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度心术
15081400000011

第11章 察人第三:举手投足,读懂对方的心意(4)

通过声音辨别人心

声音与说话者当下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声音大小、轻重、缓急、长短、清浊的变化,与人的特征息息相关,这就是闻声辨认的基础。而曾国藩早就说过:“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蚀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闻声辨认,一定要着重从人情的喜怒哀乐中去细加鉴别。欣喜之声,宛如翠竹折断,其情致清脆而悦耳;愤怒之声,宛如平地一声雷,其情致豪壮而强烈;悲哀之声,宛如击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凄切;欢乐之声,宛如雪花于疾风刮来之前在空中飞舞,其情致宁静轻婉。

春秋时期,郑国杰出的政治家郑子产就是一位闻声辨认的高手。

有一次,他外出巡察,突然听到山那边传来妇女的悲恸哭声。随从们面视子产,等候他的命令,准备救助,不料子产却命令他们立刻拘捕那名女人。随从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女子,当时她正在丈夫新坟前面哀哭。人生有三大悲: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可见该女子的可怜。以郑子产的英明,本应该不会对此妇动粗,其中缘由,是因为郑子产的闻声辨认之术。郑子产解释说,那妇女的哭声,没有哀恸之情,反蓄恐惧之意,故疑其中有诈。审问的结果,果然是该女子与人通奸,谋害亲夫之故。

《礼记·乐礼》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对于一种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现在声音上。人的声音随着内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声音平和,则内心平静;声音清亮和畅,则内心清顺畅达;声音偏向激越,则内心渐趋兴盛;声音迟缓低沉,则内心消极郁闷;声音沙哑浑浊,则内心紧张不安;声音清脆而节奏分明,则内心诚恳、坦然;声音如细水长流,不紧不慢,则内心宽宏柔和。

古人历来重视声音,认为声音是考察人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五行原理,把声音分为:

金声:特点是和润悦耳;

木声:特点是高畅响亮;

水声:特点是时缓时急;

火声:特点是焦灼暴烈;

土声:特点是厚实高重。

人的声音,由于生存环境、先天禀赋、后天修养以及健康状况等条件的不同而相异。声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状况,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他的雅与俗、智与愚、贵与贱(这里指人格修养)、富与贫。

声音沉雄厚重,韵致远响,这是肾水充沛的征象,由此可知其人身体健壮,能胜福贵。

声音低粗,而音域很广的人,有作为,较现实,或许也可以说是比较成熟潇洒,有适应力。

声音沙哑的人,性格一般比较粗野。

声音洪亮,有穿透力的人,精力充沛,具有艺术家气质,有情趣、热情。

说话时叽叽喳喳,声音很高的人,其个性如同小孩子一样,是不知醒悟的人。

说话时声音好像被压抑住似的人好挖苦他人,不论看什么事物,均不会由正面去观察。

讲话时声音较低,口沫横飞的人是精力过剩,好浪漫的人。他们注重外表,爱好名声,同时还喜欢矫揉造作。

外带语尾音的人,精神高昂,若是男子,则有点女性化,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发于喉头、止于舌齿之间的根基浅薄的声音,给人虚弱衰颓之感,显得中气不足,这也是一个人精神不振,身体虚弱,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男性高音者,为人和善,具有慈悲心肠;女性高音者比较感性,大多属于罗曼蒂克型的人,是恋爱至上者。

男中音的个性比较冷酷,是属于慎重的务实型人。而女中音,是讲求情调的热情之人。男中音与女中音有相互排斥的倾向。

男性声音较低者可以说是人格圆满型的人。他们大都头脑清晰,虽然不太具有男子汉气概,但却非常诚实,不会结帮成派。女性声音较低者讲求技术,是能够抓住对方心理活动的现代型人物。

通过话题探知真意

与人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语言。如果你想把某件事情阐述清楚,那么就得围绕着这件事情说,这就是话题。虽然在很多时候,说话的双方不是非常直观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但随着谈话的进行,谈话者会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当中暴露出内心的秘密。

在与人交谈时,常常谈起自己,包括曾有的经历、自我的个性、对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态度和意见等的人性格比较外向,感情色彩鲜明而且强烈,主观意识较浓厚,爱表现和公开自己,多少有点虚荣心。他们渴望自己处于众人的视线焦点上。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经常谈论自己,包括曾有的经历、自我的性格、对外界一些事物的看法、态度和意见等,则表明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内向,感情色彩不鲜明也不强烈,主观意识比较浅薄,不太爱表现和公开自己,比较保守,多少有自卑心理。另外这种人可能有很深的城府。

不论谈论什么话题,都会不自觉地将金钱扯入话题中的人,往往缺乏梦想,而这个缺乏梦想的缺点很有可能会成为其人格上的致命伤。他们太过于倾向现实主义,只知道赚大钱是自己人生唯一的梦想,忽视了人生中其他重要的东西。他们的心中潜伏着深深的不安全感,并试图用金钱来驱走这种感觉,却往往不能如愿,使心灵更加空虚。

对方与你交谈时满腹牢骚,对什么都报怨,多属于追求完美的人。他们有自信,凡事要求高水平、高理想,并时时在脑海中描绘完美的蓝图,由于达不到理想,自然也就开始牢骚不断了。他们成天沉迷于幻想的世界中,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则采取回避漠视的态度。

当对方批评第三者时,他的真正目的可能并不在此。当然,他有可能的确是对第三人感到不满,但其言外之意是对无法进行直接批评的人表示不满。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代价行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会以其他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尤其是初次见面时,因为不便批评对方,只好转而批评第三者以宣泄自己的不满。

