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行走的新闻:走进宁波教育管理名家
15101600000019

第19章 俞毅:行走在思考的路上

俞毅,现任宁波外事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曾担任宁波鄞州中学团委书记,市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2000年8月起调任宁波外事学校校长。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中职教育现状,到任之初,俞校长就开始探索个性化的职教办学之路在他的带领下,宁波外事学校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金奖、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宁波市文明单位、宁波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外事品牌”、“品质职教”已成为外事学校的代名词。在这些荣誉和口碑的背后,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基层校长在中职教育道路上的探索之思、创新之路。

思考一:要培养具有外事烙印的外事学子

来到外事学校,随处可见的是学校“心向善,志高远”的校训。我们便从这个校训开始了和俞校长的交流。俞毅笑着说:“你们不知道吧,这个校训是我提出来的呢!”随后俞毅为记者解读了这六字校训。

“从‘善’来讲,我认为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十分重视这个概念。‘善’包含很多意思,包括‘忠、体恤、同情、怜悯、宽容’等等。”俞毅娓娓道来,“做人首先要善良,要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他人的生命,如果不能热爱生命,那人们有什么资格去爱世间的其他东西。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概念,即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不求回报,滋润万物。其次是一颗包容的心,以一种宽厚的心态去接纳他人、成全他人。能让学生在三年后离开这所校园时对‘善’有更深刻更到位的理解,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而‘志高远’就是指志存高远,尤其向我们的中职学生而言,进入学校的时候他们被打上了失败者的标记,而我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也有明天。‘明天’是一种希望,一种期待,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职学生一样能收获成功。”俞毅对我们阐述了他对成功的定义。“成功就是做自己能做到的,能走多远走多远,在遵纪守法、学会感恩、有责任意识的前提下,努力实现自己能实现的目标……一定要有自己的志向,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自暴自弃;要有平和的心态……”

六字校训体现了俞毅对中职教育本源的思考和对自己所认定的教育理想的坚定。

“当然,”俞毅又补充道,“善和志是最基本的两个点。在外事学校,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学生打上外事烙印,让外事精神赋予学生人生财富,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要实现人生理想,需要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态度决定了认知。“要培养学生专注、持久的态度,规范、校正自己在集体中的行为,增强对团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向心力和自豪感。就一所学校而言,对学生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经过校园生活逐渐形成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我们要培养的就是具有优秀的品质、美好的情感、文明的行为、良好的教养、健康的身心的外事人。”

如何把这一育人理念变成现实呢?

“用校园文化环境塑造学生,让外事学子打上外事的烙印。让一批批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并留下鲜明的文化特征。”这是俞毅给我们的回答。

记者了解到,外事学校通过塑造以“心向善,志高远”校训为核心的文化导向德育环境引导、改变学生,通过日常的宣讲、校园活动等形式加以实现;学校还设计了一整套校训文化标识系统,如校旗、校标、校服、文化围巾、文化笔、杯子、纸巾等等,来引导学生快乐成长;借助德育大课程的环境塑造,延伸空间距离,延长时间长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重新审视活动、比赛、仪式等课外的内容,赋予全新德育内涵。外事第一课、外事记忆、外事典礼、外事社团、外事选修课、外事家长会等一系列的外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活动背后隐藏的德育意义:尊重、进取、合作、感恩……通过塑造刚柔并济的德育制度环境和人人参与的全员德育环境塑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约束、学会遵守。

“育人”这个中国几千年一脉相传的教育理念在这所学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俞毅有些心痛地感慨道:“很多学生在中考失利后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失败者,绝望而没有了理想。”但是,人生价值的高低远远不是用这种片面的考试成绩可以衡量的。“当每一个孩子走进我们这里,我们都要帮助他们挖掘潜力、恢复信心,因为人各有所长,他们每个人都可以重塑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我们的校歌就是《寻找天空》。”

“太阳落了又升起,月亮缺了又盈圆,潮落潮起连天际,云卷云开万里阔……带着温暖和希望,迎着太阳的光芒,寻找我的梦想。向着太阳的方向,我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听着这气势磅礴的校歌,记者仿佛看到了一幅蓝图:在不久的将来,在一片广阔的蓝天下,有一群充满青春朝气的年轻人在奔跑和欢笑着。他们,就是一群有明天的人,是一群“大写的人”。

思考二:走国际化之路,造国际化人才

置身宁波外事学校,会有一种来到西方某所学校的错觉,从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到欧式的装饰,从一支笔一张纸到一杯咖啡,从校标到双语标注的路标无不体现了这所学校最大的特色——国际化。“这必将成为浙江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和职业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上的一个亮点”。俞毅目光坚定地说道。10年前,他敢为人先,世纪之初,俞毅率先提出了要在中职教育中走国际化之路的观点。因为他感到,经济全球化的气息在一步步渗入我们的生活中,中职教育走国际化道路只是时间问题。的确,随着中国入世和宁波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从单一的英语专业,到日语专业的增设,到德语、法语、韩语等小语种专业的开设,从单一的语言专业,到语言与贸易、服务、金融等专业结合形成复合型专业,宁波外事学校走在了浙江同类学校的前列。现在学校每年向服务、金融、商务、贸易等四大就业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多语种专业的开设受到了外贸企业的广泛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这也是令俞校长和他的同事们最为骄傲和欣慰的地方。回顾10年来的发展历程,俞毅谦虚地说:“这一路走来,我只是一个把握了机遇的幸运者。”

