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违法心理矫治
15064900000038

第38章 网络成瘾心理教育

“操作步骤”

(1)网络心理健康内容确定。

(2)网络成瘾实例分析。

单元一 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青少年上网现象越来越严重,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被社会各界所关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亲子关系适应和发展问题上。以下对前两种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青少年自我意识

青少年处在心理的断乳期,他们一方面要求独立,另一方面由于心理未完全成熟,还依赖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从心理社会发展角度来说,他们处在自我认识角色混乱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能完全认识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存在偏差,所以经常在网络中去寻找“期望中的自我形象”。应通过团体和个体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增加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对自身有全面的了解,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使他们正视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肯定自身优点并予以发扬。

二、正确认识并利用网络

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一方面要宣扬健康上网,教会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利用网络中的有效资源来提高自己,同时要让青少年认识到过度上网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伤害,让青少年清楚地认识到网瘾只是他们在虚拟世界寻找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东西,但虚拟世界代替不了现实生活,只会让他们越来越远离正常的社会生活。适当地玩网络游戏会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放松,但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度,过犹不及,沉迷网络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三、父母子女关系(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诞生于1950年,成熟于1970年,家庭治疗是以整个家庭成员为单位,一起参与心理治疗的方法。家庭治疗建立在旨在改变家庭组织框架的基础上,当家庭组织转换时,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也会作出调整。

在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中,有一部分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夫妻关系不和影响了青少年的行为,因此,治疗必须从整个家庭成员入手,寻找问题产生背后家庭成员应该担负的责任,让家庭中的感情纽带重新建立并不断牢固。整个家庭是个动态的平衡系统,当一方作出改变,另一方自然会有所改进。所以通过纠正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这样孩子才有能力去爱自己和爱别人,不至于用沉迷网络来进行自我伤害。

四、自我成长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表现为低自尊、低自信、自我价值感低,部分青年少会有自我放弃的想法,认为过一天算一天,没必要考虑将来。实质上这是青少年无法接纳自己。对于表现好的方面要多表扬,从而对好的行为进行强化,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让孩子做课件给大家讲课,提高自我价值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适度的表扬和赞赏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再加上对网络的正确认识,他们会用“自我实现”的力量去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

单元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分析

一、人际交往问题

现代社会中部分青少年由于从小受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或自身性格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交往中遇到困难。这类孩子大部分内向、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缺乏自信心,再加上父母缺乏正确的引导,所以在交往中很容易产生困惑。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较强烈,为了避免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印象,他们往往会采取逃避态度,但内心又渴望与同龄人交流,希望获得友谊,所以网络给他们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在网络中他们可以变成理想中的自己,用各种各样的身份而不用担心被别人看穿。网络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工具,所以,咨询师要引导有网瘾的孩子走出虚拟世界,从根本上接纳自己,树立与他人交往的信心,让其最终回归现实生活。

“案例”

小王,男,22岁,汉族,有一个姐姐已经工作,父母务农。小王从小性格内向,很少主动与别人说话,喜欢一个人待在家中,父母也很少管教他。去年退学后,母亲要求其在家中干活。但小王脾气很大,经常与母亲顶嘴,拿家中的钱去上网,经常夜不归宿。母亲干预后无效,认为孩子不听话,随后送入我中心。

1.咨询师了解的情况

小王从小乖巧、听话,孝顺父母,学习成绩一般。在校很少与同学交流,朋友很少,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独处。高三后因没考上大学而辍学在家。经常去网吧通宵上网,和姐姐关系一般,缺乏自信,不敢与别人交流,很怕和别人说话,因为他认为这样很尴尬。他认为只有通过网络才能获得现实中的友谊,而且不用考虑别人不会理你。姐姐的希望是他能够做一个真正的男人。

观察的印象:身高175厘米,穿着简朴,面色发黄,憔悴,额头中的皱纹很深,目光中充满焦虑,黑色头发中夹杂着少许白发,黑色的衣服上一层白色的头皮屑。不愿和母亲多说一句话。

