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一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形式,既是由自身的结构特性所决定,又受其他事物的作用和影响,自身的结构驱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共同决定、规定、限定了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形式,事物的现实状态,便是内外各种变量的综合作用。
二、“行为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心理学最基本的规律
(一)相互作用的普遍原理对于心理学的特殊意义
在上一节,我们介绍了相互作用的普遍原理,列举了相互作用的各种存在与表现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互作用广泛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任何角落,这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无论从其物种的起源、进化等种系的发展史上看,还是从其个体的身心发育、成长等个体发展的角度看,无疑也都体现了这一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即人类的进化史,人的个体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环境与周围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人类的现状、人的个体现状都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当这种相互作用在使得人类进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其主要标志是人的大脑结构更加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形式也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与客体、环境的相互作用绝非无机物世界中的那种简单的物理化学作用,也不仅仅是普通动物类所具有的那些生物性作用和简单的社会性作用,而是出现了人类主体以诸如言语、概念、抽象思维等为应对和反应形式的与客体对象高级而全新的作用形式,这种以对作用对象的认知为基础的反应形式,使得人类不仅能和与其直接相接触的事物发生相互作用,而且还可以和未与其直接接触的事物甚至是尚未发生的事物发生作用。正是人的这种高级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得人在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更多了一份能动性和主动性,使得周围世界因与人的作用而更多地出现被作用和被影响的痕迹,也使得人类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物种的距离,而衍生出更加复杂、精细的精神性、社会性的功能和属性,从而使得人类有可能不同于其他物种而与周围世界呈现全新的关系。
因此,无论从人的种系进化史还是从人的个体发展史上看,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与关系都是与生俱来的,人与环境、客体的相互作用也是没有片刻停息的。就人的个体来说,只要人一出生,便处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重重包围之中,并与之有着极为复杂多样的相互作用。正是借助于这种不间断的相互作用,人的遗传信息才获得了现实化的机会而得以逐步地展开,人的身心结构也由此不断地获得完善和发展,人的各种功能属性也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得以相应的表现和显露。所谓的“意识”、“行为”、“动机”、“思维”等心理学范畴所要探究的各种问题,便是这些功能属性的某种显现。我们正是依据相互作用的普遍原理,来研究心理领域的具体问题,把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定位为研究并揭示人的心理结构与环境、客体相互作用时所遵循或体现出的具体规律。在这种总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就可以用“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来梳理和解决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把人与环境、客体作为相互作用的两个对象,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作为相互作用的效应和产物,这样,我们在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时,就不会仅从主体或客体单方面去进行,从而夸大某一因素的作用,而是从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结构内部以及变化万千的客体环境两个方面寻找行为的原因。
这样,从相互作用的普遍原理,我们就可以推出心理学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这就是:无论人的心理现象多么复杂,行为活动的种类如何多样,都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行为=主体×客体。心理学所要揭示的正是人与周围客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和特殊规律,以及这种相互作用中所必然涉及的作用着的双方——主体结构、客体对象,以及二者作用的效果(这里主要是指人的主体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即行为或其他心理现象),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心理学历史上,围绕着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流派和理论,它们或者过分强调主体内部的原因,或者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这些观点似乎都有某种合理的成分,但也有明显的失之偏颇的一面。导致这些偏差的原因,固然存在着各种经验性研究的不力,但从根本上讲则在于对相互作用普遍原理的无知,把本该是双重的决定因素认定为某一单一因素,造成了心理学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扭曲和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宏观建构。如果我们预先对相互作用原理的普遍性有清醒的认识,在面对心理学范畴的问题时,我们无须做经验性的研究与探讨,就可以先验性地推衍出心理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并用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梳理心理领域的具体问题,从而可以使我们避免在解释人的身心发展及行为表现的原因时所出现的诸如先天与后天,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自由论与决定论之间等许多无谓的争论以及由此造成的诸多浪费。就目前来看,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理论中那种极端的一元决定论早已被废弃,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已经成了心理学界的常识和共识,各种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思路也都有意无意地在这一基本框架和模式下展开,这种状况对心理学的发展与统一、心理学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一个福音。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对整合现有的各种心理学理论流派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和研究思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坚定彻底的贯彻执行,往往宏观上、总论上是这一观点,但在次级规律的表述上却偏离了这一思路,或者起用了另一套概念和规则系统,造成了干支规律的某种脱节,没有真正形成前后一致、一脉相承的规律体系。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解析上,仍然是各个具体的次级规律起主要的解释作用,没有上升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高度上,也没有把这一原理作为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致使对各种具体问题的说明和解释流于松散,缺乏应有的深度和概括力,大大地削弱了理论的解释功能。
