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红星二场志
15063500000139

第139章 机构队伍

一 行政机构

1949年,四十七团卫生队成立,归属团后勤处领导。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战地救护,且兼管营卫生所。1953年,卫生队随部队转业,属十三团司令部领导,为行政、医疗、防疫三者合一机构。1957~2001年,团场隶属关系几经变动,但医院始终直属红星二场领导。

1985年,成立农场卫生防疫站,与医院统属农场领导。防疫站设专职副站长一名,负责防疫站行政和全场防疫工作。财务由医院统一管理,医院设党支部书记1人,院长1人,分别管理医院的政治思想、医疗、财务以及医务人员的调配与后勤工作。

二 医疗机构

(一)职工医院

1950年,四十七团卫生队随团进驻新疆哈密,全团有卫生人员30余人。邵宗仁任队长,张承忠任副队长,李苍龙任指导员,医生是王泉、王炳文和安承恩,医助人员是胡秀荷、黄殿元、刘发生,司药是侯水旺,还有调剂员、护士、文教人员和司务长等。自剿匪回哈密后,有了固定的住所,地址在哈密县老城,设立了病房、外科室、门诊室,建立了护士办公室和值班室,医生也做了明确分工,轮流坐诊。1952年,卫生队从哈密老城迁到哈密二堡乡八大队。1954年迁到火石泉场部,卫生队有10张病床,两间病房。到1966年,已有39张病床,12间病房,职工31人,医院增设了放射室,有1名放射科医生。1977年,卫生队改为哈密地区红星二场医院。李俊超任副院长,张庆元任政治指导员兼书记。医院职工增加到40人,设床位42张,医院增设中医科、手术室。

1983年,医院又改称为“兵团哈管局红星二场职工医院”。这时医院分设门诊和病房。新设口腔科和理疗室,一台200毫安X线诊断机,使用率75%。病人住院条件得到改善,新购折叠病床4张,普通钢丝床8张。

1986年,医院有职工55人,卫生技术人员49人,设床位50张,利用率54%,年床位周转次数为13.4次,除原有科室外,增设了医院办公室和心电图室。

1992年,医院有职工45人,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检验科、功能室、药剂科,增设传染科。新购进综合产床一张,生化分析仪和洗胃机各1台。

1995年,农场自力更生,筹资80万元,修建了1240平方米的医院门诊楼。医院增设计划生育服务站和针灸按摩室。

1996年10月27日,红星二场医院以93分的优秀成绩,顺利通过了兵团哈管局“一甲医院”的评审,成为哈管局首批获得“一甲医院”称号的职工医院。

1997年10月,医院通过国家评审,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爱婴医院”称号。

2001年,全院有职工57人,卫生技术人员50人,院长王维新,书记张炳禄,均为副主任医师。医院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80平方米,住院部设床位40张。全院共设20个科室,分别为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传染科、中医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及B超室、心电图室、理疗室、换药室、急诊室、待产室、手术室、针灸按摩室和计划生育服务站。

(二)卫生室

1949年,四十七团在下属的三个营设有卫生所,配有医生、调剂各1名。各连队有1名卫生员。1950~1953年,连队卫生员先后有李文成、冷成久、林腾、芦巧生、姜银才、陈依全、郭行建、柳岱姗、何生禄、张世剑、王贵明、曾伦、陈志武、赵彦秀、孔庆南。1954年,撤销营卫生所,营卫生人员调到团卫生队。卫生队医生轮流到连队巡诊,配合连队卫生员工作。1960年,农场连队有7个卫生室,各配1名卫生员,后随单位变化而调整。

1971年,场设有12个卫生室。各有1名卫生员,三连设卫生所,1名医生,2名卫生员。

80年代,撤销试验站、雅尔、盐队、十连卫生室,设一连、二连、四连、六连、七连、八连、工程队和学校共8个卫生室,各配1名卫生员;三连设一个卫生所,配1名医生,1名卫生员和1名护士。

90年代,撤销工程队卫生室,增设园林队、脱水菜厂、十二连三个卫生室,其他不变,共10个卫生室。各连卫生员担负着医疗、防疫卫生和计划生育三大任务。

1995年起,开展争创“甲级卫生室”活动,经过检查评比,三连、四连为“甲级卫生室”,五连、一连、二连、学校、食品厂为“合格卫生室”。

2001年,设有一连、二连、四连、五连、六连、十连、十二连、学校、园艺一连、园艺三连共10个卫生室和三连一个卫生所。每个卫生室配1名卫生员,三连配一名医生,2名卫生员。

(三)医院集体荣誉简介

1980年1月,中共哈密地委、行署授予红星二场医院“1979年度农牧业战线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85年6月,国家农牧渔业部授予红星二场医院“全国农垦系统卫生先进集体”称号。

1989年、1992年9月,哈管局两次授予红星二场医院“文明医院”称号。

1996~1998年,红星二场计划生育服务站连续三年获得哈管局“优秀服务站”称号。

1998年5月,哈管局授予红星二场医院“医院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同年,获得兵团级“优秀计划生育服务站”称号。

2001年3月,农十三师工会授予红星二场医院护理组“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

2001年6月,农十三师团委、经委、劳动局、建设局、乡镇企业局、教委、公安局联合授予红星二场医院“青年文明号”称号。

三 队伍

(一)概况

1950年,四十七团卫生队有30名医务人员。随着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医务人员也在不断增加。60~70年代,农场根据需要,挑选素质好的职工、转业军人、支边青年到卫生队工作,采用自培上岗,边实践边自修,或送到专业学校去进修的方式,多渠道培养卫生员。1983年,医院派出8人到外地进修,进修科目分别为内科、外科、五官科、护理、放射、检验、脑血流图等专业。学习期限最短3个月,最长3年,一般为1年。他们通过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本科室的业务技术,回院发挥了很大作用。如口腔科医生于海敏,学习后熟练地掌握了拔牙技术。牙科技士吴巨轮学习回院,填补了医院不能镶牙、补牙的空白。心电图医士学习回院后,需检查的病人再不用去哈密做脑血流图。外科医生袁德安进修学习后,掌握了很多手术技术,后调往红星医院,担任院长,成为普外科专家。90年代,主要接收大中专分配学生和自费学医的大中专学生。为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医院制定了业务学习制度和考核制度,坚持“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仅1990年,护士就上课12次,考试3次。在“五一二”护士节时,护理组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比赛,通过学习和临床实践提高护理水平。1991~2001年,医院陆续选送医务人员到区内外院校进修或到大医院观摩学习,人数达60余人次。

1982年,卫生系列评定技术职称,医院有技术专长的人员参加了专业技术职称考试,49人全部取得了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职称。1987年,进行专业技术职务改革,到1988年末,医院职工总数已达58人,卫生技术人员54人。2001年,全院有职工57人,卫生技术人员50人。其中有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18人,初中学历16人。

红星二场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及其学历、职称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