心理测验:网络成瘾自评量表 中度网瘾

SAS 60

2.咨询过程及片段

第一次咨询时,通过摄入性会谈,咨询师了解了来访者的性格,以及家庭生活状况和社会交往状态,通过观察和分析,确定来访者存在的问题和求助动机。目前困扰来访者的是人际交往。由于来访者从小性格内向,缺乏与人沟通和交往的经验,交友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借助网络去交友,以满足其需求。

第二、三次咨询时,咨询师询问来访者是否能接受目前的生活状态,帮助其了解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分析困扰来访者人际交往的原因,以及面对困难时应采取的处理方式,(上网)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让他认识到困扰自己现实生活中交友的原因是无法接纳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从而担心别人会不接纳自己。

3.咨询对话

咨询师:你怎么看待自己上网这件事情?

来访者:上网时我很快乐,因为我可以在网络中交到很多朋友,而且不用担心自己会说错话或面临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咨询师:哦,看来网络满足了你交友的需求,在网络中交友你很放心。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那在现实生活中,你和网友有接触过吗?

来访者:从来没有。

咨询师:现实生活中有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朋友吗?

来访者:几乎没有。

咨询师: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交友的障碍是什么?

来访者:我害怕不被别人接纳。

咨询师:能和我谈谈你对自己的看法吗?

来访者:我很普通的,别人都比我优秀,我感觉自己很糟糕。

咨询师:我能感受到你对自己的评价很低,甚至在心里不能接纳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一个无法接纳自己的人,怎么可能相信别人会接纳你?

来访者:(沉默)……

第四次咨询(布置作业)

引导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与别人交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在以后的治疗中,让他写出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分析让他全面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身上无法让自己接纳的因素,纠正之前对自己错误的认知和判断。并通过自信心训练,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在一周内固定与一个人(a)交往,并记录感受。写下交往中害怕发生的和让自己焦虑的事情。一周后主动询问a的感受,并与当初自己的猜想对比,找出不同的地方,经过多次训练,减少交往中让来访者疑虑和焦虑的事情,从而让其能够提高自己,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

二、亲子关系问题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实质上都是通过网络寻求一种需求的满足。对于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孩子,表面上是为了逃避与父亲或母亲的矛盾而沉迷于网络,但实质上是在获得一种关注,来自父母的强烈关注。一旦父母增加了对孩子的关注,也会成为一种上网行为的强化。所以咨询师在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时,要考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孩子内心的需求是否一致。

家庭教育方式分为四种:民主式,专制式,溺爱式,放任式。本个案中,父亲在孩子幼年时采用第四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不管不问,由于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必要的行为准则,对孩子冲动的行为缺乏约束,致使孩子缺乏社会责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因而失去归属感。因此,个案中孩子上网是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

“案例”

小李,14岁,有一个5岁的妹妹,父母分别经营一家公司,平时工作很忙。小李从小和父母居住,六年级后被父亲送去江西读书,一年后回广州,父母诉说孩子回来后变化很大,经常逃学去网吧上网,父亲因此而打过他,但无任何效果。夜里仍一人偷偷跑出去上网。母亲劝说也无效果,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父母因为生意和教育孩子的事情而经常吵架,自从小李回广州后关系更加恶化。

1.咨询师了解的情况

孩子现在与父母、祖父母同住,家庭条件较好。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很民主,父亲以前实行放任式的教育(因为父亲从小被爸妈打大,特别痛恨打孩子)。孩子自从上网后经常被父亲打骂,甚至用皮带抽打。孩子对父亲很不满,认为他从小都没管教过自己,现在更无权过问自己的事情。

对孩子的印象:情绪低落,头发稍长而凌乱,有黑眼圈,紧握双手,头部低垂,不敢正视咨询师的眼睛。谈到父母,尤其是父亲时候,语调提高,带有强烈的埋怨情绪。

心理测验:亲子关系自评量表 关系一般

SDS 55

SAS 56

2.咨询过程和片段

第一次咨询时,与孩子建立咨访关系,进行摄入性会谈,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成长的经历、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咨询,了解到孩子主要是由于亲子关系问题而导致上网,尤其是和父亲的关系;孩子对父亲的印象一直是陌生的、畏惧的。小李认为小时候父亲对自己不管不问,现在因为自己上网就打骂自己是不对的,父亲没有这个权力打骂孩子,因为父亲自身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上网不是自己的错,错就错在没有一个好父亲。

第二次咨询时,要建立咨询目标,孩子是由于亲子关系导致上网的,所以短期目标是恢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长期目标是戒除网瘾,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帮助孩子认识到上网的真正目的及上网的危害,从而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深刻的认识。

3.咨询对话

咨询师:通过上网你想得到什么?