我们这一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确立了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在心理学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为梳理和解释千变万化的心理现象寻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视角和切入点:这就是从主客体双方而不是单方寻找行为的决定因素,把行为的原因定位为主客体两者的共同作用,但我们这一观点的提出不是经验性的,而是基于相互作用的普遍原理,把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作为这一原理在心理学上的特殊应用。另一方面,我们不是像某些理论那样,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仅仅当成一种空洞的理论说教,或者是一种泛泛而谈的逻辑摆设,而是真正把这一规律作为整个心理学理论的灵魂和基石,并以它为基本的理论生长点,构建出一套系统的概念和规则体系,进而把所有的心理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其理论框架之下,从而突显了这一规律巨大的概括力和统摄功能,以及与其他原理规律相比所独有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功能。总之,我们整个心理学的逻辑大厦就是建立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各种次级规律及概念体系都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法则而展开,并与总规律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偿的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纲举目张的理论体系,而我们对任何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的解释,都将依赖于这个以主客体相互作用原理为主线的心理学规律体系。
(二)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具体内涵
为了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我们需要对这一规律的多重意义做进一步的表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这样,会有助于增强我们对这一规律的理解与把握。(1)行为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2)行为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3)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决定行为的实况。(4)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主体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5)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主体的静态动态的现实状况以及内隐外显的全部行为。(6)主客体是决定行为的两大变量、两大因素。(7)行为=主体结构×客体规定,等等。类似的表述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无论形式如何,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即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心理现象,还是什么种类的行为活动;不论是显露于外的行为,还是隐藏于内的意识;不论是心理状态,还是心理过程,都是主体结构的内部因素与客体环境的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二者缺一不可。
从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涉及三个名词性概念,即主体、客体和行为。其中,“主体”概念和“客体”概念,是我们这一理论体系的两个核心概念,而“行为”的概念也要加以新的界定和更为本质的解释。同时,“相互作用”这一词语或者说概念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如相互作用的意义、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等的明晰和解释。围绕上述这一总规律,我们将会发现,为了使这一规律真正具有实质性内涵,而绝非以往那种与次级规律脱节的、空泛的总论,必须做好如下工作:第一,主体和客体两大概念的深入解析,以及行为概念的最新界定。第二,三个关系的阐明:主体与行为的关系,客体与行为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第三,全面阐释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具体内涵,把握其作用机理,熟悉它的各种作用形式,以深化和丰富我们对这一总规律的理解与认识。
(1)主体与客体的概念。关于主体的概念与客体的概念,由于是我们整个体系的核心概念,我们将要单列出来做全面、系统的阐述,在此我们只需简单地加以表述。
所谓的主体,又称主体结构,是指人特有的身心组织和内部组成,它既包含人全部的生理信息,如五官长相,脏腑功能,骨骼肌腱的特征,耐力大小等,也包括人全部的心理信息,如智力,气质,各种欲望、需要,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实际状况,是身心结构之统一,是人的化身和代表。鉴于主体的各种构成成分和要素对活动参与的方式以及对行为影响的功能作用不同,我们可以把主体的内部成分分成两大类:一是主体的动力成分,如各种需要,价值取向,理想抱负,人生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二是主体的能力部分,如智力,能力,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经验,一些性格因素等。主体结构的概念在其高度的概括性上大致与人格概念类似,是对人的身心组织总的概括和综合的表征,但是,在使用上要比人格概念灵活得多。
所谓的客体,又称客体规定,是指那些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但常常与主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能够对主体产生特定影响的事物或对象。客观事物是无限多样的,每一客体或事物都有着与其他客体或事物相互区别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客体特殊的结构组织决定的。因此,客体,就是有着特定的组织结构的客体,客体,就是使得事物相互区别的特有的规定性。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规定性,这种不同的规定性决定着事物是a而不是b,决定着每一事物有其独特的属性和特征,同时也决定着该客体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时,对主体所产生的特殊效应,以及对主体行为所产生的特殊作用及规定性。
(2)行为的概念。行为,不是行为主义传统意义上的行为,行为主义所标榜的行为,是一些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和反应。而我们所说的行为,广义地讲是指主体的一切表现,是主体每时每刻综合的现实存在状况,是主体身上存在和发生的一切。它不仅指人的外显动作、活动,也指人的内隐思维、情感;既指动态的意识流、行为流,也指静态的身心状态之定格。这些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行为表现,本质上是特定的主体与特定的客体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某种心理内容的兴奋,某种特性、功能的展现和流露。因此,本质上讲,行为不是一个有如主、客体那样独立的实体,它仍属于主体范畴,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使主体发生的某种运动和变化,是运动、变化着的主体结构。主体结构是人之整体,是对人的各个方面及其不同时刻存在状况的一种整体的综合性的表征,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庞大的,而行为则只是主体结构的一个片段和部分,如主体在某一时刻的存在状态。而通常意义的行为往往更狭义,指主体内部某些结构内存的兴奋(注意:“内存”在本书中是内部储存和内部成分的简称,不是计算机中的“内存”的概念),某些心理内容的激活和显现,是正兴奋着、流露着、表现着的主体,是主体结构的表层部分和流动部分,是整个主体结构中的很小一部分,我们一般就把主体结构中流动着、表现着、兴奋着的表层部分称作行为。
另外,主客体对行为的影响,也不是一般情况和意义中的那种两个因素对第三事物的作用与影响而使其发生变化,而是两个事物间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而使作用的双方或单方发生某种变化,而把这种变化了的一方用另一个概念表示。因此,行为就其本质而言,是变化着、流动着、显露着的主体结构,只是由于其身份特殊、意义特殊而把其当作主客体之外的第三概念。
(1)主体、客体与行为的关系。主客体是决定行为的两大要素,二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其中,主体是行为的载体,行为的源泉,行为的基础,行为的内部动因,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同时,行为的运行状况、行为的结果又对主体结构发生重要影响:行为的运行状况成为主体后续变化的参照物,主体会以行为的运行状况为反馈信息,来调节主体后续的策略及行为运作。同时,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也将被主体结构筛选、整合后接纳为主体新的组成部分。这便是主体与行为的关系。
另一方面,客体是行为之外部诱因,是行为存在与表现的空间和条件,是行为运行的标准和参照,是行为的认知和反映的对象,是许多行为的真正内涵,是行为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和必要条件;同时,行为的对象和行为的目标常常是客体,行为的结果又常常导致客体的改变。这便是客体与行为的关系。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由于行为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主客体两大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无论是主体与行为的关系,还是客体与行为的关系,都只能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框架下去谈,任何一方对行为的决定作用都是相对意义的,都是以另一方作用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