民族民间艺术展演、临安的“华夏一绝”全国民间艺术展演这样一种活动平台,促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的交流和展示。还有一个活动的平台,可以像金华的《仙山婺水金华人》、景宁的《千年山哈》、云和《童话云和》一样,搞一台能够集中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内涵、体现浓郁地域风情的歌舞,集中搬上舞台。
我们还要通过搭建舞台搭建平台,推出那些有绝技绝艺绝招的民间艺人,推出那些有表现力冲击力的草根艺人。比如前两年湖南卫视搞的《超级女声》评选,“想唱就唱”、“要唱就唱得响亮”,这一平台搭得好,推出了一批有潜力、有实力的青春歌手。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也可以策划搭建这样的平台?比如山西的阿宝,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原生态歌手选拔赛,一鸣惊人,不用包装,不用声乐指导,平时怎么唱上台就怎么唱!阿宝的名字叫“红”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大,市场价值不断升高。前些年,仙居承办了全国原生态歌曲选拔赛,阿宝最早在仙居这次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我们浙江这样的原生态歌手有没有?今年“文化遗产日”在绍兴举办的浙江传统戏剧展演上,浦江乱弹剧团因为去上海世博会演出,时间刚好撞车,县里就“随便”在乡下叫了几个会唱乱弹的老人来绍兴演出,结果,有位老人一出场,扯着嗓子一声唱,就把全场震住了,满堂彩!我们就应该把这样的民间艺人挖掘出来,推向舞台。民间有高人,乡野有奇士。广大民众中应该有许多这样的浦江老人,有许多这样的阿宝,有许多这样的超男超女。这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每一位非遗干部都应该成为“寻宝人”。前两天,《钱江晚报》在头版头条以“世界上最纯洁的人”为题,宣传台州市群艺馆聘用的一位声乐老教师,这位老人已八十多岁,已病危。报上还配了一篇评论,说:“这样的老人,我们到今天才发现,才宣传她,是媒体的失职。”那些有潜力的原生态的歌手,我们没有发现,没有把他推出来,也是我们的失职。
(五)开出大篷车
当下的文艺创作,有一种现象,用一个顺口溜表达,就是:领导是基本观众,政府是投资主体,得奖是主要目标,仓库是最终归宿。
我们抓精品不是目的,抓精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列宁有句名言:真正自由的写作,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份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应该是文化保护成果的享有者。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省文化厅艺术处组织的“钱江浪花”艺术团,经常性为基层提供订单服务,下乡巡演,已打响品牌;省群艺馆组织的“唱响文明赞歌”文化下乡艺术团,反响很好。我们厅里批准台州市文化局成立了“浙江东方民间艺术团”,设想整合全省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资源,经常性演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宣传和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各地是否有条件有可能也组织各种类型的民间艺术展演团,下乡巡回演出。省文化厅为各地配置了文化下乡大篷车,要充分利用。我们的传统表演艺术节目,要回归群众,也要交流演出,也要上山下乡下海岛,为人民大众演出,为人民大众服务。
(六)争取大订单
艺术精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社会效益当然是放在首位的,但是,社会效益的最佳实现,离不开市场。上个月,杭州体育馆搞了三天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专场演出,体育馆四五千个座位,就听周立波一个人侃大山,场场爆满。周立波的脱口秀表演,值得借鉴。
一是要培养明星,要打明星牌。我们要发掘培养一些民间艺术家,要注重对民间艺术家的宣传包装和宣传报道,这是带动市场的基本手段。目前,无论从发掘培养,到包装宣传,无论从推出的草根艺术家数量还是从推广力度来看,都很薄弱,都远远不够。
第二,要培育市场,争取订单。订单,是传统表演艺术发展的原始驱动力。解放以前的戏班戏院,都是私人所有,戏班在戏院唱过以后,按票房分成,没订单没票房,就没有活路。以前的民间戏班,称为草台班子,他们游走江湖演出,也就是今天说的由市场调控,由经济规律制约和推动。今天的民间剧团,如果没有订单,如果无利可图,也将是死路一条,也将没有演员愿意登台演出。即使演员在台上演的是帝王将相、演的是才子佳人,他也要有有米之炊,也要有柴米油盐,也要有生活的保障,单是靠他的精神和对戏剧对舞台的热爱是不够的,这不是长久之计。非遗项目要薪火相传,弘扬光大,一定要有市场的意识,要让演员有利可图,才能够发展。所谓精品,就是人民群众经常点播的作品。只要获奖不要市场的节目,不是精品。我们的追求应该是既要获奖,又要有市场票房。精品也只有拥有市场才能实现价值,否则不是精品,只能成为“贡品”或者是“废品”。
第三,我们要培养经纪人,培养市场经营推广人才。要有一些既有品位又有趣味,既精通大众气场又熟悉艺术市场,既会包装又会营销的市场推广人才。我们这方面工作很薄弱,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我们既要自我培养一批经纪人,也要注重与演出公司、文化策划公司的合作,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发展。
四、抓精品的措施
(一)摆上位置,纳入盘子
