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新解说
15070600000086

第86章 行为的控制系统(3)

那么,这些能够进入注意空间的内容需要哪些条件,具有怎样的特点,遵循怎样的兴奋规律呢?由于注意中心有着有限的空间,其反映能力、信息的接纳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同一时间,只能允许部分信息进入,只允许那些充分具体条件的强信息进入,其他的信息只能退后。也就是说,这些兴奋着、同时也吸引了主体注意力的内容,可以变化万千,但一定都是具备了特定的强度,只有在众多的可兴奋内容中具有相对的强度,才能吸引注意力,才能占据意识的空间。因此,如果一切顺其自然的情况下,吸引注意力、占据意识空间的,一定是形形色色的强势内容,意识流、行为流便是各种强势内容的轮番转换。这种由强势内容引起的注意现象,在心理学中又被称为无意注意或不随意注意。于是,引出了我们关于注意类型的划分。在注意现象的研究中,人们根据注意被激活时有无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一般把注意分成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中,无意注意指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无意注意,它对我们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心理活动规律,有着更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1)无意注意综述。所谓的无意注意,是指不受意志控制,不需要主观努力,而完全被注意对象的特点所自然吸引的注意。换言之,如果某些事物和对象的特点天然地迎合心理活动的兴奋规律,它们就会比其他内容更容易吸引主体的注意,更容易地占据意识,并且,这种占据完全是自然的、不费力的,相反,不让这些内容占据,或者说不让主体去注意这些内容却是需要额外努力的。而这种完全由注意对象的身份、特点和属性所决定的无意注意现象,所反映的正是心理运演和心理变化的自然规律。那么,哪些对象能够导致无意注意的发生,这些内容又具备怎样的特点呢?

我们知道,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主体行为的发生和某种心理内容的兴奋,不论这种兴奋是自然自动还是被迫强制的。无意注意所反映的只不过是主客体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某些内容由于主客体条件的充分具备所引起和诱发的自然反应和自动效应。能够被无意注意的对象,或能够自然兴奋的内容,无论从动力角度,还是从技术角度,无论是客观对象,还是心理内容,一定是具备了足够的强度,具备了充分的主客体条件,使得主体能够挣脱其他内容的羁绊和束缚,转而去注意它们。

具体来说,凡是与主体的中枢意识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各种主客观事物,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引起无意注意。而这些引起了主体无意注意的事件或对象,其性质和诱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它们可能是外部世界作用于主体的各种刺激,如声音,气味,图像,温度的变化等所引起的各种感知觉;可能是对自我身体方面的各种状态和变化的自我感觉,如自己在躺着,在走路,在提一件重东西,以及对咳嗽、恶心、头疼等身体方面的不适的自我知觉;也可能是自我情绪感受方面的体验,如愤怒,沮丧,闷闷不乐,或愉快,狂喜等;更多的则是心理意识方面的种种“心事”,如对某一事件的回味,思考,感想,打算,等等。由此可见,注意的内容或注意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各种对主体构成了刺激和影响的或主观或客观,或身或心的事件都可以吸引主体的注意,因此,主体中枢意识是十分忙碌的,它时刻面临着来自各方的信息冲击。但是,这并不是说,主体可以同时去注意和处理这些来自外部或内部的身心事件,因为主体意识的空间和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应付和反映如此多的事件,只能在这些可能的刺激和事件中做出有意无意的选择(无意注意便是一种无意的选择),依靠注意焦点的聚散和转移来依次处理这些信息,而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也只好彼此拥挤着、推搡着但只能交替着轮番地占据并进入我们的意识空间,进而成为注意的对象和意识区域的主人,由此也就铸成了现实中我们万花筒般的心理世界及其变化万端的心理活动类型。

另一方面,这些能够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进而进入了我们意识空间的内容,虽然形式种类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对象都有特定的强度,都是在主体的身心结构产生了强烈作用和效应的,不论这种效应是外部作用所致,还是内部自然的生发,否则,就不足以引起中枢的关注和警示。

那么,具有怎样的特征又具备什么样条件的内容才具有足够的强度,才能够引起主体的无意注意呢?