来访者:想获得快乐。

咨询师:网络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能具体谈谈吗?

来访者:我也说不清楚,上网会让我忘记烦恼吧!

咨询师:哦,那你有哪些烦恼呢?

来访者:家庭吧,我觉得家里很压抑,我不想回家。家里的气氛很让人受不了。

咨询师:哦,看来回到家里会让你感觉很难受,所以你不想回家。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能告诉我具体是什么让你感觉很难受吗?

来访者:父母吧,他们总是吵架。尤其是爸爸,我接受不了他。

咨询师:父亲的哪方面让你接受不了,能具体谈谈吗?

来访者:他对我妈妈不好,经常因为我成绩不好打骂我,做事情都看心情,没有一个标准,我一点也不了解他,看到他就不舒服,就想逃。

咨询师:你是在用上网来逃避和父亲之间的关系?

来访者:可能吧。

咨询师:之前和父亲关系怎么样?

来访者:一般吧,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事情他都很少过问。

咨询师:上网以后呢?

来访者:他开始渐渐管我了。

咨询师:你希望他管你吗?

来访者:怎么说呢,他关心我是可以接受的,只是方式不对。

咨询师:看来你的内心是渴望父亲的关心的,而且上网会增加父亲对你的关心。

来访者:也许吧……

咨询师:你是在用上网的方式去吸引父亲的关注,即使这种关注方式你不是太喜欢。

来访者:(沉默)……

来访者上网表面上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但实际上上网给他带来了现实的好处,如父母的关心,尤其是来自父亲的关心。虽然父亲是用训斥和暴力打骂的方式去管教孩子,但满足了孩子被关注的需求。因为父亲从小成长在暴力家庭,他能体会到父母的暴力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所以潜意识里他不想再重复父母的行为(但结果还是沿袭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能够自由自在地成长。但青春期的男性会受到父亲的影响,希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和支持。

第三次咨询 家庭治疗

帮助全家人了解孩子上网背后的真正原因,分析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尤其是父亲,要让其知道现在的教育方式是来自其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多角度去分析,让家庭成员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

单元三 网络成瘾青少年情感教育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所谓情感教育,朱小蔓认为,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起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情感教育在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90后的青少年多属于独生子女,这些孩子缺乏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加上目前城市的独立房屋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他们与同龄人结识同伴;父母在这个年纪承担着较重的社会责任,父母与孩子们之间的情感沟通也少。因此,现实中缺乏情感交流的学生,便会在网络上寻找可依附的群体,在网络上寻找成就感、归属感及各种责任感。因此,网络成为青少年宣泄、逃避、寻求刺激、安慰的最佳平台。

爱因斯坦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从外表上看是多么高超。因此,加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是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发挥青少年潜能的关键。

一、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感

道德感是个体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缺失的现象在网络成瘾青少年中较为普遍,例如,肆意花父母的钱为游戏买最好的装备,稍有不如意就大发牢骚,认为所有的人帮助自己都是应该的……这些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说明了网络成瘾青少年道德感薄弱。

人所处的关系,无论多复杂都是从基本的一对一的关系开始延伸的。它始发于关系的胚胎——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就会影响以后与其他人的关系。所以,道德教育应该回归到最早的亲子关系中,回到儿童时期学校教育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它将许多东西聚合成一种强有力的、牢不可破的关系存在,很多东西都是在此基础上延伸的。现在很多人心理扭曲、思维方式扭曲、人格扭曲,不相信、不遵守人与人之间基本的诚信关系,导致思想道德的发展没有根基。所以,道德教育需要回归到人的最初、最近的关系中去考察、立根、扶根,根本的东西一旦建立起来就牢不可破。青少年如果对父母、老师和他人给自己的帮助由衷地认可,并真诚地回报,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亦可自然地得到解决,因此,学会感恩在道德感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苦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很大部分同时伴有道德方面的问题,父母及周围人用尽各种办法均不能使他们脱离网络,所以这些青少年被判断为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在这些孩子的家庭中,要么孩子在家的“地位”很高,父母只是服务者,要么孩子地位极低,父母从来没有顾及过孩子的需要。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孩子看不到父母,也不会感受到父母的难处,自然也不会感恩父母。亲子关系中的这种状况,会延伸到其他的关系中。