推进文化艺术的繁荣,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各地要重视非遗精品培育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非遗保护的“十二五”规划,争取纳入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要规划先行,研究制定专门的非遗精品培育和打造计划。抓住当年,策划明年,构想后年,实施一批、酝酿一批、准备一批,长计划、短安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序地推进和实施,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十二五”期间,力求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
(二)搭建班子,落实票子
非遗精品的培育和打造,也要项目化、工程化,要建立强有力的班子去抓好去加强。譬如长兴抓百叶龙,县委县政府建立了百叶龙艺术基地建设的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由宣传部长和分管县长担任副组长,12个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在全县建立了12个百叶龙基地,1条龙变成为12条龙。后来邀请百叶龙演出的地方越来越多,供不应求,现在搞百龙计划。长兴抓百叶龙,不是部门行为,已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形成为全社会行为。抓精品项目,要协调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促互进,共同提高。各部门工作一起做,成绩各自报。
许多非遗项目,素材非常好,就是缺钱。精品之窑独缺一把火。资金紧张是个普遍的问题。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是必要的,特别要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十二五”的非遗专项资金要做增量,要有预算,要有安排。另一方面,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集中资金支持推出几个精品。再是四两拨千斤,借鸡生蛋,依托和带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造精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这是个原则。政府扶持的应该是具有导向意义和示范效应的优秀项目。单靠政府投入,难以独立支撑。最近省里新建立两个非遗保护社团,一个是省非遗保护协会,一个是浙江省企业家振兴民族文化促进会,如果有好的项目,可以动员有识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投资。
(三)尊重才子,编好本子
非遗精品的推陈出新,要吸引各方面的艺术名家参加。专家既要懂传统,又要有现代意识;不但能善于传达,还要精于表达;不但要具有品位,还要富有趣味;不但要能推出精品,也要会包装;不但要精通大众气场,还要深谙艺术市场。我们要尊重本土的艺术人才,也要有更广的胸怀,打开篱笆门,广交朋友,找上海、北京的高人指点。没有人才,我们去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或者帮助我们把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向,或者直接帮助我们培育和打造精品。
非遗精品的培育和打造,要做到两个尊重:一个要尊重原创,尊重民间艺人。音舞戏曲杂等表演艺术,是先民的创造,也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不断丰富和加工提高,我们要有所敬畏,有所遵循。我们的作品要保留基因,要传承文脉,要继承传统,还要尊重风俗习惯。不能非驴非马,不能搞成土豆不像土豆,芋艿不像芋艿,不能搞成四不像。第二个是要尊重时代的发展变化。前几年,由台湾作家白先勇主持改编,由两岸艺术家共同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很火爆,很成功。《牡丹亭》的青春版,给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这是有文脉的改良,这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造。眼下看戏的人,白头发的多,黑头发的少。戏曲如果要振兴,传统文化要复兴,必须有可以面向青少年的作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最终决定于青少年是否接受,是否热爱。
(四)定好尺子,颁发牌子
文艺精品到底好在哪里,也很难有衡量的标尺。把文艺当做事业的人,群众观众就是他的标尺;把文艺当做赚钱手段的人,市场就是他的标尺;把奖牌当做升官阶梯的人,获奖就是他的标尺。
这里重点讲一下评奖问题。省里、市里甚至县里,为推动文艺繁荣,分别设置了一些奖项。总体上讲,各级通过正确的评奖,引导文艺方向、促进文艺繁荣,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在评奖过程中脱颖而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但也不能否认,评奖决定了利益。通过评奖,专家学者的“权威性”得以体现;获奖作品与奖金与评职称挂钩,参与人员加薪晋级;作品获高奖,对于地方文化行政部门来说,也算政绩。如此一来,各个方面,都为获奖而趋之若鹜。而实际的结果,以舞台艺术为例,不少获奖节目凯旋归来后,外请的主创人员和明星走了,舞美道具耗资巨大,获奖之后想要持续演出很难。更重要的是,奖项的认定者主要是专家学者,为艺术而艺术,专家口味第一,讲小圈子而不讲大市场,要少数人的高雅而不要大众的共鸣。这样的作品,虽然顶着大奖、高奖的光环,但并不是真正的精品。实践反复证明,以评奖为目的的创作,很难给文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繁荣。为评奖而创作“精品”,既违背评奖的初衷,更违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里要重点强调的是,评奖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创作目的,打破小圈子的利益链条,以人民大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为群众所叫好,又能经受市场检验的,才是精品。对于真正的精品,应该重奖,不但是精神鼓励,也应该物质奖励。