(2)引起无意注意内容的特征。首先,从注意对象的客观属性来说,能够引起无意注意的一般都是物理特征等自然属性强烈的刺激,如巨大的响声,明亮的光线,浓重的气味等,只有强烈的刺激和作用,才能够产生明显的作用效果,才能够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也才具有进入并占据意识的优势,这一点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相一致的,是高级的作用机制借助于低级的作用机制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类长期进化所形成的适应机制,对人类的生存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通常情况下,强烈的客观刺激总是比弱小的刺激更容易引起主体的无意注意。然而,另一些情况下,许多其他类型的刺激或对象,虽然它们并不具有通常意义的物理强度,但是,同样能够引起主体的无意注意,如运动着的物体,外形奇特的东西,变化了的情境,鲜亮的颜色等等,而这些刺激物用通常的物理属性的强弱以及常规的强度概念是无法来衡量的和解释的,但是,这些内容相比于其他内容来说毕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效应,引起了主体的特殊注意。那么,该怎样理解这一现象呢?

让我们先看一看那些所谓强烈的物理刺激,它们之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反应,肯定是由于这些内容特殊的物理结构和特征特性所致,但我们之所以把其定义为强烈,其实也是在与其他内容的比较中来谈的,因为巨大的声响、浓烈的气味等,其实都是与常规状况或周围其他背景相比而言,才显得强,才显得突出,才引起了主体的注意。因此,透过这些内容所具有的高物理强度的外在表象,本质上所反映的其实是该内容与其他内容或周围背景之间的差异,差异大,特征就突出,强度就高,就容易吸引注意力。换言之,某一刺激对象与其他对象及周围环境相比所具有的特异性和特殊性,该对象与其他对象相互对比所产生的差异性,是吸引注意更为本质的原因。具有这样特征的内容相对于主体认知能力来说,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和可辨别性,在众多的信息群中更“醒目”、更“突出”、也更容易被优先感知。所以,差异性和可辨别性是衡量强度的更重要而基本的指标之一。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嘈杂后的沉寂反而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什么陌生人群中的熟人更容易吸引我们的眼球,为什么“万绿丛中一点红”格外耀眼,为什么巨人和侏儒在我们正常的人群中会被格外关注,为什么我们会对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记忆犹新,为什么一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我们更容易记住等等,以及为什么我们对变化了的情况,奇异的打扮和着装,新潮时尚的新生事物,会有特殊的敏感和关注等等。总之,凡是与周围其他对象或心理背景(储备的对象和先前经验)有明显差异和变化的内容,即具备新、奇、特等特征的对象,相对于我们信息加工系统来说,都会显得突出而醒目,都具有更高的刺激强度,因而容易引起注意。

进一步研究我们还发现,其实刺激物特点仍不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本质原因,一个对象之所以引起了主体的无意注意,是因为它比其他内容更容易引起主体的反应,或产生了更强烈的主体反应。因此,造成强烈反应,进而引起无意注意的真正本质不在外部世界,而在人的内部,在于人特殊的认知结构和身心特点,是由人的认知加工系统决定的,更准确地讲,是客体对象与主体结构的相互关系决定的。上面我们所谈的那些强度高的对象尤其是那些强度相对高的对象,不过是这些对象的特殊结构迎合了主体的结构倾向,符合了主体的加工特点和知觉特性,因而在主体的认知加工厂中比其他内容显得突出、强度高,容易与主体发生作用、发生反应,或者产生了比较强烈的相互作用和心理反应,本质上是刺激对象与主体的技术结构或主体的认知加工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产物。也就是说,注意和认知活动中的强度问题,不能单从客观本身寻找原因,而应该从主体特殊的内部结构、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中寻找原因。这样,对象的强度固然是因为其特殊的客观结构所致,更是由于其符合了主体的认知特点,与主体结构形成了特殊的关系,使得它们容易引起主体的注意和反应(迎合或符合就会导致顺利和容易),这些内容也就自然容易进入并占据意识空间,但这种强烈是有条件的,是与主体的信息加工系统、经验结构和身心状态分不开的。

