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年级,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
15074000000025

第25章 1-2年级,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黄金期(3)

因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书海在不断扩大,每天需要浏览、阅读的东西太多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一些书,多掌握一些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速度,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有关资料表明,中国人的阅读速度过低。这不是说中国人不聪明,也不是我们的汉字有问题,而是我们的阅读方法有问题,我们教育孩子的读书方式有问题。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力强的人,越有能力汇集理解、判断资讯,以增进知识、开发潜能,并运用资讯,有效参与现代社会的复杂动作。所以在指导孩子如何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速读能力不容忽视。

所以指导孩子科学地进行阅读,孩子不但不会在阅读中出现掉字、漏字的现象,反而更容易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并且使阅读速度成倍或者几十倍地得到提高。

没必要给孩子开书目

有家长说,凡是书店里的书,只要孩子乐意看,就让他尽情地看,不要干涉他自由阅读的选择。当然,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往往与家长们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合不上拍的。现在经常在网上和书上看到教育专家和学者为各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或者中学生开出的必读书目。许多家长就照着这些“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去给孩子们买书。还有的家长更厉害,只给孩子买辅导书或者作文书,而孩子们对这些书并不感兴趣。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和家长在不知道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给孩子开出书目,使孩子失去了阅读兴趣。”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强扭的瓜不甜,孩子既然连阅读的兴趣都没有,何谈快乐地学习知识?

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一个七八岁模样的小女孩到书店买书。小女孩看到书店里有那么精美的好书,非常高兴,精挑细选了几本故事书和童话书。没想到年轻的妈妈看到了,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夺过小女孩手中的故事书,拉长着脸说:“就知道买这些书。看这些闲书有什么用,对你写作文又没有什么帮助。快去看看有没有你们语文老师列出的几本书。学学怎样写作文,要不然以后怎样写好作文拿高分?”结果,那小女孩兴致全无,一脸的无奈。不用说,家长把读书看成是为了考学,为了提高成绩。此时的小姑娘呢,她已视读书为一种负担。

同样地,还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带了一个读一、二年级的孩子来买课外书。看到孩子又去翻看《机器猫》、《虹猫蓝兔》等漫画书,妈妈对孩子使了个白眼,麻利地从书架上搬来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塞给孩子,对孩子说:“整天只知道看些没用的书,就不能看看这些书?”

纵然书目里的书对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很有效果,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不可能要求孩子一口吃成个胖子,这些心急的妈妈,她们不知道写高分作文是要打好基础的,她们也不知道从《机器猫》到《红楼梦》需要有个过渡,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对那些名著产生兴趣的,况且一、二年级的孩子的理智还不能帮助他们判断哪些书对自己没用,哪些书十分有益,所以强迫他们去读有用但不感兴趣的书,最终因为孩子的抵触情绪而没有任何效果。

书选得不对,孩子不愿读——选书的诀窍

也许有些家长很注重培养孩子阅读能力,也知道要教给他一些阅读的技巧,但是仍然发现孩子在阅读方面没什么进展,他仍然对诸多的书籍没用丝毫兴趣,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是因为书选得不对,孩子才不愿意读的。

国外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三年级以前培养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可以为孩子将来的各学科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阅读习惯,以促进学习。

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那么什么是合适的书籍呢?

第一条当然是孩子的兴趣,这方面无需多讲。其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难度适中:太难的书,读不下去也理解不了,太简单的则缺乏挑战性,对阅读水平提高帮助不大。

在温哥华的小学,每个学年的第一周,老师都会给每个学生评估阅读等级,也就是阅读水平。每个学生阅读时,从对应的分级中选择书籍来读。当然,老师在学年中间还会有几次对学生阅读等级的评估,这样保证孩子读到的书都是合适的难度等级,保证阅读效果。

可是在图书卖场或图书馆,家长或者孩子自己,如何才能知道一本书的难度是否合适呢?有一个更简单、对孩子自己、对我们中国家长都更可行的方法:五个手指法则。

五个手指法则是:随便找出书中有代表性的一页,让孩子去有声音地试读。如果遇到一个字或词卡壳了,则竖起一个手指;如果五个手指都竖起来了,这页还没有读完,则这本书太难;如果读完这一页但一个手指也没有竖起来,或者只竖起来一个手指,则这本书太简单。

北美有一家华侨,女儿上二年级后,第一周回来,带回来一张纸,是老师给家长的关于阅读时如何选书的指导。北美的老师说:选择最合适的书籍让孩子读,才最有效率,孩子的阅读水平提高得才最快。

北美老师选书的诀窍具体有以下几点:

(1)选这本书的目的(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也就是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选书,通常这样能够选到孩子需要的书。或者,带着训练孩子某方面能力的目的去选书。看到这里,你可能明白了,这个目的当然是为有效阅读准备的。

(2)兴趣(我喜欢这本书的主题吗?)

兴趣,这个很容易理解。不感兴趣,当然读不下去。作为家长,怎样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书?第一条,就是根据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当然不同。这方面,有的出版社会给图书分级,就是说这本书可能什么年龄段的孩子感兴趣,但不普遍,而且并未在书上标出来。第二条,就是根据季节、节日。西方的节日多,父亲节、母亲节、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国庆日、烈士纪念日等等,加拿大文化多元,学校还会过中国春节、印度春节、以色列春节,等等,所有这些节日,学校、班级都会有相应的活动,发各个节日的介绍、做各种手工,等等,然后走到商场,也都是各个节日的宣传。因此在各个节日期间,找有关节日的书籍,孩子一定感兴趣。第三条,就是根据学校学习的内容。小学都开有科学学习、社会学习,以及各种安全教育(比如地震、火灾),根据孩子在学校正在学习的内容,去找相关的书,孩子一定是感兴趣的。

(3)理解(我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吗?)和认识(我认识这本书里面的词语吗?)

