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红星二场志
15063500000083

第83章 产业结构调整

一 工业结构调整

建场初期,部队参加生产,主要生产粮食,保障部队供给。1953年生产粮食110.5吨以及蔬菜等,对保障部队供给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农场进行大规模的开荒造田,进行基础建设,以农业为主,经营比较单一。1958年到1963年,副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主要靠芒硝、土碱外销为农场创利,成为农场的主要经济支柱。1961年农场盈利287.3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农场主要有磨面、酱油、醋、豆腐、白酒等农副产品加工业。1969年农场工农业总产值177万元,其中农牧业99万元,副业78万元,在副业产值中工业生产的产值很小。

1970年,农场投资5.2万元建起硫化碱厂,当年6月份建成投产,生产硫化碱241吨,盈利5.6万元。1970年又建一座日产4.5吨硫化碱反射炉。1981年又扩建一座反射炉,使化工厂达到年产1500吨硫化碱的生产能力。1975年农场创建小水泥厂一座。从而使农场的工副业主要有硫化碱、石灰、水泥、食盐、面粉、食油、白酒、副食品加工及芒硝、铁木加工等。

80年代以后,农场兴办工业,采取农场投资、职工集资、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创办了食品厂、元明粉厂、纯碱厂、第二化工厂、纸箱厂、酒厂、水泥厂、石灰石、饲料厂、粮棉加工厂,使农场工业具有一定规模。

1989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155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1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5%,农场实现销售利润160万元,其中:农业55.6万元,工业104.4万元,工业实现的销售利润占农场销售利润的65%。但由于经营不善,先后停产、兼并。2001年只剩下食品厂和粮棉加工厂成为农场的经济支柱。

2001年,农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68万元,其中工业535万元,仅为总产值的12%;农业产值403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8%(由会计核算因素,粮棉加工厂产值只计算加工费,农产品加工增值全部计入农业产值)。

二 农业结构调整

从1953年建场到1985年的30多年,农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为主。

1985年,土地总播种面积2.8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15万亩,经济作物0.55万亩,分别为总播种面积的75.6%和24.4%。当年农业总产值522万元,其中种植业477万元;园林业9万元;畜牧业54万元;副业12万元。

1986年,哈管局党委提出“近期致富靠瓜棉,长期致富靠林园”的发展战略,农场党委根据哈密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日光资源,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农业又以扩大棉花种植和葡萄种植为主,大力发展园林生产。全场播种面积3.1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6万亩,经济作物0.58万亩,其他作物0.95万亩,其中葡萄0.07万亩。粮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1%;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面积占总面积的49%。同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680亩葡萄园。

1988年,食品厂与福州、上海、天津一些有关单位建立起农工商综合经济联合关系,洋葱成为食品厂的主要原料,农场建立3000亩脱水菜原料基地。1991年农场根据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巩固、消化、补充、完善”的八字方针,巩固改革成果,改革不合理的弊端,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逐年对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实现“三个一”的目标,即粮食1万亩,棉花1万亩,林果、蔬菜1万亩。

1996年,农场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创农场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43375”绿色工程(即:4,条田、道路、居民点、厂校绿化;3,3条主干道实现绿色工程;3,3条主干林;7,7个居民点绿化区;5,5个厂校绿化点)。农场继续推行“稳粮、增棉、节水增田、依靠科技,保菜建园,提高单产,效益翻番”的发展措施,先后完成了“万亩优质棉花生产基地”项目的建设,完成了1500吨优质棉种生产线的建设,完成了葡萄种植项目。

2001年,全场播种面积3.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0.79万亩,经济作物2.83万亩,其中棉花2.5万亩;瓜菜0.14万亩,油料作物0.19万亩,其他作物0.28万亩。实现农业产值4033万元,其中种植业3647万元(包括果园),林业92万元,畜牧业294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90.4%、2.3%、7.3%。历年各种植物播种面积统计。

