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地理之谜
15102600000012

第12章 神秘的海洋(2)

借着船上的灯光,人们看到,海面上浪花四起,无数亮点在海中闪烁,成群的鱼虾围着考察船乱转着。它们又蹦又跳,像发了狂似的,时而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中,有鲨鱼门鳍,有鲸鱼拱背,有飞鱼展翼,有金枪鱼跃水……

群鱼聚会持续了好几个钟头,直到东方发白,才慢慢平息下去。

是谁驱使群鱼聚会呢?船员们在议论着,猜测着。

原来,群鱼聚会是两股方向不同的海流相遇时出现的奇观。两股海流“握手”,不但会见到翻腾的浪花,听到轰呜的音响,更会促成两股水流中的鱼类聚会。特别是在寒流与暖流相会时,景况蔚为壮观。

寒流和暖流相会,将使平静的海面受到搅动,引起海水上下翻腾,像无数把锄头翻动土壤那样。海水的翻腾也把海洋耕耘了一次,下层丰富的营养物质来到了表层,促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其数量之多,有时竟能高达每立方米2000~3000毫克的程度。海水里充满了食物,简直变成了肉汤。鱼呀、虾呀和其他海洋动物,纷纷从四面八方来“赴宴”,海洋沸腾了,渔场形成了。

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区域,叫做辐聚区。由于这里常常呈现出海水温度冷暖悬殊的差异,好像大气里的锋,所以又把它叫做海洋锋区,而渔民则称它为“流隔”。

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渔场都与“流隔”有关。

西北太平洋渔场,是世界著名大渔场。它从日本近海,经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一直延伸到阿留申群岛近海。这里是世界第二大暖流——黑潮与“千岛寒流”、亲潮交汇的地方,因而形成了盛产鳕鱼、鲱鱼、秋刀鱼和金枪鱼的渔场,产量始终名列世界前茅。1970年以来,年产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而且稳步上升。

大西洋东北海域,从冰岛到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从北爱尔兰到挪威近海,是世界第一大暖流——湾流延续支脉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以及挪威暖流与北极寒流的交汇区。结果,这一带也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这里盛产鳕鱼、鲱鱼等鱼类,年捕获量也超过1000万吨,产量也有上升的趋势。

著名的北大西洋纽芬兰渔场,是湾流和拉布拉多寒流汇合的地方,以产鳕鱼为主,年产量为400万吨。不过,这个渔场近年渔业产量有下降趋势。

除了上述三大渔场外,还有许多较小的渔场也与“流隔”有密切关系。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东部近海盛产金枪鱼的渔场,就与东澳大利亚海流和西风漂流之间的“流隔”一致;印度洋南部亚古尔哈斯暖流和西风漂流的汇合;南大西洋巴西暖流与福克兰寒流的汇合,也都形成了渔场。

中国舟山群岛外海也是一个很好的渔场,这里盛产大小黄鱼、带鱼、鳗鱼等。这个渔场的形成也与两股水流交汇有关。当黑潮暖流在台湾转向流人东海后,在台湾东北角分出一股支流,缓慢地向长江口一带流去。它和从长江人海以后沿着浙江沿海流动的海流,正好在浙江舟山群岛一带相遇。于是,这里就形成了渔场。

“流隔”的位置是经常变化的,要掌握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通过研究海流的路径、强弱变化的规律,对“流隔”作出预测;也可以根据各种海洋要素如温度、盐度等变化情况来推断。如在大西洋湾流与拉布拉多寒流间的“流隔”,温度相差很大,有时一条船的船头和船尾竟相差好几度。富有经验的老渔民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用肉眼寻找“流隔”的方法。比如,寒流多半水色发绿,暖流多半水色发蓝;沿岸水多呈黄绿色,外洋水多呈深蓝色。所以,根据海水的颜色,可以大致判断“流隔”的位置。再如,“流隔”既是两支海流相遇的地方,它们的撞击必然使海水产生摩擦搅动,发出声响,形成浪花。当然,也有些“流隔”并不全都出现激烈的变化。但仔细观察,仍可以看出海面的某些异常,如海水旋涡增多;以鱼为食的海鸟,大群大群飞到流隔区觅食等。

