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慷慨悲歌:谭嗣同
15070200000012

第12章 甲午战败(1)

中国的维新运动萌芽于甲午中日战争。正是因为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使中国受到极大的震动,以前屡败于西洋,现在连日本也后来居上了,竟把大清帝国打得颜面尽失,割地赔款。朝廷内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中华帝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变法图强,中国真的没救了。中国的有识之才都强烈要求变法。谭嗣同那颗炽热的报国之心也被点燃,他激动、不安、悲愤而又焦灼……

中国的维新运动萌芽于甲午中日战争。正是因为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使中国受到极大的震动,以前屡败于西洋,现在连日本也后来居上了,竟把大清帝国打得颜面尽失,割地赔款。朝廷内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中华帝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变法图强,中国真的没救了。

那么,甲午战争的原委究竟如何呢?

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起于朝鲜,推究祸因,不得不说这是因为李鸿章外交不当遗留的恨事。朝鲜本来是中国的藩属国。同治十一年初的时候,日本与朝鲜之间产生了纠纷,日本就派遣使者来到中国进行挑拨,说藩属国外交事务理当由它的主事国来做主,这是国际公法所规定的。但是中国当局因为怕事,却回答说:“朝鲜的国政,我们大清王朝是从来不参与干涉的,贵国可自己与朝鲜理论协商。”于是日本又派遣使者来到朝鲜,于光绪元年的正月和朝鲜国王签订合约。合约的第一条为:日本将朝鲜视为自主自立的国家,与日本是相互平等的关系等等。这是日本与朝鲜相互交涉的先声。光绪五年,英美德法等国家,相继来到朝鲜提出通商互市的要求,朝鲜大臣们甚为惊慌,犹豫不决。李鸿章就秘密书写书信劝说朝鲜太师李裕元,让他与各国建立条约,他在奏折上说,可以借此来抵御俄国人、牵制日本等等。光绪六年,驻日本的中国使臣何如璋,给总理衙门上书,提出主持朝鲜外交事务的提议,说中国应当在朝鲜设立领事馆,派遣大臣。李鸿章说现在私下里秘密维持保护朝鲜,倒是进退自如,但如果公开代为出谋划策,朝鲜就未必能听我们的了,而其他各国或许一有事就来问责我们,这会造成日后骑虎难下的局面,到那时,想摆脱这个弹丸之国就难了。光绪八年十月,侍读张佩纶在此上奏,派遣大臣到朝鲜去做通商大臣,全权代理其外交的事物。李鸿章的回复和前几次的提议相同。这是因为李鸿章对属国没有外交权的公法知之甚少,又贪图一时的省事,遂用一番大道理麻痹他人,实乃是他外交事业上的一件千古遗憾之事。自此以往,日久天长,各国都不再以为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了。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签订条约,写明他日如果朝鲜有事,中日两国一方如若要派兵前去,必须要相互告知。于是朝鲜又仿佛成为了中日两国共同保护的属国,这实在是一件奇怪、不可思议的事情。后来,中日两国各说各的理,纠纷说不清楚,才酿成了战争之祸。而这祸事的根源不得不说是外交政策的弊端造成的,这是李鸿章失误的第一件事。

光绪二十年(1894)三月,朝鲜东学党叛乱,甚为猖獗。当时袁世凯驻扎朝鲜,职务为办理商务委员。袁世凯是李鸿章的下属,多次致电李鸿章,请求他派兵来帮助清剿东学党,又怂恿朝鲜国王向李鸿章乞求支援。于是李鸿章于光绪二十年五月初一派出海军济远、扬威二舰前往仁川、汉城保护商业活动,并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带领一千五百个淮军勇士到牙山,并依据天津条约,告知日本。日本随即派兵前往朝鲜。至五月十五日,日本到达仁川的士兵已经有五千人了。朝鲜大为惊恐,请中国先行撤兵离去以便谢绝日本派兵。中国不答应,与日本多次商讨一起撤兵之事。那是东学党已经被打散。而日本派往朝鲜的重兵,只前进不后退,与中国商议要一同干预朝鲜内政,帮助其变法,文件往来,言辞激昂,战事迫在眉睫,一触即发。