三 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场经济以农牧业经济为主。70年代以后,工业建筑业逐步开始发展。90年代,第三产业发展。1990年,社会总产值28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184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41%,第二产业1609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56%,第三产业87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3%。1996年以后,随着自治区“一白一黑(棉花和石油)”战略的实施,农场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特别是棉花价格上升,使农场棉花生产发展迅猛。到2001年发展葡萄4500亩。

2001年,农场实现社会总产值1255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6506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52%;第二产业3039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24%;第三产业3008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24%。

红星二场历年社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四 所有制结构

(一)全民所有制

红星二场是在部队军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1953年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建设军垦农场,直到1955年9月部队实行工资制,军垦农场从国有农场开始过渡,由部队生产转变为企业生产,农场土地及生产资料全部属国家所有,生产经营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1984年以后,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农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生产资料仍属于全民所有,职工身份不变,政治待遇不变,福利待遇与原兵团福利待遇相似,职工只是在工资分配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农场仍属全民所有制企业。

(二)个体经济

1962~1963年,农场贯彻中央精简职工的精神,精简了部分女职工,加之农场职工在内地的家属不断迁至农场,红星二场闲散劳动力逐渐增多。1966年,毛泽东主席“五七”指示发表以后,农场为解决家属生活困难,让他们走“五七”道路。农场抽调一名连长在七连地区组织了“五七”连,组织他们烧红砖、打井、开荒、种植。基层连队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分别组织一些闲散劳力从事缝纫、理发等手工劳动,形成了最早的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据统计,当时参加“五七”生产的有286人。

70年代,受“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等左的思潮影响,红星二场个体经济发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3~1984年,红星二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了大锅饭和工资制,推行了大包干责任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扇门”一齐开放,全场职工勤劳致富争当万元户的干劲很大。1984年,兵团党委发出“一主两翼”(以大田承包为主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以开发性家庭农场和庭院经济为两翼)的致富政策。1985年,红星二场的场、连两级“庭院经济领导小组”成立。农场给职工发展庭院经济划地,户均划分两地(宅基地和自用地)1~2亩,大力支持职工加速改旧房建新房,出资66万元用于庭院经济基本建设;落实了“四不政策”,即庭院产品不纳税,不缴利费,不冲顶挂账,不计入承包收入;场兽医站分片划区,深入养殖户保证畜禽病害防疫治疗;对庭院生产所需水电农机物资,保证供应,与大田同等价格;鼓励职工家属自费开垦小片荒地;为开发性家庭农场提供贷款担保,4年不收费,5年少收费。例如,1993年对五连职工祁贺新扩建大棚生产,场里及时派他外出参观学习,又担保他贷款13万元,划给25亩土地,建大棚36个,雇工12人,当时成为致富典型。

红星二场庭院自营经济经过10年发展,1994年统计,全场共有1653户7038人从事个体经营,有687户农场划给两用地,计887亩,再加上职工家属开垦小片荒地1197亩,私营土地共计2084亩,有63%的常住户经营庭院种植业。私有林67170株,其中果树15803株。私养畜禽总数23748头(只)。10年中,职工自筹资金450万元,修建新房8万多平方米。购置粮油加工机械,开办各类商饮服务店铺和加工作坊105家。此外,个人投资510多万元购置农业机械和各种运输车辆177台(辆),其中大中小型拖拉机127台,各类汽车50辆,从事长途货运、短途客运、农田运输、承包农田作业和基本建设工程,促进了农场公平竞争,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庭院经济种植业占全场整体规模的5.15%;养殖业占全场的60%;商饮服务业占全场的3/4以上;交通运输业占全场的8/9;庭院经济总产值占全场总产值的15%。全场发展庭院自营经济,“开发五小”(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场、小商店、小作坊),已经粗具规模,行行都有带头人,呈现劳动生产率高、土地报酬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的“三高景象”。五连刘东林购置推土机、运货车、摩托车各一辆,开荒120亩,建立家庭农场。八连退休工人纵兆顺养羊150只,年收入2万元。脱水菜厂职工齐国凡自办酒厂,用酒糟养鸡1000多只,养猪8头,年收入2万多元。全场有养鸡大户(100只以上)30户,养猪大户(10头以上)33户,养羊户18家3500只,大棚温室27户。1994年全场个体种植业产值140万元,养殖业产值120万元,运输业产值290万元,基本接近“六三二”计划(产值600万元,纯收入300万元,户均2000元)。