“案例”

小智,男,15岁,12岁时(初一)辍学,辍学之后更加迷恋网络游戏,除吃饭外所有时间均待在网吧。父亲今年65岁,母亲59岁,夫妻俩靠去批发市场批发小菜谋生,家境十分贫困,靠政府接济度日。

初一辍学后,小智的父母通过威逼利诱,希望孩子能够上学或者打工,但这孩子就像着了魔似的,除对网络感兴趣外,对其他一切事物都没有想法。

为了得到上网的钱,小智把家中可以换钱的东西都卖掉,包括铁锅、电饭锅等,65岁的老父亲身体本来就不好,在这两年与孩子的斗争中身心俱疲,得了严重的胃溃疡。

第一次会谈

小智: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找我的爸爸去咨询咨询。

咨询师:你认为该来的是你爸爸?

小智:是的,他是个非常残忍的人。

咨询师:爸爸的哪些行为让你不太满意呢?

小智将他的裤子卷起来,腿上布满了一个又一个铜钱大的伤痕。

“这是我爸爸用香烟烫的,还有我头上的伤是我爸爸用棍子打的。”

……

小智:我曾经自杀过两次,第一次撞墙,当时送到医院去抢救;第二次喝农药,我醒来也是在急诊室。我今天能活在你的面前,非常不容易。反正我现在也不想死了,也不想活,你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这是一个内心充满愤怒的孩子,当他描述父亲的暴行时,眼里充满了对父亲的仇恨。在后来与孩子的父亲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个父亲眼中的“败家子”,曾经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来都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此刻孩子正在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抗议父亲对他的残忍。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开始着手做父亲的工作。父亲也认识到了,他觉得自己用了这么多的教育方式,孩子却越陷越深,那应该是自己的错。此后,他开始经常到营区陪孩子住,并写了几封信告诉孩子自己的期望。

第六次会谈

咨询师:你的爸爸身体是不是很不好啊?

小智:好像是吧,不太清楚。

咨询师:你爸爸今年65岁了,加上身体不好,不知道你还能跟他斗几年?

小智:(沉默)……

咨询师:如果他有70岁话,那你还能斗上5年。如果80,那就是15年,如果有15年的话,正好跟你的年龄一样了。

小智:我……不知道。

咨询师:不过我觉得,即使你跟爸爸斗到了他人生最后的阶段,他仍然会担心。他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就是为了你能够独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这些方式并不是你能接受的。你一直跟他斗,并没有学到些什么,他能不担心吗?

小智:我不想斗到他死……

咨询师:你想想看,这么多年,父亲除了打骂你,还为你做过什么?

小智:他给我吃好的,喝好的,给我买新书包。他第一次打我,是因为我不上学。咨询师:他要你上学是为了什么?

小智:为了我能多学点东西吧。

咨询师:是啊,他是为了你能多学点东西,能过得比他好。你爸爸生活得很苦啊,你看他,到65岁的年龄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唯一的儿子又让他操碎了心。

(小智的眼眶开始有点湿润)

咨询师:父亲打他的儿子,骂他的儿子,是因为他希望儿子快点成才,他自己过得不好,希望儿子能过得比他好。

小智:我会努力戒除网瘾的,你转告他。

咨询师:你爸爸如果能听到你亲口说出来,他的病可能会好一点,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帮不了你。

……

之后,开始跟小智探讨父亲的“苦”,小智在了解到父亲打他的原因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被排里的同学选为“排长”。之前住在营区一直跟父亲索要东西,后来在了解到父亲生病后,主动打电话给父亲,劝父亲在家好好休养,不要担心自己。

