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地理之谜
15102600000028

第28章 奇“石”(1)

逐渐长大的“石狮”

在湖北省钟祥县客店乡元台村五组退休干部高涛家的一间约10平方米的厢房中,长出了一具石狮。

60多岁的高涛说,这问房屋是他的前四辈老人修造的。由于当时感到很费力,没有把地基上一块小的石头挖掉。350多年来,这块石头逐渐长成为长约360厘米、宽约230厘米、高约210厘米的大石狮,并且这具石狮仍在继续长大。

这具石狮还是当地的“义务天气预报员”。一旦石狮身上“发汗”,就会下起雨来;如果“汁珠”滚流,则必有大风暴雨来临。

为什么这块石头会长大呢?并且还会预报天气呢?

重量突然变化的“石头”

贵州省蕙水县雅羊乡简飘村布依族村民罗大荣家,珍藏着一块石头。在其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重量竟能上下增减2千克。

这块石头呈椭圆形球体状,轴长29.1厘米,短轴长25.9厘米,厚18.2厘米,周长88厘米。在罗大荣家当场测重,其结果是:11时13分,重为24.825千克;11时43分和12时零8分两次称重均为22.825千克;12时28分重量又升为23.875千克。这块石头呈古铜色,其表面有一清晰可见的像穿山甲的鳞甲一样大的图案,七只如同手掌但大小不一的图案也明晰可见,还有两个像马蹄形的图案相对称。

这个石球的重量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会“哭”的奇石

1997年11月19日《新闻报》第3版报道:在北缅甸北部的森林地带有一块会“哭”的奇异岩石。平时寂静无声,与一般岩石没有什么区别。但每逢阴雨,它就会发出像人类哀嚎般的哭泣声。这块石头被列为缅甸十大奇观之一,前来倾听它“哭诉”的游客络绎不绝。地质学家曾多次进行实地考察,但迄今仍未能解开它的发音之谜。

在法国与西班牙交界处的比里牛斯山中,有一块会哭的岩石,人们称它“哭岩”。这块不足30米高的岩石在外形上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在天气晴朗的午后它会发出像女孩一样的哭声。世界各地的游客被这一神奇现象所吸引,纷纷前来,兴致勃勃地听“哭岩”的“表演”。

随着人的呼喊会自动飘起的巨石

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距离浦那约24千米处,有一座名叫希沃布里的小村庄。村里有一座苏菲派教徒圣人卡玛·阿利·达尔凡的祠庙,这位老人的遗体就安葬在这座祠庙里。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祠庙门口的两块巨石,竟会随着人们叫喊卡玛·阿利·达尔凡的名字而飘然升起。这两块彼此贴得很近的大型巨石,只允许男人接近,女人是不能靠近它们的。

两块巨石中,最大的一块约重70千克,另一块稍轻一点。如果想让石头升空,需要一定数量的人群,用右手的手指指着岩石,同时异口同声不间断地喊着“卡玛·阿利·达尔凡”,这时,巨大的岩石便会马上弹跳起来,上升到约2米的高度,悬在那里,直到喊声停止时才会落回到地上。如果不按这个过程来做,岩石是不会腾空而起的。较大的岩石需要11个人右手指指着,较小的只需要9个人用手指着即可升起。

马克·鲍尔弗去希沃布里村时见到了这一奇观,为了证实这件奇事,他亲自加入呼喊的人群进行试验,果然岩石就从原地跳起,升人了空中,随后噼啪一声落地,他还把这件事情拍成了电影。

科学还不能解释岩石升空的奥秘,但是,前来希沃布里村观看这一奇景的人越来越多。这两块岩石到底是怎样放在祠庙门口的?它的升空是受谁的力量驱使呢?这可真是一个谜。

牛鸣石

在广西靖西县,有个叫“牛鸣坳”的山拗,横卧着两块巨岩,中间留“一线天”让人通行。左边那块三角形的巨岩,有汽车那么大,远看过去犹如卧在地上的一头大灰牛。岩石表面光滑,内有许多交错的孔洞。游人贴洞吹气,便发出一阵阵雄浑的“哞哞哞”牛叫声,吹气越大,声越响,顿时群山共鸣,势如群牛呼应。古人有诗称“伏石牛鸣吹月旋”,意思就是这里石牛一叫,月亮也会跟着旋转起来,用来形容牛鸣石的神奇。

牛鸣石是浅灰色的石炭岩,被雨水溶蚀出许多孔洞,蚂蚁、蛇、鼠和鸟类穿行其中,把毛糙的洞壁打磨光滑了。人往一个洞口吹气,互相串通的孔洞受空气摩擦,便产生铜管乐器的效应,发出动听的牛鸣声。

