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办公室社交兵法
15066300000038

第38章 兵法五刻在心头的社交禁忌(4)

所以,“场面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不过,千万别相信“场面话”。某甲在一公司单位服务,十几年没有升迁,于是通过朋友牵线,拜访一位经管调动的单位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因他知道那个单位有一个空缺,而且他也符合资格。

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情,并且当面应允,说:“没问题!”

某甲高高兴兴地回去等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子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问朋友:“那他为什么对我说没有问题?”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说了“场面话”,而某甲相信他的“场面话”!

对于别人敷衍你的“场面话”,你要保持你的冷静和客观,千万别为两句好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反而可看出对方的用心如何。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你只能持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既然测不出他的真心,只好保持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或避不见面,或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场面话”了。所以对这种“场面话”,也要有清醒的头脑,不然可能会坏了大事。

做人跑关系,有一条很大的忌讳,就是“耳朵根子太软”,盲目地听信别人。

你在辛苦时,喜欢帮人出主意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积极主动帮你想办法,热诚感人,但要如何面对他们的“好意”呢?

有些人见你在工作中不大顺心、怀才不遇,就“好为人师”地劝你该如何争权和争表现的机会;也有些人见你在感情上不大顺心,两性关系走得坎坷,“好为人师”地提醒你该如何经管、如何掌控;还有些人“好为人师”地劝你该去运动、去美容、去塑身、去买房子……他们不但劝,有时还拿一堆资料给你,有时还主动牵线,让你觉得不照着做,仿佛自己是个罪人,伤了他的心。◎没有诚心

俄罗斯作家班台莱耶夫写过一篇叫《诺言》的小说。一个七八岁的少年,在公园里同几个比他大的小学生一起玩打仗的游戏。一个小学生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中士,这里是我们的火药库,我以元帅的名义命令你在这里站岗,没有我的命令不能离开岗位。”小孩子非常郑重地点头表示遵命,规规矩矩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坚守岗位。天黑了,公园要关门下班了,元帅还没出现,中士又饥又怕,只是因为有诺言在先,不肯撤离岗位。幸亏有人找到一位从此地路过的少校军官。少校军官对那孩子说:“中士,我命令你离开岗位!”孩子听到命令,才高兴地说:“是,少校,遵命!”

这个故事叫《诺言》,事实上它也确实反映了“诺言”在孩子心目中的严肃和神圣。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为人的可贵品质,那就是以信为本,一诺千金。说起来,很多见多识广的成年人,在这个天真幼稚的孩子面前应该感到惭愧,因为寡信轻诺背信弃义的事都发生在成人的世界。

心诚则灵,在与陌生人交往中,你只有付出一片诚心,才能换回对方的真意,你们才能由陌生走向熟悉,最后成为知己。一个“诚”字,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切不可对其视而不见。

缺乏诚意的人在与陌生人交往中不会成功,这些人在交往中虚伪、假意、欺骗等,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敷衍塞责,再不然就是欺世盗名,试想,这样的人谁愿意与之交往呢?初交时对方摸不透情况,可能会与这些人交往。可一旦发现其真实面目之后,就会对其敬而远之。

所以,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切不可不诚。

《后汉书·范式传》也记载了一个古代人讲信义的故事。范式和张劭是一对朋友,二人在探亲分手时,范说两年后的这一天前去张家相会。范张二家相距二千余里,临期时,张劭家人都不相信范会如期而至,唯张劭深信不疑。果然,范式如时来到张家。古代交通不便,时隔两年,且相距两千里,范式居然能准时赴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见二人友谊之深,亦可说明范式重守许诺,一言九鼎。

◎伤人心灵

一个人,他的心里面都有一块最敏感的地带,对他们而言,这块最敏感的地带是不允许别人随便触及的,这是他的痛处,是他们的弱点或者自卑点。在交朋友时若触及对方痛处只能给双方带来不愉快。即使我们清楚他们的痛处,也不要去提及,这是待人应有的礼仪,也是交朋友最应该注意的一点。

有位男青年,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只是个子非常矮小,这是他的一块心病,偏偏有位同事不知深浅,开玩笑说他是“贴地皮走路”。这位男青年立即变色,大声说:“某某经理个儿矮不矮,某某职员个儿高不高,经理要他回家,他也只有灰溜溜地走!”这当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男青年也是情急之下用它辩护,不过从此后,男青年便不再与开他玩笑的人交往,可见这件事很深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人们对于自己的忌讳,犹如小偷对于自己的罪行一样讳莫如深、极为敏感。由于心虚,往往把别人的无意当成有意,把无关的事主动与自己相联系。有时,你随口谈一点什么事情,也很可能被视为对他的挖苦和讽刺,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韩非子·说难篇》中曾对龙作了如下描述:龙是虫(动物)类的一种。它的性情非常柔顺,人们可以和它亲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坐骑。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块长约尺许的逆鳞,如果有人触摸了它,那么它必然会发怒,以致伤人致死。

每个人的忌讳之点,也就是他的“逆鳞”,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也须加倍小心,千万不要触动这块忌讳。否则,即使是十分友善的人,也会与你反目成仇。

“逆鳞”因人而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籍贯、不同遭遇、不同性格、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有不同的忌讳。比如,女性朋友,尤其是大龄未婚女性朋友的年龄,就是一片“逆鳞”,莫去触犯。有篇议论文章,题目就是直截了当的四个字:“谢绝询问”。文中写道:“年龄大的女孩,对年龄更敏感。”“已不再楚楚,已不再盈盈。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女人的年龄应该属于自己,就像信天游属于陕北。因而,每当与陌生女人接触,尤其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男人面前,从不问及。”有的人偏偏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结果就难免不欢而散了。了解不同的人的不同“逆鳞”,在交往时就可以尽量避开。比如在垂暮老人面前,少谈生死哲理;在失恋朋友面前,少谈情场得意;在文化程度低的朋友面前,不要侈谈学院生活、学术问题;在社会地位较高的朋友面前,不要偏激、谩骂为官不仁;对残疾朋友不能说触及他们生理缺陷痛处的话……人都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孩童时代拖鼻涕、哭鼻子、尿床,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但有的人忌讳谈及这些,那你就不要倚老卖老,(尤其是当着朋友的下属和小辈)翻对方儿时的历史,惹朋友生气。人有失态的时候:酒后的荒唐行径,失恋时的失魂落魄,遇到突发事故的张惶失措……这些都不能当作侃大山的资料,使朋友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