也不是所有的“流隔”都能形成渔场的。如果“流隔”附近由于某种原因不适宜鱼类的栖息,那里就没有或只有少量的鱼。

不仅表层的两股海流相逢会造成鱼儿大聚会,还有一股神秘的海流,也会使群鱼聚会。

1962年6月,南美的秘鲁沿岸突然刮起一阵凉风,气候变得和深秋一样凉爽,消夏的人们纷纷穿上秋装。这时,海面上出现了异常现象,人们发现蓝色的大海突然变成了维紫色,而且越靠近海岸,颜色越深,绛紫色的波涛一个接一个向着海岸袭来。更令人吃惊的是,随着海潮上岸的竟是一群一群鲲鱼。

这一年,秘鲁渔民一没有增加渔船二没有改进渔具,渔业产量却比上一年增长了71倍,达696万吨,一举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而且这些鱼是在1300千米长、50千米宽的狭长区域内捕到的。此后,秘鲁的渔业产量扶摇直上,到1970年,登上历史最高峰,捕获了1053万吨。秘鲁渔民兴奋不已地说:“上帝恩赐秘鲁人,幸运之神常在。”

“幸运之神”来自何方?经海洋科学家调查发现,她是来自海洋深处的一股海流。这股海流不是那种水平运动的海流,而是在垂直方向涌升的海流,这种涌升的海流,叫上升流。它在海洋中,似一团粗大的水柱在旋转上升,就像大气中的气团似的,有人又称它为“海底台风”。

但这股“海底台风”却不像大气中的台风刮得那样猛、那样快。据测量,秘鲁近岸的上升流,是一个个直径约200千米的漩涡,它们遍布秘鲁外海水域,它们在100米深度大范围的垂直运动速度是每天约10米左右。

别看它慢慢腾腾地移动,可带来的浮游生物却不少。如果我们把寒暖流交汇造成的搅动,比作像无数把锄头深翻土地,将海洋深翻了一遍的话,那么,上升流则像无数台拖拉机耕地那样,把海洋翻得更深了。海洋深处的水是寒冷的,营养物质很少被消耗,所以当它一旦大量向上涌升,就会大大增加海洋表层的营养,从而使浮游生物尽情滋生,冷水性的鱼类也随之大聚会。

那么,秘鲁近海的上升流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知道,吹到海面的风,能够引起海水的水平运动,产生风海流。风携着海水向右方45°角流去,这里的海水就减少了,左方的海水就源源不断地流过来补充。这在开阔的海洋里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有海岸阻挡,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设想风平行海岸吹刮,你背风而立,在你的左方有较为平直的海岸。这时,风海流不断使海水离岸而去,你的左方是海岸,当然不可能有海水来补充,唯一的办法是海水从下面涌升而起。这样一来,上升流就出现了。

秘鲁近海的上升流就是这么形成的。

中国海洋学家研究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中一股上升流,对中国沿海也颇为偏爱。正当中国鱼类资源日趋减少时,从日本对马海峡涌来一股强烈的上升流。这股海流在东海800—1000米深处移动,并携带一种名叫马面的鱼,来到中国沿海安营扎寨。渔民捕获量大增。从此,由马面加工制成的烤鱼片,为人们提供了美味可口的佳肴,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当然,上升流也并不是那样恒定的。以秘鲁为例,1970年则是上升流的全盛时期,那年他们的渔业产量达到1053万吨。此后,上升流开始衰减,秘鲁渔业产量也跌落下来。1975年只捕获了345万吨,从第一位降到了第四位。1971年至1975年的平均产量也不过504万吨。这些数字表明,海流与渔业产量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上升流在世界不少海域出现,规模大而明显的属秘鲁沿岸的上升流,但上升流所占的面积却极其微小。有人粗略地估计,全世界沿岸上升流区域的面积还不到海洋总面积的1/1000。可是,就在这不到1/1000的水域里,却生产了世界渔业产量的一半。由此可见,上升流区域确是鱼儿的大聚会场所。