小智的问题,是他一直只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愤怒”,而忽视了父亲的苦。当小智学着去理解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父亲的时候,也就学会了爱这个世界。爱能让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二)父母是已长大的孩子,孩子是未长大的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是在中国流传已久的俗语。只有为人父母者,才对父母的辛苦有更深刻的认识。父母其实也是孩子,而孩子是没有长大的父母,因此,如果可以让叛逆的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去体会父母的难处,孩子应该会有更多感触。

“案例”

小金与父母的关系进入冷战状态,他不愿意跟父母说话,觉得父母啰唆。在进入训练营后的第三个月,当选为“排长”,排长需要负责营区其他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管理,他尽职尽责地付出,但在当排长后的第一次班会上,他被全排学员批评,学员们对他意见非常大,认为他的管理存在很大问题。

小金:我付出了这么多,他们都看不到。

咨询师:恩,你的付出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你很愤怒。

小金:反正我已经尽力了,他们爱怎么说怎么说,我不改。

咨询师:你觉得你做的都是对的,被人否定的感觉很不好。

小金:我的方式不一定是对的,但是我确定我是为他们好。

咨询师:恩,这句话我觉得我在你父母那里也听到过。

小金:什么意思?

咨询师:你的父母也像今天的你一样,说他是为他儿子好,虽然方式不一定是对的。

小金:(沉默)……

咨询师:今天的你就像你的父母一样,排里的孩子们不接受你的方式,这让你很愤怒,如果排里的学员的这种态度让你难受,那你为什么还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你的父母?

小金:我得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

之后小金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养儿方知父母恩”,当孩子不能明白父母的苦衷时,最好让他亲自体会当父母的感觉,体会被孩子反抗的感觉。

二、培养孩子的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人的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活动的动力。当一个人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以及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幸福感时,他就会不计名利得失,以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对知识的探索动力不能回到现实,而是集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这是网络成瘾青少年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如何让网络成瘾青少年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理智感的三种培养方法:

(1)建立各种兴趣小组,激发学员学习的需要与渴求,如象棋、篮球、手工、美术、街舞等小组,让学员将对网络的兴趣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

(2)让学员自己讲课,将爱好用讲课的形式介绍给同学,经常让学员互相介绍自己的爱好,介绍新成就、新发现,激发讲课者本人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愿望。同时,亦可让其他学员参与进来,组成新的兴趣小组。

(3)校内校外开展比赛交流活动。竞赛是按照学员的自尊需要和获得成就的需要而激发学员奋发努力和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通过兴趣小组组织各种比赛,增加学员们克服困难的毅力。

三、培养孩子的美感

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个人根据所掌握的美的标准评价客观事物时产生的。

(一)美感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1.美感是生命律动的结果

美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反应,爱美也是人类的天性,是感官接受外在客体的刺激而产生审美的心理活动。经由审美的心理活动,使个人生活产生趣味,而不至于枯燥与乏味,并产生脱离生活的沉闷与苦恼。美感可以说是个体生命律动的结果,例如,作息正常且精神百倍、闲时进行绘画创作或欣赏音乐、好友相聚言欢、齐声欢唱、畅游名胜、烹调美食、亮丽装扮、助人为乐等,皆是引起美感的生命律动或节奏。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缺乏对这种美的感觉。

2.美感是生存优势的凭借

美感的生成与效应和生存亦有密切关系,愈具有美的特质的个体,愈能令人产生美感,从而提升其生存竞争力。一般而言,外形端庄且行为善良者,会给人以亲和与舒适感,而行为举止龌龊者,则会令人厌恶。美感素质的有无,直接影响人际的趋避,进而产生后续效应。青少年要能够区别,外表的美丽并不代表内心的善良,内心的丑恶也不一定会表现在外表上。

3.美感是生活品质的指针

人类生活是相当复杂而多变的。个体除了满足饥渴等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还需进一步满足美感的需求。在需求满足的过程之中,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困难或不足,除了运用已知的方法来处理外,有时也会开创新的方法来解决,因而也获得美感;或者以艺术、宗教、文学等升华的方式,也可获得美感。美感的获得也代表生活品质的提升。生活中因食、衣、住、行、育、乐等的需要,除了生理满足之外,伴随着美感,正代表优异的生活品质,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二)培育具审美态度、能力与品味的现代人