五、精品要抓到什么程度
我提出六个愿景:
(一)精品迭出,精彩纷呈
要培育打造“五个一批”:一是培育一批能够体现浙江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二是培育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的精品;三是培育一批既具有良好社会效应,又有市场效益的精品;四是培育一批不断涌现传统表演艺术精品项目的基地;五是培育一批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的活动品牌。我们希望“音、舞、戏、曲、杂”五大件齐头并进,各个门类各呈风采,形成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琳琅满目,赏心悦目的景象。
(二)唱响全国,走向世界
近年来,我省传统表演艺术项目,为浙江争了光,为浙江树立了形象,树立了品牌。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余杭滚灯、海宁花灯、青田鱼灯这三个灯彩舞蹈在天安门展示;60周年的时候,我们浙江有更多的作品在天安门展示。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又有一批精品力作闪亮登场。世博会浙江周,我省举办系列的民间艺术展示活动,民间艺术广场表演绚丽多彩,民间艺术的巡游表演反响热烈,越窑青瓷瓯乐专场演出座无虚席,浙江传统手工艺展览作品供不应求。这些精品项目的展演展示,在黄浦江畔掀起了一阵狂热的浙江风。
我们也有很多节目到海外交流,长兴百叶龙在我国对外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中多次精彩亮相;临安就有十多个民间艺术节目赴海外交流演出;青田鱼灯已经种文化到国外,已经在法国、意大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非遗项目才是地方的,地方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打特色牌,打造品牌,打响品牌。展示中华文化的风采、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
(三)明星闪烁,人才辈出
我们要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营造一种人才辈出的环境。特别要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推出一批像景宁的蓝大妈、莲花落翁仁康等著名乡土艺人,推出一批像顾锡东、钱法成、顾颂恩等具有代表性的编剧人才,推出一批像京剧的盖叫天、昆曲的汪世渝、越剧的茅威涛等表演艺术大师,推出一批像邵小眉、张莉、崔巍这样的名编导,推出一批像昆曲《十五贯》、绍剧《三打白骨精》、婺剧《许仙与白娘子》,越剧《五女拜寿》等数十年常演不衰、百看不厌的精品力作,推出一批像景宁的严慧荣、余杭的章桂娣、象山的吴健等大活动的策划组织人才,也要推出一批像周立波、******等市场策划经营人,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优秀人才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一个人才的高地。
(四)票房火爆,一票难求
传统表演艺术的市场前景,还是看好的。但是要积极开拓演出市场。有一种理论说,80%的消费品实际上卖给了20%的消费者。传统表演艺术项目也一样,有特定的消费群,如果按20%算,中国人就是2.6亿,20%的浙江人差不多一千万,所以一千万人买单的表演艺术,也不是曲高和寡。二人转的火热和海派清口的火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实际上,像我们的绍兴莲花落、温州鼓词、金华婺剧,在当地也很火。去年,我们搞浙江传统曲艺展演,温州鼓词有一个40多岁的女传承人,自己敲锣、自己打鼓、自说自唱,现场很火爆,我了解了一下还不是省级传承人。马来法老师说,这样的传承人,温州鼓词中还有很多。应该说不少传统表演艺术项目还是很有市场潜力的。我们的小热昏、唱新闻能不能像海派清口一样发展?我们的传统舞蹈能不能改编和创作出像《千手观音》一样的精品?《仙山婺水金华人》、《千年山哈》能否弄成《宋城千古情》一样的旅游模式,常年演出,成为卖点,成为旅游卖点?有些地方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和旅游结合,参加演出的乡土艺人,忙时务农,闲时演出,半农半艺,有旅游团来了,马上演给你看,很受欢迎。所以我们的精品培育,既要叫好也要叫座,要在市场上有回报。对于演出队伍来讲,有利益才有内在的动力。这次提到文化体制改革,我觉得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市场的培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十七大报告里强调,要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党的要求,也是群众的意愿。非遗项目要永葆青春,永葆生命活力,就一定要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