11年的办学战略的调整,让国际化成了这个学校的另一标签。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国际化?俞毅对此有着自己的判断:首先,要会说纯正的外语,但这只是一座桥梁,还要有一种包容的事业心和胸怀。最重要的是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别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包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经济、政治、习俗、文化形态等方面去全面而立体地了解。他提到了著名的公众人物大山,俞毅觉得大山不是因为会说一口几乎与中国人无异的中国话而成为中国通的,最根本的是他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形态。当学生们站到这个高度上去“俯视”一个国家时,就可以说是真正了解了这个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无疑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目标,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浓厚的国际化氛围的环境中,用环境塑造人,人与环境共生。俞毅回忆起2002年自己的学校迎来第一个外教时的情景,“那时无论这个外教走到哪里,老师和学生们都盯着他看。尤其是学生,和他讲一句话就会脸红。”而现在,学生们经常和老外一起去钓鱼,去老外家做客,处处表现得落落大方,当年羞涩脸红的样子荡然无存。当记者问起学生和外教交流时会不会有障碍时,他笑着坦言:“我们学校的外教挺多的,大家一起生活也习惯了。我们相处得很融洽,氛围很轻松。”

这种国际化的氛围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肯定,一位周姓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当初我们选择这个学校,就是考虑到学校办学方针的国际化,这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见见世面。而且,这和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让我们做家长的很满意。”

创设国际化氛围是一方面,落实国际化举措则是根本。为此,俞毅经过一系列的摸索和长时间的探索回答了这个问题。引进国外师资,输送教师出国进修:学校先后引进外籍教师28名,选派去国外研修的外语教师达26人次,学校拥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32人,占外语专业教师总数的68%;开展全时空外语教学,将教学思维和组织形式契合,将课堂时空和家庭时空完美融合,最大限度地将外语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感到“外语就在我们的身边”;引进国际评价标准体系,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国际通用职业证书成为重要评价体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了保障,国际雅思考试、日语等级考试等一系列的等级考试也是将学生推向国际化的一种渠道;成立各类外语俱乐部如风俱乐部、高丽阁、欧陆风、IC E(万国俱乐部),独具异国风情,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模拟情景中,能充分享受着“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外国风情”的快乐;引进原版教材、全套原版课程;开展国际交流,缔结姐妹学校:学校德语专业的学生已与德国亚琛彼尤斯中学(PIUS)学生建立了伙伴关系,已有五批学生互访,与澳大利亚西悉尼精英中学、美国肯尼迪高中等学校建立了“成长伙伴”关系。一提到“成长伙伴”,俞毅会心一笑,说:“这个提法源于网络灵感。成长伙伴,即让每个学生与相关国家的学生通过网络结成伙伴关系,在一年的学习交流之后,学校会安排双方学生的互访。”一位学生这样告诉记者:“这种从网络过渡到实际生活的方式,很吸引我们。要是我也有这样一个伙伴,那我可能就是‘外国通’了。”

当宁波外事学校率先走上国际化道路并取得成功时,俞毅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他知道学校要发展,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中澳TAFE合作项目成了这一股活泉。该项目是宁波市“十二五”期间“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项目。由宁波外事学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澳大利亚西悉尼TAFE学院共同组建的宁波TAFE学院即将成立。该专业采用五年一贯制的新型中职教育模式,全套引进澳大利亚课程体系,强化英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呼应宁波诺丁汉大学培养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整体提升宁波市中职教育国际化程度,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和职业技术国际化人才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思考三:创设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组织氛围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人性化”。俞毅告诉记者,任何一个组织的管理都不能缺少制度,制度首先是一种规范和约束,通过制度来维持组织的运行和发展,某种程度上说制度是组织的存在框架。但制度在深层次上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标准,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文化引导及矫正手段。相对于刚性制度,外事学校更注重的是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制度。

几年来,在俞毅的领导下外事学校构建了较完整的刚性制度和众多柔性制度,而正是这些柔性制度,让全体师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人性化管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荣誉休闲制度,退休前两年的教职工以及获得校级以上表彰的满五次的教职工可享受一次海外休闲旅游,当年获得校级以上表彰的教职工教师节期间可享受国内荣誉休闲一次;一晚一早制度,每个教职工每周一次上午9时上班,下午4时下班;每月半天疲劳假制度;临时请假制度……

对教职员工的人性化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制度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学校图书馆的四楼,专门为老师设立了休闲吧,老师可以在那儿阅读刊物、喝茶和聊天。记者注意到,休闲吧所陈列的饮料和点心就有20余种。这种细腻全面的关怀,着实感染到了记者。休闲吧只是学校对老师人性化关怀的一个缩影,众多的细节体现了这种人性化,从一顿自助早餐到一次下午茶;从一双棉鞋、一件雨衣再到一间午休室配置,从一次FAS欢乐行到每周的瑜伽健身,太多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中看到学校的人性化。俞毅的理念就是要让老师们获得有品质的生活。这种对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记者所遇到的校长中着实少见。