美感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态度、审美能力与审美品味,也就是使青少年对于审美客体有所知觉、想象、领悟与判断,并且建立自己的审美喜好。就审美客体的范围而言,则举凡可引起美感者皆可纳入。另外,审美涉及判断,而这与审美标准和美的因素有关。这些标准大致上以“和谐”、“适度”、“完整”、“真诚”与“自然”等为主。现代人的重要课题,是培养以美感为依归的生活态度,并具备审美判断能力,且时常保持审美的兴趣与品味,使得人生充满乐趣。

美感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是一种以生活为内涵的教育形态,且美感教育的实施适宜以学习者为教育的主体。实施美感教育可采用艺术化的方式,引导青少年从不同层面与领域探索美感,并且强调青少年的差异性,允许青少年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进程与成果,以养成审美态度、能力与品味,使得学习者充分获得启发并促进学习者人格健全和发展。此外,美感教育的实施还须重视人性化的方式。

休谟说,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说是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达到的。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那种能力,他在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在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情感教育在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的治疗中,在愉悦人生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训项目”

认知疗法的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一)求助者一般资料:小全(化名),男,20岁,广东阳江人,父母经商。

(二)案例陈述

1.求助原因

求助者父母诉苦:“自初一起小全就迷恋网络,白天睡觉,晚上上网,从今年起问题加重,不吃不喝连续上网。”由父母强制送入营。

2.父母陈述情况

小全自幼随母亲生活,父亲外出广州经商。小时候小全聪明懂事,比较内向,深得亲戚朋友和老师喜爱。小学时成绩非常优秀,在班上一直排行前三名。初一时小全迷恋网络游戏,经常通宵上网,父亲当时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较常回家,并找机会与孩子谈心,但情况并未得到明显好转。有一次周日小全通宵玩游戏,父亲发现后非常恼火,将手提电脑当着他的面砸破。小全当场吓得脸色苍白,关上房门不说话。此后小全不愿意回家,即使回家也不与父母沟通。砸电脑事件发生后一周,父母接到学校老师投诉说小全已经几天未到学校,后来在网吧找到他。父母对小全伤心失望,又担心小全去网吧变坏,于是再在家里买了台电脑任由他上网。小全除了上学,基本上所有时间都待在电脑前,不与任何人交往。父母在小全初二时感情破裂离异,离异后小全跟随母亲生活,性格变得更加孤僻,稍有不顺心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出来,勉强读完初中后,父亲帮他找到一家中专学校上学,开始状况还好,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父亲家不出来,因无法坚持上课,于今年辍学,全天时间都在家上网。父亲变着法子给他做好吃的,希望他能走出房门,结果不但没有成功,他反而开始不吃饭。近来经常不吃不喝连续上网,最长达到48小时,父母担心其在房间会出事,将他强制送入营。

3.咨询师观察及了解到的情况

(1)心理治疗师观察的结果:求助者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久没有出过门了,面色苍白,头发凌乱不堪,整个人蜷缩成一团。精神委靡,不敢与人目光对视,问话少答。在看到心理医生后一直流泪,但不哭出声音。

(2)当事人舍友反映情况:求助者在入营后的晚上一直未眠,彻夜长叹。后面主动找到舍友与他谈到凌晨两点,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

(三)心理测验

SDS 57. 5

(四)诊断评估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并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的可能。

2.初步诊断为“病理性网瘾”,诊断依据如下:

(1)极度依赖网络:孩子强烈地想要上网,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

(2)“耐受”表现: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愉悦满足,从开始偶尔上到通宵,到连续48小时上网。

(3)“戒断”表现:一旦脱离网络就觉得人生了无生趣。

(4)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为了上网无法坚持上课,直到辍学;人际关系受到影响,没有朋友;为了有更多时间上网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通宵达旦地上网,不吃饭、不洗漱。

