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红星二场志
15063500000098

第98章 史志档案

一 史志工作

1987年7月2日,农场成立史志办公室(简称史志办),抽调姬长田专职从事场志编纂工作。10月15日,农场又抽调阎锡有到史志办。1988年8月,姬长田调出史志办,同年10月,阎锡有也调出史志办。1991年1月30日,农场抽调姬长田回史志办修志。同年,从学校抽调马德荣到史志办工作。姬长田依照《黑龙江农垦局八五三农场志》、《一四二团志》的结构框架拟定《红星二场志》目录,在查阅、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出部分年份的大事记及农场环境、沿革、概况、经济结构、生产管理,农、林、牧、工副业、商业、基建等章节的部分内容,约10万字。马德荣编写基建、教育、科技的部分内容,约5万字。1992年,姬长田离休,修志工作中断。1996年9月30日,农场重新抽调阎锡有回史志办工作,专职修志。阎锡有重新修改拟定场志目录,编写出1950~1959年农场组织史资料。1997年6月,阎锡有退休,修志暂停。

1998年7月,农场借用学校教师李舒凡到史志办为《哈密农场管理局志》的编纂收集、提供有关红星二场的资料。8月底,李舒凡回学校。

1999年4月4日,农场将原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程曦调到史志办公室,任副主任。2001年5月8日,程曦调出史志办。

2001年5月中旬,李舒凡被借调到史志办修志,任主编。5月底,农场将2名基层单位的政工干事严国彪、甄晓豫借调到农场史志办协助李舒凡修志。6月初,重新草拟场志目录,开始查阅档案资料、整理选编1949~2000年的“大事记”。8月上旬,完成“大事记”草稿后开始修改整理誊写,月底完成5万字“大事记”初稿。适逢学校“两基”验收迎接上级复查,李舒凡回学校工作。9月5日,《哈密农场管理局志》主编吴勤应邀到红星二场,修改调整场志目录,将原“章、节、目”结构改为“篇、章、节、目”结构,审改“大事记”初稿。6日,甄晓豫回原单位上班。17日,农场给史志办配备一台微机及打印机,抽调张新凤到史志办打印志稿并协助收集资料。10月,原兵团史志办主任庄超群与《红星一场志》主编李宗伟到红星二场,指导修志,讲授资料收集方法。2001年底,场史志办的两人完成了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及团场、连队组织史(历任领导)、部分章节统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002年2月,为加快修志进程,农场党委召开全场干部大会,动员各单位、机关各科室为编写场志提供有关资料。修志人员按目录编写出资料收集提纲,发给全场各单位及机关各科室,收回各类资料两万余字。春节刚过,农场党委认真贯彻农十三师“一·二九”史志会议精神,加大史志编纂力度,决定由副政委乔新华主管、办公室主任刘兆云具体抓史志编写工作,做到修志工作要钱给钱(经费),要人给人(队伍),要物给物(办公条件)。2月底、3月初,农场党委聘请已退休的柳发祥、游万芳、包汝广、郝金星、王芸生、王凤桐、吴荣根和政工员叶幼宝到史志办修志。由柳发祥任主编,严国彪任副主编。几天后,年近八旬的王凤桐、王芸生因身体欠佳退出修志工作。其余7个人开始按年度、按目录,分类翻阅1949~2001年的机要文书档案,计查阅943卷6894.8万多字,摘抄文字资料达400多万字,整理1949~2001年各类统计表260余张,并查阅历年所有的党委会记录和行政会议记录32本近百万字。编写人员走访或电话询问老职工、老干部及有关知情人800多人次,记录口碑资料6万余字。4月14日,资料收集、分类整理工作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展开编写工作。

2002年4月20日,原兵团史志办主任庄超群、十三师办公室副主任李进明及吴勤、李宗伟到农场指导修志工作,各位专家和修志人员对《红星二场志》目录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将原“大编结构”(篇、章、节、目)改为“小编结构”(章、节、目)。5月15日,兵团党史办、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和鸣、方志处编辑陈宏平及李进明、吴勤、李宗伟等领导到农场指导修志工作。

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配合下,场志编纂人员加班加点撰写初稿,边打印、边修改。从7月1日开始打印初稿,到8月底完成打印,装订成册,送师史志评审委员会向三位评委吴勤、李宗伟、江秉仁征求意见。随后,郝金星、吴荣根、叶幼宝退出。在征求意见的间隙,余下的编纂人员开始搜集、整理附录内容和挑选、补拍志书所需照片。

2002年10月18日,修志人员取回了《红星二场志》征求意见稿,根据三位评委的意见,分工修改,补充资料,删繁就简,字斟句酌,到12月底完成第一次修改稿,再次进行总纂。2003年1月底校对后,将志稿按送审要求装订成册,送师史志评审委员会审定。2月21日,师史志办张宁波、吴勤、李宗伟、江秉仁4位评委到红星二场,召开《红星二场志》评审会,会上几位评委一致认为:志书思想观点正确,结构比较完整、系统,资料翔实,文字通畅,错字少,装订规范,对部分章节修改整理后可以出版。

二 档案工作

1949年10月,四十七团与起义部队合编后,档案分别由各个部门保管。1963年,红星二场组织人力进行清理档案,用一年时间进行整理登记,分门别类,装订成册。1964年,建立起保密档案,配备了一名专职档案员。虽然1963年前档案分散管理,但各个部门对档案保管较重视,保留下许多历史宝贵资料,如部队的花名册、在战争中的总结资料、进疆后的剿匪资料、修建红星一渠和二渠的总结材料、部队每个时期的编制命令、各种统计年报等,这些均是第一手可靠的珍贵历史资料。从1963年收集档案资料集中管理以来,到1969年,整理的全部档案中,永久卷194卷,长期卷227卷,短期卷198卷,一直配备专职档案干部管理。截至2001年,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明显进步,现有档案资料库40平方米,有2间40平方米管理人员办公室;农场在资金紧缺情况下,对档案管理舍得花钱,设备不断更新,购置档案柜10组,每组5节,另有铁档案柜2组10节。

红星二场在档案保管上较认真,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分混乱的情况下,文书档案保持完好无缺。1976~1982年,先后进行三次清理档案工作,按照上级批示精神,将“文化大革命”中所炮制的文件,包括对人处理的错误决定等进行清理烧毁(个别材料还有待进一步清理)。截至2001年,整理成册立卷档案共943卷,还有少部分资料尚未归档。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繁杂、慎重的工作,保密性强,制度严格,纪律严明。农场的档案管理人员,严守纪律,遵章办事,通过多年努力,在档案管理建设上基本实现条理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