学校种种温暖的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让老师在高品质的生活的同时提高了教学热情。在温馨的学校氛围里,每一个老师的敬业程度都相当高。陈老师透露,尽管有每个月半天疲劳假的政策,可是老师一般都不会去请这个假,总是担心着会不会落下课程,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

以教师为本的组织环境,并不影响学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根本。2010级德语专业的一位学生这样告诉记者:“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极富人性化,总能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利益。老师会要求我们多去参加课外活动,甚至是课间短短的10分钟。”记者在一位姓黄的家长那里了解到,平时她忙于工作,对儿子黄威的学习有所疏忽,而孩子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可外事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持续的鼓励和影响,加上整个学校开放的、不压抑的管理氛围,让黄威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与激情。黄威表示,毕业后会继续出国深造,提升自己英语专业的学习水平。学生的这种转变来源于老师的谆谆教诲与循循善诱。他的班主任邱老师回忆起黄威的故事还记忆犹新:在初入学校时,黄威对英语一窍不通,有一天邱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单词“man”,当时已经17岁的黄威竟然问老师“man”是什么意思,邱老师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你就是一个man,你就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之后,这个男孩兴冲冲地跑到老师那里说自己学会造英语句子了,于是他跑到讲台上大声地喊出了“Hey,man。”就是这样一段课堂上发生的小插曲,让黄威从此树立信心,开始了自己的外事生涯。邱老师特别强调,“当每一个孩子跨进这所学校时,他们总会觉得自己是一个‘loser’,这是最可怕的。而当他们第一次走进我的课堂时,我就会告诉他们‘你很优秀’。”邱老师只是外事学校众多老师中的一个代表,外事学校的老师就是用这种激励式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教育着学生,引导、改变着学生。

学校还制定了一些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制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励,重视过程。完善的奖励制度是对学生的激励,成为牵引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千元奖学金不仅奖励学业出色的人,还奖励品德优异的学生;嘉奖令颁发给为学校获得荣誉的学生,让学校以他们为傲;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一条荣誉围巾比金钱更让学生感到欢欣鼓舞。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全面参与管理、奖惩讨论,在自主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自己,形成良好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局面。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每月之星、校园达人等评选,成为恢复学生自信,重塑自我的重要手段。“千分制”评价体系对学生实施动态化评价,以在校三年为一个整体,对学生进行评价。德育重修制度,给犯错误的学生以改正的机会。

正是有了这些人性化教育与管理的理念,在俞毅的带领下,宁波外事学校呈现了一派和谐向上的面貌。老师们兢兢业业、团结合作,学生们朝气蓬勃,自信阳光。在记者离开时,注意到几个男生在操场上打篮球,望着这些年轻跳跃的身影,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暖的力量。

思考四:打造品质职教,实现内涵质量的再提升

从宁波中泰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到宁波外事学校,从多类型专业并存到三大专业群确立,从创办艺术班到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再到T A FE项目的火爆,宁波外事学校在俞毅的带领下,10年中不断转型升级,从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学校到全国1000所改革创新型示范校再到“打造品质职教”,体现着俞毅校长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本质回归。

中职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在俞毅的心中,职业教育一样是优质教育,是一流的教育,是品质教育。这品质包含育人品质、教学品质、师资品质、环境品质、专业品质,甚至是接待品质……外事学校的点滴都体现了俞毅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对品质职教的执著充分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战略上,即办学的国际化,多元化和品牌化。

“多元,其实就是未来选择的多元,我的孩子以后可以选择出国、就业或者继续学习。”俞校长说,“多元化,满足了多种形态的多种需求。”评价标准多元化,升学通道多元化,教学形式多元化,人才标准多元化……在外事学校感受到更多的是对学生个人生涯的非终端关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学校本着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发展方案,在外事学校,学生毕业后选择是多样的,出路是多样的。多元化的办学方针,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多元化还体现在“四个结合”的立体化办学模式上:全日制教育与业余培训的结合,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的结合,教育与实业的结合。这些举措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机会,中职教育不再是终端教育。这种办学模式的推行需要胆量和魄力,而俞毅正是这样一位有胆魄的校长。

谈到品牌化,俞毅给记者举了LV的例子。LV的品牌就代表了一种印象——做工精湛,品质高雅。品牌的力量在当今社会日益突出,教育市场的品牌化也在一步步完善。“外事也要成为一种品牌,一种品质教育的品牌。”俞毅如是说。外事学校对品牌的注重就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可见可感的外在形态如学校装饰、师生的着装到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都是品牌的象征。俞毅表示,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品质,学校应该追求高品质的教育,打造外事品牌专业,走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最后,俞毅校长表示,学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目标是:成为一所“立足宁波,辐射长三角,面向全球的国内一流的品质职校”。说完,他把目光转向了窗外,坚定、执著。这就是俞毅校长,一个行走在思考路上的中职教育人,一个用灵魂和生命带领所有“外事人”共同奋进的中职教育人。

采写:王肖霞王余余张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