二、主要疗法与适用原理

主要疗法:认知疗法。

原理:认知疗法是以认知期间行为人曾经发展的系统形式和问题为基础的;认知疗法要求正确的治疗性联盟;认知治疗的重点在于合作和积极参与;认知疗法是确定目标,关注问题;认知疗法首要的重点是现在;认知疗法是有教育意义的,目的在于教会行为人成为自己的治疗师,而且强调防止复发;认知治疗期具有结构性;认知治疗教会行为人识别、评价自己不良的想法和信念,并对此作出反应。

三、临床心理治疗过程

1.具体目标:了解求助者网络成瘾背后的原因,改善求助者的亲子关系,增强求学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2.最终目标:建立求助者对网络正常的认知观念,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学业。

咨询过程

(1)第一次会谈。

咨询师与求助者接触后,先运用积极关注、共情、温暖等咨询方法与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通过双方的交流,从各方面搜集信息,对求助者有全面的了解,如求助者的年龄、家庭状况、父母的情况及求助者求助的动机等,这些对我们建立有效的咨询目标、选用恰当的咨询方法有重要意义。

咨询师: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求助者:恩,可以。随便聊聊吧。

咨询师:今天感觉你的心情不是很好啊!

求助者:是的。我的心情很糟糕。

咨询师:什么事情影响了你的心情?

求助者:爸妈反对我上网。

咨询师:哦,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上网的?

求助者:初一。

咨询师:那你今年多大了?

求助者:20岁。

咨询师:上网都玩些什么?

求助者:打游戏啊,我经常玩三国、传奇、地下城与勇士。

咨询师:这些游戏一定给你带来很多快乐吧?

求助者:是的,上网时我非常开心。

咨询师:你上网的时间是多久?

求助者:不一定的,可能一天10个小时左右,有时多达18个小时。

咨询师:哦,能和我谈谈父母反对你上网的原因吗?

求助者:他们说我成绩下降了,经常逃学,家里就我一个儿子,不努力学习将来怎么办?

咨询师:看来你上网让父母产生了担忧。

求助者:嗯,是的,他们总是不放心我。

咨询师:你的爷爷奶奶呢?

求助者:他们住老家,不反对也不支持。我从小和他们一起住,3岁回到父母身边。

(2)第二次会谈。

求助者一直蜷缩在咨询室的椅子上,给人感觉很缺乏生命力。他在椅子上伤心哭泣,对父母将自己送入营表示不解和愤怒。

求助者:如果没有网络,可能我早死了。网络救了我的命,他们还要我戒除,那他们是不是想要我的命啊!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快乐就是网络,你们所有人都不理解我!

咨询师:我看到你在思考!能告诉我你思考的结果吗?

求助者:我刚刚的想法……好像有点不对,网络对于我来说,好像什么都不是!

咨询师:嗯,你开始面对事实。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生活中,哪些事件让你承受最大压力?

求助者:父母的关系。他们一直就只关心自己,从来没有人关注过我。

咨询师:嗯,我能理解你在生活中的痛苦。

求助者:(哭)是的,非常痛苦,他们都看不到我,没有人能看到我。

咨询师:不受关注的滋味似乎很不好受,我很能理解。

求助者:(继续哭)嗯,小的时候,我经常躲着哭。后来,我学会玩游戏。我的父母如果再次吵架,我就玩游戏,他们吵他们的,我玩我的。玩游戏时我眼不见心不烦。

咨询师:这种方式让你不再那么痛苦。

求助者:是的。我的游戏级别越玩越高,后面我管他们吵不吵,反正我有时间就上网。只有游戏能带给我快乐。

咨询师:我看到,网络似乎是一种让你远离痛苦的方式。

求助者:是啊,我在网络当中很开心。

咨询师:我们开始时谈到,网络到底在你的生活中充当什么角色?听你谈了这么多,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求助者:(不好意思地笑)我也有点明白了……网络……似乎是我逃避现实的工具。

