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红星二场志
15063500000069

第69章 计划管理

一 计划编制程序及原则

红星二场生产财务计划分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两大类,各类计划由计财科根据师局下达的计划指标编制场、连二级计划,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几次修订,最后由农场党委、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修改后贯彻到基层单位,层层分解落实,并由基层单位负责实施。基层生产单位根据承包责任制实施办法分解落实到条田、承包职工,工厂落实分解到车间,并由农场各职能部门检查、督促计划落实执行情况,年终由计财科、审计科根据实际完成情况对照计划进行考核,并根据农场制定的考核办法进行奖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师局下达计划,团场要根据“上级分配的任务,不能私自变更”的重要原则编制计划,企业各部门互相配合,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红星二场根据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和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全面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依据师局下达的生产计划和场长目标责任,对农场主要农产品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各单位必须完成。对工、商、交、建企业,农场只下达利润指标和生产指标,利润指标是法定指标,生产指标可根据市场情况基层单位可以进行调整。农场职工可自主经营二、三产业,发展庭院自营经济,使职工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二 五年计划执行情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一五”期间,红星二场一切计划均由农五师下达,当时农场主要是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荒造田。这一时期的屯垦戍边方针是“边开荒,边洗碱,边种植”。到1957年农场总人口1502人,其中职工1002人。播种面积1.1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0.81万亩,亩产147.1公斤,总产1191.51吨;经济作物0.32万亩;造林0.06万亩;牲畜0.2万头(只)。

(二)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农场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农牧并举,多种经营”的方针。当时全国处于“大跃进、大炼钢铁,刮共产风”时期,特别是1960~1962年全国处于困难时期,农场仍在继续发展。1959~1961年,农场经济效益主要靠农场副业生产,挖掘芒硝销往内地,农场年利润在250万元以上,1959年实现利润259万元。到1962年,农场总人口2814人,职工1612人,播种面积1.28万亩,粮食作物0.92万亩,亩产147.8公斤,总产1360吨;经济作物0.22万亩;果园0.2万亩;造林0.04万亩;牲畜0.68万头(只)。

(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经济十分困难,特别是严重缺粮,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把1963~1965年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一时期农场坚持“以粮为纲”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1964年农场党委提出“奋战六四年,夺粮五百万”的口号。通过全场上下努力,到1965年农场总人口3375人,职工1936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9万元。播种面积1.58万亩,粮食作物1.33万亩,亩产174.2公斤,总产2316.7吨;经济作物0.17万亩;果园0.2万亩;造林0.14万亩;牲畜0.79万头(只)。

(四)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5)

由于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农场领导班子瘫痪,整个机关只有经管股开门,生产工作均无人过问。至1976年的10年时间,农场生产处于无计划状态。1975年,农场总人口6409人,职工2760人。工农业总产值326万元。企业亏损30.72万元。播种面积2.17万亩,粮食作物1.83万亩,亩产256.7公斤,总产4698.5吨;经济作物0.15万亩;果园0.07万亩;造林0.15万亩;牲畜存栏0.62万头(只)。

(五)第五个五年计划时间(1976~1980)

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哈密地区的粮食紧缺。哈密专署下达农场上缴商品粮200万公斤。农场根据地区下达计划,调整粗、细粮种植比例,保证完成上缴给地区的粮食任务。1976~1980年,5年间粮食累计种植9.4万亩,粮食亩产145.2公斤,向地区上缴商品粮15089吨。

(六)第六、七、八个五年计划(1981~1995)

1981年,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农场制定了《1981~1990年十年发展规划》和《“定、包、奖”暂行办法》。农场对连队实行“两定”(定产量指标、定上缴利费)。连队对班组实行责任到人,定额计工,联产计酬,以工计奖及超产奖励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1988年实行场长承包责任制,农场从“以粮为纲”调整到哈管局党委第一书记、局长张之柱提出的“近期致富靠瓜棉,远期致富靠林园”的方针上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期,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建立千亩葡萄园。这15年,农场计划逐步根据市场需要制定切实的年度生产计划和财务计划。1995年农场总人口6510人,职工2278人。工农业总产值3872万元,利润257万元。播种面积3.39万亩,粮食0.93万亩,棉花1.5万亩,果园0.23万亩;牲畜0.76万头(只)。

(七)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根据市场情况分析,农场党委紧紧围绕“稳粮增棉,节水增田,发展畜牧,保菜建园”这个中心不放,合理调整作物布局,积极发展棉花生产。在这5年中,除1999年特大自然灾害外都能实现农场规划的基本目标。到2000年,农场总人口7433人,职工2037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978万元,利润416万元。耕地面积3.9万亩,粮食0.6万亩,总产2100吨;棉花2.3万亩,总产2530吨;葡萄0.3万亩,总产1276吨;牲畜存栏2.09万头(只)。

2000年,农场总资产11956万元,比1995年的5794.6万元,净增资产6164.4万元。5年内企业盈利2226万元,上缴师局302.5万元,企业能使用利润1923.5万元。因违背经济规律,大搞基本建设,使农场基本建设大量突破年初计划(指导性计划),形成长期负债2462万元,大量挤占生产资金,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给企业带来了包袱。

(八)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2001年7月,师调整了农场领导班子,对农场的基本建设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农场总资产比2000年净增2692万元,增加长期负债577万元,挤占了大量的生产资金,使企业资金周转十分困难。因此,根据客观实际,建设资金必须量入为出,加强基本建设计划管理对企业十分重要。2001年农场总人口7386人,职工1868人,工农业总产值4568万元,完成社会总产值12553万元,净产值6835万元。播种面积3.9万亩,粮食作物0.79万亩,总产2100吨;棉花2.5万亩,总产3290吨;葡萄总产1772吨,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开局年的各项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