理解和认识都是关于难度的。上面提到的“五个手指法则”就是根据这个维度提出的。当然不同老师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家长如何判断孩子的阅读等级、如何选择合适难度的书籍等,内容实在太多。简单地说,就是孩子自己读,应该选择比对应等级难度低一些的书;和孩子一起读,可以选择对应难度等级或者再稍微有挑战的书,这样才能提起孩子阅读的兴趣。

在中国,为孩子选书也有自己的特色。

小学一、二年级,因为识字不多,拼音不熟练,这个年龄段孩子读的书可以配图,字大一点,书薄一点,最好选的书是拼音版本的。童话与神话故事书这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最爱,还有笑话书、卡通书等。

低年级家长,尤其是一年级家长替孩子选书时要注意三点:

一、最好是图文并茂的,图多对开发孩子右脑有好处。可以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象,对孩子今后创造力的发展有好处。

二、书尽量选薄一点的,最好是一本书里只有一两个故事的,这样孩子很快能读完一本,内心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就还会想读。如果家长为了省钱,给孩子买那种少图的、故事多的、很厚的书,孩子就会丧失读书的兴趣。一个家长说他的孩子读一年级时,读《安徒生童话》,很厚,结果孩子不想读了。

三、最好先帮孩子扫除书里生字的障碍。要么是买拼音版本的,一本书里不认识的字最好控制在20%以内,这样孩子读起来才不会磕磕巴巴,才会乐意读下去。否则的话,就建议父母与孩子一起读,最好是识字与读书同步进行。

怎样阅读才有效

两个人一起享受阅读

当进入学校,开始了解文字之后,孩子面对的书籍不再是图画书,而是教科书。比起电视、漫画或录像带等,教科书较引不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因此很多孩子们自小学一年级起,便开始远离阅读,为了让孩子可以继续与书籍为伍,最好的方法,就是妈妈和孩子一起阅读。

对于阅读兴致尚浅的孩子,如果让他独自一个人看书,他就会感到相当无聊。不过,如果和妈妈一起看书,就会感到有趣好玩。刚开始会和妈妈一句一句地相互轮流阅读,进而会一段一段地轮流,再后来就是一页一页地轮流。

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家,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小时候,她们的父母就经常陪伴她们阅读。冬天,她们就围坐在熊熊的炉火前,共同阅读优美、抒情的作品;春天,她们常常到野外郊游,朗诵自己或别人的诗作。文学的种子就这样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播种、发芽了,这也许正是她们后来创作《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源泉。

美国总统G.W.布什(小布什)的母亲非常注重与孩子共同阅读。她说:“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们一起读书,有时,我也让他们读给我听。我的孩子直到很大后,还保持着与我共同读书的习惯。当他们放假或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会轮流地读一本名著。有时,还会就精彩的部分进行讨论。”

此外,在阅读童话书的时候,相互安排好自己的角色,以适合角色的声音注入感情来阅读,也是很好的方式。

这种“两人读法”的方式,有两方面的益处——

第一,孩子听到妈妈声音的同时,可以从中学习正确的发音、念读的速度、换气的呼吸点,以及何处必须连接念等阅读基础。

当然,此时妈妈要当个模范生,应以正确阅读的方式来念。速度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因为念得太快,孩子会跟不上速度;念得太慢,会导致故事剧情的中断,反而会破坏阅读的兴致。

第二,可以摆脱厌烦感。因为小学一年级阅读的是童话书,而不是图画书,文字会比较多,很容易带给孩子压迫感及厌烦感,此时与妈妈一起阅读,可以摆脱那种心理上的压迫感。

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可以专注于书中的时间,一般而言是10到30分之间。因此,在阅读时间上,为了不让孩子感到厌倦,最好是在每10到30分的时候,就提供点心或休息时间。

阅读后与孩子讨论内容

在某个小学一年级教室里,当孩子们学习了《大野狼和七只小羊》的内容之后,其中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道:

“老师,羊爸爸去哪里了呢?”

当老师称赞了那个孩子提出了好问题之后,看了一下全班同学,这时到处都出现了答案。

“去赚钱。”

“去上班。”

“大概住院了。”

“到国外去出差。”

甚至有一位小朋友用很悲伤的语气说“去世了”,由于答案太过劲爆,其他孩子都以惊讶的眼神看着他。此时,这位小朋友用手指向书中,墙壁上挂着羊的照片的插画,并再次回答:“去世了。”

原来这位小朋友的爸爸,在一个月前,因为车祸不幸死亡。换句话说,这位小朋友,把图中墙壁上的照片,解读成为了“遗照”。

由此可知,孩子在阅读完书籍之后,心中浮现的某些想法,有可能是对于内容的疑问,也可能是故事情节,或是对于主角的本身见解,甚至是阅读后所体悟到的感动。

但是,如果盲目地要一个阅读完毕的孩子,说出心得感想时,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尚未成熟,所以很少有孩子可以顺利地说出。

因此,在让孩子说出心得感想之前,首先需要的,是诱导孩子把内容在脑海里做一番整理。例如闭上双眼暂时沉思,或做笔记,都是好方法。

这时要注意之处,详述如下:

第一,刚开始先以父母亲提问、孩子回答的方式进行,逐渐再转换为由孩子提问、父母回答的模式。

第二,如果把阅读后的心得感想,弄成像考试一样,提出一些具体式的问题时,孩子们很快就会感到厌烦。而且就算孩子误解了剧情,或是判断错误时,也不可以指责或更正,因为这种计划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正确答案,而是在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