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15056000000030

第30章 艺术荟萃(1)

戏曲戏剧

南曲

南曲是宋元时期南方戏曲、散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的统称,大都源于唐宋大曲、北宋词和当时南方的一些民间曲调,盛行于元、明时期。用韵以江浙一带语音为准,有平、上、去、入四声。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等伴奏,明代初期也用筝、琵琶等弦索乐器伴奏。宋元时期的南戏和明清时期的传奇都以南曲为主。明朝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收录了719个南曲曲牌;清朝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收录了1513个南曲曲牌。

北曲

北曲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是金、元时期流传于北方的杂剧和散曲所用曲调的统称。除了源于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鼓子词等传统音乐外,还吸收了金、元时期流行的民间音乐。北曲从这些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吸取了大量曲调,还从中继承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方法和技巧,因而形成了戏曲音乐中曲牌联套体的结构体制。

北曲汇集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其在演唱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对之后戏曲演唱艺术的发展影响非常深远。《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收录了581个北曲曲牌。

元曲

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是元杂剧和三曲的合称,产生于金末元初的中国北方。元曲包括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一个是杂剧,一个是散曲。元曲是在唐诗、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格律诗和词的有选择性的继承和新的发展,是汉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新结晶。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列,分别有各自的艺术魅力。与唐诗、宋词相比,元曲更贴近生活,更接近民间语言,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尤以“雅俗共赏”最为见长。

曲牌

在中国古代和民间的音乐活动中,以旧曲填写新词,并以新词改编旧曲的方式进行创作,而那些经过筛选被流传下来,并常被后人用以填写新词的曲调调名,便统称为曲牌,俗称“牌子”。每一支曲牌都有曲调、唱法、字数、平仄声等固定格式,可据此填写新词。

曲牌牌名的来源不同,有的以地名命名,有的以乐曲曲式结构命名,有的以曲牌节拍或节奏特点命名,有的以来源命名等等。每一支曲牌唱腔的曲调,分别有各自的曲式、调式、调性和本曲的情趣。

九宫十三调

九宫十三调,是宋元南曲所存的13种宫调诸调式的总称。宫调,包括了“宫”和“调”。历代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一曲皆以一声为主,构成调式,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其余称“调”。九宫十三调包括了六6种不同调音的宫调式:正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黄钟宫,5种不同的音调式:大石调、双调、小石调、商调、越调,两种不同调音的羽调式:般涉调、羽调(即黄钟羽)。

杂剧

杂剧最早出现在唐代,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杂剧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艳段,表演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主要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表演故事、说唱、舞蹈;第三段是散段,表演滑稽、调笑,或者间有杂技。杂剧有四个基本角色:旦(女角色)、末(男角色)、净(刚烈豪强及滑稽人物)、杂(其他杂色)。主唱者是正旦,称为旦本;主唱者是正末,称为末本。杂剧已经有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戏剧形式,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

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传于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其最初形成于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故也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成的戏曲形式。

在初期阶段,南戏的结构简单,演唱形式自由,角色不过三四人。而进入城市后,剧本增长,角色多达几十人,有生、旦、净、丑、末、外、贴七种,并广泛融合了诸宫调﹑词调、唱赚、宋杂剧、元杂剧的腔调、形式、表现方法和演出技巧。

京剧

京剧最初称为“皮黄”或“京调”。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献艺,深受欢迎。之后徽、汉两班合作,徽、汉两调融合,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并吸收了昆曲、秦腔、弋腔等艺术的优点,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被视为国粹。京剧在唱词、念白和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其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生旦净丑

京剧角色的分行非常细致,之前分为十行,后来归并为生、旦、净、丑四行。传说,京剧角色的由来是反其意而得名的。生,生疏的意思,而生角的演出却老练成熟,故反其意而名为“生”;旦,旭日东升的意思,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其意而名为“旦”;净,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故反其意而名为“净”;丑,是指属相,丑属牛,牛本性笨拙,而丑角的演出却活泼、伶俐、聪明,故反其意而名为“丑”。

龙套

龙套,是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角色的统称,由于所穿着的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在般情况下,龙套以整体出现,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来表示人员众多,以烘托声势。根据各个剧不同的需要,龙套有各种不同的排场和队形变化,而且有时伴随各种队形变化齐唱不同的曲牌。有时,整出戏龙套总跟着主帅跑上跑下,所以也叫“跑龙套”;有时,整出戏龙套在官员后面站着不动,所以也叫“文堂”。虽然龙套在旧戏班里不被人重视,但是在舞台演出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几乎每出戏里都有龙套。

