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医疗体制改革要制定医院收支两条线的细则。医疗体制改革小组设有各医院专有账号,各医院的收入进入各自的专有账户,并附有明细,医疗体制改革财务组详细审核收费是否合理,医疗保险公司更应该严格审核;医院在支出费用时,也要先报费用明细,医疗体制改革财务组要严格审核所支出费用的情况,发现违法、违规及不合理的支出,要坚决查处,杜绝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医疗收费挂钩现象。通过对医院资金的监管,就能清晰掌握并有效调整医院资金的所有流动情况,在医疗改革中发挥关键的指导作用。
资源共享,便于动态观察,提高服务质量。医疗行业的医疗技术及设备资源要网络化,共同享用。文件规定,医疗行业,必须安装网络电脑,并且规定各院需有电脑输入员将信息输入电脑,患者信息以患者的身份证号码为准,记有患者症状、化验检测项目、诊断结果、用药数量及处理方式等。在医治过程中如有偏差,均可得到电脑提示。对于多余的检测项目、多余的用药及过高的医药费,患者有权提出退赔,对违规者,医疗监察部门视情节有权处罚。对大型医疗设备和非常昂贵的检验项目,全市集中成立检验中心,需要这些项目检查的患者到中心来,一方面可降低单价,另一方面便于收回设备投资成本,同时也降低各院的费用支出。智能网络化,提高了医药卫生行业的透明度也降低了工作成本。
统一采购,按需领取。各省市医疗设备及耗材要由采购中心统一采购,各院根据需求领取。所有生产厂家必须到采购中心登记备案,将产品目录及价格上报,采购中心的价格分析师,搞清每个产品的价格组成,制定出所购产品的起拍价,从高向低起拍,从中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来。这种采购方式的引进,将会对医疗采购市场产生重大的震动,厂家会根据市场需求变更经营理念,过高投入到流通领域的费用将会明显降低。医院成本降低了,患者也会受益。
加强宣传,推行技术人才流动。患者想花钱少,又想到大医院看病,大医院的人才费用和设备费用相对高,这是一对矛盾。技术人才要在省市各地流动,才能保障患者到任何一家医院就诊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这个矛盾是市场体制下的必然产物,要完全解决这个矛盾是不大可能。为此就需要从人事体制上改革,突破过去医疗人员固定不动的局面,形成定期流动机制。当然要实现这个目的绝非一朝一夕,需要医、患及社会的理念逐渐转变,需要改革的持续努力。
药品采购要品种归类、优胜劣汰、分批拍卖。药厂营销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药价高不能单纯责怪药厂,它是一个市场经济链。药品降价,是医疗费降低的关键,这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药品采购必须实行拍卖,首先将药品归类,同类药竞拍,从高向低竞价,选择物美价廉、简易包装的药。这样药厂就必须适应这种采购药的市场形式,重新制定营销方案,将精力投入到药效和廉价上。医院加价应按照改革前的比例计算出绝对加价值,作为改革后医药加价参考依据。限价与定价医疗要逐渐推广。全国已有几个城市实行限价与定价医疗,他们已取得相当丰富的经验,应当尽快推广,各地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而试行,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范,积累更多的经验。
总之,新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不只是为了降低医疗价格,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医疗行业运营,有市场经济的属性,又有社会福利的属性,对于固定资产、大型设备、网络设备经费和特困患者的医疗费应由政府承担,其他全部由市场决定,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行业管理条例,长期监督管理,不但要合理降低一些收费,同时也应调高过低的医生诊疗费和技术操作费。医疗体制改革关系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多争取医务人员和市民的意见,让他们对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妙计,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集大家的智慧,制定出最佳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
(二)医疗体制改革的模式与他国模式
1.主要模式
纵观世界上医疗体制改革的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社会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以公共卫生机构、农村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为服务主体,采用适宜的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由政府承担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该模式,能够较好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但是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缺乏市场机制的灵活性。
市场主导模式。国内以宿迁医改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产权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效整合了社会各方的资源,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该种模式,更能体现市场的效率。但是市场机制追求效益的特点,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必要监控。
社会主导模式。为了更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人们主张采用社会主导模式,即在医疗卫生的筹资方式上强调公共和公平,而在生产方式上则突出竞争和效率。该种模式,是在吸取了上述两者的缺点和优点的基础上,综合而成,能够较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他国模式
在国际上,医疗体制改革的模式,最为典型的要数英国、德国和美国了。
英国模式。是指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免费获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服务体系是双向转诊体系;医疗经费80%以上来自政府的税收,其余来自私人医疗保险。该模式是较为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
德国模式。即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公立、私立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才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该模式是较为典型的社会服务模式。
美国模式。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全民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医疗制度,无论是财源确保方式还是医疗供给方法都是以私营为主。个人医疗保险,除个人单独购买的保险外,主要是雇主自发地给雇员及其扶养者提供的群体性健康保险。该模式是较为典型的市场主导模式。
(三)医疗体制改革对医药卫生类人才需求的影响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药卫生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2011年4月28日,卫生部发布《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食品药品监督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和培训工作,到2015年,培训5.5万人;到2020年,培训11万人。规划提出,到2015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953万人;到2020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255万人,人才规模基本满足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规划》提出,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药师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到2020年,注册护士达到445万人,药师达到85万人,各类专门人才急需紧缺状况明显改善。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培养造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卫生管理、中医药、食品药品与医疗器械监督等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6.2万人;到2020年,培养和引进9.6万人。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培训16.5万人;到2020年,培训33万人。加强医药使用管理规范化培训,完善药师岗位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以及医院和药店等配备药师的相关政策。
三、社会生活质量提升对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广大民众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成为强烈的需求。而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天然基础。只有依靠医疗卫生人才的作用发挥,才能够保障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健康的概念逐渐演变,从传统的健康观念到现代的、全面的、整体的健康理念。
(一)健康概念的演变
1.传统健康概念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健康的英文是“health”。在一些词典中,“健康”通常被简单扼要地定义为“机体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没有疾病”。这是传统的健康概念。通常我们确实是把疾病看成是机体受到干扰,导致功能下降,生活质量受到损害(主要由肉体疼痛引起)或早亡。事实上,要对此作出确切的定义很难。因为,即使没有明显的疾病,人对健康或不健康的感觉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毫无疑问,觉得身体健康,不等于身体没有病。一般大众的认识,健康就是“机体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没有疾病”,这个概念,在当时是被广大群众所认可和接受的,其中也包括医疗工作者。因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好状态”处于无知的状态。直到近几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重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的概念逐渐拓展。
2.健康概念的流变
在《辞海》中健康的概念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这种提法要比“健康就是没有病”要更加完善些,但仍然是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来对待,因为它虽然提出了“劳动效能”这一概念,但仍未把人当作社会人来对待。对健康的这种认识,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被公认是正确的。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提到的健康概念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也正因此,现代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