魔鬼石板

无独有偶,同样,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黎巴嫩古罗马庙宇遗迹里也有几块巨大的石块,让人不可思议,人们称它们为贝尔拜克的“魔鬼石板”。

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85千米处,有一处草木茂盛的高原,高原上的贝尔拜克市中残存着古罗马庙宇的遗迹。庙宇原以建筑精美而著称,建于公元一世纪,它坐落于一个高台上。庙宇四周的田野景色非常美丽,令人神往。但这里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却是环绕庙宇的巨大石墙,和墙下高台上所放的三块世界上最大的石板。

这堵巨大的石墙是怎样建成的。至今仍是一个谜,而墙西端所放着的三块大得异乎寻常的石板更是一个无人解开的谜。这三块石头假如竖起来,每块石板都有五六层楼高。其中最大的一块约长19.2米,宽4.2米,厚3.6米,重达800吨。经仔细调查,考古学家们发现这些石板都是从1.6千米外的采石场凿下又运到贝尔拜克的,然后再把它吊起7.5米左右,安放在由较小的石块砌成的高台上。

从开凿到运输再到吊放这个过程,就算现在使用最先进的机械,也难以把石板搬到那个位置。假若用现在的工业起重机,想要把那样重的石板极准确地放在规定的位置,并且,让石板之间的缝隙窄得连刀刃也插不进,也是十分困难的一项工程。难怪以前这里的人都认为这石板一定是由魔鬼劈凿好,再由它们搬到这里的。

魔鬼之说自然是个无稽之谈,然而,在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何以有那样高的工程技术呢?并且在罗马帝国的其他地方也从未发现过有这样难度的建筑工程。那么,这些石板到底是怎样被采下,又是怎样被安放在这里的呢?

除了三块巨石之外,更加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在原来的采石场里还有一块重达10000吨的石块,它比原来的三块更大。没有人知道在修建庙宇时,为何没能用上这块巨石。当时那些古人既然能把如此庞大的那三块巨石搬动吊起,如果他们搬不动剩下的这一块、也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移动它就会发暴雨的怪石

19世纪末的一年,墨西哥天气干旱,河水枯竭,文物工作者在夸特林昌村的一条河床里发现了一座石雕像。这座庞然大物是1300多年前由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而成的,高7.5米,直径4米,总重量167吨。石雕像上镌刻着“不得随意移动,否则暴雨无情”的字样,并注明因挪动石雕,酿成水患的年月日。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墨西哥政府于1964年作出决定,将石雕运往首都。夸特林昌村民闻讯人人激愤,个个反对。一些曾经领略过石雕像“报复行为”的年迈者,也纷纷进谏和告诫政府工作人员:“若动石像,黎民遭殃。”

官僚主义的当局非常执拗,尽管当地的人们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再三阻拦。但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石雕像被搬到河岸,并用一辆72轮的巨型卡车运走了。

1964年4月16日,石雕像在人群的簇拥下,进入墨西哥城,并被安放在国家博物馆的主楼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庞然大物刚刚安顿完毕,暴风雨便滂沱而至,仅第一天的降雨量就在40毫米,这是墨西哥105年来的最高日降雨量。于是,墨西哥全国城乡闹水灾,百姓不宁。唯独夸特林昌村安然无恙,因为村民们在石雕像运走后便筑堤修路,作了防洪抗洪的一切准备。

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

东山岛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古称铜山,是著名的海滨风景区。东山岛的闻名,除了美丽的热带海滨风光外,还因为岛上有一块奇石——风动石,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

风动石,危立于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高4.73米,宽4.57米,长4.69米,重20多万千克,外形像一只雄兔,斜立于一块卧地盘石上,两石吻合点仅有几厘米见方。当海风从台湾海峡吹来的时候,强劲的风流会使风动石微微晃动,让人觉得其岌岌可危,可风停后,风动石也随之平稳如初了。

风动石不仅在风的吹拂下会摇晁,而且人力也能使其晃动。如果找来瓦片置于石下,选择适当的位置,一个人就能把这硕大的奇石轻轻摇动起来。此时,瓦片“咯咯”作响,顷刻间化为粉,奇石摇动的轨迹清晰可见。

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地震,山石滚落,屋倒人亡,可风动石却安然无恙。

“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搬走风动石,日舰“太和丸”用钢丝索系于风动石上,开足马力,可多条钢丝索被拉断了,风动石仍纹丝未动,最后日军只得放弃这一企图。

风动石历经沧桑,依然斜立如故。

这块奇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发出茴香气味的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