1995年,农场制定庭院经济年度发展计划和“九五”规划;1997年农场发出《关于加大扶贫力度,加快庭院自营经济发展的决定》;1998年农场发出《关于鼓励全场干部、工人和家属大力发展养畜业的十条优惠举措》;1999年农场发出《庭院经济建园计划》和《开办农场集贸市场的决定》;2000年农场发出《关于加强第三产业管理的通知》;2001年农场发出《庭院自营经济计划和“十五规划”》。

1995年,农场自营经济总产值增加到840万元,荣获兵团“庭院经济先进集体”称号。七连王克荣获得兵团“庭院经济致富能手”称号。五连、七连、三连、机一队、食品厂荣获红星二场“庭院经济先进单位”。王建军、方红星、张洪利、蒲长江、魏旺进、纵兆顺等人获得“庭院经济致富能手”。五连荣获兵团“庭院经济先进单位”,参加了兵团庭院经济现场交流会。全连庭院自营经济总产值达到26万元,户均收入2500元,给98%的职工划分65亩两用地,全连90户人家,80多户建了新房,养羊717只,养猪189头,奶牛12头,各种家禽1651只。从事加工业及服务业人员2人,汽车一辆,大中型拖拉机4台,小四轮1台,推土机3台。老职工王维勤栽种优质桃树,年收入2000元。职工周保军生产蘑菇5.5吨,收入1.2万元。养羊大户叶秋香,每年纯收入1万多元至2万元。五连庭院自营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种、养、加工并举,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1998~2001年,农场为发展职工自营畜牧业,出台十项优惠政策,放手扶持养殖户。对养殖户让利优惠,实行强制免疫。对从事第三产业人员给予享受一年免交管理费的优待,鼓励职工群众从事第三产业。农场在场部小城镇区划内先后建造6幢商住楼,底层有50户开店营业。全场逐步推行了农机车辆产权制度改革,对原有汽车队和两个机耕队实行国有资产转让,机车作价归户,鼓励个人买车。农场将农机车辆优价转让给职工,全部推向市场,33辆机车作价91万元。此外,职工个人集资425万元购进车辆50台,其中链轨车27台,胶轮车23台。全场自营车辆共计308辆,其中汽车64辆,小四轮拖拉机121辆,小三轮车64辆,中巴客运汽车6辆,小面包客车7辆,吉普车、小轿车7辆,大型链轨拖拉机11台,轮式拖拉机28台。农场有各类私营商店56家、餐馆16家、加工作坊15家、理发美容店18家、修理服务点13家、照相馆2家,还有个体托儿所2家,个体药店2家,打字复印部2家,个体粮店6家。农十三师召开职工自营经济现场经验交流会,将红星二场七连树为典型单位。七连现有温室大棚22个,大棚种植户19家,年收入11.4万元,户均年收入8143元。有养殖户24家,养羊261只,养鸡1100只,养鸽230只,养奶牛2头,养殖业年收入2.5万元,户均年收入1042元。第三产业从事运输、摊点、作坊、理发、建筑等24户。其中从事运输业的12户,户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加工作坊3处,个体商店1家,理发店1家,其他经营点2家。七连现有私营运输车辆14台,出租车2辆,小四轮拖拉机7辆,轮式拖拉机7辆。全连给职工划分自用地127亩,给一线承包职工划足2亩自用地。

1995~2001年,红星二场自营经济效益、人数和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