谁是杀害鱼儿的凶手

秘鲁近岸,当随着低温的上升流举家迁徙而来的冷水性鱼类——鲲鱼,在这里尽情地觅食,自由地嬉戏,繁衍生息时,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了。

一个“不速之客”闯进这里,顷刻间,冷水性浮游生物几乎全都丧失性命,绝大部分的鲲鱼成批成批地死亡,许许多多的海鸟因丧失食物而饿死……不到几天,海面布满了鱼类和海鸟的尸体。它们腐烂后,分解产生了大量硫化氢,造成海水腥臭异常,并且迅速变成黑色。行驶到这里的航船的船壳,甚至海岸礁石,都被染成了黑色,像涂了一层黑色油漆。硫化氢与海雾相结合,随风飘荡,给秘鲁首都利马外港卡亚俄的房屋和汽车也染上了黑色。因此,当地人嬉称黑色的海水和黑色的雾气为“卡亚俄油漆匠”。至今,航行到卡亚俄一带沿海,就会发现这里的海水与别的地方海水颜色不一样,简直像一锅酱油汤。

大量鱼类和海鸟的死亡,使渔业产量急剧下降,以鲲鱼为原料的鱼粉加工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鸟粪工业也受到严重的损失。

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是一支小小的暖流,人们管它叫“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译为“耶稣之子”或“圣婴”。尽管它的名字挺美,可行为却丑恶,在人们的眼里,它是一个专门制造恶作剧的“坏小子”。每当它光临一次秘鲁西部渔场,就把灾难带给海洋生灵。最可怕的灾难大都发生在耶稣基督圣诞12月25日前后。因此,秘鲁人便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为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的老家在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那里终年温暖,水温较高。赤道逆流本来自西向东较稳定地流动着。可偏偏在某些时候,这支赤道逆流也分叉,其中一部分海水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下,穿过赤道,向南流动,就闯入了秘鲁渔场,使这里的海水温度骤然升高3~5℃,有时高达8℃,给许许多多冷水性鱼类带来巨大灾难。

厄尔尼诺原本是秘鲁海域局部地区的“专利”。有资料说,在秘鲁,厄尔尼诺就是表示“暖水南侵”的意思。后来,科学家发现,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的海洋生物带来灾难,而且它还影响全球气候,使地球发起“疟疾”。它曾使干旱地区突然暴雨成灾,又使雨量充沛的地方久旱无雨,它使寒冬腊月温暖如春,又让炎热季节低温寒冷……

20世纪强度最大的厄尔尼诺发生在1982~1993年。这次厄尔尼诺来临时,东太平洋赤道水温一下子升高了6℃,世界上许多国家气候意外反常,遭受了几个世纪以来少有的自然灾害的侵袭。津巴布韦60%的地区有旱情,玉米减产2/3,50万头牛因干旱而死亡或提前遭屠宰。

素以风和日丽著称的瑞士,1982年春季却阴云密布,寒风嗖嗖,时而大雨滂沱,5月上半月的雨量为46年所罕见。

1982年11月起,连续数周的暴雨给厄瓜多尔等地带来了百年未遇的洪水。

总之,那次厄尔尼诺,共造成近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300多人在厄尔尼诺引发的自然灾害中丧生。

1997年4~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其严重程度不亚于80年代初的那次给世界一些地方带来的灾难。

4月下旬,加拿大马尼托巴省南部地区遭受了17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方圆2000多平方千米的农田和村镇成为泽国,2.5万人流离失所。

9月14~16日,风速达每小时158千米的“奥利娃”台风袭击了日本南部的九州岛,造成4人死亡,数万人被迫转移,全国有500多所房屋被淹。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由于东南亚、加勒比海和南美等地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粮食总产量比1996年下降15%;面临饥荒威胁的国家增加到29个,其中18个在非洲,亚洲和东欧各5个,拉美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