这场平叛战争,在中国看来,是藩属国有战乱,卑微地祈求援助,作为宗主国理应承担替朝鲜平叛战乱的责任,所以中国才派兵前往;而在日本看来,既然认为朝鲜是自主国,与各国平等,那么中国急急地派兵前去帮助一个自主平等的国家平叛战乱,其意很难估测,所以日本要派兵来抵制中国。两个国家各执一词,都说自己正确对方错误,都能言出有因,言之成理。但这其中有一个可疑的问题是,中国没有发兵之先,袁世凯多次致电李鸿章说乱党猖獗,朝鲜朝廷不能自己平叛,随后朝鲜国王祈求援助,也是袁世凯指使,那么为什么五月初一才发兵,而初十就已经有乱党平息的奏报了?那是我国的军队还在途中,根本没有和朝鲜乱党遭遇,就是说朝鲜的叛乱没有等待中国代为平叛就已经平息了。而中国无故发兵朝鲜,怎么能不引起日本的怀疑。因此我方说是日本在歪曲事实,日本是不能接受的。有评论者说袁世凯是想借此来邀战功,所以才夸大其词,引起波澜,却不料被日本方面抓住了把柄。如果果真如此,以一己至私念,就使十几万人遭受战乱之苦,毁掉了国家数千年的体面。袁世凯自然不能逃避责任,然而听信袁世凯的话、任用他的人是不是也没有做到知人善任呢?这是李鸿章失误的第二件事。

日本多次提议要协助干预朝鲜内政事务,中国不从,中国多次要求日本撤兵,日本不答应。李鸿章和总理衙门,便日日期盼俄国英国出面调解处理,北京、伦敦、圣彼得堡之间的通电来往纷纷,不曾间断,俄国英国也托词说一定出力,其实是希望获渔翁之利。拖延时日,中国的战备工作没有落实。到了五月下旬,日本派遣到朝鲜境内的士兵已经有万余人了。中国平时的兵力就不如日本,又加上临时备战,这就更落了后着,让敌人占尽了先机要塞,导致主客易位。其实还没开战胜负之数已经可见了。这是李鸿章失误的第三件事。

三次先机失去后,中日战事开始了。六月十二日,李鸿章奉廷寄之命筹备战事。就派总兵卫汝贵统领盛军马步六营进驻平壤,提督马玉昆统领毅军二千人进驻义州,分批起拔通过海路来到朝鲜,在大东沟登岸。又整饬叶志超的部队,让他们移驻平壤,这些部队都是淮军。派遣的这些士兵,用从英国商人那里雇来的三艘轮船分别运送出去,用济远、广丙的二艘兵用轮船做护卫。二十三日清晨被日本的轮船袭击,济远兵船的总管方伯谦看敌人靠近了,惶恐地隐藏在船甲最坚厚的地方,其后日本的炮轰毁掉了他的船舵,方伯谦就高悬白旗,下面挂着日本国旗投降,自己逃回旅顺。高升号商船被击沉,我军死伤将士七百余人。二十七日,宣告各国,命令驻日本的中国公使汪凤藻撤掉国旗回国。二十九日,牙山失手,叶志超退回平壤,谎报打了胜仗,说于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等日,逐次歼灭倭寇五千余人,得到旨意赏给士兵两万里白银,将士得到奖励者有数十人。从此以后,淮军的威望开始日渐下降了。

到了光绪二十年五六月份的时候,日本的兵船大量地聚集在朝鲜,多得就像织布的梭子。而中国的各个船舰则躲避在威海卫,在浅水湾处逍遥自在。只有在有人上奏折弹劾他们时,他们才假装派遣一些非主力的部队,开出军港,有时船行三十里就停下,有时行五十里停下,一般都是开船出去,大约五六个小时便急忙往回开,随即快速致电北洋大臣,称这些船巡逻所到的地方,并没有倭寇士兵的踪迹。种种类似的情形,实在是让人感到可笑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