北京搞的女子十二乐坊,和浙江歌舞团的彩蝶女乐,都是对传统器乐演奏方式的一种颠覆,但是大受欢迎。以前的民族器乐表演,都是坐着弹奏,循规蹈矩,甚至可以说有点呆板有点枯燥。女子十二乐坊、彩蝶女乐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焕然一新,一群清新亮丽的女子,身着旗袍,站成一排,很灵动很活泼的演奏,配上电声乐器,让传统变得很时尚,将音乐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新潮的表演表达方式,年轻人很喜欢,老年人也不见得不喜欢。所以,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再度创作,对于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新的创造,对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顺势而为,是趁势而上,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然,对于推陈出新,也要加强文艺评论,加强文艺批评,以遵循艺术发展本来的规律,以更好地呈现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六)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这个才是我们的目的。文艺本来就是个百花园,文艺的体现就是多样性和多元化。我希望“十二五”期间,全省上百个市县,上千个乡镇,都有些作为,在全省形成一地一品或一地多品的非遗精品格局,形成一个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斑斓多姿、繁花似锦的新的面貌,形成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兴旺景象。
胡****总书记在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时代需要精品、人民需要精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推进非遗事业繁荣做出贡献,为宣传浙江、发展浙江做出贡献,为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贡献。
借鉴安吉模式 加快乡村非遗馆建设
2010 年10月30日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安吉县打造美丽乡村,打造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安吉每一个村都像一幅风景画,如诗如画。全县187个村,就像187幅风景画,连点成片,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大乡村。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求最大,但求最有特色,不求最富,但求最和谐。安吉经验、安吉模式、安吉现象,各新闻媒体给予重彩浓墨宣传,大张旗鼓宣传,《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为题,隆重推出,重点宣传报道。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打出了品牌,成为典范,成为示范。
昨天上午,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上张、中张、郎村三个村,我们看到了安吉新农村新的发展、新的气象、新的进步。美丽乡村什么样,安吉就是样本。安吉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一村建一个乡村非遗馆,可以说,各有特色、各有亮点、各有成效。乡村非遗馆怎么建,安吉就是示范。安吉县金凯副县长的介绍,使我们很受鼓舞,很受感动。县文化局董才宝局长的介绍,充满热情、充满感情、充满激情。安吉的经验很丰富、很丰厚、很丰满,安吉的成绩、成效、成果很突出。安吉探索建设没有围墙的非遗馆,其经验弥足珍贵,其精神难能可贵。这两天的会议,通过参观考察,看了建设成果展览,听了经验介绍,我想,大家与我一样,感受很多,体会很多,收获也很多。这次,我们虽然重点看的是乡村非遗馆建设,重点看的是乡村非遗保护,但这对我们非遗保护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这次会议,既是一个现场观摩会,也是一个工作推进会。陈瑶副厅长昨天下午对推进非遗展示馆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了阐述和强调,对各地非遗馆建设的实践、方法途径和基本经验作了概括提炼和总结,对“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我省非遗展示馆建设作了强调和要求。陈厅长提出,对此项工作要摆上位置、摆上议程,要多种类型、多种形式办馆,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办馆,要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办馆,要充分发挥非遗展示馆在传承传播民族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的重要作用。陈厅长的讲话,是下一阶段推进非遗展示馆建设的重要指针,各地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落实。
我就学习和推广安吉建立乡村非遗展示馆的经验模式,讲三点意见。
一、安吉模式的特点
安吉乡村非遗馆建设,它的根本特点,体现在它办馆的科学理念上。我概括为六个理念,这是安吉乡村非遗馆建设的指针,也是基本特点。
(一)与“美丽乡村”结合的理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安吉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概念,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四美”构成“美丽乡村”的概念。《人民日报》曾头版头条给予报道和宣传。安吉“美丽乡村”,是对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成为利民惠民的德政工程,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品牌。
安吉县文化部门主动有为,围绕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会同各乡镇,从当地实际出发,布局乡村非遗馆建设,保护开发历史人文资源,展现古镇古村风貌,丰富美丽乡村创建的内涵,体现当地美丽乡村创建的特色,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我们的工作,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借鸡生蛋,借题发挥,借梯登高,才更有作为,才有地位!
