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度心术
15081400000009

第9章 察人第三:举手投足,读懂对方的心意(2)

抚弄头发

如果与你面对面坐着或站着,这种人总要时不时地抹抹头发,好像在引起你对他们发型的兴趣。其实这种人就是一个人独自在家看电视,他也会每隔三五分钟“检查”一下头发上是否沾了什么东西。他们大都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爱憎分明,尤其嫉恶如仇。倘若公共汽车上有小偷,而乘客都是这种人的话,那个小偷一定会被当场打个半死。他们一般善于思考,做事细致,但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他们喜欢拼搏和冒险,对生活的喜悦来源于追求事业的过程,而不在乎事情的结局。他们在某件事情失败后总是说:“我问心无愧,因为我去干了。”

叉腰

有一种人喜欢当众叉腰。这种人总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经过最短的距离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个姿势,就像V字是代表胜利的符号一样,成为他的特征。“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这种人的特征。

抚摸颈后

当一个人习惯用手抚摸其颈后时,往往是出现了心理上的懊悔怨恨等消极情绪。这个姿势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防卫式的攻击姿态”。在遇到危险时,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用手护住脑后,但在防卫式的攻击姿势中,他们的防卫是伪装,结果是手没有放在脑后,而是放在颈后。女人经常伸手向后,撩起头发,来掩饰自己的恼恨情绪,并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

抖动腿脚

这类人总是喜欢用脚或脚尖使整个腿部抖动,有时还用一只脚的脚尖去磕打另一只脚的脚尖或者以脚掌拍打地面。这种人喜欢自我欣赏,性格保守,很少考虑别人,凡事从利己出发,对别人很吝啬,对自己却很慷慨。但他们很善于思考,能经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抹嘴捏鼻

习惯抹嘴捏鼻的人,大都爱好哗众取宠,喜欢捉弄别人,却又不敢“敢作敢当”,这种人最终是被他人支配的人,别人要他做什么,他就可能做什么,没有什么主见。

耸肩摊手

摊开双手,耸耸肩膀,一般是表示自己无所谓,满不在乎。习惯于这种动作的人大都为人热情,而且诚恳,富有想像力,会创造生活,也会享受生活。他们追求的最大幸福是生活和睦、舒畅。

掰手指节

这种人习惯于把自己的手指掰得咯嗒咯嗒地响。他们通常精力旺盛,非常健谈,喜欢钻“牛角尖”,对事业、工作环境比较挑剔。如果是他们喜欢干的事,他们会不计任何代价而踏实努力地去干。

谈话间频频咬手指或指甲

该动作表明此类人性格焦躁,易紧张,性格还非常不成熟,极其幼稚。

常常低头

总爱低头的人为人慎重,讨厌过分激烈、轻浮的事,属勤劳型,交朋友也很谨慎。

摆弄饰物

有这种习惯的人多数是女性,而且一般都比较内向,不轻易使感情外露。他们的另一个特点是做事认真踏实,大凡有座谈会、晚会或舞会,曲尽人散后,最后收拾打扫会场的总是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动作常常难以引起人的注意,然而,它们却是忠于人的行为“主题”,详实地记录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动态。可以说,人的行为是由一个个小动作组成的,忽视了对小动作的观察,你就可能失去一种更好地把握一个人的有效途径。

通过神情解读心灵

19世纪著名的乡土作家埃尔伯特·哈伯德有过这样的华美词句:“人的面孔是上帝的杰作,眼睛是灵魂的窗口,嘴部是****的标记,下巴象征着决心,鼻子表现出意志;但在这一切之上而又隐藏于这一切之后的,是我们称之为‘表情’的某种瞬间。”现代心理学上对于表情的定义是这样的: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是由躯体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运动,是感情性活动的外显行为。其实,表情反映的实质是人的心理,一个人或许不在意自己一个瞬间的表情,但是最了解一个人心理的只有他自己。

每个人都有一副独特而不容混淆的脸相,即使双胎胞也不例外。因此人们相见时,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脸。从这张脸上,大致能反映出年龄、性别、种族烙印,而且通过表情也可能流露出其人的当时情绪变化状态。19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生理学家科瑞尔在他的《人,神秘莫测者》一书中论述道:“我们会见到许多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反映出了人们的心态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映得将越来越清楚。脸就像一台展示我们人的感情、欲望、希冀等一切内心活动的显示器。”