咨询师:我也有这种感觉。

求助者:我会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的。

之后,我们商定把“网络到底让我逃避什么”作为家庭作业。

在第二次咨询中,咨询师通过对求助者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目前的情绪、情感。来访者感到很焦虑和痛苦,感觉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支持他。网络是他的唯一的精神支柱,没了它似乎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咨询师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让来访者对之前的行为进行反省,认识到网络在生活中究竟充当了什么角色。来访者以前的核心思维是网络是生活的一切,通过咨询师的引导,来访者改变了之前的绝对观念,并对其行为作出反思,并建立一种新的观念,认为网络不过是逃避现实的工具罢了。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断提出问题,和以前的核心观念相抗衡,经过多角度分析,让来访者对之前的观念提出质疑,从而引起反思。并按照认知治疗法的常用咨询方法布置家庭作业,提高和巩固来访者的新认知。

(3)第三次会谈。

咨询师:先谈谈你对网络的看法吧。

求助者:我认为网络能给我带来快乐,上网让我很开心。

咨询师:哦,那你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到快乐吗?

求助者:很少,尤其是在家里我感到很压抑,我一点也不想待在家中。

咨询师:看来你在家里并不开心啊,所以你会选择上网,在网络中发现快乐。

求助者:是啊,我想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自由、家庭的温暖,等等。

咨询师:你觉得网络中的快乐和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快乐有什么区别呢?

求助者:可能网络世界中一切都是虚拟的东西,得到的快乐也是短暂的吧。

咨询师:是的,你觉得网上想要的自由和家庭温暖能够代替现实生活吗?

求助者:不能。

咨询师:是的,其实我们想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东西,这些并不能代替我们的现实生活。

求助者:是啊,所以每当我上网回到家中心情会顿时低落,像进了地狱一般。

咨询师:看来回到家对你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哦。

求助者:是的,我很不想回家。

咨询师:能和我谈谈具体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和父母关系很不好,他们以前经常吵架,现在变为冷战了,很少交流。家里都冷冰冰的,没有一点温暖的感觉,所以我很少回家。

咨询师:哦,看来你父母的关系对你造成了影响。

求助者:是的,我爸爸不愿意理我妈妈,还经常骂她,我实在受不了,以前我鼓起勇气告诉爸爸,希望他能对妈妈好一些,但他说这是大人的事情,和小孩子没关系。我很无奈,变得越来越不想回家。

咨询师:看来爸爸的回答使你受到了伤害,你很想去帮助父母,希望他们的关系能够和好,但没想到遭到了爸爸指责。

求助者: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没用的,所以我宁愿选择上网。

咨询师:能告诉我父母通常会为什么而吵架吗?

求助者:很多啊,工作方面和对我的教育方面。

咨询师:也就是说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你的教育?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求助者:妈妈埋怨爸爸不抽时间管我,我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就只知道打骂,从来不花时间和我沟通。

咨询师:好的,看来妈妈很关心你的学习成绩啊,你上网后成绩下降了吗?

求助者:下降好多哦,很多次都逃学去网吧。

咨询师:好的,那你觉得上网会引起你父母的争吵吗?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本来你很想调节父母之间的矛盾,但你自己却做着引起父母发生矛盾的事情,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

求助者:可能会让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差了。

咨询师:是的,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我们错误地认为从网络中获得快乐可以取代现实的苦闷,实际上是加重了现实的矛盾。

再次和求助者共情,去体会他当时的感受(无奈、痛苦),进一步建立咨访关系。本次咨询中,咨询师运用具体化、情感反应和内容反应等咨询技巧,运用积极关注、共情等方法让求助者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理解,从而愿意积极主动述说自己的问题。继续上次咨询,寻找来访者上网的直接动机(即在网络中可以摆脱因父母关系不佳和父母的忽略所带来的痛苦,可以在网络中获得暂时的快乐)。求助者的核心思维是在网络中寻找暂时的快乐,以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不快乐。咨询师帮求助者了解网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是暂时逃避问题,缓解现实生活中痛苦的替代物,长期上网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加深父母之间的矛盾,父母的冲突同时会加重自己内心的不愉快。所以这样只会形成恶性循环。

通过咨询,来访者改变了对上网的不良认知,了解上网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全面了解了上网行为。咨询师纠正了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求助者的行为发生改变。

根据案例描述内容与治疗过程说明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网络成瘾认知治疗技术,并评估技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