(二)亲近自然的理念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实际上,不单是仁者、智者,只要是地球人,都有亲近山水的天性,亲近自然的天性。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的推进,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潮如海、川流不息,浑浊的空气、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总是活得很焦虑,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跨越式发展,走过了“人家”二三百年的历程。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魂不附体,需要找回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家园,需要回归大自然。人离开了自然,又需要返回自然,在这个地球村上“诗意地栖居”,感悟身心的统一。
安吉乡村非遗馆建设,是一种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其所在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统一保护的新型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把非遗馆办在大自然,让非遗馆融入大自然。安吉的多数乡村非遗馆,以特定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让群众和游客“走进天然氧吧”,感受“原生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原味的民族文化”。安吉的乡村非遗馆,是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的生态型的非遗馆。
(三)办在家门口的理念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强调“四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强调“三贴近”,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强调“就近、经常和有选择”。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突出抓好公共文化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
“十一五”期间,我们在继续大力推进“文化先进县”、“东海明珠乡镇”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村级文化中心建设,提出村级文化场所基本全覆盖的目标。所谓“基本全覆盖”,就是85%以上。“十二五”期间,应该将乡村非遗馆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非遗馆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拘一格、不拘形式,放低门槛、拉近距离,建在田间地头、办在家门口。争取“十二五”期间,有三分之一的乡村建起非遗展示场所,争取通过乡村非遗馆,让更多的老百姓亲近传统文化,提高文明素养。使非遗馆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村民家门口的社科学堂,成为外来游客农家乐体验馆。
(四)“一村一品”的理念
“一村一品”的概念,是对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就是选准“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培育“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不同的地域风貌,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发展水平,造就各乡各村各有特点,各具风情。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要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
安吉县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原则上每村建一个乡村非遗馆。目前,全县已建成乡村非遗馆18个,今年在建的17个。竹文化、茶文化、书画文化、皮影文化、扇子文化、龙文化、孝文化、桥文化、畲族文化、山民文化、中医文化等,借题发挥,小题大做,在“做特”上做文章,在“做巧”上动脑筋,在“做精”上下功夫。各非遗馆各具风情,个性鲜明。安吉乡村非遗馆,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已经形成星罗棋布的态势,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品牌效应。
(五)活态展示的理念
非遗馆的展示,要动静结合。静态展示,是常态性,是日常性的。动态的含义,是不断要有活动,要有声响,要有亮点。非遗馆的展示,要见物,更要见人,还要见精神。这是非遗的特性所决定的,这也是非遗馆与文物馆的本质区别。比如,溪龙乡白茶文化展示馆,除了实物展、图片展,还有炒茶表演,还有茶艺表演,还有当地的民间艺术表演。比如,郎村畲族文化展示,除了恢复了廊桥,恢复了古街,还有畲歌对唱,有婚俗表演,有祭祀仪式,还有传统饮食,等等。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畲族文化展示馆,或者说畲族文化生态园。比如,上张村山民文化展示馆,有磨豆腐,有夯年糕,有酿酒,群众和游客可以互动参与,可以休闲体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活态传承、活态展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融入群众、融入生活。
(六)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融合,1+1>2。安吉从实际出发,把乡村非遗展示馆串联起来,并重点开发“江南第一驿站”、鄣郡风情历史园、“昌硕故里”等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围绕线路推精品,围绕线路树品牌,围绕线路抓宣传,围绕线路强服务。安吉县各个乡镇都有文化节庆活动,与当地的人文特色结合,有主题的开展。“白茶节”、“手工造纸文化节”、“畲乡丰收节”、“龙舞文化节”等等,“一地一节”与“一村一韵”呼应,提高了美丽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安吉注重传统手工技艺的发掘,开拓旅游产品。比如竹文化产业现在发展的势头很好,市场也很好。安吉将乡村非遗展示馆与旅游景区实行一票制联营,让游客欣赏优美的风景后,再品味地方特色文化,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安吉模式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重在建设不动摇
非物质文化也需要物质来支撑,无形文化也需要有形文化来依托。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需要有物质载体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作为载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需要有平台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重在建设,全面建设,全社会建设。虚功要实做,软件要硬抓。设施,是事业的主架,不管东西南北风,要抓好设施不放松。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塑造一个载体,开辟一处场所,让群众享有参与文化活动的空间。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群众参与和体验,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这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坚持试点先行不失误