在谈话中,当一方突然以另一个人来作为话题时,多半是想探测对方的真意、想法或是对自己的感情。但是有很多人在这时提出来的,往往是对方的敌手。这种行为可能是想借着辱骂或损伤敌手来间接地夸奖对方,以为这样一来,对方就会放松警惕,说出真心话,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如果对方对他的敌人有强烈的反感或憎恶时,不但不会表现出来,反而会隐瞒。这种想利用第三者以探测对方心思的手段,会使对方产生更高的警觉。若是想要知道对方的诚意,特别提出一个对方不易接受的条件,看看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是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可借着对方的反应,探知其态度。

谈话一方提出一个令对方不快的质问,置对方于孤立状态,迫他做两者间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欺压对方”,陷他于危机的状况,看他的反应。这样做的目的多半是想探测对方说的是不是真心话,或者想知道他对当时的话题关心到何种程度。

有些人非常想要探听对方的真相,不停地打听对方的情况,这是有意了解对方的缺点、期待能进一步控制对方的意思。有些人对于别人的消息传闻特别感兴趣,这种人很难获得真正友谊。所以,他内心非常孤独。

有人根本忽视别人的谈话,而喜欢扯出与主题毫不相干的话题,这种人怀有极强的支配欲与自我显示欲。有人一直谈论会场的话题,而不喜欢别人来插话,这表示他讨厌自己屈居在别人的控制之下。

年轻男性在女孩子面前热衷于谈论车子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内心潜伏着一种谈论性方面问题的渴望。极端避免谈到性问题的女性,有时候对于性问题反而怀着浓厚的兴趣和关心。

一个人如果喜欢畅想将来,则表明他是一个爱幻想的人。这种人有的能将幻想付诸行动,有的却不能。前者注重计划和发展,实实在在地去做,很可能会取得一番成就;后者只是停留在口头说说而已,最终多会一事无成。

人心叵测,知人尤其要知心

鲁迅先生曾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也。”虽说小人都没有成大事者,但是我们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知人知面不知心”,躲在暗处的小人,我们不能不防。

春秋时期诸国争战,人心更是转瞬即变。晋国中行文子在外流亡期间经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告诉他说这里的官吏是他的旧友,不妨在这里休息。中行文子回答说,“从前此人的确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呜琴;后来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果然,在中行文子离开后,这个官吏扣押了他后面的车子,献给了晋王。

在普通人中,像中行文子这般洞明世事的人并不多见。权力官位、金钱利益历来都是人心的试金石。比如有的人在当普通兵时自觉人微言轻,尚与伙伴们亲如手足,同喜共忧。一旦他的地位上升了,便官升脾气涨,交朋会友的观念也就变了,对过去那“穷朋友”“俗朋友”便羞于与他们为伍,保持一定距离。

鹿口渴得难受,来到一处泉水边。它喝水时,望着自己在水里的影子,看见自己的角长而优美,洋洋得意,但看见自己的腿似乎细而无力,又闷闷不乐。鹿正暗自思量,出来一头狮子追它。它转身逃跑,把狮子拉下好远,因为鹿的力量在腿上,而狮子的力量在心里。这样,在空旷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头,保住了性命;到了丛林地带,它的角被树枝绊住,再也跑不动,就被狮子捉住了。鹿临死时对自己说道:“我真倒霉,我原以为会败坏我的救了我,我十分信赖的,却使我丧命。”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毕恭毕敬的模样,一般而言,这样的人与人交际应对,大都低声下气,并且,始终运用赞美的语气。因此,初识之际,对方往往感觉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会察觉这种人随时阿谀的态度,而致厌恶。观察了解这种类型的人的幼年期,多数受到双亲严厉且不当的管教,而致心理扭曲。总是怀抱不安与罪恶感,心中有所欲求时,就受到内在自我的苛责。久而之久,这些积压的情绪经过自律转化,就现形于表面。这样的表象,是他们所自知的,却是难以修正的,因为借着毕恭毕敬的态度,他们才能平衡内在的不安与罪恶感,并且压抑益深,态度益甚。也就是说,他们外表的恭敬,并非内在的真实反映。

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里大家说笑逗闹,关系融洽。可是到了晋级时,由于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面目就露出来了。他们当众列举自己的长处,揭发别人之短,甚至四处活动,千方百计要把有限的名额占为己有。在利益面前的一系列活动固然可能让他们得到一点实惠,但事过之后,谁还敢和他们交心认友呢?

所以,知面也要知心,对付小人,要有原则。

首先,若是力量比较悬殊,那就躲一下坏人吧。有些小人看到你怕他,他会不在乎你,不把你纳入攻击对象。但你这种怕并不是真怕,是一种忍耐,是在保存自己的力量,以防硬拼伤害自己的元气。

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些小人并不是很识相,如果你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地逃避,他就觉得你软弱可欺,而得寸进尺,更加猖狂。此时,必须反击。有位学者对反击的观点很有见地,他说:“善良是小人的寄生物,因为善良总是心慈手软,即使发现了小人的不轨行为,也总是以原谅的态度,高抬贵手。然而中国古代的东郭先生的故事,生动地教育人们要懂得善良不可过分的道理。警惕的办法是:如果发现自己的善良被小人所利用,那就要狠狠心,收回你的善良。因为这时的善良,已不再是善良,而成为纵恶了。况且你的反击可能使小人猛醒,不去搞小动作,成为君子,那你不是做了件成人之美的好事。”

三是擦亮自己的眼睛,识别小人,防止小人,如不意气用事,遇事三思而后行: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动机;不轻易议论别人的短处,因为你的议论可能四处流传,最后走样、变形,给你带来种种麻烦;容忍别人的冒犯,尤其在危机关头保持镇静,是转危为安的重要原则。

所以,不要被别人的外表所迷惑,知人尤其要知心。另外,要切记,小人要防,但不要让自己沦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