于是,我们对吸引主体注意力的原因,对对象强度的衡量与评价,有了更本质、更宽泛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看对象与主体结构的相互关系,看它们是否迎合主体的结构倾向。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确认,凡是在与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迎合主体的某种结构倾向的内容和对象,就具有天然吸引注意和优先占据意识的优势和条件,就会更容易的引起主体的注意,更容易占据意识的空间。前面我们所谈的那些能够引起无意注意的客体或对象,它们容易吸引注意、容易兴奋、容易进入意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客体或对象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时,其直接的结构特点和作用形式迎合了主体的某种结构,因而,使得这种反应更容易发生,从而引起了主体的无意注意。然而,注意对象与主体结构在上述情况下所形成的特殊关系,仅仅是主客体所能形成的相互关系中的一部分,是对象的直接属性与主体的技术结构发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它所引起的兴奋和导致的无意注意仅仅是由直接的技术性原因引起的,是对象的客观属性所致,是对象的自然属性与主体认知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现实中,注意对象还可以因为其他原因表现出特殊的强度,从而吸引主体的注意,引起主体的自然兴奋,这便是注意对象的主观属性,是对象的直接或间接属性与主体的动力或人格倾向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这样的对象其客观属性可能并没什么特殊,但在主体的心理世界中却具有特别的地位和意义,因而表现出特殊的强度。这种主观强度可以使其从众多的对象和内容中脱颖而出,具有吸引主体注意和抢据意识中心的优势,这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对象的心理意义和自我价值,它们对引起主体的无意注意,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符合主体需要、给主体带来快乐和满足的内容,那些迎合主体价值观、对主体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那些属于主体兴趣范畴、主体喜好偏爱的内容,那些与主体预期相符的、与主体的愿望和追求相一致的内容,都比其他内容更容易的进入意识,更容易引起主体的无意注意。而这种现象,正是由于对象的属性或意义,迎合了主体的需要和价值系统,而导致其相对强度的增加,激起了主体特别的心理反应,从而引起了无意注意。

至于谈到那些成为无意注意对象的心理内容,也同样是各种从不同意义上来说特征突出而具有强度的内容,只有具备了特定的强度,才能战胜其他可能的兴奋对手,自然容易地进入到意识的区域。例如,从技术角度或从对象的自然属性来说,这些从信息库中跃升到意识层面的内容,一定是具备了一些特点,迎合了主体自然兴奋规律的,如由联想律所决定的内容:某一内容的兴奋,带动了与其时间空间以及意义上相近的、相对的、上下位的、同级的等若干兴奋,这些都是内容之间的特定关系和联结,使得一内容的兴奋会自然连带出相关的兴奋,尤其是那些经常使用的习惯化通路,那些熟练化、条件反射式的强联结,那些必然的公理式的因果联系,那些模式化、程序化的操作链,都具有很高的强度,在某一点受到相应的刺激后,其他部分都会自动地跃升出来,有时想阻止都不可能办到。此外,新近发生的事件,相比于其他早已发生的事件来说,也具有更高的强度,也很容易闯进我们的意识空间。另一方面,从动力的角度或从内容的心理意义上来说,能够自动兴奋、成为无意注意对象的内容,一般都是与人的意愿和需要,与那些重要的、高价值的、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的内容,与兴趣、爱好等人所关心和关注的内容,以及触动了人的“心结”、“软肋”等敏感神经的各种内容,凡是符合上述特点的内容,从概率上来看,在适当条件下,都更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如主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心事”。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这些内容才能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其他各种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被诱发和激活,成为即时的强势内容,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而自然运行的意识流和心理活动,所反映的正是无意注意对象在主体内部的兴奋实况。

其实,对引起无意注意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对象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那些能够导致无意注意的客体对象及其特征,是因为它们在与主体结构发生相互作用时,由于其特征和属性正巧迎合了主体的某方面的结构倾向和运动规律时,才表现出了某种相异于其他内容的特殊性,才显得突出而强烈,才引起了主体的无意注意,才比较容易进入到意识的区域。因此,客体对象的强度其实只是心理强度的外在投射,心理上强,其对应的外在客体才强。所以,客体对象所表现出的鲜明特征及其强度,只是在与主体特殊的结构倾向相比时才有意义。而主体内部成分的兴奋,也往往需要外部提供与之相应的内容或条件,否则,这些内容再强也无法得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