安吉县在实施乡村非遗馆建设布局中,首先着力抓试点,抓示范村。各试点村从实际出发,找准各自的工作着力点,突出文化主题,发掘文化内涵,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创新载体,创新方式方法,力求实效。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建。力争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农民是讲实际、看实效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抓示范点,和发挥典型的表率作用,形成四处点火,四面开花的发展态势。以点带面、推动全盘,推动工作整体提升,这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方法值得提倡。
(三)坚持真抓实干不作秀
为政之道,贵在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实干,就是真心实意地抓,实实在在地干。浙江非遗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是靠干出来的。安吉美丽乡村建设走在浙江前列,走在全国前列,同样是靠干出来的。有些地方是做事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是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有些地方,做事先热后冷,雷声大、雨点小,紧一阵,松一阵。而我们的安吉县抓乡村非遗馆建设,长计划短安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序地推进。安吉非遗馆建设的突出成效,我们看到的这些成绩,我们看到的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安吉县文化部门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端正的指导思想,体现安吉同志们的实干精神和过硬的作风,体现了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有位伟人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说一百句话,不如干成一两件实事有说服力。不干事业一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四)坚持齐抓共管不放手
安吉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多渠道筹措经费,解决了乡村非遗馆建设资金不足这一最大的难题。一是争取本级政府加大对非遗馆建设的投入力度。2009年,对通过县级验收的新建的12个乡村非遗展示馆,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最低的补助5万,多的补助15万。二是相关规费尽可能减免。乡村非遗馆建设,是公共事业、公益事业。县级政府有权限减免的税费,一律给予最大程度的减免。三是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的扶持。譬如,章村畲族文化展示馆,就争取了省民宗委、湖州市******的经费支持。四是落实县有关部门帮扶责任。2009年,全县共有51家有关部门与乡镇、行政村完成结对共建工作,共投入对口补助资金1000万元。五是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据介绍,天荒坪竹海影视文化区、迂迢书画文化村、根艺展示馆、白茶会馆等项目建设中,引进社会资本超过一个亿。六是在确保非遗馆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发展非遗产业项目,既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又增添了非遗馆的发展活力。
(五)坚持督导检查不含糊
安吉乡村非遗馆建设推进速度迅猛,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将此项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年度“美丽乡村”工作考核的总盘子,列入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创建非遗展示馆,关键是领导、核心在落实。由于强化了政绩考核“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在认识上、行动上、要求上,与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保持高度统一,切实按照“美丽乡村”的总体规划和非遗展示馆的建设计划,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如期完成乡村非遗馆建设各项创建指标。在乡村非遗馆建设项目检查验收上,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以质量优为前提,规定要求达标准,自选动作有特色。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改进指导意见,确保取得实效。
(六)坚持农民主体不走调
安吉乡村非遗馆建设,既体现了政府主导和引导,更体现了民众的主体作用。安吉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的始终,切实转变政府包揽包办和群众“等、靠、要”的观念,正确引导群众处理好外部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充分尊重乡村两级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乡村非遗馆建设的决策者、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增强了建设乡村非遗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乡各村克服依赖思想,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倡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家业自己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掀起了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的热潮。我们干任何事情,只要尊重了群众意愿,只要群众拥护,我们就能把事情办成,可以说,这是一条真理。
三、关于安吉模式的推广