表情是无声的语言。当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无论是否面对面,都会下意识地表达各自的情绪,与此同时也注视着对方做出的各种表情。而在几乎所有的生物中,人的表情又是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据统计,人的面部所能做出的表情多达25万种之多。正是这种过程,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而又细腻深刻。

在许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脸部具体部位的观察来看透对方。美国心理学家拜亚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让一些人表现愤怒、恐怖、诱惑、无动于衷、幸福、悲伤等六种表情,再将录制后的录制带放映给许多人看,请观众猜何种表情代表何种感情。其结果是,观看录制带的这些人,对此六种表情,猜对者平均不到两种。可见,表演者即使有意摆出愤怒的表情,也会让观众以为是悲伤的感情。

从这个实验上看,虽然表情对揭示性格有很大程度上的可取性,表情相对于语言更能传递一个人的内心动向,但要具备在瞬间看破人心,看似简单,实属不易。

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掌握了掩饰内心真实情感的手段,这种手段在现代商业谈判中屡见不鲜,洽谈业务的双方,一方明明在很高兴地倾听对方的陈述,且不时点头示意,似乎很想与对方交易,对方也因此对这笔生意充满信心。没想到对方最后却表示:“我明白了,谢谢你,让我考虑一下再说吧。”这无疑给陈述方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在许多时候,人会用“面无表情”这种表情来掩饰自己的真正心理。这样做的原因通常有三种:一种敢怒而不敢言,一种是漠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没有放进心里去。当然,这种表面上的情形,也可能意味着他对人非常关心,而是不愿让人轻易地看出来。

有一种脸上的表情跟内心的情绪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人在潜意识里都不愿让人看出自己心理的变化,所以会以其他表情来阻止情感的“外泄”,刻意隐瞒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许多时候,愤怒、憎恨、悲哀等感情能够从面部表现出来,很容易成为阻碍正常社会活动的因素,所以人们都竭力设法压抑这种负面的感情,而尽量表露出喜欢或笑容满面的正面表情。在现实生活中,最能体现这种现象的例子莫过于夫妻之间的争吵。当彼此间的关系到了无法协调的情况下,不快乐的表情反而会逐渐消失,现出愉快的笑脸,态度也显得谦恭而亲切,但实际上却早已不是这样一回事了。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没有经过相当程度地对人们内心活动的研究,是不太容易探视出人心的真面目的。其实,在高明的观察者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张反映自己生理和精神状态的“海报”。狄德罗在他的《绘画论》一书中说过:“一个人……他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

尽管如此,真正的高手却能够从表情上一眼洞察别人的内心动机。春秋时期的淳于髡无疑就是这样一位“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广招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因此,梁惠王连连召见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与他倾心密谈。但前两次淳于髡都沉默不语,弄得梁惠王很难堪。事后梁惠王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哪里是这样,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足与言的人。”

推荐人以此言问淳于髡,他听了只是笑笑,回答道:“确实如此,我也很想也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也就没有说话。”

那人将此话告诉梁惠王,梁惠王回忆当时情景,果然如淳于髡所言;他不禁佩服淳于髡的识人之能。

从面部表情上,读透了内心所蕴藏的玄机,是识人高手厚积一世而薄发于一时的秘技。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合唱的“空城计”了。