票友

在京剧中,有一种特殊称谓,会唱戏而不专业以唱戏为生的爱好者——票友。相传,清代一些八旗子弟经常凭借朝廷发给的“龙票”奔赴各地演唱子弟书,是为了清朝做宣传。于是,人们就把业余演员称为票友。据说以前中国戏曲界有很多有名的票友,其演技、唱腔、扮相,都胜过台上正角。但是票友从不为钱去演戏,兴致浓处,便水袖长衫、长靠短靴、粉墨登台。票友的业余演唱,叫做“走票”。有些票友最终转为职业演员,叫做“下海”。

脸谱

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是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起源于面具,面具是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而脸谱是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面具是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观念和表情,而脸谱是用来表达更为丰富、复杂的观念和表情。脸谱的主要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和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戏曲中的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和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

秦腔

秦腔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为是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称“梆子腔”。因为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的声音,俗称“桄桄子”。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善于表现喜悦、欢快的情绪;后者善于抒发凄凉、悲愤的情感。秦腔表演朴实、细腻、粗犷、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主要曲调起源于湖北黄梅而得名。18世纪后期,在湖北黄梅形成了一种民间小戏——黄梅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地区,和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黄梅调”,就是当今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黄梅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在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小戏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

昆曲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元末明初戏曲家顾坚等人把南曲原有的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形成了昆山腔,是昆曲的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戏曲艺术家魏良辅改进了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优点,又吸收了北曲的结构严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曲和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为昆曲。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豫剧

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豫剧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进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豫剧的发展非常迅速,流行地区分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新疆和西藏等地。

豫剧的风格: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场面戏,具有较强的情感力度;地方特色浓厚,质朴通俗,本色自然,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节奏鲜明强烈,故事情节连贯,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川剧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流传于四川全省和贵州、云南部分地区的民间艺术。在清朝乾隆年间,昆腔、胡琴腔、高腔、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经常同台演出,逐渐形成了共同风格。在清朝末期,把这五种声腔艺术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川剧历史悠久,保存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以及丰富的乐曲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是高腔,其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了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评剧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流传于华北、东北和其他一些地区,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原名为“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落子)谋生。之后,莲花落艺人又吸收了东北民间歌舞蹦蹦。评剧的男腔和女腔,就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歌舞蹦蹦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评剧的演唱形式活泼、自由,显著特征是贴近当代人民生活,剧目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主。

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起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因绍兴是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越剧主要流传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在海外也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豫剧是由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而发展起来的。越剧以唱为主,善于抒情,声腔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非常具有江南地方特色。在表演方面,越剧不仅向话剧、电影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还向京剧、昆曲学习优美的程式动作和舞蹈身段,逐渐形成了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风格。

评书

评书是曲艺的一种,又称评词,流传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说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用故事做比喻,之后形成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就是早期的评书。相传,在北京流行的评书,是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来北京时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北京著名弦子书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到北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仪司(清朝内务府所属机构)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戏剧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形式,而话剧是20世纪引入中国的西方戏剧形式。戏曲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宋元时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戏曲曾经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其经历800多年而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话剧是从西方引入中国的,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然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运动后,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从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戏剧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的种类:按作品内容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表演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按故事情节不同,可以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和小品;按作品反映的时代不同,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

在这些不同的分类中,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因此正剧也称为悲喜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属于不同的种类。因此,同一个剧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自然就有不同的种类。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从戏剧艺术的诞生开始,剧作家就用多种方式表现人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异性,以及剧作家观察、表现社会生活的角度和深度的不同,作品中戏剧冲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很多剧作者都会精心安排构成冲突的条件,并通过设置冲突使剧情更加尖锐化,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以此吸引观众。观众可以从戏剧冲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中,感受到当时时代、国家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

台词

台词是戏剧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是剧作者用以刻画人物、展示剧情、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早期戏剧剧本的台词都是诗体的。17世纪,散文体的台词开始在喜剧剧本中确立地位。18世纪,散文体的台词逐渐运用在悲剧剧本。19世纪中期以后,散文体最终替代诗体成为台词的基本形式。

戏剧剧本的台词一般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对白是角色间的对话,也是戏剧台词的主要形式。独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往往用于表现人物最剧烈、最复杂的内心活动。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并假设不让同台的其他角色听到的台词。

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又称舞台提示,是剧作者根据演出的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根据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其一,人物说明。主要是介绍登场人物的年龄、职务和人物间的关系,简单明了地介绍剧中人物的概况。其二,舞台场面说明。其包括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设计;灯光效果、道具运用;人物的上场、下场和幕的启、闭等动作。其三,人物语言说明。其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刻画人物性格,推进剧情发展。其四,唱腔、板式说明。这是戏曲文学剧本所独有的舞台说明。

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表达剧情,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一般来说,与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

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