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期的农田水利
红星二场条田设计中共有8条支渠,1952年冬季,挖出第一条支渠3000多米,第二支渠1000多米。共有斗渠260条,当年修筑出3条斗渠。修支渠跌水投入人工2074个工。
1954年,全场新打斗渠25条,挖土方137846立方米;加修斗渠5条,挖土方9246立方米;打支渠2条,土方8011立方米。当年,东一支渠、东二支渠、东三支渠、东四支渠、桃树园分渠都已开始投入运行使用。
二 发展时期的农田水利
随着红星二场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耕种面积的不断增加,原有红星二渠的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加之送水的渠道线不断延伸,渗水量和蒸发量大,水的利用率低,要解决这个矛盾,就是在干渠和支渠的下游地区开采地下水,以满足下游农田的生产需要,尽量缩短红星渠的送水路线,减少渗漏和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在洪水期尽量使用山水灌地,正常时,上游用山水,下游用井水。另一个措施就是将土渠道全部采取防渗混凝土改造,以降低渠道水的渗漏。
1965年11月4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基建办公室《关于红星二场机电竖井排灌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同意红星二场完成25公里场外高压线路、场内部分输变电工程、已成竖井的安装配套及新建竖井5眼。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后,生产恢复正常,为发展农业生产,红星二场从1980~1991年共打机井67眼,抽水电机全部配套,主要解决红星二渠下游地区五连、六连、七连的农业用水。
由于解决了红星渠下游地区的用水矛盾,在1982年以后的红星二场种植结构的调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得用水量较多的西瓜、洋葱、园艺(葡萄、果树)能够在红星二场东南部的农业连队中发展起来。
1995年,红星二场在农业六连八斗渠以南的广大地区建立开发区,开辟万亩葡萄园。从1996~2000年共打机井63眼,全部机电配套,为开发区的开荒造田,提供了先决条件。1996年共打机井17眼,其中六连开发区12眼。1997年共打机井20眼,其中开发区14眼,西干渠4眼,学校、三连生活用井各1眼。1998年共打井19眼,其中园艺一连3眼,园艺二连11眼,林管站1眼,四连1眼,粮棉厂1眼,化工厂2眼。
在开采地下水的同时红星二场进行了渠道防渗工程。从1980~2000年的20年间,红星二场修支渠、斗渠、水泥预制板渠道共39859米。其中开发区园艺一连修U形板防渗渠4条,共4200米;开发区园艺二连修U形板防渗渠5条,共8600米;开发区园艺苗圃地修U形板防渗渠3条,共2120米。
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红星二场对作物灌溉进行改革,实施节水工程,打破传统的灌溉模式,采用喷灌和滴灌。2001年在三连西一斗膜下棉花采用滴灌技术,实践证明取得较好的效益。
三 排水工程
红星二场处在重盐碱地区,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抓好地下水的排水系统建设,疏通清淤是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有效手段。50~60年代红星二场挖掘支排、斗排投资计划实施情况。
1954年挖排水渠20条,挖土共计82212立方米,修斗渠排水沟45条,挖土153210立方米,一共用人工88000个,共投资159419元。
1965年,农场修支渠排水渠投资1018.03元。1967年投资92714.04元,1983年又投资5108.94元。
各农业连队利用早春、秋末的农业生产间隙,组织劳动力对淤积的支排和斗排进行清理。
农场在园林队、五连、水管所等地修筑了防洪墙,开挖排洪沟,疏通和修建了桥梁涵洞以抵御洪水的危害。
2001年,水管所引水产值144万元。
红星二场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其用电量也每年都在增加,由原有的580千伏·安容量增加到2800千伏·安,1999年增加到3500千伏·安容量。10千伏的有6条出线,线路总长133公里。配电变压器146台,机电井249眼,机电功率3027千瓦。2001年供电所总收入519.67万元,年折旧费75.23万元,职工平均收入7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