当诸葛亮带一帮老弱残兵坐守阴平这座空城时,兵强马壮的马司懿父子,率领20万大军兵临城下。在城墙之上,诸葛亮面色平静,旁若无人地洞开城门,自己端坐在城楼上,手拨五弦,目送归鸿,飘飘然令人有出尘之想。一场叹绝千古的双簧戏,由此拉开了帷幕。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谋略上势均力敌的高手,一个在城墙之上,一个在墙城之下,用心机对峙着。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一眼就能看穿他虚张声势的空架势,但诸葛亮更知道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冲突。倘若司马懿拿下了诸葛亮,三国鼎立之势就不复存在。而司马家族的羽翼目前尚未丰满,最后也是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熟谙兵法的司马懿也知道韩信的下场,而诸葛亮的存在,则会让司马懿有了和曹丕周旋的机会。对付诸葛亮,曹丕还必须倚仗司马懿。若是诸葛亮一倒,曹丕没了后顾之忧,安内则是必然之举。到那时,哪里还有他司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面平静的背后,俩人心中则是波澜起伏。也正是因为诸葛亮一生谨慎,判断司马懿不会下手,才敢下这招看似冒险之棋。当司马懿的儿子提醒说,诸葛亮在使诈,城中必无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马懿,立即打断他的话,以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话,搪塞过去了。机智的司马懿,从诸葛亮平静的表情上早已领悟到,这是诸葛亮用谋略和他合唱的双簧戏。这出戏,非有大智慧的人,就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完美。

表情是内心活动的写照,是心理变化的显示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细心分析,就不难从千变万化的表情中把握住对方心灵的律动了。

不要被外表的温和迷惑

时间是真正公正的法官。有的人在一时一事上可以称得上是朋友日子久了,共事时间长了就会更深刻地了解他们的为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人有朋友,但朋友之情有厚薄,朋友之心有正邪。心正可以受其益,心邪则多受其害。心正与心邪都在一副笑面之下掩盖着,特别在你春风得意时,大家礼尚往来,杯盏应酬,互相关照。但如果风浪骤起,祸从天降,恐怕会有昔日那些笑脸相对、过从甚密的朋友也用别脸相对。所以,不要被温柔的笑脸所迷惑。

狐狸躲避猎人,看见一个伐木人便请求把它藏起来。伐木人叫狐狸到他的茅屋里去躲着。过了不久,猎人赶到了,问伐木人看见狐狸没有。伐木人一面嘴里说没看见,一面打手势,暗示狐狸藏在什么地方。但是,猎人没有注意到他的手势,却相信了他的话。狐狸见猎人走了,便从茅屋里出来,不打招呼就要走。伐木人责备狐狸,说他保全了它的性命,而它却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狐狸回答说:“假如你的手势和你的语言是一致的,我就该感谢你了。”这只狐狸面对一个人做的好事,并未受到表面的迷惑。

对于口里说要行好事,实际上要做坏事的人,有一种很好的识别方法:观其表面之意而作反解,可即刻识破其虚假勾当。逆向思维的角度,能让我们从一个笼罩着光环的好人好事的反面去发现从正面很难看见的背影,从而避免轻信所带来的失误。

东晋时期的大将军王敦去世后,他的兄长王含想要投靠王舒以求依靠。不过王含的儿子王应却劝说父亲投靠王彬。王含认为王彬与王敦生前并无交往,所以否定了儿子的建议。而王应却坚持认为正是因为二人生前并无太多往来,而且王彬是不会趋炎附势的人,本性正直,因而值得依靠。相反王舒却是势利之人,并不会接纳他们父子。结果王含不听儿子劝阻,依然投靠王舒,最终被王舒投于江中,惨遭厄运。相反,王彬听说他们父子有心投靠,实际已经安排了船只在江边等候他们。

在危难时,曾被怀疑的朋友往往成为救星,被十分信赖的朋友却往往成为背叛你的人。须知道,世上之人有很多心口不一,表里不同,要看出来是很难的。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会依附于强者;能抑制强者的人,必然会扶助弱者。作为背叛王敦父辈的王应,本来算不上是个好侄儿,但他的一番话说明他是深谙世情的,在这点上,他要比“老妇人”强得多(王敦每每称呼他兄长王含为“老妇人”)。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能救弱者于危难之间。弱者之柔很少有害,往往是弱者寻找保护的一个护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则正者更正,为天下所敬佩。正者之柔,往往是为人宽怀,不露锋芒,忍人所不能忍。但是这种柔还有可能被邪恶者所利用,这就很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们往往欺下罔上,无恶不作;在强者面前奴颜婢膝,阿谀奉承,在弱者面前却盛气凌人,横行霸道,他们以柔来掩盖真实的丑恶嘴脸,让人看不到他的阴险毒辣,然后趁你不注意狠狠地戳你一刀。这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