(一)调查研究,分析形势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一方面形势大好,一方面形势依然很严峻。不少地方的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认识越来越高,采取有力和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和促进非遗工作,增强文化软实力,增添文化魅力,增强文化生机活力,提高地方文化影响力。但同时,也有不少地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强调GDP的增长,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依然在大拆大建,破旧立新,把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迹、遗存,摧朽拉枯一扫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附的文化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实物资料不断流失,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岌岌可危。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要与推土机抢地盘,要与时间赛跑,要与有些不具有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领导作斗争。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我国起步不久,乡村非遗馆建设更是一个新生事物,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认真研究本地资源和区域特色,摸清真实情况,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发展形势、趋势和态势,与当地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梳理思路,明确目标,明晰步骤。文化部门脑子要清醒,要积极当好参谋,要变被动为主动,要积极主动有作为。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规划是纲,纲举目张。“十一五”期间,我省非遗工作为什么取得这么大成绩,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我们制订了“十一五”非遗保护规划。各地要结合“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规划的制订,抓紧专题编制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规划。我们这个规划,一要体现前瞻性,要考虑长远,要对接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对接文化发展趋势,要融入新农村建设整体格局。二要体现整体性,通体构思,系统设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做到全域、全程、全覆盖。三要体现操作性,要明确分阶段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以重点区域、重点工作的突破,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四要体现科学性,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任务观点,不能搞形式主义,而是要尊重历史文脉,要尊重群众的意愿,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民众的检验。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在新形势下推进乡村非遗馆建设,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寻找解决办法。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握政策导向,不断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各地地域不同,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乡村之间发展的差异也较大。各地在乡村非遗馆建设中,要坚持以宣传引导为主、以政策激励为主、以典型带动为主的“三为主”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尊重农民意愿。非遗馆建设的内涵、模式、特点,可各不相同。要从实际出发,要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实行差别化发展。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条件,提出不同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律,不急于求成,不以行政指令强行推进。
(四)强化责任,分工合作
各地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推进乡村非遗馆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整合文化部门各种要素和资源,加大对乡村非遗馆建设的支持力度。作为非遗保护的主管部门,推进乡镇非遗馆建设,我们责无旁贷。
但乡村非遗馆建设的责任主体,我认为应该是乡镇和行政村。责任主体一定要明确,要一事一主体,落实到实施主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板子要打在一个“和尚”身上才能打得准。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安吉县级机关挂钩联系各相关乡镇,按照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具体业务指导,给予必要的技术、财力、物力支持,营造了各界各方共同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乡村非遗馆建设,要体现齐抓共管,社会事业社会办,各个部门工作一起做,成绩各自报。安吉建设乡村非遗馆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从部门行为转化为党委政府的行为,转化为全社会的行为。
(五)创新机制,分别探索
创新是不变的主题。我们不断面临新的领域,我们的工作不断深入深化,由于走在前列,我们遇到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遇到了许多兄弟省份还没有遇到的问题。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勇于实践。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一变,柳暗花明!思路一新,海阔天空!脑筋急转弯,豁然开朗!如果我们没有好的观念、没有好的思路,没有好的举措,我们就可能原地踏步,就可能是山河依旧,我们将依然演绎“昨天的故事”。无论是推进乡村非遗馆建设,还是推进整个非遗事业发展,都需要创新机制,不断探索。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各地既要相互学习借鉴好的经验,更要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少花钱,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
(六)发挥作用,分享成果
保护为了人民,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果让人民共享。这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推进非遗展示馆建设不是一种时尚,不是一种新闻炒作,而是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种具体实践,是一项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连的民心工程。我们要以非遗展示馆建设的新成效,使更多的创建成果惠及于民、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